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年 修身課程 勸君快上救生船 之上乘菩提

金蘭觀修身講義 —— 勸君快上救生船 之上乘菩提

布施 精晉
持戒 禪定
忍辱 智慧

  在佛經《菩薩本生鬘論》中,記載著好多個佛教故事,其中卷一中有「投身飼虎」、「尸毘王救鴿命」及「如來分衛」,三個關於
佛祖前生修行的真實故事。不久之前
(癸未年七月廿七日), 龔壇主為我們講了這樣一段話:「 佛祖當年割肉餵鷹,千真萬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成人之美,不然而然,不美而美……」。現在讓我們看看「割肉餵鷹」這個故事。

割肉餵鷹

割肉餵鷹圖1割肉餵鷹圖2割肉餵鷹圖3鷹逐鴿割肉餵鷹圖4鴿求救割肉餵鷹圖5割肉餵鷹圖6割肉割肉餵鷹圖7比較重量割肉餵鷹圖8比較重量割肉餵鷹圖9諸天震動割肉餵鷹圖10

  很久很久以前,閻浮提(即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有一大國,叫做尸毘(音詩披),下面統領著八萬四千個小國,國都在提婆底城。尸毘王仁慈愛民,憐憫天下芸芸眾生,百姓都生活得富足快樂。

  當時三十三天的天帝釋,因為人間佛法日滅,久已不見有菩提心的大菩薩出現,而有所悶悶不樂。長久侍奉旁邊的近臣毘首天子看在眼裡,忍不住問道:「天帝何以愁容滿面,唉聲嘆氣?」帝釋道:「你有所不知,我看世間已無精進於佛道之大菩薩,想世間佛法已滅,將來我亦不知歸依於誰,內心不樂吧了。」毘首安慰帝釋:「我聽說閻浮提有尸毘王,意志堅強,勇猛精進,奉行佛道,毫不鬆懈,將來必能成佛,解決你的問題。」

  天帝釋聽聞,非常高興,道:「那太好了。但這畢竟只是傳說,我們應當試他一試。我們就化作鷹追鴿,求他救護,試他一試吧!」毘首不解地說道:「對有菩提心的人,我們是否應當幫助他,而不是麻煩他,令他苦惱呢?」天帝於是說偈曰:「我非本惡意,如火試真金,以此驗菩薩,知為真實不。」

  於是毘首天子化作一隻弱小無助、畏懼害怕的鴿子,天帝釋化作一頭凶猛的老鷹,前後追逐,向尸毘王的宮殿而去。最後鴿子飛到尸毘王的腋下,向尸毘王哀求救助,而老鷹則飛到尸毘王面前,用人話說道:「我餓得不得了,飛了大半天才找到這鴿子作食物,請你快快還我吧!」尸毘王說:「我曾經立願救度一切眾生,現在這隻鴿子是來求我庇護的,我怎能將牠給你呢?」

  老鷹道:「大王,你說要救度眾生,但現在斷去我的食物,我不是也要死嗎?」大王說:「我給你其他的肉可以嗎?」老鷹道:「我只吃新鮮仍然溫暖的血肉。」

  尸毘王心裡想,為了救一命而去殺害另一命,如何合道理,這時候,惟有由我來代替牠,才能使其他的生命得到保存。於是取出了利刀,割下自己的股肉,以換取鴿子的生命。

  老鷹說:「大王果然仁慈,我相信你對眾生都是平等的,既然如此,希望你拿現在用來代替鴿肉的肉稱一稱,看是否跟鴿子一樣重,那我才能認為公平。」於是大王令人在中央用鉤,平衡掛起兩個盤子,將鴿子與肉各放一邊,看是否平衡。然而結果是鴿子的一邊重向下墜。於是尸毘王又再割自己身上的肉,一塊、兩塊……,但仍然是不及鴿子重。他接著便開始割兩臂上的肉、身上的肉,然而差不多割掉身上所有的肉,但仍然未能平衡。

  最後尸毘王試圖攀上稱盤,想以自己全身來換取鴿子的生命,但因為又痛又累,沒有氣力,終於支撐不住,跌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直到過了很久,尸毘王才蘇醒過來。

