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年 修身課程 知書識禮守本份

金蘭觀修身講義 —— 知書識禮守本份

  一年一度的「紫霞施澤」典禮,於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在我們各位值事、壇生及善信,以上報「祖先、父母大恩」的虔敬之心的參與中,功德圓滿了。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是知恩報本,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父母對我們有生養照顧培育之恩,祖先與我們血脈相連,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所以我們在喪禮、祭禮中祭拜他們,誦經超拔他們,慎終追遠,完全天經地義。如果有人問,我們所做究竟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這問法實在淺薄。父母在生我們要盡孝,死後要治喪,日後還要祭拜,這都只是盡我們的一點孝心,是我們應該做的本份而已。人能盡本份,他在品德的修養上,就有了穩固的基礎。

明理守禮:知次序、守秩序

  社會由人群組成,人要與人相處,便要處理好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此即所謂『人倫』,又稱『倫理』、『倫常』。這些關係分有五種(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而為五倫、五常。『人倫』是人與人之間的上下次序、秩序,將這次序、秩序分別清楚,依著本份去做,就成為『禮』。有禮,人群才能和諧共處,所以禮是『和』的前提。

  一個人如果時刻知道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超越本位,不破壞秩序,對別人有恭敬心,則為之有禮,反之則為越禮、無禮。無禮則秩序亂,人若無禮,也就跟禽獸沒有分別了。恭敬別人,這就需要對自己的妄心邪念克制和約束。從修道的角度說,能克制、約束自己才能修煉自己,不能克制、約束自己,什麼修真、修身便是空談。

夫子跟顏淵說仁(愛人)的道理,就提出要「克己復禮」,告誡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連看的聽的說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嚴格的克制自己要合乎禮。好像我們平時說一個孩子,在父母和長輩討論問題的時候,沒有得到允許便胡言亂語,甚至自作主張,便為無禮,所謂「沒大沒小」;任何個人,不遵循團體或組織的安排規定,或者未獲得授權允許,而使用團體或組織的名義去處事,跟別人討論甚至作出決定(現代說法是沒有組織紀律),也是無禮的行為。


現任 玉帝,即三國時 關聖帝堅守禮節的事蹟:

聖帝因與劉備、張飛兄弟失散,為保兩位嫂嫂,留有用之身匡扶漢室,乃與曹操定下降漢不降曹之三約。之後便隨曹操前往許昌。

沿路 聖帝事嫂如兄,親自保護二位嫂嫂的車仗,到了半路要在館驛安歇休息的時候,曹操陰險,欲亂其君臣之禮,特意安排 聖帝與二嫂只有一處居停,以共處一室而容易越禮,意圖令 聖帝違犯本份。

然而 聖帝光明磊落,堅守禮節,讓二位嫂嫂居於屋內,自己則點起燈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竟無倦色。這就是世人所見 聖帝夜讀《春秋》圖中表達的含意。

聖帝更每於有事稟告嫂嫂或問安時,則站立於嫂嫂居處門外,絕不踏入戶內一步,可見其禮節之謹嚴。相映於曹操,更為渺小了。

立雪不徙:唐朝韋斌,每於朝會(朝廷議事)時,不敢離立笑言(擅自缺席離開,或與人談笑)。嘗(一次)大雪,在廷者皆振裾更立(其他人都不斷拍打衣襟,移動身體),斌不徙足(沒有移步),雪甚,幾至靴(雪下得幾乎進了靴子),亦不失容(也毫不理會)







要能做到有禮,首先得明白道理;明白了道理,才會克己。那些話應該說,那些事應該做,在這一個意義上,禮就是一種『義』(義者宜也),故此為禮義。所謂禮義之邦,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人的行為,不論對事接物,更尤其是待人,如果處處表現得合情合理,有所分寸,恰到好處,就會贏得大眾的好感。古人常贊賞這種人:知書識『禮』、知書達『禮』、懂得『禮數』。這裡所講的「書」,實際是指聖賢的思想學問,是指天地之間的真理, 呂純陽師尊對『禮』所作的定義,更加清晰:「禮者,理也。」又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明理知法,以理服人,以理相待,彬彬有禮。禮義之邦,萬世景仰。(庚辰年四月十八日)可見合情合理,即為有禮;明白道理,才能有禮。

