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講義 —— 醫食同療 (二) |
食療是中醫學寶貴的一部份,先聖認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癒,後乃用藥爾。」意思是說,治療疾病時,應掌握食物的性味和效用,先選用食物調治,如果治療不癒,然後再用藥物治療。 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來說,食物可分為寒、熱、溫、涼四性和酸、苦、甘、辛、鹹五味。 四性方面,寒涼性的食物適用於熱性體質或熱證疾病,而溫熱性食物適用於寒體質和病症,如此調理,方能達到中和,「和之時義大矣哉!」 寒涼性的食物像西瓜,適用於發熱、口渴、煩躁、尿赤;而梨則適用於咳嗽、胸痛、吐黃痰;芹菜適用於肝陽上亢造成的眩暈。一般來說,寒涼性食物屬陰性,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 溫熱性的食物像生薑、葱白或香菜可用於風寒感冒、鼻流清涕、頭痛;辣椒可用於四肢冰冷、畏寒、風濕性關節痛。溫熱性食物多屬陽性,有散寒、溫經、通絡、助陽的功能。 根據統計,常用的三百多種食物中,平性的食物最多,溫熱性食物居次,寒涼性最少。平性食物指米、麵、豆、牛奶等,是甚麼體質的人仕也可食用。 至於五味方面:
用另一方法來談五味:
醫聖張仲景提出「肝病禁辛、心病禁甘、脾病禁酸、禁苦、腎病禁鹹」,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原則。 知道食物的「性」「味」,再結合每個人的體質,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我們便可對日常的飲食作出合理而科學的選擇。 夏天天氣比較濕熱,脾胃容易受濕熱影響而引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口渴心煩、身熱汗多,四肢倦怠,夜煩不寐等症狀,可考慮選用赤小豆作為食療。赤小豆雖不是貴重食物,但往往不能買到正品,長身而暗呈豬腰狀才屬正品,且其醫療價值頗高,值得向大家推介。赤小豆味甘,性平。歸心、小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利濕退黃、消腫排膿。現代報導其成分含有:赤小豆皂草 I、II、III,並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硫胺素、核胺素、尼克酸等。 湯多人和順,以下再次為大家介紹赤小豆湯供諸君選用: 煮法:先將水約廿碗放入瓦煲內煮滾,然後將以上材料洗淨放入瓦煲內用中火煮 3 小時即成。 日常的食物既是美味的食品,也是治療疾病的良藥,但需依四季氣候的變化,「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陰符經》) 根據自身體質,選擇合適的食物,才可達到身心康泰,益壽延年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