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觀修身講義 —— 八識與轉識成智 |
「修心方為根本」。人的心識活動,乃屬五蘊,其中情況究竟如何?修行人應嘗試認識,此有利於「轉識成智」,修習無上菩提,進入般若波羅蜜多之境。 六識因六根發揮作用
人的色身由物質四大假合,即地水火風組成,整個色身依功能分成六大部分,就是:眼根 (視覺器官)、耳根 (聽覺器官)、鼻根(嗅覺器官)、舌根 (味覺器官)、身根(四肢軀體) 和意根 (腦及神經系統)。人的內心活動,通過這六根進行的,稱為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
||
第一識:眼識 |
心識在眼根發揮功能,使人能通過視覺器官,觀察到世間各種事物 見 |
|
第二識:耳識 |
心識在耳根發揮功能,使人能通過聽覺器官,收聽到世間各種聲音 聞 |
|
第三識:鼻識 |
心識在鼻根發揮功能,使人能通過嗅覺器官,感受到各種氣味 嗅 |
|
第四識:舌識 |
心識在舌根發揮功能,使人能通過味覺器官,嘗到世間各種食物的味道 嘗 |
|
第五識:身識 |
心識在身根發揮功能,使人的四肢軀體能接觸外境,作種種活動,又使內臟肺腑,發揮維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覺 |
|
第六識:意識 |
心識在意根發揮功能,使整個神經系統能發揮作用,讓整個色身能通過此系統,由心識指揮,在世間動身發語,作種種業 知 |
|
「有形有質終須壞」,六根由四大組成,本身並沒有精神生命,當人死後,物質性的六根,便會朽壞、散滅、轉化,成為新的物體。六根的功能,不因四大,(試看無情木石可知),而是因靈性而來的心識的力量。沒有心識,六根只是一堆廢物,沒有生命活力。有了心識,通過六根的功能,可令生命力藉著色身而在世間活動,過物質的生活。 |
注意心識可不需要根身的存在,而發揮活動力。但離開六根,離開身體,生命純粹是精神界(靈界)的活動,不再過物質世間的生活了。問題是色身還是否需要存在,這關乎生命體從前的業力與修行境界,「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若因業力所牽,要以色身續命,生命便難捨色身而存,故此便有再度的生死輪迴了。 |
意識的指揮操縱力量
四大本身不能看、聽、嗅、辨味、感覺和思維,否則木石銅鐵、雨露微塵,也有活動力,便與人沒有分別,這是不合情理的。人能看、能聽、能嗅、能辨味、能感覺和思維,實是心識借助眼、耳、鼻、舌、身與外界溝通後達到的。於是六識分為前五識與第六識。
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要靠眼、耳、鼻、舌、身對外境接觸,進行認知了別,負責所有的感覺,是前五識;
第六意識 對前五識傳送的零碎片面資料,進行認知了別,加以綜合整理,判斷後並產生作用,指揮前五識,作出善或惡的反應,進行身口意的活動,作下善業、惡業或不善不惡業。意識任何時候都可作心理活動,可以了別外間事物,有向善的能力和希望,但又有產生痛苦迷惑哀愁、貪瞋痴慢疑、錯誤見解等煩惱,更能生忿恨欺詐、懶惰、放縱、散亂、恐懼、不安等隨煩惱。 負責思量,又執著自我的第七識
六識未及思考,便引發身口意的活動,而在它之外,本有一個第七識末那識,可以進行思考,但又往往發揮不起作用,常被六識的慣性搶先自作主張,取代他的活動。 七識末那,是心識中掌管思量的部分,本應影響第六識,令它指揮前五識作業。然而因為不愛思考的人總比愛思考的人多,而且多數愛思考的人,亦經常依賴第六識的慣性力去處事,於是倒過來影響七識的決定;以至七識雖然思考,但六識的機械反應已經作出,身口意業已經引發,而無可奈何,形成惡性循環。 七識還有一個特點,遇到外緣,馬上產生「人我」的想法,使眾生即時感到有一個「我」在這裡,於是「我執」便同時而起,妄念頻生,爭強鬥勝。七識對「我」的執著與六識的慣性力,指揮著大部分人的思維和平時活動,往往使所作的業不斷向惡的方面傾斜。 生生輪迴不息的種子——八識阿賴耶識 心識的功能,實際分為八個部分。第八識叫阿賴耶識,是前七識的本體,也就是我們的「心」,為人生的主人翁,投胎時先來,壽終時後去,它儲藏著前七識的所有經驗,是永不會忘失的記憶中心,而且不僅今生經歷的資料,過去世的人生經驗結晶,且在未來世也能繼續儲藏將來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他的業力、因果輪迴的元素,都儲藏於其中。當生命結束,除七識中的我執,其他前七識都會消亡,而第八識則繼續存在,並加添這一生的經驗和業力在裡面,再輪迴於四生六道。 眾生在他的一生,遇到的命運際遇、病苦疾厄等,好似身不由己,其實都是他的業力導致,而這些業力,就從八識出來,遇緣 轉識成智的聖人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一個得道的聖人,他的八識會出現「轉識成智」的巨大轉變。 他以往的錯誤認知和見解,現在已經糾正;從前的顛倒妄想,現已祛除。對一切事物,當下便知它的本體真相,他心識的活動,都與最高的智慧契合,絕無謬誤。聖人的前五識已不復與凡夫一樣,不受污染,再不為物慾所纏、虛妄所惑,能知一切現象的實相。聖人將五識用於塵世,隨緣說法,指點迷途,除眾生之苦惱,授解脫之方。他能隨意運用五識,事事無礙,一切皆隨心所欲,不但能完美地完成一切事,更能於一切活動之中,契合最高的智慧。 聖人的第六意識,對一切人我諸法,皆能觀察明白,遠離一切虛妄錯謬。它清淨無污,使五識也因而變得清淨。聖人從六識無誤的觀察力,在世間為眾生開示生命的真諦,解說一切的真偽。由於聖人早已樹立為眾生無私奉獻的決心,無上菩薩,故對他人你我分別的執著,經已永遠斷絕,他的第七末那識,已捨棄我執了。他無私地積立功德,而絕無望報之意。他已進入一個無我而我,無為而為的境界。 聖人的第八識,歸於純淨,以前的業力,受報圓滿,便沒有業力再牽制。至此八識再無污染,於是八識中來於無極的原有的無上智慧、道心佛性,一一顯露,便能脫離不斷的生死輪迴,不再受三界的束縛,進入仙佛的境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