  想到剛才的情況,尸毘王內心痛苦地責備自己:「我一直要以救度眾生為己任,過去也嘗盡過三界輪迴的種種痛苦,今天是需要我的時候了,誰知在這關鍵時刻,竟然被這個身體所連累,不能做點好事來幫助眾生,我何以這麼懈怠呢?」大王這樣想之後,便咬緊牙關使勁站起來,雖然身體搖晃,但仍是盡力攀上了稱盤,這一刻他內心產生了從來未曾有過的喜足。

  就在這一煞那間,天搖地動,山河轟鳴,大地發生六種震動!連天上的宮殿也劇烈地傾搖!天神們紛紛走到殿外,踏著祥雲,俯視人間,看到一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大菩薩,出現在人間,各各感動得淚下如雨,飄下五彩繽紛的天華獻給尸毘王。

  這時天帝恢復了原形,站在尸毘王的面前,問道:「你做了千百年來罕見的苦行和功德,到底是為了什麼?你想在三界中當轉輪聖王,還是做天帝釋、梵王呢?」

  尸毘王道:「我所追求者,不是世間的虛榮福報,而是誓要成佛。」天帝又問:「你現在遍體鱗傷,痛徹骨髓,有沒有後悔這樣做呢?」大王道:「毫不後悔。」天帝說:「我看你全身顫抖,搖搖晃晃,氣息奄奄,卻說不後悔,有何為證呢?」

  尸毘王的聲音雖然微弱,但十分堅定,說:「自始至終,我連毛髮這麼少的悔恨也沒有,如果我說的句句是真話,那就讓我的身體恢復如初吧!」

  作完此誓,尸毘王的身體不僅復原,而且比原來更健康。這位尸毘王,原來就是 佛祖的前生。據佛經中 佛祖說過前面的故事後,說:「往昔之時尸毘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佛祖堅定地實行救度眾生的信念,連生命都可以奉獻,那麼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正由於犧牲小我,成人之美的無量襟懷,結果完成大我,使自己的善德昇華,最後成為天人之師,又豈是偶然的事呢?

慈悲喜捨

  上乘菩提,普渡眾生,即菩薩心,其中具有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

  無量,是沒有邊際,沒有人我的領域,也不可計量。修真之士,立下宏願,行菩薩道,就要樹立四無量心。修習這四種心的時候,是對所有人,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人類或其他的有情眾生,都對他們慈悲喜捨,所以名為無量。

一、 慈(無量心):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樂,而忘記別人的痛苦,但修習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他愛護眾生,不但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對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希望他們沒有痛苦,能得到幸福快樂,不陷於憂悲苦惱的境地。他平等看待一切有情,猶如自己的親子,自視為慈父,呵護無微不至,無有窮盡,教他們修善解脫之道,增長他們的福慧,使他們得到快樂,此即是無量的「慈」心。

二、 悲(無量心):悲是一種悲憫可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顧別人的痛苦。但這悲無量心則相反,他憐憫那些行為顛倒、作下惡孽的眾生,自己不避艱辛,不畏毀辱打罵,也要善言勸慰,為他們作種種布施,他只知救拔別人的痛苦,盡量減滅他們的苦惱,更以他們的苦惱為自己的苦惱,卻忘記自己的痛苦,憐惜無有窮盡,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悲心似海的弘願,為的是拔人之苦,此即是無量的「悲」心。

三、 喜(無量心):喜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世人平常只為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或其親人得到升官發財、高興的事,而生歡喜心,很少見別人的樂事而生起歡喜心。更且有一部份的人,還存著幸災樂禍的心理,見人快樂,心裡則悶悶不樂,見人受難,心裡則暗暗歡喜。但喜無量心則不同,見眾生離苦得樂,修真行道,增長福慧,心中便喜不自勝,而就是別人的成就解脫,更勝於自己,也不生嫉妒,仍是滿心歡喜,而且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就是冤家敵人,能有歡樂的事,平安順遂,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這種平等善視一切眾生,為他們的得著而高興讚嘆,快慰無有窮盡,就是喜無量心了。

四、 捨(無量心):捨是捨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不執著任何的眾生與事物,因為深知這一切都是遷流不居.永無實體,如同虛幻的,就是自身亦復如是,徹底止息一切貪瞋痴的意念。比如為善雖可樂,但恐有人我冤親的計別,故應捨棄;無論做任何善事,也要把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捨掉。如此則心量廣闊,心中不起任何激動,不生任何不快的感覺,慈悲濟度無量眾生,摒除所有導致煩惱和窒礙解脫之法,心不存執著,故稱捨無量心

