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金禧特刊_我是錄文

我是錄文

由1997年開始,不經不覺已擔任金蘭觀乩部錄文二十三年,廿三年來,發覺自己越來越投入,越來越喜歡這份天職,亦十分喜歡閱讀已整理的乩文。因為本觀乩文實在是個豐富的寶山,內藏無窮智慧。乩文教我修真、修身及性命雙修之道;又教我怎樣研習術數,諸如八字、易理及奇門等;最令我難忘的當然是藉乩文賜示個人解難之法及仙方,治好了我的甲狀腺病。一如 李道明師尊1996年6月30日所示:飛鸞顯化,補政治之不足,指修真之路徑,啟救世之法程。冀上智登上乘,中仕能得解脫,下仕能得淨業,然未必人人覺悟。此乃上蒼好生之德,期爾等勉之明之。 壇生 廖雪梅 值事會副主席

壇生 廖雪梅 值事會副主席

能夠擔任錄文,感覺冥冥中已有安排,成長有如神助。中三有書法家親授書法,入觀第二個星期便成為壇生,入壇四個月便開始擔任錄文,三年後乩部晉正。廿三年來珍惜及把握這天職,期間只請過兩次假,都是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缺席。

因為感覺太容易、太順利成為乩部錄文,除了初期有些重視,後來熟習了,感到這工作較乩部其他工作輕鬆容易。直到看回1985年6月15日 龔壇主乩文:錄識字少難下筆,文胸墨多句方通……才知此天職其實得來不易。

2000年10月22日晉正前 龔中成壇主鄭重提出:抄錄之功,貴乎純正,黃河天水,管樂音清,清靜源流,暢所順流,流水作業,順水行舟。
上觀星辰斗    下察地形流
中知人事變    筆炁成九州
乩部人員更應盡忠職守,替天行道,功成之日,論功行賞。期乩部全體乩員盡己所能,力臻真善美……。力爭上游,內外勤修,更上層樓。

二十年來謹記 壇主要求,對天文、地理及人事等特別關心,「盡己所能,力臻真善美」。依據 壇主要求努力下,深受乩文的啟發,不但增進對道的了解,借助乩文中 祖師們的訓勉,明白「丹成濟世,助人利人,喚醒愚蒙,修真覺路。」(龔中成壇主2000.9.17)此深層的意義,唯有「放下執著,潛修密煉,棄惡從善……能仁曉義,主善為師,貞義禮和,和衷共濟,流芳萬世,青史永記,不枉此生……」(龔中成壇主2000.9.17)這些勉言,在抄錄乩文的過程中,感到時間越來越急速,危機亦在增強中,需要珍惜時間,努力修行。

金蘭觀歷年的乩文,實在是一豐富寶藏,愛不釋手,時加反覆閱讀。看到錯別字,會暗笑自己當年能力的不足;看到美麗的詩篇,會驚嘆仙真佛聖們的胸襟及對中國文學廣博的掌握;看到勉言及關鍵修真修身言辭,會用螢光筆突顯重點……廿三年抄錄過程,實在有太多的發現,仙真佛聖降下的乩文內容,包含層面是多方面的,有些內容是會隨著人、事、物的改變而變化,有些則二十年如一日,不變的或少變的,嘗試整理如下:

  1. 有變的
  • 教化方式因時因人而改變

前期人數少, 祖師及壇主習慣個別化地指導;中期人漸多,部門式地教化;道真道長升仙後,每次乩期均力邀仙佛臨壇,進行群修(群修曰大道),同步加持。

  • 增加一位副壇主

隨著壇務增加及發展的需要,2005年增加了 司馬頭陀副壇主,到任之日,祂降下乩文:

承蒙  師恩,壇主厚誼,任重道遠,說理有偏,自忝譾陋(音漏[1]),他日功成,蓬島暢聚,不盡欲言。一切從簡,輕鬆自然,不然而然,不美而美……(司馬頭陀副壇主2005年3月6日)

  • 傳下道術安人心

道法救人有萬千,收驚制煞慰心田(龔中成壇主2004.8.15)。醫卜星命相等術數在此50年間,實在傳下不少道法,包括八字、易卦、風水、紫微斗數、奇門及河洛理數等,其目的是:特來默傳五術,蓋因時遷法亦遷,道傳火宅,以免小人輕命耳(2004年7月4日龔中成壇主邀請 司馬頭陀祖師臨壇)

1) 八字

人禦天地,命屬陰陽,天命難違,各有天才,各有不足,無明之始,落地而生,年月日時,凡人謂之四柱,三天兩地,陰陽匹配,上下左右,謂之八字,半由天命半由人,初修之士,形數所拘,生長壯老病死,十二循環,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上至帝王,平民百姓,誰可倖免。有幸有不幸,欲知富貴貧賤,吉凶禍福,先要知命認命,方能改命造命,丹成我命由我不不由天,逍遙自在得安然。……(龔中成壇主2004.07.04)

落地喊三聲,好醜命生成。強弱衰旺,月令提綱,日主最宜中和,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四柱喜見財官,五行要成格局,壽夭窮通,富貴貧賤,一目了然。(龔中成壇主2015.10.25)

令我印象深刻、非常受用的是,教導正確立春八字判斷流年之法─論流年以歲干為主,更正坊間流傳的判斷法,受用無窮。

歲值乙未,乙屬陰木,刲羊解牛,懷丁抱丙,跨鳳乘猴,虛濕之地,騎馬亦憂,藤蘿繫甲,可秋可冬……;未屬陰土,未宮藏乙已丁,乃歲干之比肩、食神、偏財是也。論流年以歲干為主,立春日交節氣推算,天機難測,地運可推,人心多變……月令戊寅,日柱辛亥,時柱甲午,其餘七字,損我益我,輕重較量。以上剋下,上下相剋,相剋無情,天災人禍,各地盡顯。細觀內裡乾坤,五行齊備,滿盤吉祥,凶中有吉,吉年樂歲,時人盼望。(龔中成壇主2015.03.01)

2) 易卦

學會詩書會說話,學懂易經能算卦……(龔中成壇主2004.07.04),易經內容,在乩文中佔了很大部分,特別是以易卦談流年, 李道明師尊由1996年3月24日開始,直至2010年3月14日,十五年來皆在每年第二節乩期以值年卦預示當年國內外局勢。1996年3月24日當天 龔中成壇主指出: 李道長臨壇談流年,增我壇光,難能可貴,生等應靜心細賞,期有所悟……。之後在2014、2015、2017、2018及2019此五年均有用值年卦分析流年,但已較之前的十五年精簡,當中可讓我們從中學習了64卦中的20卦,以下便以2014年為例供參考:
值年卦屯卦,上坎下震,上水下雷,春雷初動,萬物復甦,雷騰上升,雨露下澤。水者,險也。萬事起頭難,艱難危險,堅守正道,意志堅毅,尋雲遮霧,靜定之功,可奪造化。(輔法天尊2014.03.02)

達摩祖師的乩文,更點出易學的重點: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不易、變易、交易,日往月來,繼往開來,承上啟下,超生了死。死而不亡,其亡其亡,繫於苞桑,緣繫於此。(2018.5.6)

3) 風水

仰觀日月星辰,下察地形溪流,群山環抱,山巒起伏,青山綠水,曲水來朝,三山六水一分地,地理區域,時空轉移,外在環境,內在佈局,一氣周流。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先天為體,後天為用……山管人丁水管財,西北上階綠,八白四綠青,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時空轉移,移宮易位,方向位置。位不正,言不順,順水行舟,順天應人,人傑地靈,陰宅陽居,陰陽二氣,絪蘊摩盪。(龔中成壇主2009.3.29)

