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年 修身課程 關於教育的兩方面(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期金蘭六秀下定決心,排除萬難,上報四重大恩,下濟三塗困苦,樹明燈於暗路,齊駕末劫慈舟,轉凡入聖,共赴瑤池……。(庚辰年八月廿日乩文)

論人本根。報答四恩(天地君親師四恩)。君親之外。厥(本解其、乃,此處作還有之意)有師尊。民於三。事之如一。師以之。烏可恝(音壓)(淡然置之,閒置,不加理會)

人當成童。先發其蒙。蒙以養正。乃聖之功(有日後成聖成賢之功)。凡屬幼稚。不教則肆(放縱、放任)。譬玉於斯。不琢不器(如玉不琢不成器) (教之關係)。人家生兒。孰(那個)不求師。循循善誘。啟其良知。天資縱慧。亦須教誨。問難(對不明白的反復討論、分析和辯論)質疑(提出疑難尋求解答)。始通文藝(費多少力)

學問功名。賴師培成。一生得力。豈可忘情。聰明愚魯。因人鼓舞(因不同資質而作不同的勉勵,激發他振作)。成德(有了品德)達材(成為人才)。同沾化雨。請業(請教學業之不明)請益(受教後仍不明,再去請教)。朝夕訓迪。坐守青氈(士人家中舊物之代詞,喻老師生活清苦)。費盡心力。碩學名儒。教授生徒。泰山北斗(比喻某一方面負有名望的人)。共仰型模(模範)

古人重義。尊崇師位。事若嚴君。禮節周備。生聚一堂。歿則心喪(古時老師死,弟子不穿喪服,只在心裡悼念,為之心喪)。聖門子貢。築室於場(子貢在孔夫子墓旁築茅舍為老師守喪三年)。燕昭懇切。擁篲(音彗,古人迎接貴賓,手拿掃帚代表清掃環境恭候以示敬意)折節(降低身份,屈己下人)。游楊敬師。程門立雪(見孝道與師道介紹)。生死患難。離合聚散。休戚相關。情深函丈(能夠面談事情、指指劃劃的距離,借指對老師和長者的敬稱)。景彼古人。至性肫誠(津音,誠懇)。隆師重道。不敢疏輕。

(為何)今世界。將師輕慢。視等傭工。不以禮待。(禮節不講)日食三餐。淡漠相看。供奉菲薄(輕篾淡薄)。苜蓿(音木宿,粗蔬)登盤(簡慢飲食)。束脩(束修,學費)之費。先講定例。多寡之間。錙銖(音之珠,極微小的數量單位)必計(菲薄束脩)。子弟頑冥。學業無成。滋以溺愛。歸咎先生。因不進益。屢易西席(更換老師)。還訕(毀謗、譏笑)前師。教訓不力(誹謗先生)

多年及門(登門受業)。一旦負恩(多年的恩情一日間就可忘卻)。稍有寸進。飲水忘源。或誇門第。或矜榮貴。輕侮老成。不知罪戾(雷必殛之)。青或勝藍。便炫己長。敢揭師短。得意洋洋。可知句讀。誰為講究。自詡才能。忘其傳授。今日師生。明日路人。邂逅相遇。弗敬弗親。師之存歿。亦不相恤(關心體恤)。緩急有無。視同秦越(疏遠隔漠,互不相關)

豈知昔賢。一字為師(謂能修改或糾正一字,即可為師)。當然下拜。感激提撕(耳提面命)。何況就塾。多方教育。朝夕切磋。大器相勗(音郁,勉勵)。乃不思量。恩德全忘。人情似紙。古道淪亡。吁嗟(音虛遮,感嘆聲)世道。令我傷悼。不仰高山(道德崇高為高山)。何從則傚。我勸世人。勿昧良心。敬禮師傅。免墮幽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人,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卒於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二歲。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紇,武藝高強,膂力無比,曾經馳騁沙場,多謀善戰,當時曾聞名一時,可惜膝下無嗣,妻子施氏一連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故此年紀已經很大的叔梁紇後來再娶了一位姓顏的年輕女子,而不久就生下了孔子。當時,叔梁紇已經六十四歲,由於夫婦年齡相差太大,這段婚姻沒有受到承認,孔子的母親因而承擔了很大的壓力。

