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期金蘭六秀下定決心,排除萬難,上報四重大恩,下濟三塗困苦,樹明燈於暗路,齊駕末劫慈舟,轉凡入聖,共赴瑤池……。(庚辰年八月廿日乩文) |
論人本根。報答四恩(天地君親師四恩)。君親之外。厥(本解其、乃,此處作還有之意)有師尊。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師以成之。烏可恝(音壓)置(淡然置之,閒置,不加理會)。
人當成童。先發其蒙。蒙以養正。乃聖之功(有日後成聖成賢之功)。凡屬幼稚。不教則肆(放縱、放任)。譬玉於斯。不琢不器(如玉不琢不成器) (教之關係)。人家生兒。孰(那個)不求師。循循善誘。啟其良知。天資縱慧。亦須教誨。問難(對不明白的反復討論、分析和辯論)質疑(提出疑難尋求解答)。始通文藝(費多少力)。 |
|
學問功名。賴師培成。一生得力。豈可忘情。聰明愚魯。因人鼓舞(因不同資質而作不同的勉勵,激發他振作)。成德(有了品德)達材(成為人才)。同沾化雨。請業(請教學業之不明)請益(受教後仍不明,再去請教)。朝夕訓迪。坐守青氈(士人家中舊物之代詞,喻老師生活清苦)。費盡心力。碩學名儒。教授生徒。泰山北斗(比喻某一方面負有名望的人)。共仰型模(模範)。
古人重義。尊崇師位。事若嚴君。禮節周備。生聚一堂。歿則心喪(古時老師死,弟子不穿喪服,只在心裡悼念,為之心喪)。聖門子貢。築室於場(子貢在孔夫子墓旁築茅舍為老師守喪三年)。燕昭懇切。擁篲(音彗,古人迎接貴賓,手拿掃帚代表清掃環境恭候以示敬意)折節(降低身份,屈己下人)。游楊敬師。程門立雪(見孝道與師道介紹)。生死患難。離合聚散。休戚相關。情深函丈(能夠面談事情、指指劃劃的距離,借指對老師和長者的敬稱)。景彼古人。至性肫誠(津音,誠懇)。隆師重道。不敢疏輕。 |
|
胡(為何)今世界。將師輕慢。視等傭工。不以禮待。(禮節不講)日食三餐。淡漠相看。供奉菲薄(輕篾淡薄)。苜蓿(音木宿,粗蔬)登盤(簡慢飲食)。束脩(束修,學費)之費。先講定例。多寡之間。錙銖(音之珠,極微小的數量單位)必計(菲薄束脩)。子弟頑冥。學業無成。滋以溺愛。歸咎先生。因不進益。屢易西席(更換老師)。還訕(毀謗、譏笑)前師。教訓不力(誹謗先生)。
多年及門(登門受業)。一旦負恩(多年的恩情一日間就可忘卻)。稍有寸進。飲水忘源。或誇門第。或矜榮貴。輕侮老成。不知罪戾(雷必殛之)。青或勝藍。便炫己長。敢揭師短。得意洋洋。可知句讀。誰為講究。自詡才能。忘其傳授。今日師生。明日路人。邂逅相遇。弗敬弗親。師之存歿。亦不相恤(關心體恤)。緩急有無。視同秦越(疏遠隔漠,互不相關)。 |
豈知昔賢。一字為師(謂能修改或糾正一字,即可為師)。當然下拜。感激提撕(耳提面命)。何況就塾。多方教育。朝夕切磋。大器相勗(音郁,勉勵)。乃不思量。恩德全忘。人情似紙。古道淪亡。吁嗟(音虛遮,感嘆聲)世道。令我傷悼。不仰高山(道德崇高為高山)。何從則傚。我勸世人。勿昧良心。敬禮師傅。免墮幽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人,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卒於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二歲。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紇,武藝高強,膂力無比,曾經馳騁沙場,多謀善戰,當時曾聞名一時,可惜膝下無嗣,妻子施氏一連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故此年紀已經很大的叔梁紇後來再娶了一位姓顏的年輕女子,而不久就生下了孔子。當時,叔梁紇已經六十四歲,由於夫婦年齡相差太大,這段婚姻沒有受到承認,孔子的母親因而承擔了很大的壓力。
