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年 修身課程 道德蘭馨 再談和氣致祥

金蘭觀修身講義 —— 道德蘭馨 再談和氣致祥

團結就是力量

  《易經》之中,第十三卦為『天火同人  』,這是一個專門講述群體共同合作關係的卦,對我們理解「貞義禮和」的壇旨,特別是「和」之義,很有啟發作用。

  同人卦 全卦由「天」與「火」構成,上卦為天(乾 ),高高在上,下卦為火(離  ),乃是物質燃燒產生的現象,兩者可說本來相去甚遠,然而卦象其中實有密切之關係,那就是團結、合作的問題。火雖不是天,也不及天高,但卻有向上的心,願意向天靠近;而天得火之燭照,就顯得更明亮、更廣大。天和火大家都有共通的基點,一個在上,一個向上,此即是「同」(而在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來看,都是在於上位,此稱為「先後天同位」)。由是天和火走到一起,即進到第十四卦『火天大有  』,比喻聯合起來之後,擁有天下,萬眾歸心的強大力量。

  同人的「同」字,是和合、相同,也就是和諧合作、團結一致的意思,即所謂「同心同德」。人之心,本各不同,要求一致,本不容易。但如果大家都有一個相同的目標,那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求大同存小異,去完成共同的偉大的事業。

  世上的事物,單獨發生作用,任是多麼有本事的東西,力量都很有限,但聯合其他事物,力量卻無可估量。房屋拆下來,不過是一些磚磚瓦瓦、砂石鐵釘,貴重些的也不外乎水泥、鋼筋、木材而已,但合起來,各發揮其所長,就可建成高樓大廈。當中,木材鐵釘代替不了水泥,但水泥又何嘗替代得了鐵釘木材?豪華住宅動輒幾百萬的裝修,分散開不就是垃圾、廢物一堆,又有什麼了不起。

道德蘭馨

  《周易‧繫辭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為:如果兩個人同心同德,力量的鋒利足可以截斷堅硬的金屬;而同心同德的說話言詞,它的氣味就像芬芳的蘭花一樣馨香。) 在道的基礎上,同心又同德,團結又合作,發出芳香,這就是『道德蘭馨』的真義。 莊子曰:「不同同之謂大(有不同之處也願意容納,跟他和同、團結),這也就說明了「大同」的意義。

  龔壇主曰:「我們都是由無極而來,百千萬劫得此身,來自五湖和四海,寰宇與九洲,金蘭相聚,共師一堂,天人共語,千載緣份,難能可貴,彼此欣賞,並肩向前。金蘭之義,顧名思義,中興大願,天人共力,為道德努力,為主善努力,為千秋功業奮力……(壬午年十月廿七日),我們應該以此互勉。

同人于野

  「同人卦」的卦辭,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什麼是「同人于野」呢?「同人」中的主角,首先要一心為公,有偉大目標,如此他聯合各種力量,就會出於真「心」,出於赤誠待人,他的誠懇,就表現在「于野」上。「」是野外,是最空曠而沒有界限的地方,「于野」就是要有「敞開門戶,走出野外」的襟懷。襟懷越大,沒有界限,不偏私,不因個人的喜憎、情緒、面子、權位影響,而容納他人,以天下人的正確意志為意志,這也是一種「無為」的態度,能這樣進行團結,才能「無所不為」,有「」通的局面。利涉大川,是說可以渡過險難;利君子貞,是只有行正道,堅守真理,才不會出差錯。(未完)

壬午年 修身課程 和氣致祥 之三

 

金蘭觀修身講義 —— 和氣致祥 之三

和:團結、友愛、關心、互助、合作、悅樂

  我們追求大道,而『道』在人世間的實行,究竟要達到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

  這就是『人和』的世界,具體表現,就是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即仁愛)的關係。『和』又是協調、統一、合作、同心同德,大家的想法可以和合在一起(古聖賢曰「不純剛不純柔」,即不「過與不及」,謂之中和,亦不孤僻)互相體諒,互相接受、包容,融和相處
龔壇主曰:「人和更是可貴,內外咸通,裡應外合,老少一心,……和衷共濟,濟濟一堂
(己卯年五月廿八日),如此人人都能感到悅樂,所以又稱和樂(古聖賢曰「己安人悅」)

  『和』之氣,可以達到美好的局面,此所謂「和氣致祥」,反之為「乖氣致異」(《漢書》: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在我們金蘭觀的壇旨,『貞義禮』都是為達到『和』的,『和』就是目的,是我們的理想目標,也就是大道實行的面貌。

  龔中成壇主曾談到大道實行的最美好局面,提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要將之公諸同好(壬午年九月廿九日)。看,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啊!天下為公!我為人人!所有人的心,都不是從自己出發,不是為自己考慮,這就是『道』的世界。……多少人追求過這樣的理想世界,多少聖賢豪傑都為這樣的世界努力奮鬥過,而我們道門中人,又何嘗不是為達到這樣的世界而不斷努力。
龔壇主勉勵我們要把這一理想的世界「公諸同好」,讓更多的人一起為實現這樣的世界努力
壇主說:「好道之士,勤而行之;中等之士,半信半疑;下等之人,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的確,在現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思想充斥的時代,「天下為公」的信念,只有好道之士才會努力去實行,而下等之人,又怎會相信這種偉大的情操,還存在於人間,他們根本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自然就會「大笑之」了。

  到底大道實行的世界,是怎樣的社會呢?