 

膳斥鮑魚的故事

  周文王姬昌在渭水訪尋賢人,終於遇上了年過古稀的太公姜尚,交談之下,相見恨晚,馬上拜為國師。除平時請教安邦治國、用兵征戰的韜略外,還讓太公教導兒子姬發,即後來的周武王。太公果然不負文王的苦心,對武王悉心教導,從文韜武略到為人處世,都加以提點,大到軍國要務,小到日常起居飲食,只要稍有不妥,馬上言詞懇切的加以糾(音斗,不作九)正。

  不久,太公發現姬發喜歡吃鮑魚,便吩咐廚師今後不許烹制鮑魚,姬發有些想不通,覺得不過是飲食習慣的喜好,為什麼不讓吃呢?太公對他解釋:「自古以來在祭祀的食物中,從來不用鮑魚,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一種不雅的食物,吃鮑魚是不符合禮節的。您身為王位繼承人,在各方面都要做出榜樣,怎麼能夠吃這種非禮的食物呢?」姬發明白了即使飲食那麼小事,也有「禮」的問題,因為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會影響到國家,於是心悅誠服地聽從了太公的規勸,從此以後再也不吃鮑魚了。這個故事,後人便稱為「膳斥鮑魚」。

丹書受戒的故事

  周武王登基之初,問太公姜尚:「前人創立基業,都想子孫後代繼承發揚,然而實際上能守住江山的卻很少。有什麼法寶嗎?」太公回答說:「有。《丹書》中就講這些問題,大王要想知道,就請齋戒沐浴,作好準備吧!

  三天後,周武王衣冠整潔,恭敬地走下大殿,面朝南站立(禮制上君王皆居北朝南),等待太公傳授。太公說:「北是君位,大王朝南而立,那麼《丹書》就只能朝北而授,這是對《丹書》的大不敬。

  周武王想了想,就面朝東站立,太公這才面朝西誦讀:「用恭敬克制懈怠,國運就昌盛;用輕慢代替敬畏,國運就衰亡。公義戰勝私欲,事業就順利;私欲戰膀公義,就會招來凶險。……」周武王聽了書中的話,誠惶誠恐,奉為金玉良言,將其書寫於座位的旁邊,隨時提醒自己,一絲一毫也不敢鬆懈。

《禮記》中所述『禮』的重要性: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德仁義是抽象的,不通過禮難以表現出來;教訓正俗,非禮不備教化民眾端正風俗,不通過禮不能周全;分爭辯訟,非禮不決解決紛爭,不通過禮就無法判斷是非對錯;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各種名分,不通過禮就無法確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學習為官事奉老師無禮,師生之情就不會親密;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官員在朝廷的班位,將帥治軍,官員到任履行職務,沒有禮就無法體現威嚴;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祭祀敬拜鬼神,儀式和祭品種種都有所規定,不按照禮數,就不能顯出內心的誠敬、外貌的莊嚴。」

禮的表現:典禮、禮儀

下面簡介一些日常應知道的禮儀:

  1. 敬天地神靈、仙真佛聖之禮:齋戒沐浴,潔心誠意;跪拜禮;仙真降乩時侍壇禮;重要禮儀上要注意排班次序。(其他如遵囑咐進行的活動,亦要一樣虔敬。)

  2. 禮敬大自然之禮:不指天罵地,詛咒日月,呵風罵雨(日月四時皆有其數,春夏秋冬都有其序,不應因個人之喜好而無禮)

  3. 祭拜祖宗、追念先人,及尊敬侍奉父母之禮:參閱本觀《孝經》課程中註釋資料。
  4. 尊敬師長之禮:靠近陪坐;請益則起;召則唯諾(馬上答應);書籍文字不可跨、坐。