孔子生下來的時候,頭頂上中央低而周圍凸起,好像一片小丘陵,故取名孔丘。叔梁紇老年得知,當然高興,整個家庭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可惜好景不常,就在孔子兩歲的時候,叔梁紇不幸逝世,孔家也隨之衰落。對於孔子母親顏氏來說,這更是個沉重的打擊,生活的擔子、孩子的撫育,一下全落到她的肩上,母兼父職,是多麼沉重啊。 |
但顏氏是一個不平凡的女人,毅然面對現實,下定決心,無論道路多麼坎坷,都要把孔丘撫養成人。於是,她沒日沒夜的紡紗織布,幫人家做女紅,這樣才能勉強維持母子倆的生活。
孔子是母親未來希望的寄托,她對他的教育也特別用心。在上古時代,禮法禮儀是社會上重大的事情,遇到有一些祭祀活動,都要把孔子帶去實地參觀,讓他看到和學到禮儀知識,而孔子也感到莫大的興趣,平時的遊戲,都跟禮節儀式有關,不明白的地方就問母親,直到弄清楚為止。
孔子生長的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很混亂的一個時代,諸侯爭霸,各自擴張自己的勢力,互相攻伐,互相吞併,使得無論社會上、政治上、思想上,都出現很大的轉變。舊的制度動搖了,新的制度還沒有建立,社會上一片混亂,母親常常告訴孔子:「這個社會越來越不像話,上下的關係亂了,尊卑的觀念沒有了,需要人出來約束改正。」孔子說:「那麼一般人不能受到教育,不能夠知道古代聖賢的大道理,會不會也是這個社會秩序紊亂的原因之一吧?」可見,他很早已開始重視教育的作用力量。
孔子從母親口中知道祖先當中很多都做過大官,對國家社會有過很大的貢獻,更希望自己這一代有所作為,所以對母親說,「娘,我長大之後,一定要像先輩那樣做個官,為孔氏家族爭光。」然而母親卻不以為然,說:「孩子,為家族爭光不一定要做官,一個人生存價值的大小,不在於他的官位,而是要看他對社會人群的貢獻如何。歷史上不是有很多帝王嗎?後來人們還不是慢慢忘記了他們。」母親一番言簡意賅的話,引起孔子長久的深思。
就是這樣,孔子在小時候,受到母親對事物正確觀念的灌輸,為他後來成為至聖先師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他每天除讀書外,還幫助母親管理家事,以及一些粗重的工作。後來隨著年長,家庭生活漸有進步,孔子的兒子又出世了,母親本可愉快渡過晚年,可惜不幸在孔子廿四歲那年,病危了。孔子在母親身邊,緊握住她的手說:「孩兒絕不辜負母親平日的教誨和期望,將來一定會做對國家對社會有利的事。」
母親去世,孔子固然悲傷,但他在學習方面,則更努力,一點也不怠懈,到處求教,謙虛好學,慢慢積累很多點點滴滴的知識,而集其大成。於是有了很多慕名而來求學者,且後來越來越多,他有教無類,以教育為自己的重大責任。至於他在政治道路上,五十五歲之前,仍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後來於是退而刪訂《詩經》、《書經》,考訂《禮經》、《樂經》,晚年對《易經》很愛好,寫下了大量心得文字,成為《易經》的一部分。他修訂《春秋》,製《孝經》,在學問功夫上做了很多有益萬民的事。這時學生亦已達到三千人,這些學生後來都負起了政治、軍事、教育,尤其是文化傳播方面的極大重任。他建立了以「仁」為中心的儒家思想,以愛和孝為要義,由家庭親屬的愛,而至對整個人類的大愛。他提倡的孝道,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裡,產生很大的影響。
孔子在歷代曾被追諡有多個封號,現最為人稱者為「大成至聖先師」,從而成為萬世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