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年 保健課程 厥證的防治 (二)

醫療保健講義 —— 厥證的防治 (二)

 

厥證的發生,常有明顯的誘因,所以辨證過程中對病史的了解極為重要。例如氣厥虛證,多屬平素體質虛弱,厥前有過度疲勞,睡眠不足,飢餓受寒等誘因;血虛厥證,則與失血有關,常發生於大出血、月經過多或分娩之後;痰厥,好發於恣食肥甘、體豐濕盛之人;食厥多發於暴飲暴食之後。

對於厥證的治療,尚須中西醫結合進行搶救。以策萬全。一般中醫中藥採用「回陽救逆、益氣救陰」之法進行調治,代表方如【四逆湯】【生脈散】,每獲卓效。

 

【四逆湯】《傷寒論》【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熟附子 二錢    乾薑 二錢    炙甘草 二錢
   人 參 壹錢    麥冬 三錢    五味子 壹錢


功效:回陽救逆,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生脈。


方解:是方以大辛大熱之附子藥,祛寒回陽以救逆,前人謂附子「為回陽救逆的第一要藥」,其性純陽,通行十二經;乾薑辛熱溫中焦之陽而除裏寒,助附子伸發陽氣,使溫陽祛寒,回陽救逆之力更為雄厚,故用為藥;更用甘溫之炙甘草,和中緩急溫養陽氣而為佐 使,且其甘緩之能,可使持續發揮溫陽的作用。人參甘平補肺,大扶元氣,元氣振奮,肺氣充旺,腠理乃固而陰液不能外泄,則短氣自汗諸症得解;麥冬甘寒養陰生津,清熱除煩,五味子酸收斂肺止汗;一補、一清、一斂,共奏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功,并使虛弱之脈象搏動有力,即「脈得氣則充」,有生脈的作用,故以此名方。六藥合用,藥簡效宏,共奏回陽救逆、益氣救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功。

本證亦有反復發作的傾向,平時注意起居飲食,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勞慾過度,應天天修真煉氣功,以防患於未然,達到身心康泰,益壽延年。

辛巳年 保健課程 厥證的防治 (一)

醫療保健講義 —— 厥證的防治 (一)

 

厥證又稱昏厥,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四肢厥冷,短時即能清醒為特徵的病證。個別嚴重者也可一厥不復而導致死亡。

臨床以氣厥、血厥、痰厥等較為常見。

‧氣厥多因情志不暢,惱怒驚駭,或由體虛久病、空腹勞累引起;

‧血厥多因素體肝陽偏亢,復因暴怒傷肝,或失血過多所致;

‧痰厥多與痰濁素盛,或嗜食酒酪甘肥有關。

病理變化總由氣機逆亂,升降失常,陰陽不相順接。實證為氣血上逆或痰隨氣升,蒙蔽清竅;虛證為氣血不能上承,清陽不展。

西醫學的休克、虛脫、高血壓腦病、低血糖及癔病等出現的昏厥,均可參考本證施治。

本病屬急重之證,故應緊急救治。實證用豁痰開竅、行氣活血之法;虛證則以益氣養血為主。除藥物治療外,宜配合針炙,促其蘇醒。部份危重病人,尚須中西醫結合進行搶救。

下面先向大家介紹一些推拿手法及主要穴位,通過點、按、揉、搓來治療厥證:

穴位﹕1. 人中  2. 印 堂  3. 太陽穴  4. 風池   5. 合谷
   6. 曲池  7. 足三里  8. 三陰交  9. 委中  10. 涌泉

首先讓患者取仰臥勢,頭部稍墊高。用大拇指點撥人中穴36次,推抹印堂穴至太陽穴36次,點按風池約36次,重按曲池穴和合谷穴約1分鐘,再輕按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約3分鐘,最後重按委中穴和涌泉穴約1分鐘。

至於藥物治療和預防方法,下次再續。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