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觀道佛儒醫講座 之 《中庸》

《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這四部書是闡釋做人、做事、為學、修心,乃至於治理國家的道理。本觀游燕翔副主席於道佛儒醫講座系列就《中庸》這部書開展題目, 書中盡是現世也很需要了解的「平衡之道」,而且也讓我們開創出道路,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智慧,請細心欣賞!

本觀壇主於癸卯年三月初四日(23/4/2023)降乩傳令展開金蘭觀週日乩後講座,敬請各位密切留意往後更多不同學道課題的講座。

中庸之道							 2023.09 
《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這四部書說的是做人、做事、為學、修心,乃至治理國家的道理。 
《中庸》 
中者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庸者,平平常常。至平而不奇特,至常而不會改變,是天下間的定理,也是萬古永不改變的真理、法則。 
《中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這書開始是說一貫的道理,再來便論到治國修身的要義,最後又回歸到原來的正道上,這個正道若散放開,可以充滿整個宇宙間,卷藏起來,可以退藏於極小的玄關竅。這其中的道理奧妙無邊,都是真實的學問。若能仔細研讀品味,一旦領悟並且貫通書中的道理,在進德修業上,終生應用受益無窮。 
《中庸》主張處理事情不偏不倚,是道德行為的準則。提出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方式去學習。以「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際關係)和「三達德」(智、仁、勇)為做人的規範。「中庸之道」不是迂腐、缺乏個性、或不思進取。《中庸》告誡我們要至誠至性,率性而為,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癈。 
《中庸》的首章可謂是全書的總論,首三句更是全書的總綱。今天我們就來說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遵循本性來待人處世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並推廣於眾,就叫做教。與生俱來的本性,須臾不可離開自身,進德修業的君子,要謹慎自持,在睹、聞、隱、微之中,存養省察,才能圓滿自性。若能達到中和的修養功夫與境界,則可與天地同參,與宇宙同端其位,和萬物順此正道而成長。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天命即上天所賦予人的本性,也就是自然的稟性。率性之謂道﹕率即遵循,遵循本性而行的就是道。修道之謂教﹕修即修理整治學習,按照道的原則時刻檢討、反省學習就是修,推廣於眾率性之道就是教,使人人能遵守仁義禮智信等人倫大道,循此正道而行。 
此三句講述性、道、教的意義。性乃上天賦予,在天謂天理,在地曰地理,在事曰事理,在物曰物理,賦於人謂之性理。人之能視、聽、言、動、思想等諸般舉動,都是本性的作用。能夠率領本性,依循天性良心來待人處世,即是正道。教人知文識字道理,不斷修身養性,遵循人倫孝道,一切行為以本性良心為依歸,就是教。 
簡而言之,就是學習自己與生俱來的光明德性,道德教化開通靈性,(20230205金蘭觀乩文),進而教化世人行功立德。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道即是理,即是本性,道之不可離,即本性不可離開肉體,離開人即亡矣。如魚之不可離開水,離水即亡也,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應該特別警戒謹慎,以免做出違背良心的事,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也要提高警覺,防止差錯。因為在隱暗的地方最容易發現是非善惡,最細微之處更能顯現黑白對錯,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以良心為本,才不會犯錯而墮落。慎獨為存養省察的要義,若能以謹慎、懺悔之心自持,不敢稍有大意,才能慎防過錯。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之未發﹕喜怒哀樂是人的情感,在七情六慾尚未發動之時,是人的本來真面目。中節﹕即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大本﹕道的根本,即天命之謂也。達道﹕天下古往今來所共同通行的道路。中和﹕恰中其節。致﹕達到。位﹕能各安其所。育﹕遂其生長。 
中和兩個字即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時時以良心為本,不以識神用事,才能率性修道,修己以渡人,以中和之道而行,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便能生長繁育了。 
概括 
此章言明道之本源,出於天而不可易,道的本體備於己而不可離,遵循此道而修是為教。次言存養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懼之慎獨。終言天地各安其位,育養萬物。 
參考書刊、網站: 
智音道學講堂 wiseound.idv.tw 
每日頭條 kknews.cc/news/peybkp2.html 
四書集註讀本 
積學與涵泳

