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年 修身課程 主善為師、貞義禮和

 

金蘭觀修身講義 —— 主善為師、貞義禮和

壇旨『主善為師、貞義禮和』是入道之士奮發、精進的『利器』

  入道之士,不再等同一般凡夫,他們在仙佛的教育下,開始了解大道真理(不同程度地),知道通過修行(修改自己的行為)可以提昇自己,努力下去,最終可以渡過生死苦海,超脫輪迴,登於彼岸。這也是我們金蘭壇人的努力方向。但是我們也須要明白,由初入道門至真正消滅無明(無無明)轉識成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特別是修真靜坐以外的大部分時候如何修持自己,是極重要的問題。

修心要先研究心的活動情況

  俗世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看似神智清明,其實他們大部分時候,都處於思潮起伏、心波洶湧中,心識紊亂,空虛迷惘,患得患失,沒有片刻安寧集中,好像掉了杖、失了舵的船,漂浮不定,由外緣主理它的際遇,受物質世界牽著鼻子(遇善緣便引發善的行為;遇惡緣便引發惡的行為),而處在苦樂善惡不定之中。這種自己不能主宰的現象,稱為『心為物轉』;

  更嚴重的情況,是他們面對日常生活各種事物,常以藏於心識中(由多生多世所作數不清的業而)積下的品流習氣,機械地、慣性地做出種種身口意的活動。(遇到與從前經歷相同或類似的事物,便起雷同的反應,生出某些感受,作出某些行動;若遇全新的外境,心智清明的便會思考謀求解決,而心智未開的則任由起伏的思潮,讓較強的意念湧現,不經理智分析便發動於言行,即使有時明知不對也仍然照做,不應講的又講)這種重複的行為和反應,往往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習慣力,影響人對外緣的反應,其慣性之強,以致眾生雖想作出改變,也覺得無能為力,這就是第六識意識的慣性作用(其他五識是眼耳鼻舌身)

無明
眾生尚未覺悟,對大道真理處於無知、置靈性生命於顛倒、認塵世物慾為真實,及愚痴妄想的執著,使他生活在昏闇不實的狀態,是謂無明。

轉識成智
道門中人修行圓滿的時侯,污染已除,心識徹底淨化,不再受物慾所纏、虛妄所惑。從前對宇宙萬事萬物的錯誤認識和見解,現在經已糾正;從前的妄想顛倒,現已祛除;從前對人對我的分別和執著,真正放下;從前的業力受報圓滿,再無牽制而得到自由。他對一切事物,當下便知它的本體實相,所有的心識活動,都與最高智慧契合,絕無謬誤,內心清靜無垢,超越一切束縛,此謂轉識成智。

 

在《列子》中有一個「亡斧者」的故事,說有人丟失了斧頭,開始懷疑是鄰居的兒子把它偷走的,於是留意觀察,看他走路,覺得像小偷;看他的面容和神氣,更覺得像小偷;連聽見他講說話,所有的動作、舉止,也是小偷的樣子。後來這人從山間發現了自己的斧頭,再看鄰居的兒子,無論走路、面容、神氣、說話、動作、舉止,一絲一毫都沒有小偷的樣子了。

識神主宰的表現:受制於物、慣性用事

 

  由上所知,人心的活動,看起來以為是由自己主宰,但深究卻往往是外物、外緣牽引(因之引動七情六慾),再或是被意識的慣性作用控制(生出思想反應,做出各種言行舉止),自己其實主宰不了自己。這種情況,即使已經入道的道門中人,也是不可避免經常的發生。本來,人有能夠思考審量的第七識,去分辨什麼事當為不當為,但人不愛思考的往往比愛思考的多,以致讓位給六識自作主張。而且七識易使人生「我執」,起你我的分別,爭強鬥膀,妄念頻頻,以致惡性循環。
龔中成壇主有言:「修真之士,首重去慾,欲去其慾,先去其傲(傲屬於第六意識其中「煩惱」部分所具有的慢,其他為貪、瞋、痴、疑和不正見)。傲者必敗,謙虛自益……,識者愈深(這種傲慢的意識愈深,則自視自己愈高,表現出來則常常是自以為是,看不起他人),自視愈高,自以為是,捨本逐末。(辛巳年五月十八日)
多次提醒我們「不要輕視自己,也不要看不起他人」,要「不執形相,不被物牽,一塵不染,一絲不掛,順其自然。……(辛巳年八月廿八日)這都說明我們的弱點所在。

