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 保健課程 春天養生之道(二)

醫療保健講義 —— 春天養生之道(二)

  時值仲春,天氣潮濕多霧,乍暖還寒,人與天地相參,五臟與自然界之陰陽四時通應,肝則應於春氣。春季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有利於肝氣之升發、調暢。道在日常生活中,道家《陰符經》云:「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春天養生之道,平衡機體,調和陰陽。

  濕有內外之分,外濕為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 之一,常先傷於下,最近天氣潮濕,感受濕邪之人甚為普遍。臨床所見:怕冷、發熱、頭痛、胸腹脹悶、胃痛、腹痛、吐瀉交作等濕濁中阻的症候。

  內濕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內濕多由脾失健運,水濕停聚而生。內濕與外濕雖有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又常相互影響。外濕發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運,濕以內生;而脾失健運,又容易招致外濕的侵襲。

  點按穴位自我保健,疏肝健脾、祛濕和中。下面為大家介紹點按三個穴位:

一.太衝穴

定位:人體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主治: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幹,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足跗腫,下肢痿痹。

二.三陰交穴

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主治:腸鳴泄瀉、腹脹、食不化、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陰挺、經閉、痛經、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盡、遺精、陽痿、早泄、陰莖痛、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足痿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高血壓、神經性皮炎、不孕。

三.陰陵泉 (合穴)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主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膝痛、黃疸。

 

甲午年 保健課程 春天養生之道(一)

醫療保健講義 —— 春天養生之道(一)

  時值春天,肝氣與春氣相應,人與天地相參,五臟與自然界之陰陽四時相通應,肝則應於春氣。春季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有利於肝氣之升發調暢。養生要有充足之睡眠,勤煉氣功,早動晚靜。早上起床後穿着寬敞的衣物,不要使身體受到拘束,呼吸新鮮空氣,面向東方身心放鬆,東方甲乙木,以便使精氣神隨着春天萬物的生發而舒暢活潑,充滿生機,這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法則及方法。

  春為風令,風為六淫之首,風為百病之長。風性主動,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點,凡臨床所見眩暈、震顫、四肢抽搐,甚則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症狀,多屬風的病變。風之為病,可分為外風和內風兩類,傷風、風寒、風熱、風濕、風水等屬外風;肝陽化風、熱極生風、血虛生風等屬於內風。

  內風主要是肝病變的一種表現,其見症有頭暈目眩、四肢抽搐、肢麻、震顫、強直,乃至卒然昏例,不省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逐等,其症大多關係於筋,目和精神異常,而肝主藏血,開竅在目,又和精神活動有關,故風從內生,主要責之於肝的功能失調,臨床又稱之為肝風內動,誠如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避風如避箭,春天養生需要避頭風,保護頭部不是風寒,實際上,頭部、眼部和脾臟的保養同樣重要,下面為大家介紹春天保健穴位和春天保健湯水,供諸君選用:

一.風池穴

足少陽膽經穴,是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會穴。主治外感、頭目、耳鼻和神志等疾患,如流行性感冒,神經性頭痛,視神經萎縮,視綱膜出血,近視,鼻炎,神經性耳聾,神經衰弱,高血壓,目赤腫痛等。

位於枕部,頸項後枕骨下兩側凹陷處,正當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

操作:將雙手大拇指指腹放在兩側風池穴上,其餘八指附在頭部兩側,適當用力揉按約49次。

二.睛明穴

定位:在面部,目內眦角稍上方凹陷處

操作:首先請先剪手指甲,洗淨雙手,用自己的左手大拇指和中指輕輕點按兩眼眦內的睛明穴約49次,右手同時輕按後枕骨,左右交替作一次。操作時須要閉目養神,全身放鬆,持之以恆,功效自見。

作用: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胬肉攀睛、目視不明、近視、夜盲、色盲、目翳等等。


  下面再為大家介紹升陽護肝湯,此湯水簡單易煲,升陽護肝,且能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記憶力、分析力、判斷力,遇事每能洞察先機,實為男女老幼春天的保健食療方,春天飲用,非常有益。

煮法:先將清水約20碗放入瓦煲內煮滾,然後將以上食材洗淨放入煲內,用中火煮三小時即成,不須加任何調味料。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