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觀道佛儒醫講座 之 認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部佛教中相當具震攝力的經典,本觀章潔副主席在此節中為大家介紹這本偉大經典的譯者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arajiva, 東晉 344-413),並分享「般若」在不同層面中是代表修行中的階段,如先由「文字般若」,會發展成「觀照般若」,最終達至「實相般若」,循序漸進地修行中覺悟。其次,章副主席由自身經驗去邀請大家聆聽一首撫撼人心的佛咒《金剛薩埵百字明咒》,邀請大家齊來感受和聆聽。

本觀 壇主於癸卯年三月初四日(23/4/2023)降乩傳令展開金蘭觀週日乩後講座,敬請各位密切留意往後更多不同學道課題的講座。

認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 一
偉大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Kumarajiva, 東晉344-413)
姚秦:是指年代,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北方有兩個秦國,一個秦國的皇帝姓苻,稱為为“苻秦”或 “前秦”;之後由姚萇奪了國後也叫秦國,皇帝姓姚,所以叫“姚秦”,也稱“後秦”。
三藏法師︰精通“經、律、論”三種學問的大師
鳩摩羅什是西域龜茲國人(即喀什與烏魯木齊之間),他的父親本是印度來的僧人,後被迫還俗,娶了龜茲王的妹妹什婆。什婆在婚後一心向佛,生完第二個兒子後,就帶着七歲的大兒子鳩摩羅什一同出家修行。年幼的鳩摩羅什很有慧根,六萬多字的《法華經》,兩天就可以背誦並且領會。為了專心佛法,他又跟隨母親遊學印度諸國,遍訪名師,深究奧義。不到三十歲,已名滿西域,譽遍中原。前秦君主苻堅征服龜茲,想把他接到長安,但後來亡國,使鳩摩羅什滯留在後涼十六年之久。在這段期間學會了中土語言(秦言)。於後秦弘始三年(401)君主姚興把他迎接到長安,讓他安心從事佛經翻譯工作。鳩摩羅什法師到長安後創立了歷史上最大的佛教翻譯院,他訓練了千多名翻譯人才,在十三年間翻譯了三百多卷佛經,包括《法華經》、《阿彌陀經》、《梵網經》、《中論》、《百論》、《金剛經經》等數十部,幾乎每個月翻譯兩三卷。相傳於413年,當時七十高齡的鳩摩羅什感知陽壽將盡,向僧眾發願︰如我譯的佛經沒有曲解佛法的本意,那我火化之後,舌頭仍然不毀。鳩摩羅什圓寂後,依佛制火化,火滅身碎後,惟有舌頭完好無損。在甘肅省武威市有一鳩摩羅什寺內有羅什塔,供奉着譯經大帥的舌舍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 – 是罕有的寶石 
其體最堅 - 比喻這部佛法特別堅固,不易被破壞
其相最明 - 比喻佛的智慧光芒和悟道真心純明不染
其用最利 - 比喻佛法的作用銳利無比,能破種種煩惱
般若 – 精深微妙的大智慧,般若智慧並不同於普通聰明,它能認識道、證悟道、了脫生死煩惱、得道成佛的根本智慧,了解到生命的根源和本性。般若智慧已超越一般的聰明和普通智慧,所以『智慧』二字並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意義。
文字般若 – 凡是用語或文字來說明的般若道理。
觀照般若 –從文字般若得來的義理之後,要依照教義去實踐修行,才能體現箇中真理,找到通向真理的道路。
實相般若 – 在觀照般若中,一念之間證悟真理,也就是佛法的真理。它是佛陀所證悟的宇宙人生如實之相、如實之理,即是涅槃。最終抵達目的地時到達彼岸就是體證實相般若。
波羅蜜 – 脫離苦海到彼岸
凡夫的境界是此岸; 
得道的境界是彼岸; 
河水就是煩惱;
船就是佛法,按照佛法的修行就如坐船從此岸到彼岸
經 – 有貫、攝、常、法四種意義
貫是貫串,即是經有貫串佛所說的一切教義,使之不會散失
攝者 – 經文攝受護持所應度的眾生,使不致墮落
常 – 為不變,經中義理不變,放之四海皆準
法 – 是天下之應共同遵守行持的規範