乙未流年,大利南北,不利西方。(龔中成壇主2015.3.1)

4) 紫微斗數

千人千人苦,無人苦相同,宮垣[2]言盡蒼生苦,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落地而生,樂天知命,命宮所定,半由天力半由人。命運支配人生,人生於何處?地球之大,各處不同,人不能主宰自己出世地方,天圓地方,中正和平,有規有矩。地球正中,中華民族,黃牛福地,居之不易。父母栽培,幼年成長,童蒙歲月,三歲定八十。人不可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同胞手足,情同手足,長大成人。無怨不成夫婦,無債不成父子,一身兒女債,半世老婆奴。夫婦同心,妻賢子孝,人生難求。為兒女而奮鬥,奔波勞碌,積勞成疾。疾病淺中醫,災厄人人有,外出求助,三遷四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建功立業,工作事業……生活迫人,學習環境,居住環境,工作環境,境隨心轉。內心世界,精神修養,持經達變,堅守道德,循規蹈矩。明象位,立品德,正是:
命兄夫子財疾厄    遷移交友事業宮
田宅福德父母蔭    天干四化五行中  ……
(龔中成壇主2009.8.2)

5) 相學

循經向前照命宮    眉開眼笑山根中
年上壽域觀素髎    水溝承漿舐上顎(呂純陽師尊2009.5.8)

6) 奇門

死門、生門、景門、休門,傷門、驚門、杜門、開門,開門見山,山醫卜命相,五術一體,體用為綱,提綱挈領,一步到位。遠者千里迢,近者一指超,指中有天地。(達摩祖師2018.5.6)

  • 記錄著值事人數的增加

自1992年9月6日開始,每年值事的安排,都是由壇主邀請 卜應天祖師前來委任,天職神委,金蘭壇規:重要崗位,向由壇生負責。由1996年17位增至2019年的141位;每部門人數由1996年2-3位增長至個別部門達15位。而部門之增加,由1996年的五個部門,增至2002年開始的十二個部門,主席人數亦由3位增至7位。這些增加展示著金蘭觀人才日益增多,前來修道學道者日眾,亦展示著金蘭中興的過程。

  1996至2019年值事、主席人數及部門增長情況

  • 乩文字數的增加

隨著2000年乩部晉正,五行乩部匹配,乩文內容及字數亦日漸增多,由最初我擔任錄文時(1997年)開乩36次,平均每次511字,至2010年最高峰,開乩32次,平均2,153字。至2019年開乩27次,包括兩組習乩,平均1,748字。

  • 學習課程的增加

修真課程、修身課程、醫療保健及闡乩釋道課程,因應人手日豐,按序安排資深導師教化,教學相長,互有增益。1996年10月27日首次安排了修真課程,當天乩示;二玉主持修真課程,可於大典後舉行。箇中細節,關玉編之,陳玉輔之, 余當參之,眾生加之,各各明之2001年3月4日,就修真課程、修身課程及醫療保健三個課程,詳細指出三課程的具體內容及負責導師:

本末倒置,時人弊端。撥亂返正,不偏不倚,正確思想,正確方向,正確修煉,正果自成。是故修真為急務,至理名言。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真第一病。生老病死,生命旅程,無病無痛,無疾而終,安而不病,壯而不老。道家修身之道,源遠流長。科學昌明,一日千里,有幸有不幸,生死路上無老少,病魔纏身,無藥可救,坐以待斃,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箇中道理,盡在道中。學道修道、悟道得道,天人地同理。日往月來,寒暑交替,春夏秋冬,東南西北中,五行機理,生長化收藏,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因果循環,報應早晚,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曆紀。己立道生,廣積善德,善德親天,化險為夷,壽添一紀,歷史故事,數之不盡。盈縮之期,固然在天,養飴之福,可得天年,醫療保健,養生之道,超出陰陽外,不在五行中。關主席、陸副主席、陳副主席,任重道遠,課程編排,喚醒群蒙,辛巳首要。(龔中成壇主2001.3.4)

2014年8月24日 龔中成壇主安排「闡乩釋道」課程:本觀修真課程,修身課程,醫療保健課程,深入人心。上壇值事會召開,道元道長所求,增添談乩論道課程,由司玉主講,甚善甚喜。課題可用「闡乩釋道」可也。

  • 鼓勵積極開拓觀務工作,讓更多人藉此積功累德

道真道長參與了2001年道聯會舉辦第一屆的道教節後,立下決心,向 壇主請示在金蘭觀舉辦道教文化展覽的決心,道真道長2001年9月23日上求 師尊在本觀舉辦道教節,獲壇主應允,並從2002年開始,至2011年,連續舉辦了10年。每年農曆九月 壇主賜下翌年道教文化展覽的題目、對聯、具體內容及佈局等安排,並在道教節開始的首天,誠邀  太上道祖迢迢千里,每年道教節均前來降乩。

2012年10月7日 兩位壇主通過經濟部建議,讓本觀由當年開始,進行兩項慈善籌款活動,一是慈善步行,二是慈善素宴(春茗)。這些活動開拓多項觀務工作,發揮壇人所長,各展輝華,讓更多人藉此積功累德。 

  • 壯大乩部隊伍,一次過增收16位習乩乩員(前所未有)

2014年11月2日應司玉所求,五行乩部增加人手乩畢,即時集合有志之仕……於正案當眾卜得一個聖杯,皆可收錄當天加入五行乩部的16位乩員中其中14位,分別在2015年及2017年開始習乩:

2015年3月15日 第一組
2015年4月12日 第二組
2015年7月  5日 第三組
2017年8月13日 第四組
2017年8月13日 第五組
2017年8月13日 第六組
2017年8月13日 第七組

在剛過去的2019年,七組均有6-7次平均習乩及報字的機會,七組均能扶出40至200多個字。

道德芬芳合景仰    清風伴我樂傳薪(龔中成壇主2006.3.26)

  • 節日的祝福,溫情洋溢

中秋月朗,默運太虛,每逢佳節,慶賀團圓……祝大家中秋節快樂。(濟世聖佛2014.8.31)

日值母親節,祝賀天下母親健康快樂,天下昇平,人人幸福美滿,與時並進,感恩大眾。(龔中成壇主2015.5.10)

  1. 不變的
  • 堅持惇惇教化,力勸行善、修身、修真;

欲學神仙道  須與神仙論  丹訣真師授  自古不立文
默傳修真子  只能心傳心  庭中演易卦  五十五堪均
洞悉陰陽理  通曉天地咸  (呂純陽師尊 1996.4.21)

修真之道無二法    首先解脫色身心
內而知止為守性    外而知止不妄為
求丹只在一時辰    差之毫厘有違真
循序漸進方是法    善德兼重脫紅塵     (龔中成壇主1998.3.8)

先賢古聖,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善養微陽,三省修身,利有悠往,方能復興。(李道明師尊1994.12.18)

學道之仕,宜廣積陰德,發慈悲心,齊心合力,誦經超渡幽靈。……(呂純陽師尊 1995.7.16)

關懷備至,賜符、賜符水、救急扶危,適當展示玄奧,提攜緣人上天階。

  • 施魔設障,考驗修道子,磨煉道子成材

身不負大任,無法成其功;道不引其正,難言豐其果。開揚師道豐功果,功果頻增道力深……(龔中成壇主2009.6.28)

靜能定,禪定之功,日夜行持,由戒生靜定,靜定生智慧,上乘菩提,上乘
智慧,由下而上,循序上晉,必歷魔障,十魔九難,人皆有之。……將業力
變動力,勇往精晉,是道則晉,晉上雲霄,兼濟天下,順其自然,隨緣布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
(救世大士主2001.3.18)