孔子生下來的時候,頭頂上中央低而周圍凸起,好像一片小丘陵,故取名孔丘。叔梁紇老年得知,當然高興,整個家庭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可惜好景不常,就在孔子兩歲的時候,叔梁紇不幸逝世,孔家也隨之衰落。對於孔子母親顏氏來說,這更是個沉重的打擊,生活的擔子、孩子的撫育,一下全落到她的肩上,母兼父職,是多麼沉重啊。  

但顏氏是一個不平凡的女人,毅然面對現實,下定決心,無論道路多麼坎坷,都要把孔丘撫養成人。於是,她沒日沒夜的紡紗織布,幫人家做女紅,這樣才能勉強維持母子倆的生活。

孔子是母親未來希望的寄托,她對他的教育也特別用心。在上古時代,禮法禮儀是社會上重大的事情,遇到有一些祭祀活動,都要把孔子帶去實地參觀,讓他看到和學到禮儀知識,而孔子也感到莫大的興趣,平時的遊戲,都跟禮節儀式有關,不明白的地方就問母親,直到弄清楚為止。

孔子生長的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很混亂的一個時代,諸侯爭霸,各自擴張自己的勢力,互相攻伐,互相吞併,使得無論社會上、政治上、思想上,都出現很大的轉變。舊的制度動搖了,新的制度還沒有建立,社會上一片混亂,母親常常告訴孔子:「這個社會越來越不像話,上下的關係亂了,尊卑的觀念沒有了,需要人出來約束改正。」孔子說:「那麼一般人不能受到教育,不能夠知道古代聖賢的大道理,會不會也是這個社會秩序紊亂的原因之一吧?」可見,他很早已開始重視教育的作用力量。

孔子從母親口中知道祖先當中很多都做過大官,對國家社會有過很大的貢獻,更希望自己這一代有所作為,所以對母親說,「娘,我長大之後,一定要像先輩那樣做個官,為孔氏家族爭光。」然而母親卻不以為然,說:「孩子,為家族爭光不一定要做官,一個人生存價值的大小,不在於他的官位,而是要看他對社會人群的貢獻如何。歷史上不是有很多帝王嗎?後來人們還不是慢慢忘記了他們。」母親一番言簡意賅的話,引起孔子長久的深思。

就是這樣,孔子在小時候,受到母親對事物正確觀念的灌輸,為他後來成為至聖先師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他每天除讀書外,還幫助母親管理家事,以及一些粗重的工作。後來隨著年長,家庭生活漸有進步,孔子的兒子又出世了,母親本可愉快渡過晚年,可惜不幸在孔子廿四歲那年,病危了。孔子在母親身邊,緊握住她的手說:「孩兒絕不辜負母親平日的教誨和期望,將來一定會做對國家對社會有利的事。」

母親去世,孔子固然悲傷,但他在學習方面,則更努力,一點也不怠懈,到處求教,謙虛好學,慢慢積累很多點點滴滴的知識,而集其大成。於是有了很多慕名而來求學者,且後來越來越多,他有教無類,以教育為自己的重大責任。至於他在政治道路上,五十五歲之前,仍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後來於是退而刪訂《詩經》、《書經》,考訂《禮經》、《樂經》,晚年對《易經》很愛好,寫下了大量心得文字,成為《易經》的一部分。他修訂《春秋》,製《孝經》,在學問功夫上做了很多有益萬民的事。這時學生亦已達到三千人,這些學生後來都負起了政治、軍事、教育,尤其是文化傳播方面的極大重任。他建立了以「仁」為中心的儒家思想,以愛和孝為要義,由家庭親屬的愛,而至對整個人類的大愛。他提倡的孝道,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裡,產生很大的影響。

孔子在歷代曾被追諡有多個封號,現最為人稱者為「大成至聖先師」,從而成為萬世師表。

庚辰年 修身課程 紫霞施澤談孝道

龔中成壇主:(庚辰年六月十五日乩文)紫霞施澤,超幽拔冥。聖尊慈憫,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芸芸蒼生,撫心自問,放下一切,共襄善舉。……上達天庭,中盡人倫,下超陰曹,先親故戚,安然超脫,早登上界,從中而上,法力無邊,道光無涯,離苦得樂,極樂世界。無極原靈,一靈同出,無極故鄉。一子成道,九祖超升,意義重大。一年一度,誠敬和衷,虔懇潔心。

