道教神仙信仰與內丹修煉
壇生 陸晶晶( 佈道部副主任)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蘊含著豐富的宗教習俗和生命智慧。如果從東漢時正式形成教團算起,道教已經有接近二千年的歷史。如果將《道德經》視作為道教的起點,道教的歷史就更長了。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道教結合了中國地方社會的多元文化風俗,並發展出不同的傳承及宗教實踐形態。多樣的經籍、儀式、符咒、修煉及道派,成為了道教複雜的內容。
我們一談起道教,就會想到道教「滿天神佛」。多神是道教的信仰特徵,而這一點經常是一般民眾標籤道教為「迷信」的「理由」——進入19 世紀,由於屢屢戰敗的事實,很多中國人對自身文化有自悲感,特別是由於甲午戰爭的戰敗及辛亥革命,大量中國傳統文化遭自己的子孫以「迷信」標籤歧視打擊。道教的神仙信仰更首當其衝受打擊。這種歧視標籤,其實反映的是大量新一代華人對中國及道教文化缺乏客觀、全面和正確的認識所致。
在世界六大宗教中,西方宗教的神明信仰是單一、絕對而簡單的——神明擁有絕對的力量,信仰神明即代表了一切。但是在道教當中,擁有絕對力量的是「道」,而非神——神明是道的法則法規中的副產品。如果將道教的神明進行歸類及分析,就會發現道教的神譜可以系統地分為兩個大類: 第一類是先天神系統——即道炁及道炁運行規律人格化的形態,如三清( 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及靈寶天尊) 是道炁的化身。此外還有北斗及斗姆等星宿神、風雷雨電等自然神、青龍玄武等方位神、元辰太歲等時間神,祂們象徵的是道炁在宇宙中的規律與法則,人類必須依循祂們所代表的法則生存。第二類是後天神系統——即原本是人類,他們通過依循道的法則修煉而昇仙,這些神明是得道成仙的代表。在道教中,後天神明數量繁多,在《道藏》、《藏外道書》、《道藏精華錄》、《道藏輯要》等道教文獻中多有紀錄。如在《性命雙修萬神圭旨》( 性命圭旨) 中,《飛升說》提到道教中多位通過修煉而得道成仙者,他們通過不同的修煉及果證方式而位列仙班,曰「仙有五等,佛有三乘。修持功行不齊,所以超脫稍異,飛升沖舉者,上也。坐化尸解者,次也。投胎奪舍者,又其次也。乘龍上升者,如黃帝、芽蒙、王玄甫、韋善俊昰也。駕雲上升者,如楊羲、李籠、籃採和、孫不二昰也。控鯉上升者,如子英、琴高昰也。驂鸞上升者,如子晉、鄧鬱昰也。跨鶴上升者,如桓懞、屈處靜昰也。御風上升者,如葛由、武夷君昰也。拔宅飛升者,如何侯,尹喜、淮南王、許旌陽昰也。白日沖舉者,如蔡瓊、馮長、馬成子、浮丘伯昰也。嘗考《列仙譜傳》,始知從古至今成仙者千萬餘人。拔宅者八千餘處。所以純陽翁於景福寺壁間題一聯云:『莫道神仙無學處,古今多少上升人。』」
在道教的信仰神譜中,有許多位被廣泛信奉及為人所認識的神明是屬於此類神明,例如呂純陽真人( 呂洞賓)、許真君( 許遜)、紫陽真人( 張伯端)、翠虛真人( 陳楠)、紫清真人( 白玉蟾)、正陽帝君( 鍾離權)、純佑真人( 劉海蟾)、長春真人( 邱處機)、清靜散人( 孫不二)、東華教主鐵拐李等。除了這些在中國文化中比較出名的後天神仙人物,在中國地方道教廟宇中還供奉著很多只有當地才有流傳的後天神。這一大群隨著歷史及時間不斷擴充的道教後天神明系統,形成了道教獨有的宗教形態及特色,構成道教豐富的後天神譜。金蘭觀所恭奉的主神 呂祖仙師、李道明師尊、龔中成壇主、司馬頭陀副壇主、卜應天祖師、雲房祖師等,正入於此列。
如果單純地從「信仰甚麼神」的角度看道教神仙信仰,道教的「滿天神佛」確實令人眼花撩亂, 無所適從。尤其是道教後天神明數量之多, 會讓人難以掌握道教的信仰核心。道教後天神明的多樣性、多變性、及在歷史中數量持續增長的情況, 要回答「信仰甚麼神」這個問題在道教當中變得相當複雜。這個結果, 其實反映了「信仰甚麼神」這個問題,並不適用於了解道教。
「信仰甚麼神」這個問題,其實出自西方社會的思維模式: 由於西方宗教的特色傾向信仰單一的神明,因此「信仰甚麼神」成為了信仰描述最簡單的方式: 如天主教以信靠天主、基督教以信靠基督、伊斯蘭教以信靠真神阿拉為唯一精神依賴。在這些宗教所處身的文化體系中,「信仰甚麼神」決定了信仰的屬性。但是這種宗教的描述方式放在中國及亞洲文化,其實並不適用。因為中國及亞洲的宗教,並非單靠觀察其外在崇拜的神明,便可直接明白其宗教的深厚信仰內涵。就以佛教信仰為例,佛教主要供奉佛陀,但是佛教徒、居士及禪師所信仰的是四正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佛教理論,因為這些理論可以幫助他們脫離苦困,走入涅槃的彼岸。佛陀是這些理論的建立者,是醒覺苦困的大智慧者,因此他在佛教中受到供奉及祭拜。然而,這並不代表佛教相信通過信靠佛陀便可走入涅槃的彼岸——佛教講究的是漸悟及頓悟苦因,以一己之力修行到達彼岸。