 告知壇生天將降酷劫,考驗修道子。「世道不古,人心乏仁,是以積惡之人
受災,天降酷劫,不幸患及無辜善人,蓋亦數理耶哉,世界尚有未來酷劫,
乃歷代所罕見者,我道尊長數日來及諸天神佛聯玉庭叩求,上聖寬赦。諸子
應有主善為師之心,抱救世之念,以邀上蒼垂眷……」
(龔中成壇主1992.12.13)

  • 天神常眷顧

金蘭觀是天壇,天壇之立,闡道修真,代天傳語,宣化俗人,超出紅塵,遠離苦海,早登覺岸……一道在真,修性葆命,自煉自悟,度己度人,道門中人。(龔中成壇主1997.5.11)因此,在晉正前後,天神常臨壇視察,代天監察或示意:
刻因天神視察……(龔中成壇主1998.10.11)
刻因天神到訪……(龔中成壇主1999.3.21) (龔中成壇主1999.4.18)
刻因天神天將到訪…… (龔中成壇主1999.6.27)
天神到,可少息一刻再筆。(龔中成壇主2000.9.17)
道門勝地,莊嚴肅穆,天神視察,不可不知。(龔中成壇主2001.10.7)
天神到,有勞陸副主席於天爐進大香一枝
(天神示:)金蘭天壇,代天傳語,修真行道,改造人心,去惡從善,善德親天,天律森嚴。善念時刻記在心,動靜早晚勤修真,修真方得平安身,得平安身悟大道,大道參悟平常心。(龔中成壇主2006.11.5)

  • 解答壇生善信疑難

當值事、壇生、善信遇到疑難的事宜,可上帖問事,如慶典的席數多少,餐單內容、活動形式、日期、地點及時間等。

屆時須準備素宴六十席,包括全體工作人員。(龔中成壇主20140427)
午時慶典可準備素宴共六十八席,包括全體工作人員。(龔中成壇主2016.10.23)

至於八大仙,有官家,有乞丐,有婦孺,有學士,亦有術士。甚至有肥有瘦,有老有少。此是上庭安排,八種型格,裨世人知道,成仙是任何人等都可以修煉得成,望世人切莫失去修真機會,是為厚望。(李道明師尊1994.10.23)

  • 盼緣人勤加修習經典

乩文中時常引用道家、佛家及儒家經典教化世人,且力勸緣人勤加修習。

我道經文以《道德經》為古來之最完整者,傳之至今二千餘年,內容尚不魚魯,因周末天下大亂,民間以聖人之書家藏一部,則可避兵災而致祥故也。(卜壇主1964 .10.25):

道祖《道德經》傳之於世,為修道者指引修行之路徑,古今中外,學習註釋不計其數,無論政治、哲學、科學、修身齊平,盡在其中。然各執一隅,未得全面整體。箇中奧秘,非潛修苦煉未能領悟(呂純陽師尊1995.7.2)

道祖《道德經》是修真之路徑,箇中奧秘,非潛修密煉未能領悟。(呂純陽師尊1995.7.30)

道德五千真言,概括天人地奧秘(龔中成壇主2006.11.12)

聖賢著一本《黃庭經》,內中藏奧秘,修真宜閱讀,玄妙靜中尋。(龔中成壇主1995.5.21)

仙訣丹訣問黃庭  陽升陰降路分明 ……黃庭經典,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之。(龔中成壇主2014.10.19)

是福德,即非福德相,是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龔中成壇主2019.3.3引用《金剛經》內容)

2020年5月6日新冠肺炎疫情嚴重,龔中成壇主建議壇人:師尊無極寶懺,各應至誠唸誦。

八品經中藏妙訣    五千文字不虛云(李道明師尊2001.11.26、20060312)(何慧祖師 2005.3.27)

  1. 安排壇務,修正錯誤

廟前外門,辰開酉吉可也。(龔中成壇主1985.6.15)

道祖聖像前只適宜鮮花。箇中道理,三十三重天,天外有天,寸寸是法,謹慎細心。(龔中成壇主2004.3.6)

道祖《道德經》萬人齊誦,道德光輝傳宇宙    貞義禮和貫乾坤    智者方知意義深……。(龔中成壇主2007.4.22)

上壇因颱風暴雨、山泥傾瀉關係,本觀休息一天,眾說芸芸……今後關於天氣變化,安全至上,將由二玉決定乩務事項,觀務由五主席決議。(龔中成壇主2009.7.26)

 乩文教化,受用無窮

1) 身為女士,幸遇真道,得聞大道、有緣修道,倍感幸福

    • 建廟之初,奉 救世大士(白衣大士1965)坐鎮金蘭,渡化坤生
      正殿恭奉  呂尊師,左方恭奉  李道長,右方恭奉  白衣大士(救世大士),此點  余已請  大士准行,因我壇將來發揚,當有信女,故在進行上,更增浩大也。(卜壇主1966.3.30)
    • 1986年開始收第一位女壇生
      陳者近有至誠,又得許副席代求,准予為本觀壇生,汝是新界第一個女壇生,今後為觀服務,當錫汝一家吉祥,汝其欽之。(龔中成壇主1986.5.15)
      慶幸自己生於此時,作為女身,能踏上乩台,參與乩部,成為錄文,接受神啟。
    • 乩文中曾提及「男女金丹地不同,陰陽一理實相通」(黃大仙2016.9.25)「男女金丹地不同,陰陽一理本相通」(呂純陽師尊2010.5.27)

男女老幼,雙手放肚臍,七七白虎雙雙養,八八青龍總易經(女從二七(十四)開始天葵至,直至七七(四十九)衰竭;男比女遲兩年才開始,始於十六歲,直至八八(六十四)為止)上下左右,瀰淪內外,涵養太和。……

雙手擎高扳天柱    兀兀片時向前伸
百會泥丸元神府    男女老幼各不同……
丹訣奧秘,因人而異,筆難全述…… (呂純陽師尊2009.5.8)

2) 教導我修行的次序

修身先修心,最大修持無二法,首先解脫惘羅身。修身先修心,再修性,方能修命。(呂純陽師尊1994.11.20)

學道必先明健康之道,體健神旺方能為壇效力,方能化人。然人老腳先
老,萬丈高樓從地起。
早睡早起晨上山    空氣清新赤足行
吐舊納新促循環    煉氣養神無秘方
(呂純陽師尊1994.7.10)

3) 明白天人合發的道理

從道真道長戲言引動 輔法天尊及 呂純陽師尊於1994年7月3日開始臨壇,並在其後的兩三年內多次傳下修真丹訣,教化道真道長,藉道真道長再傳壇人,這一過程,令我深明天人合發的道理。
    自古神仙是人做    艱苦修煉明玄關
    玄關一竅話容易    道破原來笑煞人   吾乃
呂純陽師尊是也
   一別金蘭十數年    寂寥冷落實唏噓
   李仙葫蘆早已到    本真自當親臨壇
   生等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志可嘉。金蘭乩務將興,各各應宜至誠。進展
不忘穩健,必先以立己,後能化人。道法自然,千言萬語,來日再敘。

4) 明白修真為急務

大道無他,和融統一,天人合一,是曰真道。(龔中成壇主2001.3.4)

三皈五戒,返樸歸真,真道所在,復命歸根,尋根究本。本末倒置,時人弊端。撥亂返正,不偏不倚,正確思想,正確方向,正確修煉,正果自成。是故修真為急務,至理名言。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真第一病。(龔中成壇主2001.3.4)