  5. 婚禮:不重視婚禮,男女關係就不會受尊重,父子不會相親,所以此是禮的根本。
  6. 喪禮:作為子孫身份,請參閱本觀《孝經》課程中資料。至於賓客進行弔唁,乃視乎親疏而表達對死者的哀思,或者對死者家屬的尊重。

 (未完)

壬午年 修身課程 紫霞施澤談報恩

 

金蘭觀修身講義 —— 紫霞施澤談報恩

 

  修道的重點在於修心,修心的功夫離不開仁義,仁以親親為大,義以尊賢為大,親親尊賢要懂得分別親疏尊卑,這便有『禮』的產生(參閱上次課程)人要知『禮』,仍得從孝開始。我金蘭觀,得蒙
 紫霞聖尊(呂純陽師尊)、救世世尊(救世大士)、輔法天尊(李道明師尊)、上清道尊之慈憫,念及壇生善信去世親人之亡靈,四生六道,沉淪苦海,而有每年七月十三日「紫霞施澤」之舉,施展法力,超升薦拔。一如
 地藏王菩薩所言:「承上法力,紫霞施澤,佈澤五方,敘及十倫,慎終追遠,傳誦先芬,清靜無為,肅穆氣氛,功德無量。
(壬午年六月十二日)

禮:來自飲水思源

  人非禽獸,本來應該知恩報本、飲水思源(有些動物也會做到,況乎人哉?)。然而現今世道,利慾薰心,人心不古,歐風侵蝕,竟至有不孝父母、忘恩負義之事,屢屢發生。
 龔中成壇主曰:「普天之下,試問誰人沒有父母祖宗、姻親戚友
(想想自己從何而來,要明白沒有父母、祖先便沒有自己)?生之偉大(父母生養兒女,含辛茹苦,受盡艱辛,偉大之極)。百載光蔭,所往何處(父母百年歸老,去了那裡,現在又是怎樣的境況呢)?撫心自問,情是何物(問一問自己,有沒有時刻感謝父母祖先之心、感激之情)(庚辰年七月十四日)人如果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感激父母生育,更不知報本,那即使有一副壯健之軀殼、多少學識,都只是一具行屍走肉,稱不上為『人』。

  人,究竟從何而來?誰生我、育我、養我?教我知識學問、傳授技藝才能?讓我安身立命?這在一個修道人來說,都是必須清清楚楚了解的事
 龔中成壇主策勵我們,要「立下宏願:上報四重大恩
(庚辰年八月二十日),就是教我們要知恩報本、飲水思源。

  『天地、君、親、師』,是生我、養我、育我、教我之根本,是使我得以長大、成人、明道、知理的泉源,沒有這四者的恩澤,便沒有我們的一切。『天地、君、親、師』,即謂之四重大恩(四恩)。

佛祖《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之《報恩品第二之上》談到「父母恩」時說:「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故而稱父為慈父,母為悲母。
(經中四恩名稱與道家略有不同,但意義實一,為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

什麼是慈恩、悲恩?慈父、悲母?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與樂,是把你教養成人,給你種種家業、財物、學問、道德,使你自覺、自立、自治,這都是父恩之處,謂之慈恩。而母恩在拔苦方面特別偉大,像在我們幼小或者生病,遇上種種困難、飢渴、寒熱及各種苦惱的事,母親關心我們,噓寒問暖,給予我們安慰、鼓勵,幫助我們一一解除痛苦煩惱,這都是悲母之恩。

其實父母都有慈悲之恩,不過在特長方面有父慈、母悲的不同罷了。在母親方面,慈悲的意義格外深切,往往在畜生之類亦知有母,人類靠理性才知道有父恩存在。但社會上竟有忤逆不孝之子,不但不報父母慈悲之恩,而且不知父母恩的存在,甚至有殺害父母之生命者,這簡直比畜生還不如!人假若能知父母恩,即有道心,儒家稱良心,佛稱菩提種子。因為要報父母恩,對父母即有親愛孝順之心。人能把利己之心轉移到報父母恩心上去,則不會有極端利己的行動。因為知報父母恩,即能稍去自私心而去孝養父母,此即是人間道德的根本。由此推而廣之,上乘菩提心也就由此而來,不惜犧牲個人的幸福,而去代眾生勞苦,使眾生得到幸福。所以,大乘菩薩行是以眾生為父母,由大悲心而生起救眾生苦惱之事業。 壇主常勉勵我們「冀上智登上乘」,「奮力勵晉,上乘菩提,上乘功德」,大家可明其中之意乎?