認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 一
偉大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Kumarajiva, 東晉344-413)
姚秦:是指年代,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北方有兩個秦國,一個秦國的皇帝姓苻,稱為为“苻秦”或 “前秦”;之後由姚萇奪了國後也叫秦國,皇帝姓姚,所以叫“姚秦”,也稱“後秦”。
三藏法師︰精通“經、律、論”三種學問的大師
鳩摩羅什是西域龜茲國人(即喀什與烏魯木齊之間),他的父親本是印度來的僧人,後被迫還俗,娶了龜茲王的妹妹什婆。什婆在婚後一心向佛,生完第二個兒子後,就帶着七歲的大兒子鳩摩羅什一同出家修行。年幼的鳩摩羅什很有慧根,六萬多字的《法華經》,兩天就可以背誦並且領會。為了專心佛法,他又跟隨母親遊學印度諸國,遍訪名師,深究奧義。不到三十歲,已名滿西域,譽遍中原。前秦君主苻堅征服龜茲,想把他接到長安,但後來亡國,使鳩摩羅什滯留在後涼十六年之久。在這段期間學會了中土語言(秦言)。於後秦弘始三年(401)君主姚興把他迎接到長安,讓他安心從事佛經翻譯工作。鳩摩羅什法師到長安後創立了歷史上最大的佛教翻譯院,他訓練了千多名翻譯人才,在十三年間翻譯了三百多卷佛經,包括《法華經》、《阿彌陀經》、《梵網經》、《中論》、《百論》、《金剛經經》等數十部,幾乎每個月翻譯兩三卷。相傳於413年,當時七十高齡的鳩摩羅什感知陽壽將盡,向僧眾發願︰如我譯的佛經沒有曲解佛法的本意,那我火化之後,舌頭仍然不毀。鳩摩羅什圓寂後,依佛制火化,火滅身碎後,惟有舌頭完好無損。在甘肅省武威市有一鳩摩羅什寺內有羅什塔,供奉着譯經大帥的舌舍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 – 是罕有的寶石 
其體最堅 - 比喻這部佛法特別堅固,不易被破壞
其相最明 - 比喻佛的智慧光芒和悟道真心純明不染
其用最利 - 比喻佛法的作用銳利無比,能破種種煩惱
般若 – 精深微妙的大智慧,般若智慧並不同於普通聰明,它能認識道、證悟道、了脫生死煩惱、得道成佛的根本智慧,了解到生命的根源和本性。般若智慧已超越一般的聰明和普通智慧,所以『智慧』二字並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意義。
文字般若 – 凡是用語或文字來說明的般若道理。
觀照般若 –從文字般若得來的義理之後,要依照教義去實踐修行,才能體現箇中真理,找到通向真理的道路。
實相般若 – 在觀照般若中,一念之間證悟真理,也就是佛法的真理。它是佛陀所證悟的宇宙人生如實之相、如實之理,即是涅槃。最終抵達目的地時到達彼岸就是體證實相般若。
波羅蜜 – 脫離苦海到彼岸
凡夫的境界是此岸; 
得道的境界是彼岸; 
河水就是煩惱;
船就是佛法,按照佛法的修行就如坐船從此岸到彼岸
經 – 有貫、攝、常、法四種意義
貫是貫串,即是經有貫串佛所說的一切教義,使之不會散失
攝者 – 經文攝受護持所應度的眾生,使不致墮落
常 – 為不變,經中義理不變,放之四海皆準
法 – 是天下之應共同遵守行持的規範

金蘭觀道佛儒醫講座 之 《中庸》

《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這四部書是闡釋做人、做事、為學、修心,乃至於治理國家的道理。本觀游燕翔副主席於道佛儒醫講座系列就《中庸》這部書開展題目, 書中盡是現世也很需要了解的「平衡之道」,而且也讓我們開創出道路,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智慧,請細心欣賞!