故先天之氣厚即是道也,所以人類既落於後天,即是離開先天,亦即是離道。今欲以後天而返回先天,必須遵師所傳大道,自修自煉,煉得一點靈光,方能返回先天。上古之人,得先天之氣厚,其氣厚則其性至純,故渡之較易。今日之人,得先天之氣厚而反薄,因今人受貪嗔痴慾所迷,是故渡之較困難,然今之修道則較古時容易,因古時交通不便,千里尋師,難得一遇,今因三期普渡,無極老母欲渡盡九二原人,故大開方便之門,著諸仙佛臨壇教誨,凡有種靈根者得聞道而來,其能專心修煉,雖不能成仙成佛,然亦可成神,免遭輪迴之苦,故云現時想學道者較前易者,此也。(龔中成壇主1992.9.20)

5) 明白人生努力的方向

聽到拜祭道真道長後,美玲師姐發出誓言:「我要做神仙」的豪言壯語。其實在 孚佑帝君1997年給我的第一首詩時,早已立下此一志向。當看到:我道被人誤解,至今夷微不振,皆因向道之士得過且過,未能認真發揚,實是可惜。(輔法天尊1994.10.23)此段乩文,我的決心更堅定。

但修道人十魔九難,重重考驗。入道的第一個考驗是「窮考」,當年樓價高企,供樓利息又高,窮得有時靠八達通渡日;第二個是「病磨」,甲狀腺亢進,病到死去活來,逼得向 壇主求問醫病良方;廿三年來,考驗一個接一個……直至看到 救世大士於2001年3月18日乩示:十魔九難,人皆有之。……將業力變動力……就這樣,開始明因果、勤修煉,立願繼承 孚佑帝君「渡盡天下蒼生」之志,立願將金蘭、將道發揚光大的決心。人生變得很充實,很忙碌。

6) 增加道佛儒醫的知識

在金蘭觀接收了接近24年的乩文訊息,增加了不少道佛儒醫的知識,而且確信出自乩文的知識是真確無誤的。知識就是力量,更正很多外間的流言蜚語,令人充滿正能量。

禪定之功,多生多世, 吾佛在世修煉十八世  濟顛是也。(濟世聖佛 2016.4.17)

天壇之設,匪夷可思,金聲喚醒,蘭馥河山,齊登道岸,返回無極,道途雖艱,奮力攀登(呂純陽師尊2001.3.25)

乩道亦道,沉靜內心,心無其心,心平氣和,心安理得,心靜神寧,靜定之功,神人相通。慧根深厚,多生多世,千載盛緣之舉,百世幸福之時,毅力修持。……心會乩意,字由乩書,書寫筆劃,上下左右,大小方圓,不假思索,下筆千文。文可載道,道德化人,心悅誠服,以理服人,以德服眾,天人共語。內修外德,理境心地,日常修養,不急不燥,不卑不亢,順其自然。有字是好,無字亦好,飛鸞顯化,道揚天下,雙手輕扶乩柄,不必大力,自力他力,道力神力。身心力行,加倍修煉,心情愉快……動則萬千,靜則歸一,無極太極之理,三心盡滅,四相俱空……心開意解,解開心中結,放下心頭石……大器晚成,先苦後甜。(孚佑帝君 2015.3.29)

先天炁,後天氣,得之者,常自醉。(華佗仙師2016.10.30)

總結

作為錄文,看到扶出的乩文,第一時間記錄並即時受教化,深感幸福,有時會為所出乩文而感動到熱淚盈眶。近壇二十多年,深受乩文啟發,去年四十九周年大典日(2019.11.8)獲 孚佑帝君賜法號「德義」,並要求道德乾坤,一心一德,中興金蘭,孜孜淑淑,橛橛梗梗……,我會牢記此一大任,並盡力為之。翻查乩文,明白「義」之真義:義者毅也,堅毅不屈,義薄雲天,禮義廉恥,知恥近乎勇,勇敢面對,積極進取,發奮圖強,發人深省。(龔中成壇主2005.9.25)亦深知迷時師渡,悟時自渡(龔中成壇主2017.8.13)的道理,因此要求自己常悟常渡,自渡渡人,自覺覺他,不負師恩。


[1] 這是司馬頭陀副壇主謙稱自己才疏學淺之意。

[2] 宮垣指紫微斗數的宮位。

金蘭金禧特刊_金蘭觀的「醫道還元」及道醫思想

金蘭觀的「醫道還元」及道醫思想

一、釋題

提倡「醫道」是金蘭觀貫徹「主善為師‧貞義禮和」宗旨的方法,在每年的定期活動中,此宗旨的實際體現包括為社會提供贈醫施藥服務、在全港各區市政體育館舉辦免費氣功班、定期在觀內舉行修真、修身及保健講座等。作為一個宗教團體,金蘭觀一向重視以乩治壇——即如陳進國教授所展示的,金蘭觀對「醫道」的重視與神明啟示下的指示有關。[1]而根據金蘭觀乩示的指引,「醫道」是金蘭觀中興之道,也是歷年乩文的主要題目之一。

壇生 陸晶晶博士 值事會佈道部副主任壇生 陸晶晶博士  值事會佈道部副主任

「醫道」的討論與金蘭觀提倡的內丹修煉息息相關。縱觀自1994年以來的乩文,單是明確地以說明「醫道」關係為目標的專題乩文就共19篇(下稱「醫道」乩文),其分佈為1994年一篇、1996年兩篇、1998年一篇、1999年2篇、2002年一篇、2003年一篇、2004年一篇、2005年兩篇、2014年兩篇、2015年一篇、2017年兩篇、2018年一篇、2019年一篇及2020年一篇(截至9月1日為止)。根據這些乩文探討的細節,可以將它們分為90年代、00年代、及10年代三段時期,其中的特徵為:一、年代越後的乩文,對經絡及俞穴的應用更為細緻,例如00年代的乩文只探討經絡,而10年代的乩文則涉及俞穴的討論;二、三個年代的討論心與體關係的方式,並不盡相同;三、在降示「醫道」關係的神明方面,三個年代亦有不同的呈現。(見表1)例如90年代初,因上一輩乩手年邁、力不從心,故往往難以深入討論此中問題。96年以後隨著關師叔、陳師叔成為新一輩乩手,乩文討論的問題亦日益深入,降乩的神明亦從龔中成壇主、輔法天尊(李道明師尊)、孚佑帝君(呂純陽師尊)討論內丹的下手功夫,逐漸轉向內丹的內在理論及醫學原理等問題。

本人自1992年隨家父來到金蘭觀,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乩文對「醫道同源」、「醫道還元」的說明逐漸深入。尤其是在七情與疾病的關係上,從90年代的輕輕觸及,到2000年以後的深入討論。本人以清末扶乩產生的《醫道還元》作為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也是受到2000年以來金蘭觀乩文的啟發,獲益良多,故特在此分享我的一點點心得,兼論金蘭觀的道醫思想。

表1: 降示「醫道」乩文的特徵分佈

華佗仙師 孚佑帝君 龔中成壇主 藥王菩薩 輔法天尊
1 2020 庚子年閏四月廿三日
2 2019 己亥年八月初三日
3 2018 戊戌年三月廿八日
4 2017 丁酉年十月初二日
5 2017 丁酉年二月廿九日
6 2015 乙未年九月廿七日
7 2014 甲午年閏九月廿四日
8 2014 甲午年九月廿六日
9 2005 乙酉年五月廿七日
10 2005 乙酉年五月十三日
11 2004 甲申年八月初六日
12 2003 癸未年五月初二日
13 2002 壬午年十一月初五日
14 1999 己卯年九月廿三日
15 1999 己卯年四月初二日
16 1998 戊寅年閏五月廿六日
17 1996 丙子年五月十五日
18 1996 丙子年三月廿五日
19 1994 甲戌年九月十九日

