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修行《般若心經》 《般若心經》淺解 之十三

修身講義—— 心的修行《般若心經》《般若心經》淺解之十三

《心經》題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題,重點在一個『心』字。人人都有一個真心,但我們本有的真心卻被妄心所遮蓋,因而現在這個我是個「妄我」,不是真的我。妄心由於妄想,其中無明是根源,欲望是動力,執著是助緣。「人心好清,而慾牽之」,要澄心靜慮,必須明白無明的底蘊 (由十二因緣可明),破除執著,從而遣除慾望。

餘桃啖君(又稱餘桃之罪)

《韓非子‧說難篇》: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 音月,古代酷刑,把犯人的腳砍掉。彌子瑕母病,人聞,有夜告彌子,彌子矯 假託、詐稱,專指假託君命 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異日,與君游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 同啖,請別人吃的意思 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

請看《韓非子‧說難篇》中的一個故事:

  戰國時代,衛國有個叫彌子瑕的士,深受衛公的寵愛。一天深夜,彌子瑕的母親得了急病,僕人匆忙趕到宮中報訊。三更半夜,彌子瑕無法請示衛公,又急著要趕回家,便向侍衛偽稱已獲得衛公的允許,乘了衛公的馬車出城回家。當時衛國的國法森嚴,擅自乘坐國君的車子,是非常嚴重的罪行,會處以刖刑。但衛公後來得知此事,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對彌子瑕讚賞有加,說:『彌子瑕真是個孝子,為了探望母親的病,連刖刑的可怕都不顧了!』

  又有一次,彌子瑕陪著衛公遊果園,彌子瑕摘了一顆桃子放在嘴裡,咬了一口,發現又甜又香,立刻遞給衛公,衛公竟很高興的對其他人說:『彌子瑕多麼愛我,美味的東西,誰不想全部吃掉?這是人之常情,可是他卻立刻想到了我,把剩下的半個桃子給了我……』後來,彌子瑕失去衛公的寵愛,衛公對他的評語,也就改變了:『這傢伙真是豈有此理,不但擅自乘坐我的車子,甚至連吃剩的桃子也敢叫我吃……!』

患得患失

  古時有一個善於射箭的高手,百發百中,要射那裡就中那裡,一個銅錢懸在半空,他能夠穿過中間的四方孔,而不碰到銅錢。國王知道了,一天召見這位射箭高手,對他說:「你就射那遠處的目標,射中了,賞你萬金;射不中呢,就要你拿出相當萬金的財物給老百姓!」這個高手聽了,面色一陣紅一陣白,呼吸急促,很是緊張,於是拉弓射箭,結果沒有射中。另外再射,也沒有射中。

  國王跟大臣們說:「這個人呀,聽說平時沒有射箭射不中的,今天為什麼呢?」有一個大臣說:「像他這種情況,是患得患失成了他的禍害。平時沒有射不中,是他心中沒有負擔,現在定了賞罰條件,萬金的得失成了他的負擔。如果人們能夠拋開歡喜或恐懼,沒有得失的計較,那麼天下人都能成為跟他一樣的神射手了。」

偏心與得失心

  人的妄心遮蔽真心,於是障蔽靈明,生出種種迷執,而不能正確對待周圍的人、事、物,於是以錯誤的見解和方法,處理各種事務,因為這種原因,而不能不偏不倚,公正無私,自己辦事不循法理,卻要說是別人不對;對自己喜歡的人可以包庇縱容,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即使他做事合情合理,也不肯接受。這在古時,有「餘桃之罪」的衛靈公,對彌子瑕喜歡的時候,原諒他的矯駕 孝行情有可原,吃他的餘桃覺得高興。但一朝不喜歡他,當時的每一件事便成了罪狀。這在現代,在我們身邊,常常也有這樣的情況,以致對人不對事,鑽牛角尖,言語挑剔,不能顧全大局,不遵守統一安排。 龔壇主在六月卅日批評這種「秀士未悟猶占僻」的現象,又於七月廿一日乩文中,呼籲我們要「正理道修」,「珍攝天緣,檢討自己,反省自己,日有三省」。依循「正理」,真不容易啊!

  神射手因為患得患失,心為賞罰所牽,因為得失的執著,心情不能平靜,結果失準,神射手結果不是神射手,說明人如不能離相 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心便不能清靜,不能以平常心對事,就難以辦好事情。所以, 龔壇主說「平常心藏真智慧」,「世人如能率己本性 由天性良心出發,不憂不懼,內省無疚,問心無愧,素其位 在平日所處的地位 而勤修做份內應做的事 ,居而不倦 處於其位不言倦,勞而不怨煩勞而不埋怨,盈而不驕,忠心耿耿,中正和平……。(2007/8/5)