 

父母恩 恩重如山

  父母恩之重,到一種什麼地步呢? 佛祖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云:「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在普通人的一世中也不能說得完),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只能為大家講一點點):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臥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為求福而恭恭敬敬地供養諸天仙真佛聖,奉以各種珍貴物品,實在還比不上一念的孝順心,雖然沒有豐富物質,但兩者卻是百千萬與一之差距,無法比較)……

  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終於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恆無休息(悲母愛子之心由懷孕開始,忍受的苦痛難以形容,憂慮子女以至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但自思惟: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孩子將生,痛苦更甚)。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遂(或)致無常(生產的痛苦有如百千刀割,甚至因此夭亡);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如無痛苦,人人喜樂)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遊履(悲母聽子女的聲音喜樂之情如欣賞音樂,胸懷是子女的臥房,腿膝是子女嬉戲踐踏的地方),於胸臆中出甘露泉(悲母的胸懷是兒女的甘露源泉)。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養育之恩、愛憐之情充滿天地之間)。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逾於須彌(最高之山為須彌山)。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大地對人之恩情,仍不及悲母之恩)

  ……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即使在人一生中,每日三次割自身肉來奉養父母,仍未能報答父母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飲噉母血(因為人於胎中,乃是吸食母親之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小時候飲母白血不可計數),母得上味皆與其子,珍妙衣服亦復如是,愚癡鄙陋情愛無二。(母親將最好的物品給予兒女,而不論自己他聰明還是愚蠢、美麗還是醜陋)


  《父母恩重難報經》中更云:「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磨去皮肉,穿透了骨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血流至淹沒腳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饑饉劫,為於爹娘,盡其己身,臠割碎壞,猶如微塵(遭到饑饉的災劫,為免父母挨餓,而至將身體割成一片片供養父母),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手執利刀,剜其眼睛(挖出自己的眼睛),獻於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偏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千百的刀叉劍戟一齊穿插自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打斷筋骨,流出骨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吞熱鐵丸(吞下火紅的鐵丸),經百千劫,偏身焦爛,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不孝必墮地獄

  佛祖提醒人們,不孝即墮地獄,而且即使仙真佛聖如何法力無邊,亦無從救助:「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父母對子女之不孝產生怨心,口發痛心之惡言,加以責罵),子即隨墮(這拂逆父母的不孝子便必墮地獄),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微復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任何仙佛都不能救護)。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生前不肯親三寶 死後靈魂囚地獄 不孝父母罪孽重 永沉阿鼻不翻身


佛祖又說:「不孝之人,身壞命終,墮於阿鼻無間地獄。此大地獄,縱廣八百由旬,四面鐵城,周圍羅網
(阿鼻大地獄,地府第九殿,由平等王主持,又因刑罰不停,無時間歇,故又稱無間地獄。此獄縱橫八百由旬,四周是鐵造的城牆,並設有羅網)。其地亦鐵,盛火洞然,猛烈火燒,雷奔電爍(地面都是鐵板,有烈火在燃燒,雷光電火擊打)。烊銅鐵汁,澆灌罪人,銅狗鐵蛇,恆吐煙火,焚燒煮炙,脂膏焦燃(罪人被銅汁鐵漿澆灌,口吐烈火的銅狗鐵蛇追噬,焚燒煮炙得肌膚焦爛),苦痛哀哉,難堪難忍。鈎竿鎗槊,鐵鏘鐵串,鐵槌鐵戟,劍樹刀輪(數不盡的掛鈎鎗銃、刀劍利器),如雨如雲,空中而下,或斬或刺,苦罰罪人(在空中在地上,像雨水像雲霧到處砍殺尖刺,刑罰令罪人苦不堪言),歷劫受殃,無時暫歇(受百般的苦楚,沒有停歇的時候)。又令更入餘諸地獄(又要打入其他的地獄去),頭戴火盆,鐵車輾身,縱橫駛過,腸肚分裂,骨肉焦爛,一日之中,千生萬死(一日之中忍受千生萬死的痛苦,慘不忍睹)受如是苦,皆因前身五逆不孝,故獲斯罪(受這樣嚴重的刑罰,只因為生前犯下忤逆不孝的重罪之故)。」關於阿鼻地獄詳細情況,請看《洞冥寶記》一書記述。

