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年 修身課程 與天地合其德

金蘭觀修身講義 —— 與天地合其德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以上四句,在歷年 師尊祖師的乩文中,多次重覆提到,而最近
呂純陽師尊龔中成壇主更先後發問曰:「此是何云?
(見今年六月初七日
呂師尊及八月廿五日 龔壇主乩文)
這是希望我們好好弄清其意,而朝此方向努力。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四句話的出處,才能明瞭其中的意境。

  原來這四句話,乃出於《易經》第一卦「乾卦」的「文言」部分。易與道同源,明白易理,就可以明道,可以明修真之理。《易經》共有六十四個六爻卦,其中第一卦為「」,第二卦為「」,「乾坤」二卦為《易經》之門戶,稱為六十四卦的「父母卦」 (又稱祖卦)

乾卦 由上下兩個單乾卦 上卦乾 所組成 (全稱乾為天卦)
下卦乾
坤卦 由上下兩個單坤卦 上卦坤 所組成 (全稱坤為地卦)
下卦坤

  乾為天,坤為地。天以先天元炁賦予萬物,給萬物生命力、能量 (性)夫子曰「天命之謂性」 (天之賦予,物有物性,人有人性,謂之天性,亦為靈魂、靈性,在於處世言行表現則稱良心)地以後天物質賦予萬物形質、身體、軀殼 (命)。(《易經》曰:乾 使萬物資始」,坤 使萬物資生」。) 關於「性」「命」,有很多問題可以探討,最近 壇主乩文亦多次論述,容後研究。

  天地為萬物之始,萬物都是由天地所孕育、誕生,天地即是萬物之大父母,「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易經‧序卦),所以孔夫子總結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繫辭下傳) 天地不但以生萬物為其德,而且「萬物作焉而不辭 培育萬物不辭辛勞,生而不有 生萬物而不自擁有,為而不恃 做了很多事情卻如沒有做一樣,功成而弗居 功成而不去居功」(《道德經‧二章》)試想想,孕育栽培成就了萬物,竟然不居功,這種德行是多麼偉大,故此才能稱頌之為「大德」。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分別有卦辭爻辭彖辭象辭 (分大象 附於卦文後者為大象、小象 附於爻辭後者為小象),另外首二卦 (即乾卦和坤卦) 還有文言,是孔夫子特別撰寫,以詳述這兩個「父母卦」的涵義。卦是說的一個整體,爻是說其中的局部。如:

乾卦 (乾。元亨利貞。) 卦辭 坤卦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上爻名上九 上爻名上六
五爻名九五 五爻名六五
四爻名九四 四爻名六四
三爻名九三 三爻名六三
二爻名九二 二爻名六二
初爻名初九 初爻名初六
象辭: (教人效法天,努力不懈) 象辭: (教人效法地,包容凝聚萬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中對整個卦的說明文字,稱為卦辭;對卦象的說明文字,稱為象辭。上面即「乾坤」二卦的象辭。

上九 亢龍有悔

文言 (孔子特別對乾坤兩卦加以演繹的文字,為文言。下為其中解釋九五爻的內容)
夫大人者 指時時事事處處合乎天道的偉人,才德位兼備,與天地合其德 他大公無私,眾善奉行,如天地化育萬物一樣,造福人群,德行與天地相匹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理服人,以德服眾,與日月合其明 他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洞悉陰陽,在塵不塵,處事接物待人,慎獨防閒,虔懇潔心,真心誠意,三清四正,一如日月光明磊落,天日可鑑,與四時合其序 他知時達變,守命待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外於人事,內於性命,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動靜早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適時按序而動,與鬼神合其吉凶 鬼神之德,賞善罰惡,天律無私,惟善是輔,宅心仁厚,吉祥幸福,居於福地,無病無痛,無災無難,逍遙自在;而無明迷失,惡業隨身,魔障難關,災禍重重。故改惡從善,積德行善,乃大人君子之所為。先天而天弗違 他的行事,即使先天而動,走在前面,卻與道處處相合,無逆天而行,後天而奉天時 他的行事,雖後天而為,亦符合天理,是遵奉天時的。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既然他的所作所為,沒有違背天理天時,那又何況對於世人,何況對於鬼神呢?