 

大 同 世 界

  在《禮記‧禮運‧大同篇》中, 孔子慨歎自己不能看到「大道行世」的時代,說「大道之行也大道實行的時代(按:即三皇燧人、伏羲、神農,及五帝黃帝、顓頊音專郁號高陽氏、帝嚳音谷號高辛氏、唐堯、虞舜時代),與三代之英和夏商周三代傑出英明君主在位的時代(按:此指小康時代,後詳), 丘孔子自稱未之逮也未能趕得上參與,而有志焉內心非常嚮往」接著他就具體描述了大同世界的情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實行的世界,天下人人都是一心為公的,

選賢與能,
 推選賢德和有才能的人擔任領袖,帶領大家,

講信修睦。
 人人待人誠懇,講求信諾,相處團結和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
 在這樣的地方,人們不只是愛敬、奉養自己的父母和長輩,而也愛敬、奉養其他人的父母和長輩,

不獨子其子,
 不只是關懷、愛護自己的子女,也關懷、愛護別人的子女,

使老有所終,
 這裡的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

壯有所用,
 這裡的每個壯年人都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幼有所長。
 這裡的年輕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懷愛護,健康成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
 缺乏親人、矜寡孤獨、和身體有殘疾的人,

皆有所養。
 他們的生活都能得到社會的照顧,奉養終老。

男有分,
 男子都在社會上有他可以擔當的職責和工作,

女有歸。
 女子都能有好的歸宿。

貨,惡音烏去聲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財物,只是不願它白白扔在地上浪費掉,但不是要由自己擁有;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能力,人們只是生怕沒有機會貢獻出來,卻不是要為自己做事,謀求一些什麼。

是故謀閉而不興,
 所以,搞勾心鬥角、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策劃計謀的事情完全地消失,沒有人願意為此花時間,

盜竊亂賊而不作,
 明偷暗搶、鼠竊狗偷、作亂害人的事情完全絕跡,

故外戶而不閉。
 因此家中的大門根本不需要關鎖起來。

是謂大同。
 這樣的社會,就是天下人人為公的大同世界了。

 

小 康 社 會

  由於大同社會的消失,繼而取代的理想社會,便是小康社會。這一社會,即 道祖所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本無分善惡,但當社會離道日遠,人心不古,惡事出現,德接著消失,以至於仁、義,最後便須要用禮來約束人與人的關係)的社會,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期望人們「仁愛」、「克己復禮」,目的就是先實現這個社會。他說: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現在由於天下人心的污染,大同社會的準則已經遭受破壞,大道不能實行,人的心都不再為公,而只為自己個人的家業財產,

各親其親,
 人們各只是愛敬、奉養自己的父母和長輩,

各子其子,
 各只是關懷、愛護自己的子女,

貨力為己。
 財物只為自己積聚,勞力只為自己而付出,一切為個人擁有。

大人世及以為禮,
 象徵權勢的領袖地位,變成父傳子、兄傳弟,而不再讓給賢德和有才能的人,

城廓溝池以為固,
 居住的地方用城牆、護城河之類的東西來加固保護,以為防禦設施,

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
 將禮義作為根本的準則,來規範君臣關係,

以篤父子,
 使父子關係親密,

以睦兄弟,
 使兄弟之間和睦,

以和夫婦,
 使夫婦和諧,

以設制度,以立田里,
 用來設立制度,用來確立田地和住宅,

以賢勇知,
 用來表揚有勇有智的人,

以功為己。
 用來為自己定立成績和功勞。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因此,勾心鬥角、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策劃計謀的事情就隨之發生,兵戎相見的事也因此而出現了。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就是這時代產生的最優秀最偉大的人物,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也,
 這六位君子,都是非常謹慎地努力遵行禮義的,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
 用禮來表揚正義,考察人的誠信,

著有過,刑仁講讓,
 指明過錯,以仁愛為榜樣,講求互相禮讓、謙遜,

示民有常。
 向百姓顯示這些平日要遵行的法則。

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眾以為殃。
 如果有不按照禮辦事的,即使在位的君主也要被趕跑,並且讓人們知道他不對,是災禍的製造者。

是謂小康。
 這樣的社會,就是小康社會了。

  大同世界是我們的最高理想,天下為公是大道行世的表現,我們好道之士,應當由金蘭觀這一修真樂土做起,並且公諸同好,為實現這一最高目標努力奮鬥。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