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年 修身課程 勸君快上救生船

金蘭觀修身講義 —— 勸君快上救生船

再談明白因果

  瘟疫(非典型肺炎)橫行,不受控制,染病及死亡人數增加,令市民談虎色變,「人心不安,面面皆『罩』(天后聖母三月十九日乩文),社會各行各業均受影響,「困滯不前」。大難臨頭,一時間,人們都重視、珍惜起自己的生命,覺得健康可貴,希望能夠避過災禍。

如何避過災劫,一定先要知道原因。
我們在《因果課程》開首講述過,「因果報應之法則,是天地之間一條重要規律,世人一切喜樂憂苦、生死疾病、吉凶禍福,以至死後循環輪轉,均是此規律運作的結果。三世因果、四生六道,實實在在,如影隨形,擺於眼前。然而如此一條重要天律,愚蠢凡夫竟然不知不明,卻在別處尋找吉凶禍福之根源,企圖消災脫難,結果自不待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希冀轉禍為福、轉戾為祥的朋友,請在因果關係中找尋方向,自有得著。

  災禍,其實是因果規律中,惡業的果報。今年的災禍,是「干戈加瘟疫(天后聖母三月十九日乩文),致使「黎民苦不堪」,避免災難的方法,只有「積善消孽障,災消福自臻」。

別業、共業

 

  戰爭、瘟疫都是災難,這其實與我們每個人單獨面對的災難(如事業工作、疾病痛苦、家庭財富的吉凶禍福)一樣,沒有分別。只是後者是個人的業力,單獨承受因果,稱為「別業」;而前者則是一大群人,因為相同的業力,一起感應著同一的環境,承受相同的因果,稱為「共業」。(最典型的「共業」 例如「九一一」事件,死亡的、未死亡的,男女老少,直接或者間接,因他們所生活的國家、民族、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行為,共同造出了業力,而塑造了類似的命運,最後要承受相同的果報。)

  「別業」屬於個人的因果,必須個人去消解積善消惡業;「共業」是相同環境人群的因果,必須發動相同環境中無數的人一起積善行善,結合成萬緣善力,以無量願力去消解。那些處身在相同環境中,但未有直接遭受災禍的人,往往以為與己無關,而不重視參與,其實這是不明白「共業」的特性,一如這次瘟疫,感染的人雖暫時是那一千幾百,但影響所及,經濟蕭條、業務受損、工作困擾、出外受阻等,不是也與自己有關嗎?


修道人要有更高尚的心:菩提心、慈悲心

  在三月十二日, 卜應天祖師臨壇安排本觀新一屆值事會,乩文中又一次提出一段 師尊 壇主經常重複跟我們提出的期望:「冀上智登上乘,中士克淨業,下士早回頭,齊登覺岸,免墮沉淪。」上智如何登上乘?上乘是指上乘菩提心,是捨己為人的奉獻心,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也就是古代聖賢「一心為公」、「大公無私」,惟獨沒有想自己的公心。像 呂純陽師尊誓願普救天下含靈蒼生, 救世大士大慈大悲、發願渡盡世人方始成佛, 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濟佛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濟公精神, 龔中成壇主訓誨我們「貢獻社會,造福人群(龔壇主二月初七日乩文),就是這種菩提心、慈悲心。

救生船 (勸世人上船,勸剛上船者普渡)

  癘疫(非典型肺炎)在我們身邊、在香港、在中國內地,甚至在世界各地蔓延,令到人人自危。在危難面前,各位朋友,仙真佛聖慈悲,並沒有捨棄我們,上天已經「派」出了「救生船」,希望拯救我們。

  「救生船」這一個名詞,現代人都知道是什麼一回事。大海之中,發生海難,人們生命危在瞬間,能夠救人生命的,就是「救生船」。

  用「救生船」為名,說明現在的情況已然非常急迫,像鐵達尼號一樣,快要有嚴重災難;「救生船」通常數量不多,而且艙位有限,上不了船,往往沒有其他逃生之法。不過令人唏噓的是,鐵達尼號的「救生船」人們爭先恐後,而這真正能救渡人出彼岸的「救生船」,竟是神仙親請也不多人願意上。

