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年 修身課程 五倫之首:孝

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的關係,是人人所必須面對的,看一個人的品德,就是看他如何處理這五方面的關係。而五倫之首,為各種關係的根本,這就是父母子女這一基本關係,也就是孝道。人能孝,則能忠,而其他關係就可以很好地解決,故所謂「百行孝為先」是也。

從文字看,子女扶持老邁之父母是為孝。所以孝即對父母的愛敬、奉養、關懷、照顧……  

龔中成壇主在談論我國禮俗時,贊揚了尚幸國人仍有孝念及孝行,是還有一點善根。   壇主曰:大矣哉古聖賢之德也,大矣哉古聖賢之教也。當此道德陵夷(同「陵遲」。迤邐漸平。引伸為衰頹。)之際,荒野之尚(不忠不孝不義而似禽獸之行為)日漸,悖(悖,音焙。違背、違反的意思。)禮之風時增,尚幸得孝念之猶存。孝子賢孫、婦孺老幼均皆至誠恭拜先靈,此乃我國古聖賢之訓,禮儀之教入人之深有以致之者也,此非狄夷之所可比者也。(壬申年七月十八日乩文)

關於孝道的詳細討論,本觀去年《修身課程》之「孝經講義」已有詳論,請參閱。然而在孝道中有一項,現代人非常忽視,乃為由婚姻關係所產生之婆媳關係,並及岳婿關係。

翁姑和岳父母,是丈夫或妻子的父母,應如同對自己父母同樣敬愛。古禮言女子在家對父母,應是「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朝早起,先問安康;寒則烘火,熱則扇涼;飢則進食,渴則進湯。父母檢責,不得慌忙;近前聽取,早夜思量,……父母年老,朝夕憂惶;補聯鞋襪,做造衣裳。四時八節,孝養相當。父母有疾,身莫離床,衣不解帶,湯藥親嘗。」而當出嫁對翁姑,則應「供承奉養,如同父母。」言明婆媳關係即另一父子關係。



唐代鄭宗義,有妻盧氏,侍奉公婆非常孝順恭敬。一次,丈夫在外,適有盜賊手持利器搶劫村莊,快來到其家的時候,家中各人都逃避而去,然唯有婆婆難以走動,無法躲避。盧氏於是冒著刀刃之險擋立於婆婆前面保護。賊人非常橫行無忌,當來到其家,不但搶掠東西,且嫌盧氏有所妨礙,重重的打了她一下,令她幾乎死去。賊人去後,人們陸續回來,救醒盧氏,便問她為什麼不怕賊人,她回答說:「人所以與鳥獸不相同,是因為知道仁義的道理。現今社會裡,別人有災難,大家都會設法幫助。更何況我的婆婆面臨危難,我怎能為了個人安危,捨棄她而不管呢?若果不幸婆婆遇上危亡,那麼我是決不會獨生的。」婆婆聽到她的一番話,非常感動,對別人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不易淍。這件事情,令我看到真正孝順的媳婦啊。」

盧氏的孝行,使她成為三十六位孝神中之「勇感女盧氏至孝神」,呂純陽師尊於《孝誥》中贊曰:「冒白刃。護姑身。有仁義。始稱人。

漢朝姜詩,平常對母親非常孝順。後來娶妻龐氏,也是一個孝女,龐氏進了夫家,對姜詩的母親,比自己丈夫還要孝順。她聽說婆婆喜歡飲用江水所沏的茶,和喜歡用江水做的飯,便不辭勞苦,天天跑六七里路到江邊挑水來供養婆婆。姜詩的母親又喜歡吃淡水魚做的魚膾,於是夫婦二人,天天都到江邊捕撈淡水魚,為母親做魚膾,而且請附近鄰居的老年婦人,來陪伴母親一起吃。姜詩和妻子,每天就是這樣孝敬母親,十多年來,從沒有說過苦,埋怨過一句話,這種孝心非常少見。

後來有一天,他們住的屋旁,忽然湧出泉水來,水的味道跟江水一樣又淡又甜。而且,泉水之中,每天必定跳出兩條鯉魚。從此他們便不必到老遠的江邊,去挑水和捕魚了。

姜詩的孝行,成為三十六位孝神中之「靈保公姜詩至孝神」,呂純陽師尊於《孝誥》中贊曰:「躍鯉湧泉。至孝動天。」


 

詞四首

調寄:西江月         清:宮南莊

居官

自古大賢大聖,誰非孝子忠臣?人不忠孝便非人,忠孝神欽鬼敬。

何故貪官污吏,欺君枉法殃民。上有青天下子孫,試請捫心自問!

