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年 保健課程 秋天養生之道

醫療保健講義 —— 秋天養生之道

  時值秋天,立秋處暑,稱孟秋時節;白露秋分,稱仲秋時節;寒露霜降,稱季秋時節。 2015年9月8日7時00分,節氣將是白露。今日2015年9月6日還是驕陽似火,人人渾汗如雨的時候,蕭索的秋天已在悄悄地逼近,早晚已經開始感覺一絲涼意。

  其實世事何嘗不是一樣,一切的替代都是靜靜地進行,正當人們興高采烈地享受和滿足於現狀的時候,無可避免的轉變正在加速,直到人們發覺的時候,已經完成了質的改變。所以中醫古典《黃帝內經》經常提醒人們要順應天時、地利、人和,不管治病、養生,都離不開這個原理。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但對「秋凍」要有正確的理解,科學領悟其中真髓。自「立秋」節氣以後,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入侵,出現「一場秋雨一場寒」。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習煉「秋凍」,加強禦寒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發生。如果到了深秋時節,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陰雨霏霏,仍是薄衣單褲,極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引發感冒等病,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哮喘、心肺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一旦受涼感冒,極易導致舊病復發。因此,要順應秋天的氣候變化,適時地增減衣服,做到「秋凍」有節,與氣候變化相和諧,方為明智之舉。

  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

  秋燥病變重點在肺,氣傷手太陰肺經氣份之證。自我保健點按手太陰肺經穴位,經絡鍛煉法,按一按,通氣血,祛百病,靠自己,清肺潤燥,輕透肺衛。手太陰肺經起於胸前壁的外上方,距前正中線6寸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從胸走手共十一個穴位。

乙未年 保健課程 夏季養生(一) 之 夏防中暑

 

醫療保健講義 —— 夏季養生(一) 之 夏防中暑

  內經云:「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2015年6月22日丑時2時9分為夏至。將疾病與廿四節氣聯繫起來,無非是按照時病流行的一般規律而總結出來。暑邪致病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秋分之前。暑邪為六淫之一,獨盛於夏令,其性炎熱。中醫學將暑熱為病稱之為「傷暑」,難經記載:「傷暑……,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元朝朱丹溪云:「暑乃夏熱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清朝溫病學醫學家王孟英在其著作《溫病經緯》中也提到:「暑月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

  暑氣通於心,暑熱傷氣,又往往出現身熱汗出,口渴心煩,頭目不清,頭痛頭重,胸悶泛惡,嘔吐泄瀉,四肢倦怠,小便不利,舌紅少津,脈虛數等證。

  預防中暑必須多鍛練身體,修真靜養,春夏養陽,增強體質,避免過度工作,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按時進食,進食適當的消暑食物,防患於未然。

  以下介紹一個消暑化濕湯,供諸君選用:

功效: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健脾化濕,清心除煩,悅顏養容,男女老幼,適合飲用。

煮法:先將清水放入瓦煲內煮滾,然後將以上材料洗淨放煲內用中火煲二小時即成,不需加任何調味料。

  預防中暑,大家也可以透過按穴位,加強氣血運行,可下列穴位:風池穴、內關穴、曲池穴、太溪穴和湧泉穴。

  內經云:「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所以,在此盛暑季節,必須經常保持陰陽調和,否則易招致疾病,甚至死亡,且須緊記:「預防勝於治療啊」!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