二、道教與中國傳統醫學

道教與醫學的關係,可上追至《老子》、《莊子》、《文子》等先秦文獻。例如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載的「戴[2]營魄抱一,能毌[3]離乎?」中的「營」,由於其後一句為「專氣至柔,能嬰兒乎?」,故此「營」應該是指中國傳統醫學中的「營氣」。「營氣」與「衛氣」分別頤養五臟六腑及保護體魄免受外邪入侵的功能,「營氣」佳則血脈筋骨亦得養,使它們保持柔軟。另外,《莊子‧養生主》著名的「緣督以為經」更是應用督脈討論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的早期紀錄。[4]

以被視為是 太上道祖的嫡傳弟子關尹命名的《文子》,當中有相當多的內容討論人體內的氣血會如風、雷、雲、雨一般動盪不休,而此種情況的發生,緣於人有雙目、雙耳、雙鼻孔、嘴、前陰及後陰共九竅,因九竅而與外界相接,故對外界的事物有所反應。《文子》從胎成人的過程(《文子》的順序為:膏->血脈->噠[5]->胎->筋->骨->成形->動->躁->生)[6]提出人生而有九竅,故對外界事物有所感並產生情緒是必然的。[7]情緒一生即氣血動盪,正因如此,氣血動盪亦成為了必然的結果。氣血動盪必然會打亂需在無為之下才能完美運行的經絡氣血活動,於是,這種順向的過程迎來的,只有病、死一途。對於此結果,《文子》提出制約九竅之法〈九守〉,具體為守虛、守無、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靜、守法、守弱、守樸,以求達到「執一無為」的目標,[8]回歸《老子》的「戴營魄抱一」。道教提倡的胎息,及後來的內丹學,都與回逆此順向的生成理論有關。由於此處意在為金蘭觀的道醫思想作簡單的歷史追溯,故不對當中涉及的內丹學進行深入討論。

從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的產生無外乎兩個原因:一、內傷七情;二、外感六氣(又稱外邪)[9],而此二者也是相互聯繫的。《三因極一病源論粹》(成書於1170)的說明最為清楚,常為醫家所用:人體在元氣充沛及堅固時,對六氣(氣候產生的溫度變化等)有自然的生理適應力,然而當五臟六腑為七情所傷,對應六氣的適應力也會退減,導致六氣由外入侵身體,故疾病發生。[10]換句話說,如人沒有因七情致內傷,則元氣堅固,外邪無從進入。即,內傷七情是所有疾病的源頭(因創傷導致體虛、血虛等除外)。

道教一直致力於讓人們明白七情與疾病之間的關係,並提出具體的方法作為防治。例如敦煌寫本《老子想爾注》解: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不欲視之,比如不見,勿令心動。若動自誡,即□[11]道去復還,心亂遂之,道去之矣。
聖人治,靈其心,實其腹: 心者,規也,中有吉兇善惡。腹者,道囊,氣常欲實。心為兇惡,道去囊空。空者耶(邪)入,便煞人。虛去心中兇惡,道來歸之,腹則實矣。
挫其銳,解其忿: 銳者,心方欲圖惡。忿者,怒也,皆非道所喜。心欲為惡,挫還之,怒欲發寬解之,勿使五藏忿怒也。自威以道誡,自勸以長生,於此致當。忿爭激,急弦聲,所以者過。積死遲怒,傷死以疾,五藏以傷,道不能治,故道誡之重,教之丁寧。五藏所以傷者,皆金木水火土氣不和也。和則相生,戰則相克,隨怒事情,輒有所發。發一藏則故克所勝,成病煞人。人遇陽者,發囚刻王,怒而無傷,雖爾去死如發耳。如人衰者,發王刻囚,禍成矣。
和其光,同其塵: 情性不動,喜怒不發,五藏皆和同相生,與道同光塵也。[12]

《老子想爾注》從「心亂」的角度提出「五藏以傷」,從而解釋「故道誡之」。是書解釋了道教戒律本在助人自守其心,使之免受七情所傷。對道教而言,忘記「執一無為」,任情主導氣脈為大忌。作為對策,除了說明箇中原理外及以道誡防身,[13]還會使用懸象法(如〈修真圖〉、〈內經圖〉)等,[14]作為修煉守心歸一,回歸「抱一」、「守一」的修煉法門。道教應用《孝經》及後來發展出《文昌帝君陰隲文》、《太上感應篇》、《太微仙君功過格》、《呂祖功過格》及《天律聖典》等,及全真派的《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等,皆屬前者。後者在《太平經》中稱為「守一」,經中載〈守一明法〉,此法後來隨著理論化而成為道教的內丹學,並以特殊的文字、詞彙為符號表達。[15]

教化、祝術等法可以「誠決其善志,防其邪心,啟其善道,塞其奸路,與同出一道,則民性可善,而風俗可美也」,這一點在《淮南子》便有討論。《淮南子》指出「所以貴扁鵲者,非貴其隨病而調藥,貴其息脈血,知病之所從生也」,當任何個體如偏離「清淨恬愉……儀錶規矩……知人之性,其自養不勃,知事之制,其舉錯不惑」等要旨,則「雖有扁鵲、俞跗之巧,猶不能生也。」有組織的道教在東漢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與當時社會出現希望貫徹此要旨的群體有關。他們以教化、祝術等「治未病」的實踐為依歸及發展出一套又一套的「治已病」手段,以回應當時疫病頻生的問題。縱觀道教的歷史發展,雖然道教是一門宗教,但其核心思想及宗教活動始終沒有離開「醫」這個關鍵詞,只是不明醫理者難以明白箇中原理而已。而道教從先秦的「治未病」理論為基礎,逐漸延伸到「治已病」的理論及實踐,對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也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這些貢獻可以在《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黃帝內經》[16]、《千金方》[17]、《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太平惠門和劑局方》、《三因極一病源論粹》、《類經》、《奇經八脈考》等醫籍中看到。由於篇幅的關係,本文不再展開其中的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詳。

三、金蘭觀的道脈及其道醫思想

金蘭觀的道醫思想,可以從金蘭觀的道脈開始說起。在上世紀70年代的乩文中,時任壇主的 卜應天師尊曾述金蘭觀所屬的道脈。其文載:

……聖壽高客之盛,為歷載之所未見。尤多禮讓,題賀情況,此 李道長所云,有事東南走之所由來,可見道長對壇之心焉。題賀中又多前所未臨者實皆 師尊之法嗣耳。 現將我教流源略示生等知之。

 道祖太上老君傳 少陽帝君王老師祖元圃老師祖傳正陽帝君鍾師祖鍾師祖傳孚佑帝君呂師尊呂師尊傳王重陽帝君德茂又傳 劉紫陽帝君海蟾。我教稱之為五祖。

再由

王重陽帝君傳 馬丹陽真人、邱長春真人、劉長生真人、譚長真真人、郝廣寧真人、王玉寧真人、孫清凈真人,為北七真。

又由

劉紫陽帝君傳張伯端真人、劉永年真人、石杏林真人、薛紫賢真人、陳泥丸真人、白紫清真人、彭鶴林真人,為南七真。

 馬丹陽真人又有傳 宋披雲道人、李太虛道人、張紫瓊道人、趙督緣道人、陳上陽道人,此皆不列北南七真之內。

南七真中以白紫清真人,又號玉蟾,著述最富。由是可見,師道之隆,法嗣之盛焉。[18]

