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 保健課程 夏天養生之道(二)

醫療保健講義 —— 夏天養生之道(二)

  《內經》云:「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將疾病與節氣聯繫起來,無非是按照時病流行的一般規律而總結出來。暑邪致病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秋分之前。酷暑的天氣對人體的傷害,首先是耗氣,即影響身體氣機的暢順,全身覺得十分疲倦。由於津液受高熱的影響而損耗過甚,故有口渴及大汗傷陰的現象,而脾胃則受溫邪所阻而變得受納與運化機能減退。暑氣通於心,暑熱傷氣,又往往出現身熱汗出,口渴心煩,頭目不清,頭痛頭重,胸悶泛惡,嘔吐泄瀉,四肢倦怠,小便不利,舌紅少津,脈虛數等症。心火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 天時暑熱,火熱之邪會直接內犯影響身體;
二. 情緒的問題:當你經常有鬱結、不快樂、氣鬱化火,造成心火的出現;
三. 食熱性的食物,例如:茘枝,「一粒茘枝三把火」。

  心火之表現:心煩失眠,面赤口渴,尿黃便結,口舌生瘡或兼見小便赤澀灼痛等症。

  不寐亦稱失眠或「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種病證。不寐的證情輕重不一,輕者有難以入睡,有寐而易醒,睡眠深度不足,有醒後不能再寐,亦有時寐時醒等,嚴重者則整夜不能入寐。

  穴位氣功治療法對失眠症效果良好,根據失眠的不同原因,選取心經原穴「神門穴」調整心經經氣,寧心安神;「三陰交穴」暢調肝脾腎氣機,配合「湧泉穴」、「太溪穴」、「照海穴」,非常有效。

神門穴

位於腕橫紋尺側端,豌豆骨下,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主治:心神、胸肺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心痛、心煩、善忘、不寐、驚悸、怔忡、痴呆、癲狂、頭痛頭昏、目眩、目黃、咽乾、熱病不嗜食、嘔血、咳喘、虛勞、痛、手臂寒痛、麻木、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病、心律不整等。

三陰交穴

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主治:腸鳴泄瀉、腹脹、食不化、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陰挺、經閉、痛經、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盡、遺精、陽痿、早洩、陰莖痛、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足痿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高血壓、神經性皮炎、不孕。

湧泉穴

足趾蹠屈時,約當足底(去趾)前1/3凹陷處;踡足時,在足底第二、三蹠骨間凹陷處取穴;在足底(去趾)前1/3處,當第二、三趾骨間

主治:①昏厥,中暑,癲狂癇,小兒驚風、霍亂轉筋;②頭痛(頭頂),頭暈,目眩,失眠;③咳血,咽喉腫痛、舌乾、失音,喉痹;④大便難,小便不利;⑤奔豚氣;⑥足心熱。急救要穴之一。

太溪穴

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

主治:①頭痛,目眩,失眠,健忘,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②咳嗽,氣喘,咳血,胸痛:③消渴,小便頻數,便秘;④月經不調,遺精,陽痿;⑤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腹脹。

照海 八脈交會穴(通於陰蹺脈)

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在內踝中點下緣下1寸,當跟骨內側下緣

主治:① 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② 腹痛,急性吐瀉。③ 小便不利,遺尿。④丹毒。

2014.6.22 乩文

清靜站立,與肩同寬,頭正面正。頭頂百會穴,陽中之陽,大小便中間會陰穴,陰中之陰。百會會陰,意會一線,兩肩肩井穴是足少陽膽經,兩腳腳底湧泉,足少陰腎經,肩井對湧泉,意會一線,兩膝後方委中穴,微微屈曲,含胸拔背,脊骨自然,前三後七。

百會

位於頭頂的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也就是在頭頂的正中心。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故名百會。

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會陰

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功用:醒神鎮驚,通調二陰。 

主治:1.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陰痛,陰癢,痔疾,脫肛。2.溺水,窒息,產後昏迷,癲狂。

肩井穴

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中點上。

功用:疏導水液。

主治:肩酸痛、頭酸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耳鳴、高血壓、落枕等。

委中穴

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即膝蓋裡側中央。 

大部分散熱冷降後歸於此部,小部分吸熱後上行委陽穴。膀胱經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

主治:① 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② 腹痛,急性吐瀉。③ 小便不利,遺尿。④丹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