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光輝」甲辰年道教文化展覽-展板

展覽主題:道德光輝
展覽對聯:道存天地養萬物 德化乾坤育群生

展板共十三張:

前言

道教是追求「人」與宇宙萬物和諧共存的理想。通過修煉行持,達到天人合㇐,世界大同的境界。

1.道是智慧的能量,開天闢地,萬物本源。

• 追溯宇宙及生命的本源,了解天地萬物的根本關係。
• 道德經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個虛無幽深的混成物,周流不息,恆久不變。是生成天下的母體。
• 從道德經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去理萬物生成的總原理。

道生一:道自虛無生一炁,一點動能從混沌之中產生。
一生二:便從一炁產陰陽,㇐炁即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陽升陰降,天地定位,便有了時間空間的概念。
二生三:陰陽再合生三體,有了陰陽的對立,便有中間陰陽平衡的地方,二就變成三數了。
三生萬物:三體重逢萬物昌,三三不盡,易以「三」為生數,㇐切飛潛動植有形有色之物,便成為萬物。一切都是「三體」的組合。例如,大如天地大氣,小如物理的原子,都是「三體」。物質就是不同原子的組合。

2. 萬物皆以柔弱虛空為用

三體的結構:
• 在外實際是剛強陽氣運行而成有形之體,
• 在內藏著柔弱的陰。
• 在這陰陽對立中的平衡處,即是虛中,陰陽二炁在此沖和交感而產生作用。在
天地中,萬物便在大氣層中孕育化生。
有形之體,產生作用的都是虛空的部分。例如房屋、車輛、容器等。
又如在人身中,眼有虛靈能視,鼻有虛孔而能嗅,耳有虛洞而能聽,口有虛空而能吃。意有虛魂而能思,心有虛竅而能應。
這是道德經所強調「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如天地之間是中空的,才能讓萬物來去無阻,通行無礙。如天地間沒有這中空的地方,萬物就沒活動與生化的餘地了。

3. 天地萬物皆以道體為本

天地萬物,各有各應有的生態及存在意義,但根本都是由道衍生出來。
「一」炁是道的良能,能賦予萬物的正能量。所以,
• 天得一便清明,地得一便安寧,人的心神得一便有靈性,河谷得一便充盈,萬物得一才能生生不息。侯王得一而能安定天下。
• 相反,沒有道的滋養,天會變得混濁,恐怕會破裂;人會心神昏暗而變得愚昧;河谷乾竭;萬物凋零;侯王失道便不能令天下人歸順。所以道的功用,是維持宇宙的秩序,萬物在競爭中共存。所以,天地萬物都以道體為本。

那麼,道體是什麼?
• 道體至虛至靜,但它所產生的能量,讓萬物用之不竭。
• 道的功能深厚,它包容萬物,馴和銳氣,化解紛爭。
• 道的個性隨和,能融和萬物,無論在光明或在黑暗的地方,都有它的存在。
但是道體虛無,五藴不沾,七情不染,往往人在道中不知道。要悟道,就要心靈擺脫物質情慾的束縛。

4. 天地真神,無私之心

• 天地間有一無形真神,主宰萬物。祂生育萬物但不以己有,利益眾生而不自恃。
• 自古至今,天地都沒有改變過,可見它的生命是長久的。這是因為天地沒有生長自己的私心,對萬物亦無分別心。無生的因,便無死的果。但萬物卻只有短暫的生命週期,都會因應自身的因果業力,在輪迴漩渦中,生化化生。

天地如何孕育萬物,但又不會損自身?
• 萬物都是由先天能量在虛空中轉化成形。這個虛無的竅,是陰陽二炁沖和之處,含有生生化化之妙,是萬物的母體,稱之為玄牝。萬物從此,經過連接先後天的通道-玄牝之門,出生到後天有形的天地。在經過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後,再回歸到虛空。所以道生萬物,最後萬物化而復歸於道,能量物質,循環不息,能量不滅。
• 所以「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人有無形的元神,但人也能長生嗎?人要長生,便要學習天地無私的精神。

5. 域中四大,王居其一

在我們的空間裡,有四大主宰,影響著域內萬物的榮枯。這四大的次序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 道是最大的,它生育天地,運行日月,為天下母。
• 其次大的是「天」,天覆蓋萬物。
• 再其次大的是「地」,地承載萬物。
• 最後是王者,人為萬物之靈,而有道的王者,會盡天地之德,照顧世間萬物。
以這樣的層次來說,道覆蓋一切,包含一切。道為體,德為用。所以,道德是何等的尊貴,但常以自然自處,而不會自命不凡。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生而不有,為了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萬物從「道體」 生出後,還須賴陽和之氣滋潤和成長,四季寒暑更替使之成熟和代謝。