本觀壇主於癸卯年三月初四日(23/4/2023)降乩傳令展開金蘭觀週日乩後講座,敬請各位密切留意往後更多不同學道課題的講座。

中庸之道							 2023.09 
《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這四部書說的是做人、做事、為學、修心,乃至治理國家的道理。 
《中庸》 
中者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庸者,平平常常。至平而不奇特,至常而不會改變,是天下間的定理,也是萬古永不改變的真理、法則。 
《中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這書開始是說一貫的道理,再來便論到治國修身的要義,最後又回歸到原來的正道上,這個正道若散放開,可以充滿整個宇宙間,卷藏起來,可以退藏於極小的玄關竅。這其中的道理奧妙無邊,都是真實的學問。若能仔細研讀品味,一旦領悟並且貫通書中的道理,在進德修業上,終生應用受益無窮。 
《中庸》主張處理事情不偏不倚,是道德行為的準則。提出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方式去學習。以「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際關係)和「三達德」(智、仁、勇)為做人的規範。「中庸之道」不是迂腐、缺乏個性、或不思進取。《中庸》告誡我們要至誠至性,率性而為,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癈。 
《中庸》的首章可謂是全書的總論,首三句更是全書的總綱。今天我們就來說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遵循本性來待人處世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並推廣於眾,就叫做教。與生俱來的本性,須臾不可離開自身,進德修業的君子,要謹慎自持,在睹、聞、隱、微之中,存養省察,才能圓滿自性。若能達到中和的修養功夫與境界,則可與天地同參,與宇宙同端其位,和萬物順此正道而成長。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天命即上天所賦予人的本性,也就是自然的稟性。率性之謂道﹕率即遵循,遵循本性而行的就是道。修道之謂教﹕修即修理整治學習,按照道的原則時刻檢討、反省學習就是修,推廣於眾率性之道就是教,使人人能遵守仁義禮智信等人倫大道,循此正道而行。 
此三句講述性、道、教的意義。性乃上天賦予,在天謂天理,在地曰地理,在事曰事理,在物曰物理,賦於人謂之性理。人之能視、聽、言、動、思想等諸般舉動,都是本性的作用。能夠率領本性,依循天性良心來待人處世,即是正道。教人知文識字道理,不斷修身養性,遵循人倫孝道,一切行為以本性良心為依歸,就是教。 
簡而言之,就是學習自己與生俱來的光明德性,道德教化開通靈性,(20230205金蘭觀乩文),進而教化世人行功立德。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道即是理,即是本性,道之不可離,即本性不可離開肉體,離開人即亡矣。如魚之不可離開水,離水即亡也,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應該特別警戒謹慎,以免做出違背良心的事,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也要提高警覺,防止差錯。因為在隱暗的地方最容易發現是非善惡,最細微之處更能顯現黑白對錯,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以良心為本,才不會犯錯而墮落。慎獨為存養省察的要義,若能以謹慎、懺悔之心自持,不敢稍有大意,才能慎防過錯。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之未發﹕喜怒哀樂是人的情感,在七情六慾尚未發動之時,是人的本來真面目。中節﹕即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大本﹕道的根本,即天命之謂也。達道﹕天下古往今來所共同通行的道路。中和﹕恰中其節。致﹕達到。位﹕能各安其所。育﹕遂其生長。 
中和兩個字即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時時以良心為本,不以識神用事,才能率性修道,修己以渡人,以中和之道而行,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便能生長繁育了。 
概括 
此章言明道之本源,出於天而不可易,道的本體備於己而不可離,遵循此道而修是為教。次言存養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懼之慎獨。終言天地各安其位,育養萬物。 
參考書刊、網站: 
智音道學講堂 wiseound.idv.tw 
每日頭條 kknews.cc/news/peybkp2.html 
四書集註讀本 
積學與涵泳

