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年 保健課程 心悸的防治(一)

醫療保健講義 —— 心悸的防治(一)

 

  心悸是自覺心跳異常,動悸不安,心慌不寧的一種病證。根據發病情況和輕重程度,而有「驚悸」、「怔忡」之分。本病的發生,常與體質虛弱,情志所傷、過度勞累、外邪入侵等因素有關。病位主要在心,但與肝、脾、腎等臟有密切關係。由於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引起心氣不足、心血虧虛、心陽不足、陰虛火旺、痰火擾心、心絡瘀阻、水飲凌心等病理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證候。臨床虛證較多,實證較少,但虛實之間可以互相轉化或相互兼夾。

1. 辨別虛實:心之氣、血、陰、陽虧虛者屬虛,痰火、水飲、瘀血等為患者屬實。辨證方法,應在辨別症狀的基礎上,着重診察舌脈。如脈細弱,舌淡多氣血虛弱;脈細數,舌紅少苔多為陰血虧虛;脈沉遲為陽虛內寒;脈弦滑有力,舌紅苔黃膩多為痰熱內擾;脈細滑,舌胖邊有齒痕,苔膩多為水飲內停;脈澀、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為血瘀之象;脈結為氣血虛甚,或痰瘀阻滯;脈代為臟氣衰微。

2. 區別驚悸與怔忡:驚悸之發,多與精神因素有關,時發時止,病情較輕;怔忡之作,多由久病體虛,常持續心悸,過勞則甚,病情較重。

3. 注意辨病:由於引起心悸的疾病很多,因此必須詳細詢問病史,了解發病經過,根據症狀,結合西醫的身體檢查及有關實驗室和特殊檢查,如血脂檢查和X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查,以鑒別不同疾病引起的心悸。

 

己丑年 保健課程 冬天要補腎—足少陰腎經

醫療保健講義 —— 冬天要補腎—足少陰腎經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是修道中人及注重健康的人應該去認識和背誦的。冬雪雪冬小大寒,昨天是立冬

每年在11月7-8日之間,太陽在黃經225O,表示冬天己降臨了。腎與冬氣相應,腎之生理功能與自然界之陰陽變化相通應。冬季天寒地凍,萬物蟄伏,有利於封藏,冬季更應注意滋陰補腎,固本培元,防止腎之精氣耗泄,因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也。

足陰腎經經脈循行圖

  腎乃人體之重要臟器,臟象學說中認為有「先天之精」,為五臟六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根,故稱作「先天之本,陰陽之根」。

  腎主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並主宰全身之水液代謝。在體合骨,故主骨生髓,開竅於耳和二陰,外榮於髮,在志為恐,在液為唾,五行屬水,應於冬季。

  經絡方面,足少陰腎經為陰中之少陰,絡足太陽膀胱經,與膀胱互為表裏。足少陰腎經起始於足底湧泉穴,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腿肚內側,出膕窩內側,向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長強穴),屬於腎(腧穴通路),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綫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綫旁開2寸,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總共27個穴位。其直行的支脈從腎上貫肝過膈,入肺中,循着喉嚨,上挾舌本,其支脈從肺出來絡心,注入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接。

  以下為大家介紹足少陰腎經的部份重要穴位。

1. 湧泉 井穴

定位:足趾蹠屈時,約當足底(去趾)前1/3凹陷處;踡足時,在足底第二、三蹠骨間凹陷處取穴;在足底(去趾)前1/3處,當第二、三趾骨間。

主治:昏厥,中暑,癲狂癇,小兒驚風、霍亂轉筋;②頭痛(頭頂),頭暈,目眩,失眠;③咳血,咽喉腫痛、舌乾、失音,喉痹;④大便難,小便不利;⑤奔豚氣;⑥足心熱。急救要穴之一。

2. 然谷

滎穴

定位:內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緣凹陷中。

主治:①月經不調,陰挺,陰癢,白濁;②遺精,陽痿;③消渴,腹瀉,小便不利、胸脅脹痛、黃疸、下肢痿痺、足跗痛;④咳血,咽喉腫痛;⑤小兒臍風,口噤。

3. 太谿

輸穴;原穴

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

主治:①頭痛,目眩,失眠,健忘,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②咳嗽,氣喘,咳血,胸痛:③消渴,小便頻數,便秘;④月經不調,遺精,陽痿;⑤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腹脹。

6. 照海

八脈交會穴(通於陰蹺脈)

定位: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在內踝中點下緣下1寸,當跟骨內側下緣

主治:①失眠,癲癇夜發、嗜臥、驚恐不寧;②咽喉幹痛,目赤腫痛、腳氣、梅核氣;③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頻數,癃閉。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