九五 飛龍在天
九四 或躍在淵
九三 朝乾夕惕
九二 見龍在田
初九 潛龍勿用

 爻辭 (解釋略)

  對每一爻狀況的介紹文字,稱為爻辭。如「乾卦」可看成一個偉人成長的六個時空段,依照天人地一理,亦可看作我們修煉丹道的階梯。

  在修身方面,《易經》認為,人必須依循天地、效法天地,言行舉止,均與天地匹配同步,乃為學習《易經》的最好實踐。故此必須法天道而行人道,以天地的精神為榜樣,用之於行事處事等各方面。

效法天地之德

1、 慈愛萬物:天地大德曰生,此乃慈愛萬物之意。故《道德經》中曰:「吾有三寶,一曰慈」,仙佛慈憫世人,飛鸞柳筆,提嘶喚醒,普渡眾生,皆由此慈愛之心。修真之士,須學此大德。有句云:「自古仙佛多愛眾,心不慈悲莫問津。

2、 不敢為天下先:三寶之中,「不敢為天下先」乃其一。天地生萬物如此大事,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不去居功。仙佛渡化世人苦口婆心,誨人不倦,從不誇耀。其無私如此,方為道之精神,故我道門中人行陰功,積善德,只有永遠努力,而無滿足而沾沾自喜之時。

3、 不殺生為五戒之首:天地慈愛萬物,故道門之士疼惜生靈,對動植飛潛、花鳥魚鱉、昆蟲草木,皆盡量愛護,而對有情的生命,更應避免殺傷。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惻隱之心見於生活之中。不殺生既為五戒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條件成熟,應力行吃素持齋,以了斷惡業,消弭怨氣,不造新債。即因條件未成熟,飲食暫未能斷葷,亦應食三淨肉 (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我殺。加自死、鳥殘為五淨肉),並戒吃牛犬,戒家中殺生,還要為被食肉之眾生,多誦經以迴向,超拔其往生,自己則心存感恩之想。另外切記勿在神壇佛社殺生吃肉,因褻瀆神明,其罪極重。又殺生戒裡,自己下手殺與叫人殺都是同等之罪,不可不知。

4、 天地之大德化作五倫八德:

甲、

父 (母) 慈子 (女) 孝:天地為萬物之大父母,由天地生萬物,可知父母之生育子女,慈愛之心無以復加,故人倫關係以父子為第一,八德以孝為第一,其義清晰。

乙、

兄友弟恭:天地生萬物,欲萬物皆齊,如同父母生子女,同樣慈愛。故兄弟應友愛。

丙、

君臣 (忠)、夫婦 (順):天之德為健為動,地之德為順為隨。故人忠於職守,忠於家國 (如岳飛),夫有義婦隨順,皆合乎天地乾坤之德。

5、 金蘭壇旨之關係:主善為師,以善為遵循之路徑,蓋因此也。 【由此可明與天地合其德之要】

 

癸未年 修身課程 勸君快上救生船 之廣積善德邀天眷

金蘭觀修身講義 —— 勸君快上救生船 之廣積善德邀天眷

  修真法程需要 師尊祖師的指點,但我們憑些什麼,讓神仙眷顧呢?

