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年 保健課程 預防中暑

醫療保健講義 —— 預防中暑

 

  根據中醫古藉說法,暑為夏季主氣,是夏季火熱之氣所化,有其明顯的季節性。查2010年7月7日14時14 分為小暑節氣,氣候炎熱。

  「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故暑邪致病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秋分之前。

  中醫學將暑熱為病稱之為「傷暑」,難經記載:「傷暑……,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元朝朱丹溪云:「暑乃夏熱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清朝溫病學醫學家王孟英在其著作《溫病經緯》中也提到:「暑月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

  一般來說,暑多挾濕,在夏月季節,若環境潮濕受暑熱蒸發而致病,稱為「外濕」。另外,因為天熱貪涼飲用冰品或多吃生冷瓜果,以致影響脾胃運化功能,稱為「內濕」。濕邪致病多令人四肢沉重無力,食慾不振、胸悶、腹脹、嘔吐、便軟或伴腹瀉。

  以下介紹一個解暑化濕湯,供諸君選用:

功效:解暑清熱、生津止渴、健脾化濕、清心除煩、悅顏養容。男女老幼,適合飲用。

煮法:先將清水放入瓦煲內煮滾,然後將以上藥材洗淨放煲內用中火煮二小時即成。鹹甜皆宜。

預防中暑,大家也可以透過按穴位,加強氣血運行,可選下列穴位:風池穴、內關穴、曲池穴、太溪穴和湧泉穴。

內經云:「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所以,在此盛暑季節,必須經常保持陰陽調和,否則易招致疾病,甚至死亡,且須緊記:「預防勝於治療」啊!

 

庚寅年 保健課程 心悸的防治(二)

醫療保健講義 —— 心悸的防治(二)

 

【辨證施治】

  虛證宜補,依其氣、血、陰、陽虧虛之不同,分別採取補氣、補血、滋陰、溫陽等法。實證屬痰火者予以清火化痰,屬血瘀者則予活血通絡,屬水飲者治宜化氣行水。虛實夾雜者,按其輕重緩急,相應兼顧。在治療過程中。酌情加用安神藥物,常能提高療效。

心神不寧

主證:因驚而悸,遇恐則甚,坐臥不安,多夢易醒,舌潤苔薄,脈虛數。
治法:養心定志,寧心安神。
組成:酸棗仁 五錢   知母 三錢   川芎 錢半   茯苓 五錢
   生甘草 二錢

方解:本方用酸棗仁養心安神,益陰斂汗為主要君藥;輔以川芎上行頭目,善止頭痛,前人說它能「上行頭目、下達血海。」為血中之氣藥。本品在活血方中配用,可增強行血散瘀的作用;在補血方中配用,能通達氣血,可使補而不滯。知母滋陰降火,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滋腎陰、瀉腎火。既能清實熱,又可退虛熱。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協助酸棗仁君臣慶會,相得益彰。生甘草瀉火解毒,緩急調中。五藥合用,五臟和諧,藥性平和,養心定志,寧心安神。

《金匱要略》用此方治療虛勞虛煩不得眠,有安神除煩的功效。就方論症,所虛不甚。方中補益之藥不多,如果確屬虛損勞傷症候,補養藥物還要增加。例如栢子仁、熟地黃、五味子、女貞子、旱蓮草等藥,都可選用。在安神養血方面,還可酌加合歡花、夜交藤、當歸、白芍等藥。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