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年 修身課程 人和最貴 之二

金蘭觀修身講義 —— 人和最貴 之二

  想與大家探討一下人與人相處的問題。人與人的相處,是一門學問,每個人都要學習。學得不好,處理不善,本來沒有問題,也可以引起問題,事實上很多人際間的悲劇、慘劇,都是人們處理不好如何相處的問題而發生的。

  本來在勤修道德的人來說,只要遵循三綱五常、九美八德的準則,就根本不應有什麼問題。然而群體之中,差參不齊,有人連仁義禮智信的道理都似懂非懂,便難免在人際相處方面出現問題,而影響人和。

人與人相處的一個常見現象

  每個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總有一套對人對事的是非標準,然後在於任何時候,會用這標準去衡量、比較他人,而作出對別人的評論。由於這種對別人評論的現象極為普遍,以致在我們中國,過去民間有一部專講世故的書,叫《增廣賢文》,其中有兩句話:「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這兩句話蘊含諷刺與感嘆,但卻是一個普遍的事實,道出了多數人都免不了被人說是非及說人是非的機會。

  因為人的一種壞習慣,或者是劣根性,在一般相聚談話的時候,通常是談學問、談事業的時間少,而批評人、議論人(評論)的時候多。西方有一文學家說,人最有興趣的是人。實際的意思,應該說是,人最有興趣的,是對人作評論。人對人作評論,通常不是讚賞(講好話),便是批評(講壞話)。於是,每個人不可避免會碰到四種現象:
1、 自己講別人好話(讚賞別人)        (言人之美善,乃有功德之事)
2、 自己講別人壞話(張揚短處) …………人非 
(言人之錯失,乃犯惡業扣分之事)
3、 聽到別人講自己好話(被人讚賞)      
(別人言己之善,自己能謙,亦有功德)
4、 聽到別人講自己壞話(被人批評) ……己過 
(能忍受凌辱避免爭吵,亦有功德)

  留意這裡說的主要是背後的議論,如果加上當面品評,情況則更複雜,必須謹慎處理,否則容易損害人際關係,造成不和,發生爭執、衝突。

君子常思己過,小人喜說人非

呂純陽師尊身口意業,潔淨無瑕,玉潔冰清。(04/3/28)

  因為議論別人,無非說人家的對錯是非,特別是人家的「非」。事實上,人無完人,沒有十全十美,所謂人誰無過,否則我們也就不用「修真」、「修身」。

如何清淨身口意? 我們的(行為)常作錯事:殺生、偷盜、邪淫

我們的常說錯話:挑撥是非、欺騙、花言巧語、惡口罵人、亂講說話

我們的(心)常犯錯:起貪心、瞋恨心、不滿心、傲慢心、自私心、自以為是、妒忌

  「修身」就是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衣食住行當中,身、口、意容易犯錯的地方,以前的惡習,以三綱五常、九美八德為準則,修正過來。有錯不怕改,絕不辯解、掩飾,讓自己的錯誤行為、心念,越來越少,用好的行為、心念來取代。明白大道真理,對自己有祟高的要求,期望自己學習聖賢仙佛的人(古人所稱希聖希賢、希仙希佛),才會這樣做,也才能這樣做,這就是聖賢與君子(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而一般人對自己的過錯,卻常渾然不覺,自以為沒有過失,反常常去找尋別人的過失,甚至是無關重要的小毛病。如果找尋別人的過失,是為了勸告別人,幫助別人,使別人進步,那還是一份好意。可是很多人議論別人,往往只是要顯示自己、突出自己,使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對別人不特幫不上忙,反而引起別人反感和不滿,做成人際間的矛盾。更有一類人,從自己私心出發,不顧整體團結、不顧集體利益,更不顧可能挑起群體的不和,總到處去挑別人的毛病,適當的機會,就去講別人的「是」與「非」,而犯下口孽。有這種壞習性的人,須記住:「禍從口出,口出狂言,惡言傷人甚於刀」(龔壇主04/2/15),最終會遺害於自己。

  可惜這類喜說人「非」的人,通常對別人用一套嚴格的標準,對自己則用寬鬆的標準。中國民間有一笑話,說一老太婆誇她女兒好,真孝順,因其將夫家物品,帶回娘家;但媳婦不好,因將其家之物,亦帶回娘家去了。這類人的特點,就是武則天時的武三思一樣,「吾不知天下何者為善,何者為惡,對我好者即謂之善,不好者即謂之惡我不知天下什麼是善,什麼叫做惡,總之對我好的、有利的便為善,對我不好的便為惡」。我們修真之士,應對自己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並且「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切勿像一般沒有修真的人甚至小人一樣,在「是」與「非」的惡劣習氣中,跳不出來。

是非無實相

下面看一個伊索寓言「老人與小孩趕驢子」的故事:

□小孩在驢背 □老人在驢背 □老人小孩都在驢背 □老人小孩都步行

  人看事情有「是」與「非」,誰知是非卻無實相,誰對誰錯,有時難以論定。如果沒有了準則,人人都不可以說自己對,也難以評論別人錯。這個故事,小孩在驢背,有人說為什麼讓衰老的人步行?老人在驢背,有人又說為什麼讓稚弱的小孩步行?當老人和小孩都在驢背,有人又說為什麼這樣虐待驢子?到老人小孩都步行,有人又說為什麼這樣優待畜牲?老人小孩和驢的四種可能關係,全都列舉了,但竟然沒有一種逃出人的批評、不滿。上面任何一種做法,都不能滿足另一些批評的人,可見沒有人做事,可以完全讓他人滿意的。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在修真之士,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說人非是一個方面。但「是非終日有」,當遇到別人有所批評,甚至講自己「是非」的時候,一方面我們不必介意,耿耿於懷,而且還應當有一種高姿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就是自己確有過錯的話,即應聞過則喜,謙虛接受,努力改正,尤其對自己要求越高越嚴格的「修人」。而即使沒有過錯,也可以借鑒為經驗教訓,注意不要犯錯。修真之士,只要自己三清四正,又何愁別人講「是非」呢?所謂「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月影斜」

  「鬧市煉道客,蘭庭試修人」,各位壇生善信,我們處於一個群體,不可避免會遇到任何一個群體會有的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問題,只有我們堅決聽從 龔中成壇主的囑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為貴,貞義禮和,和平友愛,中和是福,福祿綿綿。(2004/3/6)凡我壇人,在此之時,各應謹言慎行,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說人非,各積口德。……
(2004/2/15)則我們自能在修真路上邁前一步,晉上高層。

<<<<<< 團結有力量 >>>>>> (歌曲:一枝竹仔)

 一枝竹會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斷折難,心堅似毅勇敢,團結方可有力量。 嘿!

大眾合作不分散,千斤一擔亦當閒,齊共同力無猜忌,一切都好順利。 好!

花雖好要有蝶滿枝, 月雖皎潔有未滿時, 孤掌莫恃依, 團結方可幹大事。

大眾合作不分散,千斤一擔亦當閒,齊共同力無猜忌,一切都好易辦。 好!

 

甲申年 修身課程 人和最貴

金蘭觀修身講義 —— 人和最貴

  世上有人,人走在一起,而為人群。小至家庭、學校,中至團體、企業,大至社會、國家,都是人群的結合。人群相處,需要「以和為貴」,而「」需要互相「」讓 (今年正是「」卦值年,意義更大),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可惜往往有人不能明白,而造成紛亂;亦有人雖明白要「以和為貴」,但到實行的時候卻產生問題。其中情況如何,我們試探討一下幾種情況。

人盡本份則能人和

  人際關係,須遵從「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的原則,這道理原是天地自然的正理,而在師尊、壇主的乩文中,已多次提及。「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乃約束我們,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份(不踰越),讓別人。能夠這樣做,人際間就恢復了禮(秩序和次序),而實行,才能真正做到人和。 曰:「禮之用,和為貴」,說的就是的實行,目的是為了達到「」。

  換言之,我們道家以至我國傳統的人際關係,是以自己對別人如何為出發點,強調要謙讓別人,而最後的結果必須要達致大家的和諧,作為基本點來考慮的

在家:子女對父母孝;弟妹對兄姐恭;妻子對丈夫順。
     (父母當然亦要慈);(兄姐應愛護弟妹);(丈夫應對妻子義)

在國:臣子和人民對國家忠; (國家亦要愛護臣民百姓)

在外:朋友互相之間有信義。

關鍵處是問
我對其他人怎樣?
我有沒有盡到自己的本份?

  這裡,做好自己的本份,即交了自己的功課。而不是設定前提,不是要求別人要怎樣怎樣,然後我才怎樣怎樣 (事實上這樣的人,因為有了前提,是很難真正盡本份的)

  反觀 祖師所說,現在世界受了歐風美雨侵蝕,「時至今日,人心不古,五倫不思,綱常不顧,八德沉淪」(1993/5/2)。其中主要的實質分別,即是在人際關係,強調自己的權利,要求人人平等,即自己與他人一般平等(即不講五倫八德),其關鍵處是先問人家對自己怎樣,而不講自己有沒有盡本份。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子女不講對父母孝(認為父母與自己一樣平等),晚輩不講對老師和長輩敬重(認為師長與自己一樣平等),臣民不講愛國,不講對國家、對社會盡忠(認為國家社會與自己一樣平等),由這強調個人的想法擴充出來,最終以致不顧別人,所以亦不會達致人和。

東嶽大帝曰
方今世道澆漓,人心不古。殊不知世可變,而道不可變,任他天翻地覆,而綱常名教,炳若日星,五倫八德,自在天壤。無論何時何代,聖賢豪傑,豈能捨此而別有經綸。
(摘自《洞冥寶記》)