  「救生船」這個特別的名詞,在今年年初本觀的乩文,出現了好幾次,值得大家注意。首先是今年年初, 龔中成壇主特別向本觀壇生提出,因為災劫的關係,須提早舉行「求赦民難」。在二月初七日,特別警告說:「把握時機,勿再蹉跎,救生船過後冇艇搭……」;在三月十二日, 壇主又提到:「雙掌莫撐迷海去,蘭庭修真救生船,船到橋頭自然直」;三月十九日,這次最妙者,是 龔壇主天后聖母各自的降壇詩(七絕),又可成一首七律詩。其中的內容,請看:

 

龔中成壇主
聖母鎮日坐江邊  瘟疫遠離莫近前
孽海滔滔湧滿地  愛河滾滾浪沖天
天后聖母
舵工疾喊無艙位  水手頻呼渡有緣
我贈一航歸覺岸  請生快上救生船

(癸未年三月十九日)

  什麼是「救生船」, 龔中成壇主解釋說:「救生船之義,立願普渡,同舟共濟。……紫氣東來,來之不拒,大道無他,能容乃大。」由此看,金蘭觀的修真修身,普渡眾生,勸化世人,即是「救生船」。這裡,我請各位善信注意,不要以為來到金蘭觀,人參加了金蘭觀的活動,就等於登上了「救生船」。甚至我們的壇生,也不要以為自己一定已經十拿九穩,能夠上得「救生船」。雖然這一「救生船」是「來之不拒」,但如果自己不努力學習,不修自己(修真修身),那麼即使仙佛要救渡,也是未必上得船的,這即如水中遇溺者如果不伸出手,船上水手未必救得到你。請看另一首降壇詩,就會明瞭:

卜應天祖師
群真時把慈航撐  列聖常將法力施
奈何愚頑頑不化  百般呼喚似聾痴
             (癸未年三月十二日)

  同時我們作為壇生,看到世人在物慾面前,迷失沉淪,要不是災劫到來,有多少人又肯聽勸告。正是仙佛慈悲救渡,可讓人們在苦海中看到明燈。所以,明顯的災劫仍有一個積極的作用,就是容易令人醒覺和發憤,借此機會勸人向善,往往事半功倍。而道門中人,更不應以眾生自身的因果業報為藉口,捨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冷漠地袖手旁觀,看到眾生苦惱而不思救助,不去參與。 壇主在年初談道教節工作時勸勉我們:「兄弟姐妹,無分彼此,群策群力,千載難逢,神人相通,齊駕慈舟,早登上乘」仙佛都那麼不厭其煩,慈航普渡,我們作為「救生船」上的一員,又好意思自己上了船,便不理別人死活嗎?

 

癸未年 修身課程 明白天意 適可而止

 

金蘭觀修身講義 —— 明白天意 適可而止

兩山重叠應守中


  依據《皇極經世》編排的值年卦,今年為『艮卦』值年,艮卦為《易經》第五十二卦,由上艮下艮兩個『艮』的單卦所組成,這是以重山靜立之象,而演各守其中、止於本位的道理。 李道明師尊每年通過卦象講述流年,不僅在談運程玄機,亦暗示人心動向,更重要是提示我們處事做人的道理,是我們修真的指南針。





  《序卦傳》曰:「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這是以艮為震的倒體,談動到了極限,必須停止的道理。但卦名艮所含的是一種非凡的定力,卦義不用而用,是不足以盡艮之義的原因。一個成大功立大業的人,他不動便罷,動就有雷霆萬鈞之力,不止便罷,止則有高山大嶽不能振撼之勢(風雨不動安如山)。不能如山岳之篤定,這種只是一般的停止,不足以言艮,所以金人讚嘆岳飛的軍紀,「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就是講的這種驚人的定力,也指出一個戰無不勝的群體能夠致敵以勝的原因。









  然而止靜定的功用,實表現在能慮能得。一年四季,春夏秋都是動的季節,惟有冬天是靜止的,但天候卻不廢冬,因為廢了冬,春就不能種,夏就不能長,秋就不能熟了。所以冬是以一季的靜止來支持三季的動的能量。人在夜晚靜止亦是為了恢復一日的勞累,所以雜禮說:「張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我們惟有在靜止時有如山嶽之穩重,行動時才能有排山倒海的力量。諸葛亮《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寧靜不能致遠,即是說寧靜的目的乃在致遠。

