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年 修身課程 厚德載物

金蘭觀修身講義 —— 厚德載物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了人要效法天地自然之道。但是注意句式,雖然最終乃「法自然」,但從步驟程序來說,首先卻是要「法地」,這也就是先要學習大地的精神,要學習坤德的意思。

地勢坤

  易‧象辭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李道明師尊以「厚德載物氣勢雄,柔順安靜轉鴻濛
(十月卅日乩文),指出坤的力量,雖然柔順安靜,卻可以運轉鴻濛,而其神奇的造化之功,原來乃在「地勢坤」的「勢」字上面。

  學習坤卦,明白坤德,我們重點要明白一個「勢」字。什麼叫「勢」?

山勢巍峨
山是由無數的砂石泥土聚合起來的,一粒砂、一粒石、一塵一土,微不足道,但它們結聚起來,卻是無法移動的大山。而重重山巒,綿延千里,山勢巍峨,氣勢雄偉,更令人望高仰首,感到自己渺小。可見結聚的力量,何其巨大。
水勢洶湧
江河湖海是由無數的小水滴、水珠聚合起來的,小水滴、水珠,其微小也是使人毫不在乎,但它們結聚起來,或成江河,或成大海,一望無盡,舖天蓋地,洶湧澎湃,浪濤滾滾,可以推倒房屋、浸淹田野、摧毀一切,令人害怕。

  有謂「小莫小於水滴,匯成大海汪洋,細莫細於沙粒,聚成大地四方。」人可以輕視、渺視、蔑視一粒粒砂石、一滴滴水珠,但卻不敢也不能輕視、渺視、蔑視巍巍群山、滔滔汪洋,這可見結聚起來的力量。同樣地,風勢凌厲,是空氣的連綿不斷流動;雨勢滂沱,是水滴的連續不斷下降;火勢炎炎,是火的不斷燃燒,都說明力量匯聚而樹立起特殊的「勢」。勢就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是凝聚力所造成的。

  由此看,「勢」的意思具有凝聚、吸納、團結的含義。坤的特性,因為六爻全為陰爻,故為至陰,又為至順(參閱上節課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而成一種向內收縮、凝聚、蓄藏的力量,用現代的說話,即所謂吸力、向心力。我們生活的地球,之所以能夠成為地球,就是它的吸力、凝聚力、向心力,這種力量也就是「坤」。有了這種吸引力,地面上的萬物,才能生存在其間,從而顯出地球的偉大。

厚德載物 (謙厚、寬宏、包容)

  坤為地,地的形勢比起山勢、水勢,當然更加偉大,因為山勢、水勢都是地勢的一部分。地的偉大,在於包容了以上山勢、水勢、風勢、所有形體的勢,而仍然無所盈滿,好像神話故事中的百寶袋、聚寶盆,放什麼東西進去,都無法填滿。而同樣地,在裡面拿東西出來,也永遠取之不盡,這又是「地勢坤」的一個意思。人生活在大地,大地承天之施而澤萬物,任人予取予攜,開拓利用耕作,使人得到食物、資源和各種生活所需,讓人營造宮室建設房屋,又接受人把不再要不再用的東西遺棄給大地。她供應我們一切,亦收納一切,卻從來默默無言,任勞任怨。地的包容,一如我們慈愛的母親,親切可靠,載物而不怨重。

  坤還可以運化、改變萬物。不要看大地只是沙泥塵土,雖然柔弱至順,卻偏偏能轉化物質,培育新的生命。大地奇妙的收藏功能,使舊物腐植轉化,使新生命的種子獲得機會,孕育新機。這一如人的腹部,可以消化食物,將水谷變成養份,潤澤我們的身軀。四時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功能,謂之「生長化收藏」,其中最奇妙的就是土的化,故此
李道明師尊贊之曰:「秋去冬來收藏異,天長地久古今同,何問小雪豐年瑞,始識虛無造化功。」當我們看到瑞雪覆蓋,預知明年又將豐收時,不能不贊歎大地默默運化,使生命生生不息的神奇了。

思考問題:大地有物理上的吸力,所以能凝聚。我們的團體、我們每個人如何可以凝聚力量、吸引社會?

 

癸未年 修身課程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金蘭觀修身講義 ——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在討論「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時,我們指出:效法天地的德行,依循天地為榜樣,法天道而行人道,就是這四句所傳達的意思,也是
師尊壇主要求我們努力的方向。

觀天之道

  天地之道是怎樣運作的呢?我們可以從乾坤二卦的卦的卦辭去加以研究。

乾卦 坤卦  
卦辭:
乾。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是乾之四德。指的是生命力,所謂始;是這生命力可令萬物流暢通達;是萬物發展和諧,各得其利;是端正、穩固,使事業正固持久。
簡單說,乾之德就是萬物的生命力、動力,歸納為一個字,乃為

卦辭: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坤之德也有元亨利貞,不過卻是利牝馬之貞,牝馬是母馬,性柔順,隨牡(公)馬而行,天涯海角不倦厭,所謂柔順服從的意思。
簡單說,坤之德就是隨天之健動,配合而生萬物,歸納為

