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年 保健課程 冬天養生在於「藏」(一)

醫療保健講義 —— 冬天養生在於「藏」(一)

 

  2010年11月7日20時43分時值立冬。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也當講「藏」。由於人體陽氣閉藏後,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較慢,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即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產生疾病。因此,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補腎防寒」,以下幾點是貫徹這一原則的要點。

  《黃帝內經》裡指出:「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後為益。冬季起居養生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裡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 32℃ 至 33℃,這種思想的「衣服氣候」,可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寒從腳下生」,由於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就有六十多個穴位。按一按,通氣血,袪百病,靠自己,自強不息,自我振奮,自求多福。以下再為大家介紹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部份穴位,自我按摩「補腎防寒」、添補精氣、強筋健骨、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

 

庚寅年 保健課程 秋天養生保健(二)

醫療保健講義 —— 秋天養生保健(二)

 

  進入秋天之後,從「天人相應」來看,肺屬金,與秋氣相應,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鬱情緒。因此,秋季注重調攝精神為養生之要務。《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對中老年人來說,應養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淡泊寧靜的性格,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可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方可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但對「秋凍」要有正確的理解,科學領悟其中真髓。自「立秋」節氣以後,氣溫日趨下降,盡夜溫差逐漸增大,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入侵,出現「一場秋雨一場寒」。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習煉「秋凍」,加強禦寒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發生。如果到了深秋時節,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陰雨霏霏,仍是薄衣單褲,極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引發感冒等病,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哮喘、心肺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一旦受涼感冒,極易導致舊病復發。因此,要順應秋天的氣候變化,適時地增減衣服,做到「秋凍」有節,與氣候變化相和諧,方為明智之舉。

  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度階段,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自我按摩手陽明大腸經部份穴位可達到身心康泰之功效。以下再為大家介紹手陽明大腸經經脈循行路線示意圖: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