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年 保健課程 暑溫的防治(一)

醫療保健講義 —— 暑溫的防治(一)

 

  中醫理論頗重視人與自然吻合,特別是天氣及季節的變化對人體的健康可謂息息相關。

  查二○○八年六月廿一日辰時為夏至,太陽到達赤道最北,晝長夜短。《內經》云:「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將疾病與節氣聯繫起來,無非是按照時病流行的一般規律而總結出來。

  酷暑的天氣對人體的傷害:首先是耗氣,即影響身體氣機的暢順,全身覺得十分疲倦。由於津液受高熱的影響而損耗過甚,故有口渴及大汗傷陰的現象,而脾胃則受溫邪所阻而變得受納與運化機能減退。

  暑溫是夏季一種外感急性熱病,臨床以發病急驟,初起即見壯熱、煩渴、汗多等氣分證候為特點,其病因為外感暑熱病邪。夏月氣候炎熱,人體汗出或勞倦,正氣不足以抗邪,則暑邪乘虛侵入而發病。暑為陽邪,易傷津氣,故往往起病即呈現陽明氣熱,且易出現津氣兩傷的見證。氣分暑熱又極易內陷營血,閉阻心包,表現神昏痙厥的嚴重證候。夏季濕氣亦盛,暑多兼濕,而成暑溫夾濕之證,又因乘涼飲冷,暑熱之邪易為寒濕所遏,可表現暑濕兼寒。

  預防暑溫必須多鍛鍊身體,朝早勤煉動功,每晚臨臥前修真靜養,增強體質,避免過度工作,不要過分在高溫環境下停留,更勿在飢餓、渴水時曝曬。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按時進食適當的消暑食物,防患於未然。閒時自按足少陰腎經經穴,滋水濟火,強心補腎。

足少陰腎經

湧泉

位置:在足底 (腳趾除外) 第二、三趾縫與腳跟成一直線,上三份一與下三份二交匯點(當腳趾全部彎曲時,在腳底所形成的人字形皺紋中央處)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足心熱、癲狂、昏厥、心神不寧、小兒驚風等。

太溪

位置:在內踝與跟健之間凹陷中,平內踝尖。

主治:神經衰弱、腰痛、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齒痛、咽喉痛。

照海

位置:在內踝正下緣下1寸凹陷中。

主治:月經不凋、咽喉痛、失眠、小便頻數、癲癇。

戊子年 保健課程 吐瀉的防治(二)

醫療保健講義 —— 吐瀉的防治(二)

 

  泄瀉是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天、秋天兩季為多見。

  泄瀉的主要病變器官在脾胃與大小腸,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七情不和及臟腑虛弱等,但主要關鍵在於脾胃功能障礙。脾胃功能障礙是多種原因引起的,有外邪影響,脾胃本身虛弱,肝脾不和,以及腎陽不足等,均可導致脾胃功能失常,而發生泄瀉。

  至於導致脾胃功能障礙而發生泄瀉的因素,有如下幾種:

一.感受外邪: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 之邪,能使人發生泄瀉,但其中以寒、濕、暑、熱等原因引起的,較為多見。脾臟喜燥而惡濕,濕邪最能引起泄瀉,《難經》所謂:濕多成五泄。其他寒邪或暑熱之邪,除了侵襲皮毛肺衛之外,也能直接影響於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礙,而引起泄瀉,但仍多與濕邪有關。

二.飲食所傷:飲食過量,宿食內停,或過食肥甘,呆胃滯脾;或多食生冷,誤食不潔之食物,損傷脾胃,傳導失職,升降失調,而發生泄瀉。

三.情志失調:平時脾胃素虛,復因情志影響,憂思惱怒,精神緊張,以致肝氣鬱結,橫逆乘脾,運化失常,而成泄瀉。

四.脾胃虛弱: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若因長期飲食失調,勞倦內傷,久病纏綿,均可導致脾胃虛弱,不能受納水穀和運化精微,水穀停滯,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五.腎陽虛衰,久病之後,損傷腎陽,或年老體衰,陽氣不足,脾失溫煦,運化失常,而致泄瀉。

  總之,脾虛濕勝是導致本證發生的重要因素,外因與濕邪關係最大,以下為大家介紹防治吐瀉湯水,供諸君選用:

  此湯水簡單易煲,具有健脾和胃,理氣化濕,防治泄瀉,老少咸宜,夏天飲用,非常有益。

  先將清水放入瓦煲,煲滾,然後將上述已分別洗淨之材料放入,用中火煲三小時即成。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