中庸之道							 2023.09 
《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這四部書說的是做人、做事、為學、修心,乃至治理國家的道理。 
《中庸》 
中者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庸者,平平常常。至平而不奇特,至常而不會改變,是天下間的定理,也是萬古永不改變的真理、法則。 
《中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這書開始是說一貫的道理,再來便論到治國修身的要義,最後又回歸到原來的正道上,這個正道若散放開,可以充滿整個宇宙間,卷藏起來,可以退藏於極小的玄關竅。這其中的道理奧妙無邊,都是真實的學問。若能仔細研讀品味,一旦領悟並且貫通書中的道理,在進德修業上,終生應用受益無窮。 
《中庸》主張處理事情不偏不倚,是道德行為的準則。提出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方式去學習。以「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際關係)和「三達德」(智、仁、勇)為做人的規範。「中庸之道」不是迂腐、缺乏個性、或不思進取。《中庸》告誡我們要至誠至性,率性而為,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癈。 
《中庸》的首章可謂是全書的總論,首三句更是全書的總綱。今天我們就來說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遵循本性來待人處世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並推廣於眾,就叫做教。與生俱來的本性,須臾不可離開自身,進德修業的君子,要謹慎自持,在睹、聞、隱、微之中,存養省察,才能圓滿自性。若能達到中和的修養功夫與境界,則可與天地同參,與宇宙同端其位,和萬物順此正道而成長。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天命即上天所賦予人的本性,也就是自然的稟性。率性之謂道﹕率即遵循,遵循本性而行的就是道。修道之謂教﹕修即修理整治學習,按照道的原則時刻檢討、反省學習就是修,推廣於眾率性之道就是教,使人人能遵守仁義禮智信等人倫大道,循此正道而行。 
此三句講述性、道、教的意義。性乃上天賦予,在天謂天理,在地曰地理,在事曰事理,在物曰物理,賦於人謂之性理。人之能視、聽、言、動、思想等諸般舉動,都是本性的作用。能夠率領本性,依循天性良心來待人處世,即是正道。教人知文識字道理,不斷修身養性,遵循人倫孝道,一切行為以本性良心為依歸,就是教。 
簡而言之,就是學習自己與生俱來的光明德性,道德教化開通靈性,(20230205金蘭觀乩文),進而教化世人行功立德。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道即是理,即是本性,道之不可離,即本性不可離開肉體,離開人即亡矣。如魚之不可離開水,離水即亡也,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應該特別警戒謹慎,以免做出違背良心的事,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也要提高警覺,防止差錯。因為在隱暗的地方最容易發現是非善惡,最細微之處更能顯現黑白對錯,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以良心為本,才不會犯錯而墮落。慎獨為存養省察的要義,若能以謹慎、懺悔之心自持,不敢稍有大意,才能慎防過錯。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之未發﹕喜怒哀樂是人的情感,在七情六慾尚未發動之時,是人的本來真面目。中節﹕即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大本﹕道的根本,即天命之謂也。達道﹕天下古往今來所共同通行的道路。中和﹕恰中其節。致﹕達到。位﹕能各安其所。育﹕遂其生長。 
中和兩個字即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時時以良心為本,不以識神用事,才能率性修道,修己以渡人,以中和之道而行,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便能生長繁育了。 
概括 
此章言明道之本源,出於天而不可易,道的本體備於己而不可離,遵循此道而修是為教。次言存養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懼之慎獨。終言天地各安其位,育養萬物。 
參考書刊、網站: 
智音道學講堂 wiseound.idv.tw 
每日頭條 kknews.cc/news/peybkp2.html 
四書集註讀本 
積學與涵泳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