  今年癸未年七月廿日,金蘭觀榮幸得到 上清道尊臨壇,加以勉勵,並談到「上清道法,因為現今時移勢易,人心不古,忘修道德,小術惑人,名利枷鎖,騙財詐色,敗壞正道,故而被收回上天,」指出「仙家妙訣,道不輕傳。只有勤篤正直,不畏艱辛勞苦,堅毅不屈,百折不撓,處之泰然,處變不驚(的)滿堂秀士,英雄豪傑(筆者註:實在慚愧而不敢當)因為人和自得天助。」故此「上清道法,再傳於世。諸長帶領,蘭庭靜立……」宣佈全體值事照序肅立,道法密傳。

  相同的情況,在我們金蘭觀經常出現, 仙真佛聖降乩,不時會與我們一起修真,傳予道法。 壇主更常為一些勤奮為壇的值事部門加持護祐,甚至「金丹鎮守」,或者指出「名登天榜,夫復何求?」這些都使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受寵若驚,要決心更加努力,不負仙佛的期望。

  仙佛眷顧金蘭,是我們的榮幸。然而深入研究其原因,亦是需要的,因為這樣可以鼓勵更多來者,亦令自己時時反省,檢查自己,督促自己,避免自滿,甚至退步退志。

《七真傳》的故事

  我們讀《七真傳》,開頭提到有一位孀婦王媽媽,家業頗為豐厚,喜做善事,但凡僧道登門化緣,或是貧窮來乞討,或多或少,也有時周濟。有一次,殘冬時節,天降大雪,來了兩個衣衫襤褸的乞丐,在寒冬中顫抖,向這位王媽媽求乞,說道:「我們二人已三數日未有一口飯討到,飢餓難受,身上無衣,又遇寒天狂風大雪,聽聞王媽媽好善,懇求周濟周濟。」誰知王媽媽說:「我雖好善,實在敬的是僧道,向他學些道理。而且僧能念經,道能修行,佈施之後,僧能為我消災,道可為我延壽。你們求乞的人,都是好吃懶做,游手好閒的,所以凍死餓死,不過是自作孽,我哪有閒飯與你?」遂叫人趕將出門。

  二丐見她不肯周濟,只得前行,乃因求乞聲引動一人,名喚王嚞ë,這就是後來的  重陽帝君王重陽祖師。當時他見二人凍餓,即起惻隱之心,安排酒飯,又見他們衣服單薄,難以禦寒,且恐路上大風大雪危險,所以留他們住宿,直至多天後天氣轉暖方送二人上路。期間又常陪二人吃酒,打算給些金錢他們做資本,希望讓二人做點小生意,後因其婉拒而作罷……。這一切,全是他發自內心的行為。

  大家當然知道,這二丐非是別人,乃是 鍾離師祖呂純陽師尊,化名為金重、無心昌,渡化這位後來的 重陽祖師。為什麼當時的王嚞能得到渡化,這實乃緣於他的善心和他的善行。「心者德也,道與德為體為用(龔壇主八月初四日乩文),善心即是善德,是向道心的表現。 鍾離師祖呂純陽師尊之所以眷顧王嚞,乃因為他有善德。事實上,據記載有一年周圍鬧飢荒,因他家業富有,故被附近飢餓的百姓搶劫一空,後來當局抓住了有關人等,但王嚞不忍將他們治罪,還主動要求赦免眾人,老百姓稱讚不已,由此可見他的善德。相反那位王媽媽,雖然平素也做一些善事(算是一點功),可惜她不是發自內心的真善(沒有德),是有目的的,不是真功德,故而錯過大好機會。(註:嚞字為哲之古字。)

「功、德」的認識:

  龔中成壇主曰:「修真之士,看破凡塵,慈悲喜捨。」「內修性命,外積功德,把握時機,與時並進」。關於功與德,
壇主這樣說道:「功者工力,立功立德,身心力行,量力而為,發自內心。」「德者心也,人心歸向。」「道在己心,發自內心,心者德也,道與德為體為用。」「積功立德,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造功行德。善德親天,得天之助,道可成矣。