  乾健坤順,就是天地之德,學易者常稱之為乾德坤德。天體運行不息,大地也隨之運行不息。天動以四時變化,地亦隨之變化而成五行,令致萬物生長化收藏。如此動靜不離,剛柔不離,就是天地之道。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人的觀察中,天可望不可即,廣大遙遠而不易測知。但地卻具體實在,默默無言,任勞任怨,人可以接觸,予取予攜,得到各種供應,所以
道祖說的效法天地便由「法地」開始,但實際上最後還是法於天地自然。觀察天地之道,是要我們明白真理,古代聖賢留給人們的一切法則,不是由某些個人所訂立的,而是天地間本來的法則,而聖人在觀察天地後總結出來,告訴我們,教我們有智慧的人要效法天地之道、遵循天地之道。這一道理,不僅在修真靜坐方面是如此,即在任何方面亦是如此。

執天之行

  《陰符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察天地之道,依循天地的法則去辦,便足夠了,修真如此,修身如此,齊家如此,治國如此,平天下也如此,生活的一切都是如此。)告訴了我們,人在天地間生存、生活,最重要的道理。如在修真及日常養生之道方面,
師尊壇主具體地教我們,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動靜早晚,動則煉形,靜則煉神……等,便屬一例。

  在修齊治平方面,乾之至,象辭將之演繹,教人學之而自強不息;坤之至順,象辭將之演繹,教人學之而厚德載物。學習乾的精神,便是教我們剛健進取,自強不息,精晉而不退縮。但是這種剛健不息,並不是任意妄為,不是好高騖遠,不是專橫拔扈,不是凌駕別人,而是元亨利貞,生養萬物;學習坤的精神,是教我們寬厚包容,順天而行,跟隨乾的動而動,所謂至順。但這種隨順,不是懶散怠慢,不是拖拉苟且,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與乾保持一心一德,同心同德,協助乾去成就萬物的成長。

  乾坤之於人事,更是重要,舉凡有人群所在,不論大的團體,還是小至兩個人的地方,都如同一個小天地,其中有乾健坤順的需要。只有效法乾坤之德,各各盡己本份,這樣人群才能和諧共處。

由易理明修身之理

  由卦象演繹,我們就會明白,三綱五常、五倫八德原來就是天地的道理,各種人倫的道理都由其中變化而出,並由此而成為人們美好的德行。

甲、

乾為父母(家長)、坤為子女(家庭成員):子女孝順父母,服從家長,即三綱的父為子綱,五倫八德的孝。(有關孝道,請詳《孝經》課程)

乙、

乾為君、坤為臣;乾為首、坤為眾:個人忠於工作事業職守,服從群體組織,下屬忠於上級,聽從上級命令,人群忠於社會國家。所做的行為顧全大局,識大局、顧大體。在上者「居上不驕」,在下者「忠順不失,以事其上」,「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幫助上級防止過失。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幫助上級完成美善的事,設法糾正及彌補他的過失。」(《孝經》)
即三綱的君為臣綱,五倫八德的忠義。

丙、

乾為夫、坤為婦;乾為父、坤為母
一內一外,一主一從,一領唱一和唱,互相合拍,是為夫婦之義。「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
家中的奴僕也不敢失禮,更何況對妻子兒女呢」即三綱的夫為妻綱,五倫八德的禮義。

丁、 乾為長、坤為幼
兄弟長幼,先後有序,此五倫八德的悌。

  在上古時代,人人都自然地奉行這些德行,依照天地的道理去做,因為大家都覺得天經地義,理應如此,所謂「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天地自然的常規和法則,人民由此作為準則),而不會特意去強調(故此「上德不德」、「上德無為」,但實在是有德的,「是以有德」)。在現代社會,世風日下,人倫乖張,三綱五常、五倫八德變成鳳毛麟角,「道德至貴,無以尚之」,但少有人行,「弗顧道德者,彼彼皆是」,必須我們道門中人大力提倡恢復,以正社會風氣。修真,表現在言行舉止,必有其德,所謂有道必有德,豈能忽略。

首先效法坤德

  我們要向「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方向努力,便必須明白天地之德,也就是乾德和坤德,使自己與之匹配。而尤其注意,學習乾坤之德,時時處處應特別重視坤德,首先效法坤德,因為這在人際關係中,必會遇到。

  乾之德,自強不息,也就是六度般若的精晉,並不易做。但見之於人事,因為有領導指揮命令別人的表面行為,而容易為常人所誤解、羨慕,喜歡他的地位,忽略了乾德的關鍵其實是以理服人、以德服眾,讓眾望所歸。

  乾德和坤德比較,坤德往往更為不易做,因而更加難能可貴。因為世上很多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他們常常不甘低於人下,不願隨順別人,任人指揮,而且不容易接受自己提出的主意被人否定,也會不堪出了力而寂靜無聞,難忍功勞歸於別人,甚至被委屈、責難和誤會。所以世上多見人爭權、爭地位、爭利益、爭風頭、爭出頭、爭指揮的事,至少也會做些不合作、不聽命令、陽奉陰違之類的行為或態度,以致時時產生不和及糾紛,使一個團體難以一心一德,凝聚成強大的力量。如此看來,「善利萬物而不爭」,在人際關係中,真是極為難能可貴。

  所以好的下屬有時比上司難當,輔助者比領導者難當,副手比正位者難當,總務、後勤比前線者難當,配角及後台支援比主角難當,家庭中賢內助好妻子比好丈夫難當。像中國太空人固然了不起,但他背後的成千上萬的無名英雄,其實相對他的成功所付出的汗水和功勞,更為了不起;他的家人,所付出的支持和諒解,其實更不容易。尤其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知識技能,差異日少,學問水平和本事常會不相伯仲,在此情形下,何以要隨順於人?只有懂得顧全大局、識大體、明道理的人,有無比謙厚的、廣闊的胸懷,即具有「坤德」的人,才願意擔當這種隨順的角色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