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年 保健課程 冬天養生之道(一)

醫療保健講義 —— 冬天養生之道(一)

  時值冬天,2013年11月7日下午15時45分立冬,2013年11月22日下午13時8分小雪。然後是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季的三個月,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季節,自然界中的陽氣深藏而陰氣旺盛。風寒凜列,水結成冰,大地凍裂,在此時,人們應當早睡晚起,必待太陽升起時起床,使精神情志安寧而不妄動,如同潛伏起來一樣,離開寒冷氣候的刺激,盡量保持溫暖,不要過多地出汗,損傷正氣。就是適應冬季「藏」氣特點的養生方法和原則。如果違背了這種法則、方法,就會損傷腎臟,到了春季,陽氣應當生而不能生,便會出現痿厥一類的疾病。

  腎與冬氣相應,腎之生理功能與自然界冬季之陰陽變化相通應,冬季天寒地凍,萬物蟄伏,有利於封藏,冬季更應注意滋陰補腎,固本培元,防止腎之精氣耗泄。因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也。

  腎乃人體之重要臟器,臟象學說中認為藏有「先天之精」,為五臟六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根,故稱作「先天之本,陰陽之根。」

  腎主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並主宰全身之水液代謝。在體合骨,故主骨生髓,開竅於耳和二陰,外榮於髮,在志為恐,在液為唾,五行屬水,應於冬季。經絡方面,足少陰腎經為陰中之少陰,絡足太陽膀胱經,與膀胱互為表裏。

1. 湧泉 井穴

定位:足趾蹠屈時,約當足底(去趾)前1/3凹陷處;踡足時,在足底第二、三蹠骨間凹陷處取穴;在足底(去趾)前1/3處,當第二、三趾骨間。

主治:昏厥,中暑,癲狂癇,小兒驚風、霍亂轉筋;②頭痛(頭頂),頭暈,目眩,失眠;③咳血,咽喉腫痛、舌乾、失音,喉痹;④大便難,小便不利;⑤奔豚氣;⑥足心熱。急救要穴之一。

2. 然谷

滎穴

定位:內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緣凹陷中。

主治:①月經不調,陰挺,陰癢,白濁;②遺精,陽痿;③消渴,腹瀉,小便不利、胸脅脹痛、黃疸、下肢痿痺、足跗痛;④咳血,咽喉腫痛;⑤小兒臍風,口噤。

3. 太谿

輸穴;原穴

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

主治:①頭痛,目眩,失眠,健忘,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②咳嗽,氣喘,咳血,胸痛:③消渴,小便頻數,便秘;④月經不調,遺精,陽痿;⑤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腹脹。

6. 照海

八脈交會穴(通於陰蹺脈)

定位: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在內踝中點下緣下1寸,當跟骨內側下緣

主治:①失眠,癲癇夜發、嗜臥、驚恐不寧;②咽喉幹痛,目赤腫痛、腳氣、梅核氣;③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頻數,癃閉。

癸巳年 保健課程 秋高氣爽話三高(二)

醫療保健講義 —— 秋高氣爽話三高(二)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勞動強度的降低,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人們精神與身體都處於極度的緊張狀態。中醫認為,五志過極,氣機鬱結,鬱而化火,火炎土燥,火盛則灼胃,灼胃則善飢,而呈現多飲、多食、多尿等「三多」的症狀,且伴有身體逐漸消瘦,神疲乏力,尿糖及血糖增高,這就是糖尿病的臨床表現。

  《靈樞‧五變》篇說:「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并根據發病因素及臨床表現的不同而有「消癉」、「消渴」、「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稱的記載。

  歷代醫家,在《內經》的基礎上,對本病研究又有進展。《金匱要略》立消渴專篇,提出三消症狀及治療方藥。《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腎消》篇引《古今錄驗》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說:「每發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衛生寶鑒》說:「夫消渴者……小便頻數,其色如濃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

  《諸病源候論‧消渴候》說 :「其病變多為癰疽。」《聖濟總錄‧消渴門》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則經絡壅澀,留於肌肉,變為癰疽。」《河問六書‧宣明論方‧消渴總論》篇說:消渴一證,「故可變為雀目或內障。」《儒門事親‧劉河間三消論》篇說:「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疹之類」,「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說明古代醫家,對消渴的兼證,早已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本病的「三多」症狀的孰輕孰重為主次,把本證分為上、中、下三消,如《證治準繩‧消癉》篇說:「渴而多飲為上消(經謂膈消),消穀善饑為中消(經謂消中),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經謂腎消)。」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辨證施治,但在治療上不宜絕對劃分,因雖有三消之分,但其病機性質則一,均與肺、胃(脾)、腎有密切關係。正如《聖濟總錄‧消渴門》指示:「原其本則一,推其標有三」,即是此意。

  節令進入深秋階段,氣溫由微寒轉入乾寒,2013年10月8日中午12時31分交節氣稱「寒露」,夜寒,露水將凝成霜。在五行學說中,秋天屬金,相應的臟腑是肺,肺主氣,司呼吸,肺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肺朝百脈,助心主治節,「脈會太淵。太淵一穴,照海相應。」

(2013年9月15日乩文) 防治三高,療效顯著。自我保健點按穴位,經絡鍛煉法,按一按,通氣血,祛百病,靠自己。

一. 太淵穴:本穴為手太陰肺經原穴,八會穴之脈會。
位置: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嘔血、咽喉腫痛、胸痛、腕臂痛、無脈症等等。

二. 照海穴:足少陰腎經的腧穴,為八脈交會穴,通於陰蹻脈。

    位置:在內踝中點下緣下1寸,當跟骨內側下緣。

    主治:①癇證、失眠等精神、神志疾患。

       ②咽乾咽痛、目齒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

       ③小便不利,小便頻數。

       ④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等婦科病證。

       ⑤下肢痿痹。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