6. 道在人身,法天行道

天地長生,是因為它只為萬物而不為己,讓道自然運化,沒有多餘的造作干預。天地有道,人身亦有道,但世人醉心物欲,離道漸遠,靈性日敝,沉淪輪迴苦海。
聖人效法天地,立德行道,無私奉獻,不為自己,反而能成就自己,靈性不昧,超脫輪迴之苦。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謂不妄為,常守虛中,待時而動。天地心、人心都是㇐樣,好比橐篇(風箱),不受觸動便湛然靜守。
•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人心之機,其動靜亦不出乎橐籥之外」
• 「靜則湛然常守,動則㇐點靈機運行於中。虛而靈,靜而覺,動而正,故能應天下無窮之變也。」
(中和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性為芻狗。」天地照顧萬物,聖人教化百性,都沒有三心四相的執著,懷有天下共福的心胸。
侯王若能守無為之道,萬物將自化,天下將自定。
三教修行,都是以天地為榜樣,踐行天人地三才之貞義。

7.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在後天的有形世界,陰陽對立,任何事物,如偏離中道,必有相反的意見或力量對待。所以道德經教大家「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甚麼令人偏離中道呢?
五藴六識,令人執迷形相。例如,
• 迷於五色令人看不到無形世界;大音無聲,
• 迷於五音,便聽不到宇宙大音;
• 迷於五味,令人追求美食;
• 追逐貨利,令人心發狂。

以上種種,都讓人心外馳,不能虛靜守中,常自以為聰明,妄作主張,固執己見,互不相讓。聰明反被聰明誤,是處世修身的障礙。
至於修道煉丹,「四象五行憑借土,三元八卦在己身。」默然守中,眼不看,鼻不嗅,口不言,耳不聽,身不動,五氣便自然歸於本位;元精、元氣、元神自然歸於虛中。
道德經忠告我們,道法自然才是修道的要訣,是性命的關鍵。

8. 演易人性,性本乎善

道者蹈也,道的演變都是循㇐定軌跡運行,可從「易」變去理解。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所示:
• 無極而太極,太極生陰陽,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而有五氣四時。從五行追溯根源,五行源自一陰一陽,陰陽源自太極,而太極其實本自無極。

人禀天地之氣而生,道在人身的演易也與天地相應:
• 人的先天性命合一,一點真靈,渾然居中立極,無極太極,陽升陰降,判為五行,落入後天。五行演易,於命為精、神、魂、魄、意五氣,於性為仁、義、禮、智、信五德。
• 五德應用於日常倫理,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

金蘭觀乩文屢次提醒壇人,內修性命,必須德行配合,內外圓融,五氣五德和合歸中。簡單來說,便是道德修養。「儒以謙和,釋以忍辱,伭以致柔…忍柔和、厥中乃和。中者性也,性本乎善。」
此段以五行演易說明,世間有為法都是依道而來,要返本還源性,皆由中而入,以至善為本。

9. 最上等的善

道的上德無為,難以言語表達。所以道德經以形相的水,比喻道的善,而人也可領悟處世的態度,言行,行政等。
水的善,在於虛下,利益萬物而不爭,這與「道」是㇐致的。從水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以體現「道」的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第8章)

10. 至善的人

與上一頁同參,說明聖人心懷度世的胸襟,深厚的道德,一切善舉,都能勝任而不自恃。
至善的人,自性清明,了明真理,心存真誠,虛靜自守,以能應世間萬變:
•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 聖人善於度世,所以沒有救不了的人和物。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善人教化度人,當不善人的導師;而不善人便成為善人教化的資材。但至善的聖人,不會戀棧為人師表的尊貴,希望再沒有人需要教化。這樣忘已利他,大智若愚,才是真正領悟道德的玄妙。

11. 上德下德

道德經提倡以道德教化治世,社會才能純樸和諧。不然,社會便循著世俗的軌道,一步一步從治淪落至亂。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德經 第38章)
道尊無名,德重無為。上古有道之士,無心於德,渾然忘己,與道喫合。是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如世人失道,只知德,著形相,德出有心,不忘己德,便是下德有為,而有以為。這時,世人守不住虛靜中正之心,仁、義、禮也相繼失去。
最後,世人以智互相競爭,當過度用智時,便出現各種利害計算,投機取巧等「前識」的濫用。至此,各種爭鬥都發生,甚至以命相搏。所以「君子用之成名,小人用之輕命。」道演易至此,是「道之華,愚之始。」
世人不講道德,惟有以刑法治理,便催生很多社會問題:「天下…盜賊多有。」
道德經提出「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的返本還源的方法:統治者要守著「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教化萬民。
以「道」的無名之樸平抑過度的欲望。
「以道蒞天下…故德交歸焉。」天下有道,眾生和融相處,各取所需,彼此互不傷害。

12. 修真煉道

道的真理,涵通天地人。
• 「時有春夏秋冬,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心性有生住異滅。」有形有質終須壞,形相是假的、無常的。
• 修真是要人回復真實永恆的自性。
• 修道要由淺入深,「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鎮妄得丹。」一切形相,皆是虛妄,所以求道必先體天地心,除去妄念。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得清淨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無亦無,無為法是也。」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