事親

屈指人生大事,承歡養志為先。生身父母比青天,敢向青天驕慢。

逆子雷霆一擊,佳兒富貴雙全。痴人拜佛走天邊,佛在堂前不見。

朋友

自昔良朋好友,原因道義成交。相規相勸賽同胞,終日談忠談孝。

而今世道衰薄,詩歌酒肉稱豪。一朝利盡便輕拋,不顧旁人恥笑。

修身

古聖千言萬語,其中要義無他。只憑心地看如何,先要閉門思過。

百行光明正大,一門孝友謙和。子孫昌盛吉祥多,方信吾語不錯。

庚辰年 修身課程 五倫

龔中成壇主曰:時至今日,人心不古,五倫不思,綱常不顧,八德沉淪,致上蒼屢降災劫,以警世人。奈何世人屢戒不悟,其奈之何。(癸酉年閏三月十一日)

 在人類社會裡,每個人都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其他人沒有關係。實際上,每一個人與生俱來,便有他特定的人際關係,有他特定的位置。這種特定的人際關係,稱為「倫」。「倫」實際上是「人」加上「侖」,或者說是「人」的「侖」。「侖」的意思是條理和次序,「人侖」即是人際關係的條理和次序,這種條理和次序是人之常道、常理,故又稱「倫常」。人的倫常顛倒,則家不成家,父不成父,母不成母,子不盡孝,兄弟不悌,貪污腐化,唯利是圖,朋友不義,社會人群就會發生嚴重問題。反之,如果人人能夠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次序和位置,遵守自己位置應有的準則,依循倫常去約束自己的行為,則社會就會變得健康、有秩序、有發展、有進步,精神文明,因為物慾的貪求而引起的問題便可以得到解決。
社會架構: 家庭內(父子、夫婦、兄弟)
家庭外(君臣、朋友)

贍養、尊敬、服從,規諫過錯,慎終追遠
按照社會上的關係,倫常表現在五個方面,所謂五倫,一是父子關係、一是君臣關係、一是夫婦關係、一是長幼兄弟關係,還有一個朋友關係。這五個關係的核心,是子女與父母的關係,這種關係的表現是子女與父母互相親愛,具體而言是子女孝順父母,父母慈愛子女,所謂父慈子孝(這在孝經課程已經詳細講述,請加以參閱)


南齊時候,有一個孝子,名叫庾黔婁(音雨鉗留)。他剛擔任孱(音蟬)陵縣的縣官,上任還不到十天,有一天忽然覺得心裡急激的跳動,驚慌害怕,身上的冷汗不斷的湧出。他知道這種心驚汗流的現象,決不是無緣無故的,預測或許是家裡出什麼事了。

庾黔婁馬上辭去官職,匆匆的趕回老家。果然,他的父親在兩天前忽然生了重病,臥倒在床。他慌忙延聘大夫來為父親診治,大夫觀察之後,認為決斷這個病的情況很是為難。他對黔婁說:要了解病人的情況,要嘗了病人的糞便,才會明白。若糞味是苦的,則此病甚為容易醫治。如其味道甜的話,那便不容易醫治了。

黔婁聽了大夫的話,便取了父親的糞便,放入口中嘗試,不料味道是很甜的,知道父親的病不是一般的疾病,使他心中非常擔憂。到了當天晚上,他就向天上的北斗星叩拜禱告,願意以自己的身體和性命,代替父親,以死盡孝。庾黔婁這種孝義的精神,與今日那些「久病床前無孝子」,嫌棄父母礙手礙腳的人相比,真是難能可貴啊。

庾黔婁的孝行,成為三十六位孝神中之「文敬公庾黔婁至孝神」,呂純陽師尊於《孝誥》中贊曰:「到縣未旬。身係官兮心繫親。嘗糞心驚。稽顙(前額,音爽)北辰。這孝子。天性純。」

徐積,字仲車,楚州山陽(今陝西省山陽縣)人。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竟然已有天性,每天哀哭,總希望父親再活過來。為了把兒子教育成材,母親讓徐積學習《孝經》。每當打開《孝經》閱讀的時候,他就想起父親,淚流滿面。後來拜胡瑗為師求學,住的是一間房子,冬天穿的是一件棉衣,吃的是炒麵和開水。胡瑗見他清苦,時常給他一些好飯菜,但徐積推辭不肯吃。

徐積的父親叫徐石,出於孝敬的避諱,他終身不用石器;走路時遇到石頭,即小心翼翼地避開,絕不用腳踩踏。一份孝心,由此體現無遺。

徐積長大後準備應考,但他不忍離開老年母親,於是用車載著母親一起前往。由於他刻苦用功,學識淵博,終於中進士第一。

徐積的孝行,成為「節孝公徐積至孝神」,呂純陽師尊於《孝誥》中贊曰:「孝自天生。舉足心驚。終身不踐石。徐行。」

飲食禮:古人在飲食上很講究孝義。上親(父母、長輩)在,珍美食品先供上親,上親嘗後賜食,子孫才可食用。上親喜愛的食物,子孫不可隨意食用。子女入廚烹飪,當先詢問上親食慾,擇其喜愛者、能食者做之。

古代進餐用飯,子女不與父母同桌。父母用飯,子女一旁侍候。父母叫同桌,方可同桌。同桌用飯,父母上座,子孫下座或邊座。父母端碗用筷,子女才能動作。子女不可先於父母食用,也不可先於父母下桌。媳婦遵守此禮,並給婆婆幫廚,假如婆婆委任或生病,媳婦義不容辭主廚辦事。

守喪孝服期間,孝子應斷絕暈腥,不飲酒醴,只吃素食。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