報父母恩由何做起?

  《孝經》對人們提出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作為孝的基礎,「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作為孝的圓滿。我們要謹記 龔中成壇主經常的教誨:「須知祖德可澤及兒孫,後人亦可蔭昇祖先」,「一子得道,九族超昇」,而下定決心,努力修真行道,永不退縮,堅持遵守壇旨:「主善為師,貞義禮和」,遵守三皈五戒:「皈依道經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酗酒」。

  要報父母恩,我們應該先由「不殺生」做起。一般人平日似乎沒有機會殺生,其實不然。人為了口腹,其實平日傷害的生命不在少數。所以,努力實行齋戒,不吃肉食,便是真的「不殺生」。至少,應注意下面幾點:

生日不宜殺生(生日為父憂母難日,應為父母多積點福,令已逝之父母早獲超昇,尚在之父母增福延壽。)

生子不宜殺生(有子為喜事,然禽畜亦有其子,何忍我子生,而他子亡,小孩出生,應為他積福,不宜殺生造孽。)

祭祖不宜殺生(春秋二祭,應當戒殺,以增祖先在幽冥之福,而不應為之增加惡業。)

婚禮不宜殺生(喜慶之事殺生,數目不知多少,禽獸夭亡,實慘事矣。吉日而行凶事,如此而結婚者即能白頭偕老,亦建立於物類生離死別之苦上,於心何忍?)

宴客不宜殺生(宴請賓客共對良辰美景,竟廣殺生靈,人笑畜生哭,悲乎?)

酬神不宜殺生(神仙體天地好生之德,以超渡眾生出離苦海為願,如果為求仙佛庇蔭而反殺生,豈不悖逆天理,令神仙嘆息。)
 濟佛及 天后都曾降乩勸告世人,「敬神拜佛,宜用香茶花果」,酒肉徒增怨氣。(參金蘭特刊及壬午年三月廿三乩文)

職業不宜殺生(世人為衣食,或狩獵、或漁捕、或屠宰牛羊豬雞,雖是職業,亦種地獄受苦、來世惡報之因。不做此職業,未必不能生活;以殺為業而昌隆,百無一人。)

勿壞人持齋守戒(別人齋戒,在正道上努力,應該勉勵,勿反勸人吃肉殺生,敗人功行。)

敘及十倫:

見事鬼神之道,見君臣之義,見父子之倫,見貴賤之等,見親疏之殺,見爵賞之施,見夫婦之別,見政事之均,見長幼之序,見上下之際。此之謂十倫。(《禮記‧祭統》)

祭祀之中,嚴肅莊重的禮儀,可以讓人們體現有十種意義:
1 是體現事奉鬼神之道以誠敬,
2 是體現君臣之間的忠和義,
3 是父子關係的慈孝,
4 是要把貴賤分別開來,
5 是親疏有遠近的不同,
6 是官爵賞賜要莊重而不可兒嬉,
7 是夫婦各有其位不能錯亂,
8 是政治事務處理要均平,
9 是長幼有先後的次序,
10 是上下級之間要有區別。
這十個方面,謂之十倫,讓我們明白,人與人間有一定的規則、必須遵守,就是『禮』。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