佛教產生及形成,是以印度的修煉文化為基礎。據佛教有關佛陀生平的記敘,佛陀出家之初,就跟隨印度瑜伽行者修煉瑜伽、學習禪那( 中國佛教中的「禪定」),以此為達到解脫的途徑。他學修印度瑜伽行者常習的「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都獲得了成就。但他發現這兩種「定」都不是究竟之道,因為能修的是「我」。他從修行的經驗中發現,瑜伽的修行未有處理「我是誰?」的問題。於是他棄習瑜伽,又進行了六年苦行。六年的苦行經驗,讓他意識到苦行亦非正道,於是又放棄苦行。在菩提伽耶( 今名) 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冥想,從而獲得了正覺。佛陀的正覺,指的是他看透了世界萬事萬物的真諦不過由一己之心而起,因此佛教認為緣起緣滅皆由心造,因而產生佛教作為修行基準的四正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理論。佛教的宗教信仰核心正基於這些理論,而非單純地信靠佛陀。
與道教修煉很相似的是,印度的瑜伽行者修行講究修煉Prana( 梵語中的氣)。從佛陀成道的經歷可見,佛教是在古印度傳統的瑜伽禪修思想基礎上創立的。佛教含有煉氣的修煉內容,只有中國佛教並不強調這部分。在藏傳佛教的修煉傳統中,仍可見到有關氣的修煉描述。佛教內有修煉氣內容,只是佛祖並不以瑜伽為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他認為要獲得真正的解脫,必須配合心性上的戒、定、慧,配合正見。佛教教理從此而產生,形成了世界六大宗教之一。
同樣為世界六大宗教之一的道教,具有豐富的修煉神仙思想特色。其最精彩的地方,在於強調性命雙修。雖然同樣有心性修煉方面的討論,但是道教與中國佛教不同的是,道教並非將心性視為苦因,而是更多的認為心性是病因,並與人的肉身作了清晰的聯繫。苦因與病因,從理解上很相似,但是卻有著微妙的不同——佛教與道教都相信心性會牽動人心而產生七情,不同的是道教基於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由此延伸,更深入地討論七情致病及其對命門真火的耗損。因此未修煉之心性在道教中是病因,具有醫學的討論特性。由於七情致病論及命門真火論這兩位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理論在道教修煉描述當中的位置與意義,並非本文的討論核心,故不在此作深入探討。簡單而言,道教認為喜、怒、哀、思、悲、恐、驚等情緒,皆會干擾人體的氣脈活動,傷及五臟六腑及人的真元之氣,使人生病及短命。要從固本培元的角度出發,人們要確保健康,必須通過修煉心性以養生。道教的修煉成仙思想,正是由此養生觀昇華而成的: 從心性修煉可以固本培元的思想為基礎,發展為一套認為可以由此永恆地確保真元不損的理論——可以予以人類長生不死的基本概念。道教的「得道成仙」思想,則是再從這個點上提昇,認為人類可以通過將精神及元氣純化,把真元修煉至純陽的狀態。基於純陽為神、純陰為鬼的概念,道教認為如果人們能夠將真元之氣煉化至純陽,即可超越人道,入於仙道。「得道成仙」的理論與內涵,正是以此為源。
在道教中,有著大量神明,尤其是後天神明更是多不勝數。然而若觀這些後天神明「之所以成神仙」的原因,離不開通過心性而煉養一己之真元之氣。道教相信由人可以修煉為神思想,展示了道教的修煉傳統、對修道的信仰、信念、及理想。後天神明的崇拜與供奉,只是這些信念形之於外的表現。
道教的後天神明信仰象徵了其「人可以追超極限,修煉成神仙」的信仰——即通過修道,包括特定的煉養方式及品德要求。受到崇拜的後天神明,代表了修煉可致神仙的可行性,並作為成功例子而受到供奉。另外,它也蘊含了道教相信人皆由道炁所化生的信念,「得道成仙」只不過是通過修煉,修一己之氣回歸道炁而已。道教信仰的後天神明正是因為成功地達到這個目標,因而或白日飛昇、或死後尸解而位列仙班。
道教相信,要成為後天神必須依循道?的法則規律修道——她相信正是因為道有著特定的規律與法則,人類才可以通過依循這些法則逆反人的化生規則,以純化一己之氣為目標,重反道的懷抱而成仙。如果一個人希望修煉成功,位列後天神明,就必須依循道?的法則規律進行修煉,以回歸道炁成仙。也就是說,在道教的多神信仰表徵及其所象徵的「滿天神佛」的多神主義背後,關鍵還是在一個「道」字。這個「道」字,實又含藏著「一神論」( 一元論) 的信仰主義。《道德經》中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討論的正是這個作為修煉成仙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