是出做了一些,完成一些事情,在這裡指的是好事,所謂善功。「工力所至,身心力行,出錢出力,勞心勞力,力所能及」,「見善必為」。

陰功是暗地裡所做的善功,「發自內心」,「勤勤懇懇,不貪利,不爭名,不求報,不誇功」,「不問因緣果報,看破名利枷鎖,拿得起,放得低」。

三千陰功,乃靠努力勤行善功,「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而致。


古人云:「,得也。」又說:「得其天性謂之。」「者,得其性者也。」人的生命及物欲,實際皆無所得(生命:生老病死,有形有質終須壞;物欲:來也空空,去亦空空),只有天賦予人之性(天性),可使我成人,真正為我所得(如人有善性,便謂善德;有孝性,是為孝德;有公心,是為公德。性即是道,故德不在外求),是以謂為德性。故此德是戰勝自己,完美自己的。

《道德經》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是說德最厚者,乃天性純良之嬰孩(赤子),因未受後天污染蒙蔽,無虛偽,無造作。

龔壇主曰:「蓋德有萬端,惟以濟人利物為先」。故「助人為快樂之本,救人為善德之功」。「善為人人所應有……,德乃入道之門,善是修真之路。壇主曰:「余不聞未修德不修善而能凝道成真者也。生等苟能善德並行,則庶聖可希,佛可學,仙可幾者矣。(九三年三月乩文)

美好的德性,使「人心歸向」,可以發揚,並影響周圍的人,感化別人(如孝子感化不孝子),發出光輝,影響後世之人,供別人作榜樣,而為萬世師表。這樣在黑暗濁世,影響一個人便救一個人,人人如此,便能救世界。是以「道門教人向善,行善積德,補王章,維聖治維護聖人之德,輔助王道仁政

八百德行,是修自己之性,見之於行動,「由淺入深,從內到外,己立化人」。

靜坐如忽略修身,不是真修

遊廬山寺
(呂純陽師尊渡人的故事《呂祖全書》)

  廬山開元寺僧法珍,坐禪二十年,頗有戒行。一日定坐,有一道人往謁,問曰:「師謂坐禪可了道乎?」珍曰:「然。」道人曰:「佛戒貪瞋淫殺為甚,方其坐時,自謂無此心矣。及其遇景遇物,不能自克,則此種心,紛飛莫禦,道豈專在坐乎?」因與珍歷雲堂,見一僧方酣睡,謂珍曰:「吾偕子少坐於此,試觀此生。」(《悟真篇》末,載此事曰,見一僧方入定坐,珍曰此僧平素善入定,呂曰我等且坐此試看。)

  坐未幾,見僧頂門出一小蛇,長三寸餘,緣(沿)床左足至地,遇涕唾食之,復循溺器飲,出軒外,度小溝,繞花臺,若駐翫(玩)狀,復欲度一小溝,以水溢而返。道人當其來徑,以小刀插地,蛇見之畏縮,尋別徑,至床右足,循僧頂而入。

  睡僧遽驚覺,問訊曰:「吾適一夢,與二子言之。初夢從左門出,逢齋供甚精,食之,又逢美酒,飲之,因褰(音牽)裳渡門外小江,逢美女數十,恣觀之,復欲渡一小江,水驟漲不能往,逢一賊欲見殺,走從捷徑,至右門而入,遂覺。」

  道人與珍大笑,出謂珍曰:「以床足為門,以涕唾為供,以溺為醞,以溝為江,以花木為美女,以刀為賊。人之夢寐幻妄如此。」(明人於此正須看破)

  珍曰:「為蛇者何?」道人曰:「此僧性毒多瞋,薰染變化,已成蛇相(此意惡也,意惡隱而不現,謂之陰惡,故多變蛇蠍之類;陽惡屬身業易見,多變虎豹之類),他日瞑目,即受生於蛇中矣。(可畏,學佛學仙原要修心,不修心何益。)可不懼哉!吾呂公也,見子精忱,可以學道,故來教子。」珍遂隨之而往,不知所終。(此段事極好,提醒迷人。)【讀者可有啟發乎?】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