治心、制心,集中心力

  人心的這些活動,影響了人的心智,把我們拖累。我們上次討論如何在善字上下功夫時提出,不要讓人心「識神」用事,而要由天性良心用事。修道之士要做自己真正的主宰,不受外物外緣的牽引,不被意識的慣性作用控制,止息洶湧的心波,就要學習治心、制心、提昇心力,培養思考的能力。
龔中成壇主多次指出「一切惟心」,人的「心力」「人識」才是「根本所在,己身俱足,不須外求。反省自己,捫心自問,心高氣傲,心平(則)氣靜,靜定之功,是曰修真。(辛巳年五月十八日)又提醒曰:「謹言慎行,言猶在耳,修真行道,豈能有忽。一股無名火,燒盡功德林,小心因此千年道行一朝送。

  一、治心之法,首要通過修真。心識的力量,由控制妄念後產生。修真,必須一步步達到『止』(止息貪瞋痴妄念,《大學》說『在止於至善』)、『靜』(靜中生真智慧,永離愚痴顛倒夢想)、『定』(心力極度充沛集中,使變成『物為心轉』,故此可奪造化)
的境界,人的心識才能醒覺,產生大智慧,而真正消滅無明,轉識為智。

  二、持戒。三皈五戒,是入道之士的基本戒;『主善為師,貞義禮和』,是金蘭觀壇人的規戒,也是我們奮發、精進的『利器』,是能幫助引導我們遠離惡業而設立的規矩。持戒,能在一切身口意的行為上,幫我們保持清淨,離開污垢,不犯惡業。所以我們如果有不善的地方,應立即離捨懺悔,誓不再犯,如此久而久之,自能精進,離惡業而生善業。

  三、誦經。誦經的力量,不是在於聲音的好聽、文字的整齊,乃在於參與者的心力。所以,對誦經要有嚴謹的態度,
龔壇主囑咐我們「齋口齋心,心性至上。(今年四月廿二日)這就是要我們用虔敬誠摯的心,專注於聖人之言,持續不斷,使意念深入心中,令心去轉物,這是鍛鍊我們心力的極好方法。

 

以「貞義禮和」為任何時侯一切行為的準則:   (未完)

貞義:處事必守正道,堅守原則  禮和:互相尊重,團結起來

 

壬午年 修身課程 主善為師

 

金蘭觀修身講義 —— 主善為師

主善為師

  金蘭觀的壇規是『主善為師、貞義禮和』。到底什麼是『主善為師』呢?

  佛祖三十多歲證果,之後弘道四十餘年,在八十高齡的時候,色身已接近老死朽壞,應世因緣將盡。在  佛祖入滅之前,弟子 阿難尊者向  佛祖問了一個問題:「  世尊住世的時候,我們有導師耳提面命,替我們解答疑難,將來  世尊入滅之後,我們以何人為師呢」  佛祖說:「阿難,不要說  如來滅後,便失卻了導師。我入大涅槃後,你們當以我所傳的法,我所授的戒律為師,自增福慧,自求解脫,如此便與我住世時一樣,凡事都能有所依循,而踏上證果之道。

  這段故事告訴我們,修行人不能時時、事事、處處有老師在身邊,提醒我們,解決我們的疑難。  佛祖告訴弟子要以他所傳的法、所授的戒律為師,作為言行處事的依循。那麼  呂純陽師尊為我們制定的壇規主善為師』,就是說,凡事要以『善』作為我們一切言行處事的依循

福自善中來( 壇主對善信問事的重要答覆)