紫霞施澤:每年七月,各處皆有盂蘭盛會。唯我金蘭道觀蒙上隆恩,得到 紫霞聖尊、 救世世尊、 輔法天尊、 上清道尊慈憫,念及我壇生善信先祖及姻親戚友之靈,慎終追遠,敘及十倫,而有紫霞施澤之舉。一年一度,七月十三日晚,本觀有德道長誦經超度,錫眾飽福,施澤十方。此一盛會,本觀上下一心,為盡一己之孝道,助人助己,而共同參予,人人出力,意義重大。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又叫「鬼節」、「盂蘭節」或「盂蘭盆節」。「盂蘭」是梵語的譯音,意思是倒懸;「盆」是漢語,指放置供品的器皿。「盂蘭盆」的意思,是供奉豐盛的祭品,去解除祖先亡靈的倒懸之苦。 盂蘭盆會是根據目蓮救母的故事演變而來的。關於目蓮救母,在《佛說盂蘭盆經》記載: 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蓮十分孝道,發現母親在地獄中受苦,餓得皮包骨,與餓鬼爭食,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目蓮用砵盛飯送給母親吃,誰知道飯還沒有送到母親口中,就變成了火炭,難以下咽,餓而不能進食,其慘可想而知。眼看母親的痛苦,目蓮非常傷心,向 佛祖釋迦牟尼泣訴,請求幫助解決母親的痛苦。 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賴你一人之力無法解決,必須求助有道眾僧結合起來的法力才成。七月十五日,你敬設百味五果,供奉十方大德諸佛,屆時依靠大家的法力,便可解除你母親的厄難。」目蓮於是依照 佛祖的指示,替母親解除痛苦。之後, 佛祖對弟子們說,「從今日起,誰要幫助自己死去,或使在世的父母解除厄難,百年無病,都可以這樣做,稱為盂蘭盆會。」可見盂蘭節的宗旨,是祭祀祖先、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

下面講說關於目蓮救母,更詳細的故事。

傅員外善心老來得子

目蓮本來姓傅,父親傅員外自幼修行,娶妻劉氏青提,一直沒有生育。傅員外益發向善,持齋看經,修橋鋪路,買物放生,齋僧佈施。有一日家中掘蘿蔔,遇到一個老和尚化蘿蔔,奇怪的是吃了之後竟倒地身亡,員外善心,於是買棺將之收殮。誰知當晚三更時分,忽見和尚出現家中,說前來酬謝,然後向後堂走去,忽然不見。之後夫人便有孕,生下一名男孩,員外認為是和尚投胎,拜謝天地,因取名傅蘿蔔,寄名目蓮。
後來員外再遇到兩名和尚,勸他修行,傅員外到此時,已經徹悟人生,發心向佛,便與劉氏一起皈依,立誓三皈五戒,若有開齋破戒,永墮地獄,不得翻身。員外之後日益精進,廣結善緣,打坐參禪,悟道養性,能知過去未來,直至忽然一日功圓果滿,囑咐妻子孩兒要道心堅固,切勿破戒……,之後端坐歸空,白日昇天。目蓮在為父親辦完追薦法事後,便辭別母親,也入報恩寺削髮為僧,修煉去了。

破齋開戒劉氏喪命

母親劉氏在家,起初尚能努力,誰知其弟劉賈,見姐夫亡故,外甥出家,竟來勸劉氏好好享受人生,說受什麼戒,吃什麼齋,還不如白活一場。劉氏起初還堅持一下,後來越說不過弟弟,想想也是道理,便即日買肉設酒,破戒開齋。從此不看經念佛,燒香佈施,甚至對僧道也漸討厭,欺神滅像。劉氏開齋的事越傳越遠,目蓮也有所聽聞,於是一日特回家詢問母親,劉氏卻在兒子面前假意掩飾,並指人家講是非使母子不和,特與目蓮到後花園擺設香案,對天立誓說,若有開葷破戒,即刻身亡。不料早有牛頭馬面,已等待多時,起願未了,便七孔流血,當場斃命。
劉氏鬼魂,落到地獄,鬼卒再拿取弟弟劉賈一起,經 閻王查辦,二人受盡各種慘痛刑罰。這時雖然知錯後悔,但天律森嚴,已經太晚。劉賈因殺豬賣肉,罰去畜生道多世輪迴;劉氏則因本來皈依佛道,犯『三皈五戒』(註:見後面資料),罪加一等,打入阿鼻地獄,千年萬載不得翻身。