根據此段乩文,金蘭觀屬於明代以來興起的呂祖扶乩道壇, [19]並且兼受內丹南宗(以紫陽帝君傳張伯端真人一脈)及內丹北宗(王重陽帝君一脈)的理論影響。

南宗與北宗之別,主要呈現在下手功夫上。其中,南宗以「先命後性」而著稱,北宗(全真派)以「先性後命」而聞名。正如玄英所指出的,道教內丹經典中的「先命後性」或「先性後命」並非指先修其一,然後修其二,而是指修煉其一可以致使其二產生變化。 [20]此種「性影響命」或「命影響性」的關係,在《諸病源候論》對「五勞」、「六極」、「七傷」的解釋中曾經提到。其文載:

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又,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

六極者,一曰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二曰血極,令人無顏色,眉髮墮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極,令人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胃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五曰肌極,令人羸瘦,無潤澤,飲食不為肌膚。六曰精極,令人少氣吸吸然,內虛,五臟氣不足,發毛落,悲傷喜忘。

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裡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又,一曰大飽傷脾,脾傷,善噫,欲臥,面黃。二曰大怒氣逆傷肝,肝傷,少血目暗。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喜忘善怒。六曰風雨寒暑傷形,形傷,發膚枯夭。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志傷,恍惚不樂。[21]

從以上引文可見,「五勞」中的「志勞」、「思勞」、「心勞」、「憂勞」皆與精神的耗損有關。以「心勞」為例,其病徵為「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在「六極」之中,也有一些與情緒有關的描述,如「不欲言」、「忽忽喜忘」、「悲傷喜忘」等,情況與「五勞」相似。

在《諸病源候論》之中,「血極」與「心勞」同樣有「忽忽喜忘」的病徵,而其中的分別在於:前者是由於「心勞」導致「忽忽喜忘」,而後者是由於「血極」而「忽忽喜忘」。「血極」是指人體內的血液不足,或失血過多,例如孕婦產子後,因在生產過程中大量失血,屬於「血極」。意外導致的創傷,也可導致「血極」。孕婦產後容易患上抑鬱,並非行為修養不足,而是因為「血極」導致的。故產後坐月子養血,不單只能夠幫助孕婦恢復健康,也有助於情緒的恢復。

又如「六極」中的「精極」,可致人「悲傷喜忘」,此與「七傷」中第五項「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喜忘善怒」雖同樣呈現為「喜忘」及「憂」、「愁」、「悲」等負面情緒,但是在治法上卻有根本的分別。就《諸病源候論》而言,在「虛勞」證候下引可用於治療「五勞」、「七傷」等的存思術及導引法,而這些養生法卻不適用於「六極」——因「六極」屬於「命影響性」的情況,應需要藥物的輔助,而「虛勞」證候下列的存思術及導引法,是針對「性影響命」的問題而設的。

從《諸病源候論》對「五勞」、「六極」、「七傷」的解釋,可以明白南宗的「先命後性」與北宗的「先性後命」,主要分別在於南宗先以本草藥物、針灸等法處理人體上的一些會影響七情的問題,再論以控制心神為法進行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內丹修煉,而北宗則直接進行後面的階段。這種分別,可能源自於北宗的對話群眾主要是宋代的儒生及社會精英有關。南宗的文獻如張伯端真人的《悟真篇》及《八脈考》,在明代為張景岳《類經》及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所徵引,由此可見,南宗的影響主要發生在醫家這個特殊的群體。

對於七情對身體的傷害,及制約七情的重要性,金蘭觀的乩文多有提及。例如1986年11月23日乩文,指出:

箕者,在於心靜而巳也。心欲靜必以氣足,始可攝也。……因氣不足,致心浮不能攝靜。今後應宜養氣靜坐,兼用補氣之品,方克有濟。六氣之病易療,七情之病難治,故必要自身修養,以摒七情侵擾,是為至要。習箕原屬先天之性,但亦有以後天修養所得。培好身體,當可完成你之心願,切莫灰心為要。[22]

又1994年10月2日乩文:

因人之七情,世事拮據,事與願違。日積月累,臟腑氣衰,百病叢生,未老先衰,未盡天年。道門之仕,應善養浩然之氣,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氣自回,氣回自歸根,歸根見本性,見性始為真。[23]

又1998年7 月12日乩文:

凡人之病,有從六氣而入者,謂之時病。時病襲人,由表入裏,掌握其理,輕清上浮,易而反掌。其次由七情內傷,內裏雜變,錯綜兼伏,治之為難,易難之關,視乎醫者之明。病由心生,病由心滅,醫身醫心,身心合一,是為醫病。遠古之時,民風純樸,思想單純,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故疾病亦純。觀今之世,社會變遷,利慾勳心,精神緊張,思潮起伏,日夜顛倒,人心惶惶,心慌心跳,無形壓力,喘不過氣,見毒排毒,見菌剎菌,治標不治本,故上壇「上醫治未病」之句,可明乎?[24]

從上述三則乩文的內容,可以看到七個共通要點:一、「六氣之病易療,七情之病難治」;二、七情是致臟腑氣衰,百病叢生的原因;三、七情致病「內裏雜變,錯綜兼伏」;四、七情之病屬於「病由心生」;五、七情之病可經由「病由心滅」的方法解決,其中的要點,在於「醫身醫心」,使「身心合一」;六、七情之病與今人「利慾勳心,精神緊張,思潮起伏,日夜顛倒,人心惶惶,心慌心跳,無形壓力,喘不過氣」有關;七、「病由心滅」必須以「民風純樸,思想單純,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為法。

「七情之病」為甚麼會產生比「六氣之病」更難治之證呢?[25]有關這一點,在2000年5月28日的乩文中曾深入介紹:

求道必先明養生之道。道法天地,陰陽四時,寒熱溫涼,形神內外,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世人無明,內傷於情,外憧而景,喜怒哀樂悲恐驚,七情盪盪,過喜傷心,過怒傷肝,悲哀傷肺,思慮傷脾,驚恐傷腎,由傷而虛,六淫之氣,乘虛而入,百病叢生。生老病死,生命旅程,凡夫俗子,無一倖免。既明道義,性命雙修,日月同光,和光同塵,轉凡入聖。聖凡之分,日月為明,明白陰陽,洞悉天地,知之修煉,即陰留陽,陽昇陰降,其理至明。動靜有早晚,過勞過逸,不妄作勞,起居有常,先寒而衣,先熱而解,目不久視,耳不久聽,行不疾步,氣定神閒,正思正覺,慎之在始。未雨綢繆,智慧道心,照見一切。飲食有節,四時八節,不時不食。食不過飽,飲不過多。食過飽則積聚,積聚頑疾,後患無窮;飲不過多,飲過多則痰癖,百病皆因痰作怪,無形之痰,無所不到。時病殺手,飲食之過……形神和諧,諸災不作,行善積德,逍遙自在。正己正人,大公無私,超出五行,道通三界,三十三重天,快樂不紀年[26]

這一則乩文討論的主題為內丹修煉的要訣,而此中要訣卻在於「內傷於情」。當中指出人因「外憧而景」而終日「喜怒哀樂悲恐驚」,與《老子》的〈寵辱若驚〉論述相同。〈寵辱若驚〉云: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上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何謂貴大患若身?[27]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28]

「外憧而景」而終日「喜怒哀樂悲恐驚」的結果,是「七情盪盪」,其中「過喜傷心,過怒傷肝,悲哀傷肺,思慮傷脾,驚恐傷腎」。七情導致內傷的原理,王冰注本《黃帝內經素問》中〈舉痛論〉、〈陰陽應象大論〉均有載。〈舉痛論〉曰︰