  注意這些思想正是招致災禍,使自己命運橫逆、災病連連的禍根,將來更是受地獄重刑的罪犯。地獄中第五殿森羅殿,近世新設有「文明自由獄」,即專門懲治這些不講五倫八德,不忠不孝,提倡自由平等的犯人。(詳觀《洞冥寶記》,已有詳細透露。)

舊 乩 文 重 溫

  龔中成壇主曰:「在此之時,談論大道 (即指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世人多以為不甚合時宜。余曰:『不談大道更為不宜。』何也?觀今世界,各處災害頻生,禍亂頻發,皆因世人不明天道,有以致之者也 (人不明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的道理,不知道這就是天地惟一的準則,故而產生禍亂)。設若世人洞明天道,則世界當可和平相處。目今,長者口唱和平、人權、自由,試問那處有真正和平、人權及自由?到處多是明爭暗鬥,致有如是之災劫。

  「譬如商家經營設有賬部,每年結其營業盈虧。而上庭則設有一大賬簿,天眼監察人間善惡,賞罰至為分明,疏而不漏 (人有善惡,報應已不平等,必遷惡行善,方有好結果)。試以黃牛之地而論,惡人雖多,而為善者亦不少,故每次天災之發生,均能略為避免。此是上蒼監別善惡之分,故人稱港隅之地為福地。生等能居于此,亦算福人,自應知足常樂,常遵 師命,濟世利人。是為厚望焉。」 「凡我壇人,……既得師之厚澤,今後應如何濟世,如何培植後者,如何發揚師道,成為乎得承師澤之旨。切不可有違得承師澤之恩 (得 師尊教育之恩,切不可忘)。不然,荒心縱慾 (放縱心性),刻意思仇 (用盡心思於喜惡的人事)傲慢從事,致至自身不保而 (還要)禍及子孫。應切宜注意,不可為俗套 (一般人的見識) 所迷。切記!切記!是為至要。(1994/12/18)

  又曰:「夫天道與人理,無有平等之可能。今人時倡平等,究竟世上哪方有真正平等之可言?夫子曰:『治政以仁 (仁愛) 者。』以人之情平耳 (教人之心平等視一切眾生)。試以今日XXX (地方) 之情,人禮己失,亂道開端 (人與人間無禮,已是亂局開始) 者也。然官民終是官民,父子終是父子,欲得其位其豈可哉?萬世以後恐亦不能平矣 (官與民本不同位,父與子亦有尊卑次序,現實中要平等,雖萬世後(即永遠)是不可能者)(1994/6/12)

和之時義大矣哉

  遵守三綱五常、五倫八德,已如前述。第二,我們探討,不和產生的情況,以及不和的惡果。所謂「人不離事,事不離人」,當一件事情擺上來,不同的人,常常會因為自己的想法、習慣,對事情、事物的處理,有不同意見,不同的看法,產生不同的主張。這時候,大家如果能夠和洽協商,理性討論,體諒對方,那就容易產生共識,在異(不同)中求得了「同」(),歡喜收場。相反,大家互不接受對方,又不能用理由說服對方,再加上態度很差,不禮貌,意氣之爭,那麼原來可能很小的事情,也可以發展成紛爭,破壞和洽,以至出現相鬥(不和)的局面。

  家庭、社會、國家不和的局面,是悲慘的,不是我們所能夠承受的。家庭不和,嚴重的就會產生悲劇、慘劇;社會不和,就動盪紛亂;國家不和,就民不聊生,百姓悽苦;天下不和,就戰爭殺戮,生靈塗炭。這些不和,就是《陰符經》中所說的「殺機」,所謂「人發殺機,天地反覆」。相反,人能待人溫和,則人人歡喜;天氣溫和,我們會覺得身心舒暢;「家和」則「萬事興」;社會安和,就繁榮安定;國家安和,就國泰民安;天下和平,則萬民安居樂業。所以說,「」之時義大矣哉!

  龔壇主對因為意氣之爭,而引起的禍患,多次提醒,曰:「千年道行一朝喪,所言何事?一股無明火,燒盡功德林,一時之氣,意氣用事。(2004/2/22) 為什麼一個人一次的無明火,可以燒盡功德林,箇中含意,如果不小心咀嚼,難以明白。但如果小心考慮上面述及的後果,即一個人的意氣,可以破壞家庭、社會、國家的和諧,造成很多人的災難。為了自己的意氣之爭,付出了大家本來美好和諧的局面,出現我們不能承受的惡果,把時間和歷史倒退若干年,其罪過多麼嚴重!所以一次無明火,就足以燒盡功德林,以致「千年道行一朝喪」,已經把惡果說輕了。

呂純陽師尊在不久前,論及「積功立德」的問題,曰:

積功立德,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比如 修橋補路,又如 勸人修真,還有 勸人和諧,令人 和衷共濟,以和為貴,人和得天助,家和萬事興,其功非淺。(2004/3/28) 特別指出令人「人和」,其功特別深。其中之意,讀者能明白乎?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