中庸之道							 2023.09 
《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這四部書說的是做人、做事、為學、修心,乃至治理國家的道理。 
《中庸》 
中者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庸者,平平常常。至平而不奇特,至常而不會改變,是天下間的定理,也是萬古永不改變的真理、法則。 
《中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這書開始是說一貫的道理,再來便論到治國修身的要義,最後又回歸到原來的正道上,這個正道若散放開,可以充滿整個宇宙間,卷藏起來,可以退藏於極小的玄關竅。這其中的道理奧妙無邊,都是真實的學問。若能仔細研讀品味,一旦領悟並且貫通書中的道理,在進德修業上,終生應用受益無窮。 
《中庸》主張處理事情不偏不倚,是道德行為的準則。提出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方式去學習。以「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際關係)和「三達德」(智、仁、勇)為做人的規範。「中庸之道」不是迂腐、缺乏個性、或不思進取。《中庸》告誡我們要至誠至性,率性而為,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癈。 
《中庸》的首章可謂是全書的總論,首三句更是全書的總綱。今天我們就來說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遵循本性來待人處世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並推廣於眾,就叫做教。與生俱來的本性,須臾不可離開自身,進德修業的君子,要謹慎自持,在睹、聞、隱、微之中,存養省察,才能圓滿自性。若能達到中和的修養功夫與境界,則可與天地同參,與宇宙同端其位,和萬物順此正道而成長。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天命即上天所賦予人的本性,也就是自然的稟性。率性之謂道﹕率即遵循,遵循本性而行的就是道。修道之謂教﹕修即修理整治學習,按照道的原則時刻檢討、反省學習就是修,推廣於眾率性之道就是教,使人人能遵守仁義禮智信等人倫大道,循此正道而行。 
此三句講述性、道、教的意義。性乃上天賦予,在天謂天理,在地曰地理,在事曰事理,在物曰物理,賦於人謂之性理。人之能視、聽、言、動、思想等諸般舉動,都是本性的作用。能夠率領本性,依循天性良心來待人處世,即是正道。教人知文識字道理,不斷修身養性,遵循人倫孝道,一切行為以本性良心為依歸,就是教。 
簡而言之,就是學習自己與生俱來的光明德性,道德教化開通靈性,(20230205金蘭觀乩文),進而教化世人行功立德。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道即是理,即是本性,道之不可離,即本性不可離開肉體,離開人即亡矣。如魚之不可離開水,離水即亡也,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應該特別警戒謹慎,以免做出違背良心的事,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也要提高警覺,防止差錯。因為在隱暗的地方最容易發現是非善惡,最細微之處更能顯現黑白對錯,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以良心為本,才不會犯錯而墮落。慎獨為存養省察的要義,若能以謹慎、懺悔之心自持,不敢稍有大意,才能慎防過錯。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之未發﹕喜怒哀樂是人的情感,在七情六慾尚未發動之時,是人的本來真面目。中節﹕即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大本﹕道的根本,即天命之謂也。達道﹕天下古往今來所共同通行的道路。中和﹕恰中其節。致﹕達到。位﹕能各安其所。育﹕遂其生長。 
中和兩個字即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時時以良心為本,不以識神用事,才能率性修道,修己以渡人,以中和之道而行,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便能生長繁育了。 
概括 
此章言明道之本源,出於天而不可易,道的本體備於己而不可離,遵循此道而修是為教。次言存養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懼之慎獨。終言天地各安其位,育養萬物。 
參考書刊、網站: 
智音道學講堂 wiseound.idv.tw 
每日頭條 kknews.cc/news/peybkp2.html 
四書集註讀本 
積學與涵泳

金蘭觀道佛儒醫講座 之 《道德經》 明道立德

《道德經》 是道德闡釋的根源,是修道之士必詳閱的經典,歷史不衰的一部重要經典,說明宇宙之道,本觀鄧柏村副主席引用《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和本觀印製的《修道經典》中 太上道祖降乩親述其中玄妙,由第一章和第二章中引申至近兩年在本觀舉辦的「明道立德」道教文化展覽,如何在《道德經》中進一步體現「明道立德」,請細心欣賞!