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29]

〈陰陽應象大論〉曰︰

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30]

總括來說,情緒會導致「厥氣上行」。不同的情緒產生的「厥氣」又會有不同的走勢。可分為:

  1.   發怒時人體內氣會上衝而行;
  2.   歡喜時內氣的行勢則會緩減;
  3.   悲傷時內氣會消耗散失;
  4.   驚恐時內氣下衝而行;
  5.   心寒時內氣則收聚;
  6.   興奮時腠理毛孔會打開而洩氣;
  7.   憂心時內氣亂行無有方向;
  8.   勞氣時內氣耗損;
  9.   思慮時內氣打結停滯。

通過比較《黃帝內經素問》及《老子》的內容,而明白乩文指「內傷於情……由傷而虛,六淫之氣,乘虛而入,百病叢生」的原理——人的肉身受到衝擊,尚且青淤,三至七天不能散;今時之人總以七情引氣,一天復一天地向身體之中最為脆弱的五臟六腑擊打,當中的「青淤」又誰人能知?以已受傷的五臟六腑迎接六氣,可謂傷上加傷,其結果自可推而知之。

以上乩文中的「不妄作勞」及「真氣從之」,皆源自《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第一》。該文主要討論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而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的緣由。其文載: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31]

上述乩文與《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第一》屬於相同的討論,尤其是2000年5月28日的乩文可以說是同一轍。當中指出「求道必先明養生之道」,當明白「道法天地,陰陽四時,寒熱溫涼,形神內外,四肢百骸,五官九竅」與「內傷於情,外憧而景」的關係及致病的原因,從而明白「慎之在始,未雨綢繆」。其中的要點可分為:

  1. 動靜有早晚
  2. 不能過勞過逸,不妄作勞
  3. 起居有常,先寒而衣,先熱而解
  4. 目不久視,耳不久聽,行不疾步
  5. 氣定神閒
  6. 飲食有節(依四時八節而食,不時不食)
  7. 食不過飽 (食過飽則積聚,積聚頑疾,後患無窮)
  8. 飲不過多 (飲過多則痰癖,百病皆因痰作怪,無形之痰,無所不到)

2000年5月28日乩文的原旨,在於提出「性命雙修」之理——「既明道義,性命雙修,日月同光,和光同塵,轉凡入聖。聖凡之分,日月為明,明白陰陽,洞悉天地,知之修煉,即陰留陽,陽昇陰降,其理至明。」但是,此中的「性命雙修」其實有兩個層次:一、提出內丹修煉,此意思藏於「即陰留陽,陽昇陰降」之中;二、提出修煉者需要對自身七情的完全控制,此意思展示在「世人無明,內傷於情」的討論之中。

七情之病難治,關鍵在於人的意識終日受外物牽引。對這個問題,金蘭觀的乩文多有討論。例如2000年4月16日的乩文曾言:

至人無私,無慾無求,清心寡慾,平平淡淡,無有所爭。爭一時之氣,氣滯形傷,形傷則神衰。形神離決,陰陽乃絕。人身寶貴,形神和諧,中正和平,不卑不亢,喜怒哀樂悲恐驚,七情六慾,由心而起。心為身君,心主神明。凡心未了,何以平靜,心平氣和?修真有年,心未平,氣能和乎?[32]

又1997年4月6日乩文:

靜定之功,可奪造化。其精自固、其氣自留、其神自養。內外雙修,登入聖域。世人不悟,不明其理,盲修瞎煉,虛渡春秋。紅塵滾滾,三毒所纏,七情所擾,六慾所困,枯坐數載,難得靜定。常能遣慾,澄其身心,三毒消滅。瞬息之間,自能靜定,修真不速,尤貴於堅,循序漸進,按圖索驥,則近道矣……靜定之功,須達身心清靜,五官九竅,處處皆靜。焚香而不能嗅、鳴鐘而不能聞、諸色而不能視、諸念而不能起、諸法而不能動,釋家所云:六識藏而六真現[33]

此兩段乩文,第一篇是 龔中成壇主降示的,第二篇是 呂純陽師尊降示的。前者以儒家的法理而入,後者以釋家的法理而入,然意思相同。所謂三毒者,即貪、嗔、癡,由六識所生。道教對「三毒」一詞的應用,自六朝《真誥》以後經常引用,而以《文子》之論而言,六識是由九竅而來,其根本是每個人所執不同的意識形態。三毒在道教之中又稱「三尸」、「三虫(蠱字,並可引伸為蠱卦)」,其意思是指人受到飲食、財富、華衣、身份、地位、話事權等外物蠱惑而失去至清靜無為的心境。

在金蘭觀的乩文中,一再強調七情的產生與識神有關,並且會影響內丹修煉的成效。例如:2010年10月31日乩文曰:

能量種子,後天意識,識神退位,元神主宰。七情六慾,三心四相,潛在意識,與生俱來,淵源根深,根深蒂固。解開束,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懺其過去惡業,積功立德。仁智勇,慈儉讓,己立道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發揮自己,天生我才,各有其用,各司其職,各盡所能。能藏、持藏、執藏,稱之三藏。寶藏人人有,發掘須要時。勇猛精進,不可間斷,愈是艱苦愈向前,苦盡甘來,最難時刻,也是最好的開始。充實自己,自強不息,正確方法,正確方向,正確修持,日子有功,功到自然成……。[34]

又2010年11月7日乩文

……方便之門,緣者自參。修真法門,有教無類,各人功果各自知,圓明清淨,清清靜靜,杳杳冥冥。用現代理論解釋,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唯識主義,身乃載道之軀,心性不生不滅,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識,釋家稱阿賴耶識,元神識神,示申為神。神為知己者明,馬為善策者馳,神明赫赫……靜觀其變,有變有不變,變幻原是永恆,以不變應萬變,變易之理,以易道明丹道。七情六慾,三衰六旺,人皆有之,淵源所在,人生如夢……夢境乃潛意識、第七識之啟示,四大不調,惡夢驚愓,此屬病態……色聲香味觸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欣然接受,個人感受,大眾感受,言語文字,層次不同。色界、欲界、無色界,三界含意,身心感受,心領神會,心有靈犀一點通……[35]

綜上,可見當中強調七情的產生與「後天意識」有關。唯有「識神退位」,「元神」方可重獲主宰的位置,在修煉之中做到「圓明清淨,清清靜靜,杳杳冥冥」的狀態。有關「識神」、「元神」與內丹修煉的關係,在《太乙金華宗旨》有專篇討論,可作參考。當中載:

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氣則隨天地而敗壞矣。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學人但能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外,不在三界中。此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是也。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識心如強藩悍將,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宮,回光返照,如英主在上,大臣輔弼,內政既肅,自然強悍慴伏矣。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訣。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炁。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宮天心也。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蓋身中有魄焉,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魄,陰也,識之體也。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晝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視,舍肝而夢。夢者,神遊也。九天九地,剎那歷遍。覺則冥冥焉,淵淵焉,拘于形也,即拘於魄也。故回光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斷識。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不過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無返乾之功,止有回光之訣。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蜣螂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糞丸中尚可生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於此,安得不生身乎。

《太乙金華宗旨》云「識心如強藩悍將,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而「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已」。而上述乩文的內容,與《太乙金華宗旨》之言與異曲同工之妙。當中論「識神」的意識,有因後天環境、教育而來,也有「潛在意識,與生俱來」的部分,這些屬於前世因緣、舊業下產生的意識「淵源根深,根深蒂固」。要了解這些障礙並突破它們,唯有不斷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充實自己,自強不息」。例如通過夢境知道自己識神之所執,又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情緒發動、及固執之處,了解自己無法進步的原因及心魔之所在,方能無時無刻凝守元宮,回歸無極之境。

