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內經云:「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2015年6月22日丑時2時9分為夏至。將疾病與廿四節氣聯繫起來,無非是按照時病流行的一般規律而總結出來。暑邪致病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秋分之前。暑邪為六淫之一,獨盛於夏令,其性炎熱。中醫學將暑熱為病稱之為「傷暑」,難經記載:「傷暑……,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元朝朱丹溪云:「暑乃夏熱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清朝溫病學醫學家王孟英在其著作《溫病經緯》中也提到:「暑月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
暑氣通於心,暑熱傷氣,又往往出現身熱汗出,口渴心煩,頭目不清,頭痛頭重,胸悶泛惡,嘔吐泄瀉,四肢倦怠,小便不利,舌紅少津,脈虛數等證。
預防中暑必須多鍛練身體,修真靜養,春夏養陽,增強體質,避免過度工作,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按時進食,進食適當的消暑食物,防患於未然。
以下介紹一個消暑化濕湯,供諸君選用:
功效: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健脾化濕,清心除煩,悅顏養容,男女老幼,適合飲用。
煮法:先將清水放入瓦煲內煮滾,然後將以上材料洗淨放煲內用中火煲二小時即成,不需加任何調味料。
|
預防中暑,大家也可以透過按穴位,加強氣血運行,可下列穴位:風池穴、內關穴、曲池穴、太溪穴和湧泉穴。
內經云:「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所以,在此盛暑季節,必須經常保持陰陽調和,否則易招致疾病,甚至死亡,且須緊記:「預防勝於治療啊」!
|
|
二O一五年四月廿日酉時節氣稱穀雨,農民布穀,春雨豐盈,雨水增多,雨生百穀,茁壯成長。中醫理論頗重視自然界,天人合一,人天相應,包括天氣及季節的變化對人的健康的關係。
目前「嘔吐」和「泄瀉」的病人日漸增多,不得不小心防範。「嘔吐」和「泄瀉」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多由外感風寒、飲食不節,痰飲內阻、肝氣犯胃、脾胃虛弱、內傷濕滯、胃腸不和、氣機阻塞,不通則痛,引起胃腸痙攣疼痛,脘腹脹痛,心翳胸悶,頭暈頭痛,面色蒼白等症。穴位氣功自療法可增強脾胃功能,防治「嘔吐」和「泄瀉」。以下為大家介紹天樞穴、大橫穴、梁丘穴、足三里穴:
|
足三里穴 |
|
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本穴有防病保健的重要作用。 |
|
主治:
|
消化系統的疾患,對一切急慢性疾病有顯著的療效,例如:中風、眩暈、頭痛、失眠、嘔吐、噎膈、腹痛、泄瀉、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心悸等。
|
位置:
|
在犢鼻穴下三寸,脛骨前脊外橫指處。
|
|
梁丘穴 |
主治: |
胃痛、膝關節腫痛、伸屈不利、乳癰。 |
位置: |
在臏底上2寸。 |
|
天樞穴 |
|
有調腸胃、理氣血的作用。 |
|
主治:
|
腸疾患如腹痛、腹瀉、痢疾、消化障凝;婦女病如月經不調、帶下、痛經等。
|
|
位置: |
在臍旁2寸。 |
|
大橫穴 |
為足太陰脾經的重要穴位之一。 |
主治: |
腹痛、腹瀉、大便秘結。 |
位置: |
距離臍中4寸。 |
|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