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講義 —— 活水源頭真善美(二) |
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份,人體內許多消化液,胃中的胃液,腸中的腸液等,裏面都含有大量的水份。人們每天吃的食物,通過各種消化液變成養料,溶和血液中,再經過循環作用,將養料輸送到全身各個地方,同時又將體內產生的一些廢料和有毒物質,通過排洩器變成尿、糞、汗、氣體排出體外,如果不能順利排出,人就會生病。這種消化、排洩作用,必須依靠水的幫助才能進行。 以身體內水份的含量計算,研究發現水份最多的地方是腦脊髓,約佔99%;其次為淋巴腺,約佔83%;肌肉中的水份約佔77%;骨骼雖然堅硬,也佔有20%的水,以上是指成年人的身體而言之,嬰兒平均約佔全身的80%左右。 人體水份佔體重之50 ~ 70% 左右。肥胖的人身體脂肪多,水份佔的比例較瘦的人低。身體對水份的需求僅次於氧氣,一個人可以不吃食物幾個星期,但不喝水幾天就會死亡。一位高層次的修煉者在閉關僻谷(斷食)時,可以十天至一段長時間不進食東西,卻不能不飲水,可見水的重要。 研究亦發現,唾液中含有許多消化酵素與營養成份,經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西方非主流醫學有同類療法(homeopathy),對「水」非常重視,認為水帶有能量(包括負能量),亦有記憶,而「好水喝出健康來」。 從顯微鏡下、檢測儀器及對大自然的觀察,人們得出很多眼見的理論,再利用現代科技製造出很多「健康」產品,以添加化學物、過濾、增改能量、改變水的酸鹼值,使水更「純」更「淨」更有「能量」,憑一己之力,走向「人定勝天」之路。 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人體水液的重要,並將人體中正常的液體統稱為「津液」,較為清、稀薄的,稱為「津」;較為濁、粘稠的稱為「液」。食物進入胃內收藏(稱為受納)、消化,再於小腸分為清濁,然後再經過「脾氣的運化作用」、「肺氣的肅降作用」、「腎氣的蒸化及排泄作用」等一連串的「氣化作用」,才製造做出津液。津液缺乏或失調,會引起運行障礙,使到癈液物無法順利地排出,水在體內積存而導致浮腫。 津液中的「津」大致有兩種作用:(1) 滋養身體的組織與器官;(2) 補血液中的水分,使得血液具有適度的粘氣,能夠循環全身。而「液」的作用是補精之不足,此外,還補充骨髓液,使得身體關節的活動滑順,肌膚充滿潤澤。 腎屬水,是控制身體水分(津液)的代謝、平衡機能的臟腑。津液的「失調」,與腎陰、腎陽的過盛與不足有關,故「固本培元」(請參看以前的講義),益津生液,對身體功能的強化,非常重要。而金生麗水,玉出崑崗,常飲本觀的「金露飲」,使氣液相生,增強元氣,亦很有幫助。 道家強調修煉,所以本觀首重修真, 龔壇主常說:「健康在人自家求,修真有道即方舟,此舟自有小天地,全憑靜裡貞心修。」現今科學昌明,但污染嚴重,再加上農藥、化肥及食物添加劑等,使到食物藥材,含有毒素,防不勝防,因此,回歸大自然,返璞歸真,自修自煉,不假外求,是上乘妙法。道家的「」(藥)字,由「自家水」三字組成,是通過修煉,抽鉛添汞,所產生的真一之水,而得出的延年「」。 華佗仙師、扁鵲醫聖、龔壇主常說:「真藥醫假病」,人在活水源頭真善美上修,日常安爐立鼎,清清靜靜,杳杳冥冥,自能得到真,卻病延年。若果源頭不淨,貪嗔癡毒常發,酒色財氣常抱,七情六慾揮之不去,便患上真病,病既在心中,外藥如何能治?因此「真病無藥醫」。 天后聖母在癸未年三月十九日說:「泉飲足走,叩齒生津。」 龔壇主解釋所謂「泉飲」,是在平日時常飲用天然潔淨溪泉清水;而「足走」,就是要赤腳行山,親近大自然,讓腳底的湧泉穴吸收地氣,鞏固下元。由上可見,「天人合一」,回歸自然,才是真正健康之道,並不是「人定勝天」可比。 呂純陽師尊在本觀卅周年慶典日(乩部晉正日)表達了對大家的期望: 時值夏天,嬌陽似火,汗液容易流失,要補充水份,除 天后聖母所示的「泉飲」外,不妨多吃水果,果中水份,是植物的津液,例如西瓜,不但水份多,亦消暑解渴,是夏日佳品。 另外為大家介紹手厥陰心包經的部份穴位,經常自我按摩點壓,可預防時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