  今年正月廿七日, 龔中成壇主降乩時傳達了天庭對凡間人們一段重要的說話:「代天傳語,(告訴人們知道)道可化劫,善可消災,道善二途,福法之關。

  三月初二日,當日有多位善信上帖問事,內容估計都是個人的吉凶禍福方面。
龔中成壇主在是日乩文中這樣解答:「時人皆喜泰而惡否世人大都喜歡順泰而害怕不吉,未知天心厚報不知道天心厚澤,只報予善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若問前世因,今生作者是一切皆是因果報應,今生所獲得的禍福,是前世所種,(明白)是非黑白,(就要)見善勇為;但求好事就要去做,莫問前程不要計較得到什麼結果。各方善信,所求者多所求問的問題多種多樣,多逆境,必須學會逆來順受,雖然暫時不吉,但只要是順天者昌,天心無私,唯善是從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陰符經》),從發內心明白上面的道理,就須發心,徹徹實實去行善。天壇玄壇,與眾不同金蘭觀是天壇及玄壇,與一般的乩壇不同,如果能多來壇參師,多領會乩文,  師當暗裡抽添,一切迎刃而解,故個別人的問題暫不明示……。」  壇主以前多次對善信所問之事作過類似的答覆,只是一般善信沒有深入閱讀理解乩文,故此這裡將  壇主的話詳細列出,希望大家清楚。

這個是「善」字的篆書,你能看出它的結構組成嗎?

現今『』以五倫、八德、九美為準則

  什麼是善?

  本來先天原無分善惡、美醜。比如人人都一樣從心出發,努力工作做事,個個都盡力而為,根本就無分勤快或是懶惰,這時候就叫做率性(即人人都從本性出發)。當社會上人人一樣,而無所區別(無分別心),便最是自然,也最合符「道」。(
孔子說:「率性之謂道」。)

善、惡產生於後天

  但是到了有些人不想盡力,開始懶惰的時候,便產生了對比,顯出了另一些人的勤快,這樣,工作中的善、惡就產生了。同樣,當社會上人人發乎真性,對父母都一樣盡心奉養,沒有忤逆父母的事情的時候,便無所謂孝與不孝的事;而社會發展到人心不古、真性蒙蔽之後,忤逆父母、不孝父母的事便產生了,於是人倫當中的善、惡就同時出現了(兄弟的悌、君臣的忠、夫婦的義、朋友的信,這五倫關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亦莫不都是如此)。所以  太上道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到了世人有了真善美、假惡醜的分別時,這就已經離道甚遠,不是好事了。」(《道德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修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回復我們原來的天性,返本還原,超越善與惡的分別,這是出世間的。然而這個過程,不能一步登天,即如「世上沒有不忠孝的仙佛」一樣,成仙成佛就先要做到忠孝。所以在現實社會,要圓滿我們的真性,便先要完成做人應盡的責任(實踐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九美),這是入世間的。然而雖說入世,其實又是出世的必要,因為這些美德本就是天理天性,儒家稱之為「天良」「良心」的。要修性,必先要「修」這個「良心」。「良心」就是我們的真性,世人迷失於後天,被物慾蒙蔽了,良心丟失了,孟子將之稱為「放心」。良心既然不在,剩下主宰一身思想、言行、動作的就是人心,也就是「識神」。人心「識神」用事,或出於自私,或者想法偏頗,便往往胡作非為,不合情、理、法,而引起很多問題。

在「善」字上下功夫

  所以一切由善出發,以五倫、八德、九美為標準,就是不讓識神用事,而是由天性良心用事。「修心」就是要恢復人本來的「良心」;要修心,必先學「治心」。三教的真理,都在「心」上下功夫:君子的克己復禮、四勿四知、防閒慎獨道門中人的三皈五戒、三清四正我們壇規的「主善為師、貞義禮和」……,這些全都是「治心」的功夫。

  龔中成壇主在今年多次談及「善」的問題,三月初二日的乩文,特別說了下面一番話,叫我們靜悟達意:「己立化人,匡扶正道(勿因善小而不為)。樹善立仁,道德仁義禮智信、九美八德,心昭日月(光明磊落,有如日月),選賢助能,返樸歸真,三吉六秀,語重心長。善邀天眷,德重神欽(行善自能得天眷顧,德行高神仙也會敬佩)。誨語諄諄,聽者渺渺(告誡的說話不厭其煩,但聽從而去做的人卻少之又少)」各位,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願我們以此共勉。

註釋

人心惟危:人容易放失良心,而被私心用事,胡作非為,以致損人利己,如任其發展,不單一個國家,甚至人類都將被毀滅,故曰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道心是有理智、良心的人性,是寧願犧牲小我,以保全大我,損己利人的心,但這不是每個人都樂意做的,故此說道心惟微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