《道德經》明道立德
- 1 -
1. 《道德經》簡介
⬧ 太上道祖《道德經》,被道教奉為修道的經典,也是歷代學者、政治家推崇
的修身治世的寶典。
⬧ 此經專講真理,可從日常生活體會。 太上曰:「然吾書不取奇特,一舉一動
皆為道,為人之所易為,能於一舉一動中時加悟想,則於道思過半矣。」
⬧ 能悟經中天地真理,執而行之,可作為修真煉道的法則。 呂師尊曰:「此書
宣明造化之機,探求陰陽之本,為此書本旨。至於以人象天,以天地喻人身,
均為煉道金鍼。」
⬧ 《道德經》雖為道經,其理則函通道、佛、儒。 濟佛曰:「道德經言辭皆為
儒學,而奧理則三而一...」萬法歸一,三教歸宗。
◼ 註:仙聖訓示節錄自 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序
2.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
又玄,衆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
道有可道的部份,也有不可道的部份。可道的道可以用後天智慧去學習研究。但
道之大無窮盡,無形相。誰能洞悉其神化,而能言之鑿鑿描述(說話、文字...)
出來呢?一切言說,只是描述道的一部份,難言道之微妙,故可道的不是道之全
體。
⬧ 「道」先天地而生,是宇宙萬物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是在虛空中一切有形
無形世界的能源。
⬧ 呂師尊外修篇:「道之微妙,既不見,亦不聞,更無色,亦無觸,五蘊不沾,
七情不染。」正如佛祖(金剛經)所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
道,不能見如來。」故道不能求之於形色音聲之間。所以這「道」,需要我
們以清靜明誠的心去體悟。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有形相的事物,可見、可聞或可觸,人以世間識見感受給以命名。但萬物及
人心都不斷變改,所以這些名字都不是永恆的。
⬧ 老君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無名的道是天
地間的原始,天地未闢,本無一物,是沒有名字,無名才是永恆的名字。
⬧ 天地既闢,始有名號,而萬物皆從天地陰陽造造生而成。所謂「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有名是萬物之母。
《道德經》明道立德
- 2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所以,學道的入門,要由「觀」字入手,觀察道之本末,以至於道之全體。
⬧ 觀無﹕當人的心靈清淨無為的境界時,才能觀察出萬物的本來面目,從原始
到結構未成前的自然妙作。充滿慾望時,只能夠觀察到萬物的外表。
⬧ 觀有﹕觀察萬物以至宇宙的結構。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不同的心境,觀察到事物兩個不同的層面,無與有,雖名字不同,但卻同出於道。
⬧ 虛無道體,成全有名萬物,則物物皆道之全體。
⬧ 觀無觀有,觀道之統一。觀無、是觀虛無體中含造生的妙有;觀有、是觀萬
象全是虛無妙道之理。有無並觀,同是一體。
⬧ 按道理由微而著,由點而畫,由簡而繁,悉任道理之自然。而由華而實,由
淳而樸,亦為道理反本。 (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
外修篇奧妙之道:「一妙之所在,取兩儀而超太極...在有無之間而生一妙耳。」
這有無之間,即是玄關一竅、眾妙之門所在。
3.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被普遍認為美好事物,便會誘發一些為私利的巧扮。眾所皆知的善行,也會
產生一些為虛名而作的偽善。
⬧ 這是後天陰陽對待,物極必反的原理。所以會產生有無,難易,長短,高下,
音聞,前後等相對的概念。
⬧ 隨著不同觀點,人心飄移,時空變更,這些概念都沒有絕對客觀而長久不變,
令人因擾,亦會影響人際的和諧。
⬧ 聖人知虛名不足尚,故效「天地之德」,以無為、中庸之道處事。
總結 《道德經》的「明道立德」理念 (修道的綱領)
⬧ 第一章總言道之體用。明道,入道的功夫:
⬧ 第二章言後天陰陽對待,虛名不足尚,聖人效「天地之德」,以無為、中庸
之道處事,立德行道。
⬧ 最後以第 81 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總結。
參考﹕1. 修道經典 太上道祖降 《道德經註解》 2. 《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道德經》明道立德
