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年 保健課程 秋燥的調理(一)

醫療保健講義 —— 秋燥的調理(一)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氣病邪而發生的外感疾病,以初起邪在肺衛而伴有咽乾鼻燥,乾咳少痰等津氣乾燥的見證為特徵。 燥邪有偏溫和偏寒兩種,因而有溫燥和涼燥之分,病變重點在肺,這是秋燥氣傷太陰肺經氣份之證。手太陰肺經起於胸前壁的外上方,距前正中線6寸處,中府、雲門、 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從胸走手共十一個穴位。自我保健點按手太陰肺經穴位,經絡鍛煉法,按一按,通氣血,袪百病,靠自己, 清肺潤燥,輕透肺衛。辛開溫潤,宣肺化痰,以下再為大家介紹三點聯按,左右逢源。

列缺穴

位置: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屬肱橈肌腱與拇長肌腱之間。

主治:頭痛、項強、癮疹、咽喉腫痛,口眼歪斜,腕痛無力等症。

經渠穴

位置:在前臂掌面橈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

主治:咳嗽、氣喘、熱病汗不出、胸背痛、手腕痛、掌中熱、喉痹等症。

太淵穴

位置: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嘔血、咽喉腫痛、胸痛、腕臂痛、無脈症等症。本穴為手太陰肺經原穴。

戊子年 保健課程 暑溫的防治(二)

醫療保健講義 —— 暑溫的防治(二)

 

  暑入陽明,症見高熱、煩躁、口渴欲飲、面紅氣粗、大汗出、背脊惡寒、頭痛、齒痛、鼻衄、牙齦出血、舌質紅、苔黃、脈洪數。

治法:辛寒清泄暑熱

例方:白虎湯《傷寒論》

組成:生石膏 五錢至一両   知母 三至五錢
   生甘草 二錢      粳米 壹両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為清氣熱的代表方劑。方中以清熱瀉火的生石膏為主藥,配以善清肺胃實熱、兼能養陰的知母,可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甘草、粳米養胃和中作為輔助,組合成方,具有清氣熱、瀉胃火、清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自我保健點按足陽明胃經穴位,經絡鍛煉法,按一按,通氣血、祛百病,靠自己,消暑溫、不花錢、終受益。以下再為大家介紹,三點聯按,左右逢源:

解溪穴

位置:位於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或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足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陷谷穴

位置:位於人體的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主治:面目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內庭穴

位置:在第二蹠趾關節前方,二、三趾縫間的紋頭處處。

主治:牙痛、齒齦炎、扁桃體炎、胃痙攣、急慢性腸炎。三叉神經痛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