四、總結:

金蘭觀的「醫道還元」思想,與 呂祖《醫道還元》一書的內容有很多共通之處,對筆者的研究有很多的啟發。二者之間的分別,在於《醫道還元》用了近十萬字的篇幅討論「七情之病」及已因「七情之病」而傷的五臟六腑,並就相關的脈診法、六經辨證法等進行深入的探討。這些內容是與醫者進行的專業對話,對一般讀者而言,有可能帶來混亂,故金蘭觀乩文也沒有在這些部分進行深入的討論。但是,總括來說,金蘭觀的「醫道還元」思想與 呂祖《醫道還元》一書同出一轍,當中包括對儒家人倫、規條的應用,及對釋家的用詞解釋等,都有相通之處,可以相互引鑒。如一般讀者對是書有興趣,可以從第四卷開始看,與金蘭觀乩文互參。至於行醫的讀者則可從第一卷開始看,並與《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楊上善注《黃帝內經太素》、《千金方》、《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普濟方》、《類經》、《奇經八脈考》等醫籍互參。

正如《老子》中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筆者不敢妄言自己知道些甚麼,只能轉引金蘭觀過去的乩文稍作分析,以展示金蘭觀的道醫思想。近十多年來 華佗仙師及 呂祖討論「醫道同源」的乩文,可以在金蘭觀網頁找到,筆者在本文不再贅述。

最後,以1997年7月20日的一節乩文與所有讀者共勉:

人身難得,樂土難再,真道難遇,修真之士,炁煉有時。未見其門,未獲真諦,虛渡春秋,三毒所擾,六賊所纏,七情所敝,心神昏暗,形軀各端,精炁耗損,未臻真境,百邪來侵,魔考重重,潺弱難堪。修真之道,不貴乎速,貴乎堅貞,循序漸進,水到渠成。人心猶水,動則水濁,靜則水清,動靜自如……動則變幻,靜則止一,心動意動,意動念動,止動歸定,唯觀於空,空無所空,遠離六賊,使塵不沾。人身變幻,風雲起落,以心制身,使幻不覺,心念意動,以神串之。神分離,以禽之,若散漫,以精固之,三品凝聚,亦虛亦實,杳杳冥冥,自現元神。眾生元神,人皆有之,煉神還虛,以合大道,先天後天,求玄有玄,奧妙千層,意境一新。稍後試煉,盤膝而坐,十指合攏,貼於神厥,姿態自如,以心觀心,以慾遣慾,心無其心,觀空於無,則近道矣。[36]

 


[1] 陳進國:〈濟度道教的發展與信仰位育實踐——以香港金蘭觀為例〉,《宗教人類學(第五輯)》,2014年12月,頁153-188。

[2] 今本為「載營魄抱一」,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為「戴營魄抱一」。這裡以馬王堆《老子》乙本而言。

[3] 出土原文為「毌」。《説文‧毌部》:「毌,穿物持之也。」桂馥義證:「《蒼頡篇》:『毌,穿也。』通作貫。」《集韻‧换韻》:「毌,穿物也,通也。通作貫。」今本作「毋」,多作勿、莫,表示禁止之意。

[4] 有關《莊子‧養生主》中的「緣督以為經」是指督脈的應用,參Kristofer Schipper, The Taoist Bod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5] 《管子》曰「咀」

[6] 唐代楊上善《太素》採用此順序,馬王堆《胎產書》在此順之前加入「流刑」,其餘大致相似。

[7] 當中涉〈道原〉、〈九守〉、〈徵明〉、〈上德〉、〈下德〉等篇中對三光、天心、守一的討論,非直接描述。有關《文子》討論,筆者將另有文章,不在此展開。

[8] 《文子‧九守》。相似的內容可見於〈道原〉。

[9] 一般稱外邪為六淫,然也有六氣非太過(太過曰「淫」)而人感之自病者。此處以1998年7 月12日乩文的解釋為準。

[10] 《三因極一病源論粹》卷八〈內所因論〉,頁1a-b;〈內所因治說〉,頁1b-2a;〈七氣敘論〉,頁18b;〈七氣證治〉,頁19a-b。

[11] 《老子想爾注》為殘本,此處原文字缺。

[12] 敦煌寫本S.6825。

[13] 尤是修煉者會有特殊的體驗,特別容易出現《太平經》中所述的「中邪」(即今人所指的走火入魔),故需道誡防身。《太平經》卷七十一〈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載:「真人曰:『吾身嘗中於大邪,使吾欲走言,吾欲當為人主,後當飛仙上天。吾受其言,信之大喜。後反三月病癲疾,見神人天師言,心中大悅喜,吾親嘗中如此矣,幾為劇病,後癲疾自止得愈,遂得數千歲。今自幸復與神人相睹,重復道戒,睹見門戶,冀得長度為天上之吏。』」

[14] 《太平經鈔》乙部〈以樂卻災法〉:「夫人神乃生內,返遊於外,遊不以時,還為身害,即能追之以還,自治不敗也。追之如何,使空室內傍無人,畫象隨其藏色,與四時氣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象,下有十鄉,臥即念以近懸象,思之不止,五藏神能報二十四時氣,五行神且來救助之,萬疾皆愈。」

[15] 《太平經》的〈守一明法〉與內丹學的關係,筆者他日另文再述。

[16] 指唐代王冰注《素問》及楊上善著《太素》,並參《甲乙經》中轉載文字。《黃帝內經》的祖本已佚失,而傳世本的王冰注《素問》有多處內容被宋儒以「刪誤」為名刪改原文,難以反映《黃帝內經》的原始狀態。故學者多參上世紀在日本尋回於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傳至日本的楊上善注本(三十卷本缺七本)。

[17] 包括《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

[18] 1972年6月12日乩文。

[19] 有關明未興起的呂祖扶乩道壇,請參筆者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黎志添教授近年來對扶乩道壇的研究。如黎志添:〈清代四種《呂祖全書》 與呂祖扶乩道壇的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13年第42期,頁183-230。

[20] 玄英:〈命運,生氣,或存在? ——論道教內丹中「命」之意義及其與「性」的關係〉,《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六期(2014),頁157–218。

[21] ﹝隋﹞巢元方等撰、﹝宋﹞宋綬(大中祥符元年進士)序:《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1260-1367)刻本,卷二〈虛勞病諸候上〉之一〈虛勞候〉,頁1a-2a。

[22]  1986年11月23日乩文

[23]  1994年10月2日乩文

[24]  1998年7 月12日乩文

[25] 中國傳統醫學不言「症」,只言「證」。「證」者,指的是「六經辨證」,而非「病症」。

[26] 2000年5月28日乩文。

[27] 所引的郭店楚墓竹簡本《老子》乙本中,「何謂貴大患」原為不可讀的殘字,此處依今本補入。

[28] 郭店楚墓竹簡本《老子》乙本。

[29] ﹝唐﹞王冰註,﹝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校:《新刊黃帝內經素問》卷十一〈舉痛論〉,頁4b。

[30] 同上注,卷二〈陰陽應象大論〉,頁4a-b。

[31] 同上注,卷一〈上古天真論篇第一〉,頁4a-6a。

[32] 2000年4月16日乩文

[33] 1997年4月6日乩文

[34] 2010年10月31日乩文

[35] 2010年11月7日乩文

[36] 1997年7月20日乩文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