心無所住

  以上兩種心的表現的現象,進一步說明人的心因物而生,即從眼見之人事物,而生起其心。像見山而知為山,見水而知為水,故未見過的事物,心就亦不生,譬如現在有交易所這東西,才生起人們買賣投機之心,如果沒有這東西,此心即不生。修真者要明白一切唯心造,周圍的事物雖多,假如能夠將心如鏡,雖然鏡中見人見物,但並不綁於物,所謂對境無心,不起執著,不生貪瞋痴,便是心之虛空,便能復見本性。比如一隻很好的水晶玻璃杯,人們自然高興地使用,設有人裝載過髒水,然後用令任何人都覺得滿意的方法去清洗,便始終有些人不敢飲用這隻杯的茶水,為什麼呢?因為覺得「髒」,但實情已經洗乾淨了,一點也不髒,那就是人的心的執著。杯已經超越了「乾淨」與「不乾淨」的境地,只有人的心使它「乾淨」或者「不乾淨」,這就是人心的作用。又有人對死人的東西很是忌諱,聽說屬於死者用過的東西,便急不及待的要棄掉,但想想世人口袋中的鈔票,難道沒有經過死人之手嗎?何以不將之棄掉,其實這時是沒有把鈔票跟死人聯起來,沒有這個「心」的緣故。

  心有所住,即是妄念;虛空之中,無有罣礙。心的虛空,並非強制的空,所謂頑空,而是《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靜經》所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這樣,心無所住,觀物無心,真心便能發露,回復真我,這才是《般若心經》教人「心的修行」的方向。

 

 

【修身課程目錄】   【主網頁】

道德經與修真 之六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道德經與修真 之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音初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五章

  “仁”者居五常 仁義禮智信 之首,仁慈愛護,九美八德中之美德,也是上天賞善罰惡的天律法則。“仁”五行屬木,顧名思義,既入五行,即屬後天。後天有形質,不能脫離時空之拘束,壽命有數,疾病災厄尚且難以逃避,若非修真,縱使傾盡國力以維護一身之性命(仁之至矣),也不能超出陰陽之數,數盡則滅,改頭換面,循環不息。

先天則不然,性命相合則返先天,性命返先天則根源鞏固,精氣神結聚內歛:精不搖,氣不散,神不勞,故性命能長久。性命和諧,諸災不作。及至真體完成,性命可延億載,即使人壽有期,卻可無疾而終,解脫色身,真體長存,天地任逍遙。

  性命若不修以道,而只以仁愛護身,則不離後天陰陽。是故聖人不仁,不著意於後天之魄精,以百姓 以精為民 為芻狗,卻著重於先天性命。芻狗者,草扎的動物,價值低微,作用次要,容易獲得,比喻人毫不在意的東西。同理,天地亦宗根於先天 太極、無極是也;所謂:「人法 效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天與地的交往,不就好像風箱的運作嗎?天地相交以橐籥,人身性命相交返先天,亦以橐籥橐籥在修真有著極重要的作用,奧妙千層,變化無窮。早上煉的呼吸 吐納 法,就是利用橐籥的作用,以深長呼吸,推動全身的氣液循環,使經絡暢通、氣液暢旺,匹配陰陽。橐籥之義不只限於呼吸,“擴大”與“收縮” 如風箱、神與氣的合一,神意之層次轉移、精氣之聚散、兩個關竅間的開闔傳輸、靈性採納身竅之精華,亦屬於橐籥的範圍;甚至通關展竅、開闔玄關。

  鍾離師祖曰:『無極玄關,取坎填離,人身八卦,橐籥上源 開闔先天之上源,由外 丹田呼吸至內 靈山之上,丹鼎自煖,守中抱一,由前轉後,由下而上 請參閱內經圖,火熱上升,命宮灼閃,若隱若現,五臟六腑,沉痾宿疾,不療自癒;百節四肢,九竅五官,七情六慾,與日漸消。 己卯年五月廿一日乩文

精氣之傳輸,亦以橐籥之法,由命轉性。

  呂純陽師尊五篇註之採金歌有云:
未採藥,立匡廓
乾坤定位,交合之時用橐籥。用橐籥,近我身,不看天體枉為作。 註:未採之時,定立邊廓,即安爐立鼎,乾坤定位,然後用橐籥之法使乾坤交合。也是利用橐籥來傳輸,採金炁近我法身。若不參看天體(指月借日而生光)的大象便枉為作了。

  通關達竅之法,也是用橐籥來達成的。 李道明師尊曰:『通關達竅,內裏乾坤,奧妙千層,層出不窮。穹蒼宇宙,虛空無極,一呼一吸,氤氳 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的樣子 摩盪 謂氣勢雄壯,摩空鼓盪也,一變之變,無有不動,春夏秋冬,生長收藏,周而復始。(20010729) 
安爐立鼎法乾坤,鍛煉精華制魄魂,
先將身心修養好,次搏烏
金炁 玉液 靜中烹,
一往一來名橐籥,清靜無為始見真,
真炁真息真傳法,功高德高境界高。』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人身的竅穴,就好像風箱一樣,中空而不會變形、竭窮;愈抽動,氣愈出。唯一要注意的:橐籥始終是在動的變化,未臻究竟;非守中抱一、真炁真息、清靜無為,不為真境。

 

【上一篇】   【下一篇】   【修真目錄】   【主網頁】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