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講義 —— 脾胃乃健康之本(二) |
時值夏天,暑濕當令,濕傷脾胃,最近患上脾胃病的患病率特別多,臨床所見的症狀是:發熱、頭痛額重、面青唇白、部份患者自覺嘴唇痲痹、食慾不振、胸悶腹脹、脘腹痞痛、作嘔作悶、大便泄瀉、四肢困倦、手指痹痛、週身不適,苦不堪言。 前壇主卜應天祖師在2005年4月17日提到:「醫食同源,安身之本,必須於食,飲食之患,勝於聲色。『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身安道隆。」夏天最誘人食用的是冰冷食品,但一時之快,他朝之弊,雪糕汽水都是傷脾胃的東西,大家要能自制,避開引誘。另外,蔬菜水果要食用北半球應時的食物,應該是秋冬季節才見的水果(如梨)或根莖類食物(如蕃薯),便不宜在夏天食用。 穴位氣功自療法可以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而使其功能回復正常。以下先為大家介紹足太陰脾經的循行路線和部份重要穴位的解剖位置,供諸君自我按摩保健。 |
足太陰脾經 |
甲 經脈循行
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見圖一)。 乙 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症。 丙 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 隱白 (井穴) 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見圖二)。
2. 公孫 (絡穴) 八脈交會穴,通於衝脈。在足內側緣,當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見圖二)。 主治:胃痛、嘔吐、飲食不化、腸鳴腹脹、腹痛、痢疾、泄瀉、心煩失眠、水腫、發狂妄言、嗜臥、腳氣。 3. 三陰交 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見圖三)。
4. 陰陵泉 (合穴)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見圖三)。 主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膝痛、黃疸。 5. 血海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癮疹、皮膚瘙癢、丹毒、小便淋漓、股內側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