- 1 -
1. 《道德經》簡介
⬧ 太上道祖《道德經》,被道教奉為修道的經典,也是歷代學者、政治家推崇
的修身治世的寶典。
⬧ 此經專講真理,可從日常生活體會。 太上曰:「然吾書不取奇特,一舉一動
皆為道,為人之所易為,能於一舉一動中時加悟想,則於道思過半矣。」
⬧ 能悟經中天地真理,執而行之,可作為修真煉道的法則。 呂師尊曰:「此書
宣明造化之機,探求陰陽之本,為此書本旨。至於以人象天,以天地喻人身,
均為煉道金鍼。」
⬧ 《道德經》雖為道經,其理則函通道、佛、儒。 濟佛曰:「道德經言辭皆為
儒學,而奧理則三而一...」萬法歸一,三教歸宗。
◼ 註:仙聖訓示節錄自 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序
2.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
又玄,衆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
道有可道的部份,也有不可道的部份。可道的道可以用後天智慧去學習研究。但
道之大無窮盡,無形相。誰能洞悉其神化,而能言之鑿鑿描述(說話、文字...)
出來呢?一切言說,只是描述道的一部份,難言道之微妙,故可道的不是道之全
體。
⬧ 「道」先天地而生,是宇宙萬物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是在虛空中一切有形
無形世界的能源。
⬧ 呂師尊外修篇:「道之微妙,既不見,亦不聞,更無色,亦無觸,五蘊不沾,
七情不染。」正如佛祖(金剛經)所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
道,不能見如來。」故道不能求之於形色音聲之間。所以這「道」,需要我
們以清靜明誠的心去體悟。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有形相的事物,可見、可聞或可觸,人以世間識見感受給以命名。但萬物及
人心都不斷變改,所以這些名字都不是永恆的。
⬧ 老君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無名的道是天
地間的原始,天地未闢,本無一物,是沒有名字,無名才是永恆的名字。
⬧ 天地既闢,始有名號,而萬物皆從天地陰陽造造生而成。所謂「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有名是萬物之母。
《道德經》明道立德
- 2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所以,學道的入門,要由「觀」字入手,觀察道之本末,以至於道之全體。
⬧ 觀無﹕當人的心靈清淨無為的境界時,才能觀察出萬物的本來面目,從原始
到結構未成前的自然妙作。充滿慾望時,只能夠觀察到萬物的外表。
⬧ 觀有﹕觀察萬物以至宇宙的結構。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不同的心境,觀察到事物兩個不同的層面,無與有,雖名字不同,但卻同出於道。
⬧ 虛無道體,成全有名萬物,則物物皆道之全體。
⬧ 觀無觀有,觀道之統一。觀無、是觀虛無體中含造生的妙有;觀有、是觀萬
象全是虛無妙道之理。有無並觀,同是一體。
⬧ 按道理由微而著,由點而畫,由簡而繁,悉任道理之自然。而由華而實,由
淳而樸,亦為道理反本。 (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
外修篇奧妙之道:「一妙之所在,取兩儀而超太極...在有無之間而生一妙耳。」
這有無之間,即是玄關一竅、眾妙之門所在。
3.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被普遍認為美好事物,便會誘發一些為私利的巧扮。眾所皆知的善行,也會
產生一些為虛名而作的偽善。
⬧ 這是後天陰陽對待,物極必反的原理。所以會產生有無,難易,長短,高下,
音聞,前後等相對的概念。
⬧ 隨著不同觀點,人心飄移,時空變更,這些概念都沒有絕對客觀而長久不變,
令人因擾,亦會影響人際的和諧。
⬧ 聖人知虛名不足尚,故效「天地之德」,以無為、中庸之道處事。
總結 《道德經》的「明道立德」理念 (修道的綱領)
⬧ 第一章總言道之體用。明道,入道的功夫:
⬧ 第二章言後天陰陽對待,虛名不足尚,聖人效「天地之德」,以無為、中庸
之道處事,立德行道。
⬧ 最後以第 81 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總結。
參考﹕1. 修道經典 太上道祖降 《道德經註解》 2. 《孚佑帝君淺註道德經》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