百折不回千里尋母

話說目蓮日夜悲傷啼哭,心想父母俱亡,劬勞深恩未報,如何為人子。雖然為母親辦喪事,每日念經超度,但究竟父親母親不知可有去了西天,情況如何,總是不能清楚。目蓮立願要往西天查探,方能放心,於是馬上動身,只帶經書及母親靈位,向西天而去,一路千難萬險,更遇 觀音菩薩考驗心志,他都一一過關,最後到天河,脫去凡胎,便奔靈山雷音寺,拜見 佛祖,向 佛祖述說自己來尋父母下落之事。

一救母開盂蘭會

佛祖先讓目蓮入座禪定,此時目蓮因多年修行,積立功德,又在 前入定,開始得到六通,即以道眼觀視,只見幽暗之中,母親為餓鬼,皮包骨而無飲食。目蓮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母親,母用手撮飯放口,豈知未入口即化火炭,目蓮大叫悲號啼泣,返回 前,哀哀稟報。 佛祖於是教盂蘭盆會之法,以超脫現在父母及過去七世父母之厄難。目蓮得此法,便使母親得脫一劫餓鬼之苦。此為一次救母。

原來他的父親,死後被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留下,作為護法;但母親之罪極重,仍在阿鼻地獄受苦,無法赦免。佛祖將他父母情況詳細說明,目蓮當即傷心嚎啕大哭,原一心以為母親已經超度,誰知仍然境況淒涼,目蓮遂向 佛祖多番懇求,希望能夠救度母親。 佛祖說,念你一向行善,是大孝之人,賜你明珠、衣缽、九環禪杖,前往幽冥,在地獄門上輕輕一點,可救你母,衣缽有水飯,可與母充饑。目蓮領了寶物,拜謝 佛祖,辭別而去。

二救母目蓮打開地獄門

目蓮此次親身前往幽冥,一路尋母,經鬼門關、孽鏡台、破錢山、血污池、枉死城及各地獄刑場,連孟婆茶亭、奈何橋和六道輪迴等處,均遍尋不獲。最後來到阿鼻地獄,聽說母親就在其中,於是手執禪杖,用力向獄門一戳,只聽一聲巨響,獄門大開,內裡鬼魂只說開恩大赦,蜂擁而出。目蓮自己尋母,也不理一切,見母親披枷帶鎖,二人相會大哭。

目蓮私開獄門,早驚動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閻君,即著鬼卒將目蓮母鎖回獄中,並與目蓮理論,其時目蓮父亦知此事,出來相見。菩薩對目蓮說, 佛祖賜你禪杖,可上開三十三天,下開七十二司,你只須在獄門上一點,即可開門,喚母名字便可;獄內黑暗無光,明珠可照徹九幽。而今放走孤魂,經合計八百萬有零,投生世上,你必須收回方可。當下物品暫存地府,奉命投生世上辦理收魂之事。

立功德苦修行目蓮三救母

目蓮再投生之詳細故事,因篇幅關係,在此只作略述。第一次唐僖宗朝,黃巢作反,天下大亂,收回孤魂八百萬;第二次生於屠夫之家,名為賀因,專業宰殺,收取豬羊,以齊全放出之孤魂數。經此兩次托生,辦齊事情,目蓮仍回地府,參拜 閻君,十殿各王領其往見 幽冥教主,懇求慈悲,放回母親,赦母超昇。 地藏以其大孝,堅心修行,歷經考驗,並立下功德,心中歡喜,即將 佛祖原先寶貝三件,交還目蓮。目蓮高高興興,來至鐵圍城地獄門,向獄門輕輕三點,門即放開,叫出母親,劉氏出獄,門復鎖緊。目蓮與母回至翠雲宮拜見 地藏,並父傅相三人相會。之後母親超昇天堂,父子二人為 地藏左右護法,輔助 幽冥教主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

蓮僧即現在的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他發下大慈悲心,「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立願若不度盡地獄裡受苦的眾生,我不成佛。聖尊的宏願在 壇主乩文中有所提及,「聖尊慈憫,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入道之士,首重孝道。天地之間從來沒有不孝的神仙,沒有不敬父母師長的仙佛,在紫霞施澤將近的時候,我們應該學習這種大孝,發大慈悲心,度盡天下眾生,為完成 師尊度世宏願出一分力量。

金蘭觀不是一般的道觀,我們於己則努力修真,性命雙修;於人則行善積德,替天行道。特別要遵守「三皈五戒」。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