  昔年 佛祖在世時,有一個名叫提婆達多的弟子,曾經叛佛害佛。這個提婆達多因好酥膩食物,以致頭痛腹滿,發作時非常痛苦,不堪忍受,在呻吟中竟稱念:「南無佛,南無佛!」當時 佛祖在其住處禪定,聽到此音聲,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達多頭腹,並給他鹽湯,著其服飲,而得到病癒。這提婆達多以前曾叛佛害佛,但 佛祖不記冤仇而救他,以慈使其樂,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親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四無量心。

龔中成壇主於癸未年八月初四日勉勵我們:
內修性命,外積功德,把握時機,與時並進。上乘菩提,上乘智慧,無相佈施,無為而至,修真之士,看破凡塵,慈悲喜捨』無相是心無所著,視一切猶如虛空;無相佈施是雖然作了財、法、無畏等佈施,但都是隨緣而作,全不執著其中的形式,所謂無為而至,究竟做了什麼?做了多少?只要是「盡己所力,發自內心」「但求奉獻,不問報酬」,以後更不在心中留下一點什麼。另外加之「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是 壇主向我們金蘭壇人提出要與時並進,提昇自己的德行,向上乘菩提進發的要求。

癸未年 修身課程 勸君快上救生船 之自皈依

金蘭觀修身講義 —— 勸君快上救生船 之自皈依

  一年一度「紫霞施澤」功德圓滿了。在此,我們要衷心的感謝
 師尊的恩澤,因為「 師尊慈憫,念及金蘭值事、壇生、善信先祖之靈、姻親故戚,塵緣未了,陰陽相隔,(而有紫霞施澤之舉,使我們得以)敘及十倫(鬼神之道、君臣之義、父子之倫、貴賤之等、親疏之殺、爵賞之施、夫婦之別、政事之均、長幼之序、上下之際。詳見壬午年講義),佈恩薦拔,法力無邊以無邊法力幫助亡靈超拔。(龔壇主癸未年六月廿一日乩文)讓我們為先祖亡靈、姻親故戚,得盡一點孝心。

  父母在世時孝順父母,照顧奉養,讓父母安樂,此所謂「事親養志」;父母不在時喪葬盡禮,祭祀惟誠,並推及父母之父母,及所有的先祖,此所謂「慎終追遠」;傳揚先人的美好品德、優良傳統,教育後人學習繼承、發揚光大,此所謂「傳誦先芬」、「垂裕後昆」。







  讀上面紫霞施澤祭文,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份孝敬父母先祖的孝思和雍穆氣氛。為人子女盡自己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沒有條件的,因為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呂純陽師尊曰:「無處不宜孝,無時不宜孝,無事不宜孝,無人不宜孝。」(《孝誥》)即是任何時候環境,都可以而且亦應該盡孝。每個人都應該問一問自己,我的行為,算不算盡了孝呢?

  古代聖賢出於真孝,故此對自己的要求都非常嚴格,他們除了自己內心愛敬父母,生活上奉養父母,還會要求自己外在的言行舉止,做到處處端正,而不讓別人批評指責,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行為上的胡作非為,會令自己被人責難,間接亦令父母蒙羞,這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孝之三等,詳見《孝經課程第6頁》)

無處不宜孝:孝是沒有環境限制的,即不在於是否在父母身邊。

無時不宜孝:也沒有時間條件限制,即不在於父母是否存歿。

無事不宜孝:不論什麼事都要守孝道,我們待人接物處處都可體現孝道。

無人不宜孝:不管什麼地位身份都需要盡孝。








  孔夫子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對有更高道德品質要求的朋友,提出了孝的完備,除事奉雙親外(始於事親),進一步要在自己的崗位,做好本份(中於事君),最後則是完滿自己,使自己的言行舉止,處處皆可為別人的榜樣和模範(終於立身),彰顯父母,令祖先皆感光榮,即「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

  以上所說的孝行,在我們道門,統稱為「凡孝」。 師尊經常跟我們分析,孝有凡孝、聖孝之別,那是勉勵我們,既然行孝就要徹底,不要只走一半,而應該向聖孝努力。什麼是聖孝?那就是向道、入道、修道,「一子入道門,九族皆歡欣」,「一子得道,九族超升」,入道可令九族歡欣,得道可令九族超升,在孝的層次來說,這是真正徹底的孝,是完滿無暇的孝,是無與倫比的大孝。我們真正孝敬父母的朋友,為何樂而不為呢?