  艮卦提示我們的,是如何方能靜止,在何時靜止(什麼時機),在何地靜止(什麼位置),只有動靜不失其時,動靜不失其所,才能發揮止的功用,才能充沛動的力量。

  李道明師尊二月初七日論癸未流年,重複談及『』(適可而止)的意思共有七次,請看:
適時而止利亨通  止於至善娑婆呵
見險能止慶太清  有動有錯貴知止
止於至靜利亨通  知止能靜安康寧
以靜制動適時止
龔中成壇主曰:「聖人不言數,天機不輕洩,  李師尊對金蘭道觀寄望之殷,不言而喻……。值年卦『艮卦』所示,生等明乎?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靜修之要,正合時宜。動靜相兼而生變化,一陰一陽謂之道,人身有道,道在己身,本立道生以道為道,宣揚大道,道德人心,喚醒世人,棄惡從善,見善勇為」這裡提出了我們學習艮卦的需要和意義,並學會知止[止於至善、棄惡從善,見善勇為],乃是宣揚大道的主要方向。




  由此看,安定不是停歇,寧靜不是寂滅,暫時的靜止是為未來的行動,一切乃在於適當、適時地做應做的事。適當、適時,即是 李道明師尊所說的執中、守一。中,即是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在人來說,即無偏無私,不黨不群(這裡的意思乃不結黨、不聚集山頭和小圈子),不僭越不離群,不超越本份。一,即是純一不雜,不多不少,應該在某一位置,前進多了一步、後退多了一步,都不是守在『一』處。要做到這一點,便須知道自己的位置,此即象辭說的「思不出其位」的意思。

艮為山卦的內容簡介
艮為山: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一個人來說,不知止足,乃眼耳鼻舌身意欲念的衝動,惟有背部不為欲念役使,有靜止之象,故曰艮其背。人若想靜止,最好是看不見能動搖心意的物體。背其可欲者而不見,又何來禍咎呢?
旡咎。
彖曰:
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
艮是靜止。應當停止的時候即停止,應當行動則行動,動靜都不錯失其時宜。
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
明白艮止的道理,心中有數,未來就會光明。不過只知因時制宜,不知因地制宜,仍不能算是明白。
道祖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才是止得其所。上下不相應,便無從發生接觸,
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各止於本位,不發生交通。一前一後或者相背而行,不相見面,不接觸可欲之物,不起貪念,便無過錯禍咎了。
旡咎也。
象曰: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君子法天道而行人道,以重山有遠有近並立之象,體會到人各有本位,應守份安常,凡所思所慮都不超越本位,即如大學所謂「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是一種不亂倫的訓戒。人能如此止自己的妄心,才是艮卦非凡的定力。
世說新語故事: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提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此故事講管寧的隱逸,在能對外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受影響;華歆的受影響,在於喜見。
道祖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即與此卦辭義同。

同人于野 (續)

  「同人卦」「同人卦」,除卦辭「同人于野」外,還有爻辭「同人于門、同人于宗、同人于郊」,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

  「同人于門」,以門內為私,門外為公。人願意走出家門,與路人「同人」,而不私其家人,視門人如家人,天下還有禍害於他嗎?這是說他誠懇的態度。

  「同人于宗」,宗是宗族親人家人,做事都以自己人為限,為之同人于宗,這是任人惟親,非我族類則不與之團結,胸襟狹窄,不是一種真正團結人的態度。

  「同人于郊」,野是漫無邊際,郊是指城邑外之地,即郊外,亦大公無私的團結態度。惟不夠「同人于野」之胸襟廣闊。

因 果 報 應 故 事

鬼怕孝婦

  山西陵顧成,娶錢氏為媳。順治八年三月,癘疫大作,傳染連門 一家連著一家,親戚不敢過問 互相探問。顧成一家六口,皆染重病,伏枕待斃。其時錢氏適返母家,相隔極遠,無瘟疫之事,然聞夫家一帶出事,急而欲歸,父母阻之。錢氏對曰,夫之娶妻,原為服事公婆計,今公婆病重,生死大事,而忍心不歸,與禽獸何異,吾往即死,亦甘心也。遂隻身就道 一個人上路。其夫顧成其時於病中,見疫鬼相語,曰諸吉神衛護孝婦,將回至矣,吾等須即走避,各疫鬼遂倉惶而遁。及婦入門,病者皆愈矣。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