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年 保健課程 夏防中暑(二)

醫療保健講義 —— 夏防中暑(二)

 

  夏季的三個月,萬物生長華麗茂盛,故稱為蕃秀。天地陰陽之氣互相交通,植物開花結果,當此之時,人們切莫厭惡白天過長,太陽到達赤道最北,晝長夜短。保持心情舒暢,使精神之花更加秀麗,使陽氣宣泄通暢,對外界事物有濃厚興趣。這是適應夏季養生的法則及方法,如果違背了這種法則、方法、就會傷損心臟,容易中暑。受暑氣所傷一般稱為感暑症,最常見的症狀是:高熱、頭痛、心煩、口渴、胸悶氣促、大汗自汗、四肢困倦、食慾不振、周身骨痛、小便黃赤、大便溏薄、舌紅少苔、脈象洪數。

  任脈主陰,督脈主陽。「任督二脈」是中醫「經絡」學說的一部份,認為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五臟六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人體有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任督二脈屬於奇經八脈。

  任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前上行於陰毛部,沿着腹內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從下往上,直到唇下的承漿穴,有24個穴位,其脈多次與手三陰經和足三陰經互相交會,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又有「任主胞胎」之說。任脈不通,女性就會出現諸多婦科病症。

  督脈有28個穴位,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穴,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統攝全身陽氣和真元。督脈不通,人體內陽氣便不足,就會出現肢體怕冷、脊柱強痛,角弓反張、腰骶、背、頭項局部病症及相應的內臟疾病等症狀。

  總的來說,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故中醫有「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的說法。而通過氣功修煉「打通任督二脈」,對養生保健有一定功效。任脈督脈均起於胞宮,但氣血運行方向是相反的,任督二脈相通,就是人的氣血能在任督二脈中自由行走,形成一個循環(小周天),達成陰陽平衡,百病不侵,健康自在。

 

壬辰年 保健課程 夏防中暑(一)

醫療保健講義 —— 夏防中暑(一)

  

  中醫理論頗重視自然界,包括天氣及季節的變化對人的健康的關係,根據中醫古藉說法,暑為夏季主氣,日值小滿(2012年5月20日夜子23時40分),其四柱八字為壬辰年乙巳月辛巳日丙子時。夏火當權,暑氣當令,人天相應,天人合一。

  暑邪為六淫之一,獨盛於夏令,其性炎熱。中醫學將暑熱為病稱之為「傷暑」,難經記載:「傷暑……,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元朝朱丹溪云:「暑乃夏熱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清朝溫病學醫學家王孟英在其著作《溫病經緯》中也提到:「暑月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

  暑氣通於心,暑熱傷氣,又往往出現身熱汗出,口渴心煩,頭目不清,頭痛頭重,胸悶泛惡,嘔吐泄瀉,四肢倦怠,小便不利,舌紅少津,脈虛數等證。

  預防中暑必須多鍛鍊身體,早睡早起,晨早空氣清新,是鍛鍊動功的最好時機,吐舊納新,呼濁吸新,增強體質。煉功後可以用自己雙手大拇指點按人中穴約49次,加強任督二脈氣血運行。

功效:疏風清熱、開竅醒神。

主治:中暑、昏迷、癲狂癎、小兒驚風、口眼喎斜、腰脊強痛。

注意:中暑後越快醒過來越好,否則很容易出現類似中風的痲痺症狀,這症狀多數在下肢出現。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