自皈依

立志行道之人,必須先要作三番自我的歸依,以表明心志,從此竭誠向道,並以大道真理和 師尊訓誨,作為自己身口意活動的指南,增加自己的智慧、力量,尋求解脫,此稱為「皈依道、經、師」(詳見《因果課程》第13頁),亦稱「三皈依」,或簡稱「三皈」。這裡的「皈」字,當中有個反,是回歸的意思,有個白,是清淨之意,「皈」字即是反黑為白,也就是將污染轉成清淨,重回正道,亦有如迷途之人回歸母親懷抱的意思。

  皈依的正式叫法,是「自皈依」(自歸依)。為什麼說自歸依呢?因為真正的皈依,必須發自內心,真心自願,由自己立定志向,絕不可以勉強。皈依不是為了得到福報,更不在於形式和規儀,以及口頭的承諾。因此,即使經歷了莊嚴隆重的儀式,若非誠心自願向道,只是勉為其難,或者因為別人推薦鼓勵,但自己沒有立志,便不算真的皈依,所以在未有「自皈依」的條件和能力者(比如小朋友、思想尚未成熟者),或者家中雖有人皈依但自己卻沒有立心「自皈依」,都不應視為已經皈依。另外在皈依之後,又生退心,不跟隨先前所皈,這種退心的狀態,亦已可說再不是真正皈依了。

  師尊的救世慈舟(救生船),並非人人願意搭乘,這真是令人唏噓的事。真正的皈依,不但要他自願,而且更要他時刻自覺、自持,否則便毫無意義,只是自欺欺人的鬧劇,只會令人恥笑,因這緣故,皈依的實在叫法是「自皈依」。

八正道

  下決心修真行道,便要知道什麼是修真,那就是修改自己的心性(改惡從善:皈),同時增長自己的慧命。那些不包含修改自己心性的做法,健身的只能說是運動,練氣的只算是氣功。向道為的是要超脫生死,止息痛苦,消除煩惱,改惡向善,使智慧得到增長。這就要依從八個準則,即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龔壇主勉勵我們:「修真行道,貴於勤修苦煉,勇猛反省,行八正道。(癸未年六月廿一日)

 

正見:知有仁義,知孝父母、五倫八德,知有仙真佛聖,知有三世因果、善惡禍福,知道「苦集滅道」四聖諦,不執著於空或有(色即是空)、苦或樂,遠離顛倒。

正思(思考):思學問,思行善,思貞義禮和,不思邪念惡意,不受淫慾操縱,不起貪嗔痴之想,不損自己及他人操守,而思增長自己及他人之正見,遠離顛倒,謂之正思

正語:遠離妄語、綺語(低級無聊鄙俗)、是非讒言、不惡罵、不兩舌(使人不和)、不作戲論(不敬、作偽),不謗正法(批評仙佛所說真理、方法及指責天地不公等),怨天尤人,語常清靜。

正業:不作殺、盜、淫、妄和一切能招致苦果的業,以及對並不一定是惡(如煙酒及服食迷亂心智的物品),但能成為作惡的因緣,也同樣戒絕不作,務使自己所行之業皆正,又稱正行

正命:求財以道,不貪苟且所得,捨棄不正當的職業,遠離一切與殺、盜、淫、妄和迷亂人心有關的謀生方法,只以增長自己與他人的福慧有關的事業為生計,謂之正命

正精進:立志努力,不斷去除已生起的邪惡品性,未曾生起的禁之於未發,而對未生起的優良品德,速令生起,並保持和增長,以至完美。一切努力都適時恰當,盡力而為,又不強求速成,謂之正精進

正念:(念是隨事隨物而起的,與正思不同)不嫉妒、不恚音位怒,無分別心、人我心,保持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更能明白世間一切,無常無我,只有念念不忘行道修真,努力求得解脫,以離苦得樂,謂之正念

正定:攝心不亂,專注一境,心常靜定,並在定中以正道來引發、駕馭靜定的力量,增長自己與他人的慧命,遠離一切邪僻妄想,只住於清靜無為之中,謂之正定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