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年 保健課程 中醫養生理論

醫療保健講義 —— 中醫養生理論

  中國傳統養生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正如唐代著名大醫學家 孫思邈(這位號稱孫真人的醫家本身活過百歲)所言,就是「心常向善」。中國傳統認為滿腦子邪惡念頭,思想不倫於理的人,儘管少數勉強可活到高齡,但普遍來說,都難登壽域。因為心存善念,才能令五臟六腑調和,心安理得,可以使心情舒暢,自然能保存其氣,卻病延年。如果從「因果理論」去解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故向善的人應享高壽。

  要從小就教育青少年,切勿養成放縱自己的習慣,在樸素的社會,人人崇尚儉僕,對於各種慾念,都採取克制的態度,就算是尋求娛樂,都不會極度放縱而令感官的刺激達到瘋狂極致的地步,因為這樣對身體內陰陽的平衡帶來不良的影響。

  在飲食方面,亦宜自制,短壽者多由脾虛開始,脾虛令飲食不能正常運化,凡屬自少飲食不節的人,脾胃的損耗自然增加,因而整個脾胃機能亦提早衰老,脾胃變虛是人走向衰老的重要一步,因為脾胃乃水穀之海,倉稟之官,是為「後天之本」。許多人都是因為消化不良,影響營養的吸收而損折壽命。中醫亦有所謂:「有胃則生,無胃則死」的說法,胃不單是指胃腑,而是指整個脾胃機能(消化系統)而言。現代的父母常有過份愛錫兒女的習慣,以為經常給予多營食物便可以製造鉅大的超人,有時看到快餐店裏的小朋友拿着整個「巨無飽」狼吞虎嚥,還要喝冰凍的大杯汽水,心想這樣吃法,不損傷脾胃才怪事呢?從小已經養成大吃大喝的習慣,到大了就難以改變。

  具體地說,養生應從幾方面着眼

情志的舒暢:一生樂觀、活潑、無憂無慮、好活動、知足常樂,以及精神有寄託,有高尚的嗜好,特別是「修真煉功」的人比內向、悲觀、多慮、思慾無窮、無精神寄託的人長。

自小養成勤勞及喜歡運動的習慣。以個人觀察,凡勤於勞作的人,多長壽;懶惰、不好運動的人多未老先衰,所以 莊子《養生主》說:「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含意甚深。

  自古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除了日常飲食之外,還會常服一些對身體有益的中草藥,以達到防禦疾病,增強體魄及延年益壽的目的。

試舉例如下:
太子參 壹両   益氣養胃。
麥 冬 五錢   清心潤肺、養胃生津。
五味子 錢半   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
三藥合用,一補、一清、一斂,共凑補氣養陰,斂汗生脈之功。故稱之為生脈散(注意:上方有外感及泄瀉者不宜)

  自夏令傷暑,汗出過多,津傷氣耗,往往採用本方治療。常服本方能滋益體內津液,以抵禦外邪,對危急之症,可用野山人參,常有起死回生之效。

壬午年 保健課程 暑症的防治

醫療保健講義 —— 暑症的防治

 

  中醫理論頗重視人與自然脗合,特別是天氣及季節的變化對人體的健康可謂息息相關。

  天地有四時,若以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時有春夏秋冬,而一年共有二十四節氣。「月令提綱,二十四節氣,時空轉移。時間之始,萬物所依,依法辦事,循規蹈矩。」今日是小暑,亦即暑氣當令的節令。

  《內經》云:「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將疾病與節氣聯繫起來,無非是按照時病流行的一般規律而總結出來。酷暑的天氣對人體的傷害:首先是耗氣,即影響身體氣機的暢順,全身覺得十分疲倦。由於津液受高熱的影響而損耗過甚,故有口渴及大汗傷陰的現象,而脾胃則受溫邪所阻而變得受納與運化機能減退。

  受暑氣所傷一般稱為感暑症,最常見的症狀是:高熱、頭痛、心煩、口渴、胸悶氣促,大汗自汗、四肢困倦,食慾不振、周身骨痛、小便黃赤、大便溏薄、舌紅少苔、脈象洪數。

  預防中暑必須多鍛鍊身體,修真靜養,增強體質,避免過度工作,不要過分在高溫下停留,更勿在飢餓,渴水時曝曬。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按時進食適當的消暑食物,防患於未然。

  以下為大家介紹【清暑益氣湯】,供諸君選用:

  功效:益氣養陰,清熱解暑。適用於氣陰兩虛,夏令傷暑,上述諸症。

注意:上方為一人份量,可五碗水煎成一碗服用。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