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年 修身課程 談《萃卦》的凝聚與團結之道

金蘭觀修身講義 —— 談《萃卦》的凝聚與團結之道

丙戌年值年卦,乃講凝聚與團結之道:

澤地萃 坤下 兌上

卦辭: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
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王假有廟。致孝享也。
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
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薈萃、集萃、匯聚 【萃。亨】

  《萃卦》第四十五,坤下兌上 ,兌為澤,為湖泊、池、沼,為雨露;坤為地,為眾。地中多池沼,濕潤,故草木叢生,「萃」字是草木叢生密集的樣子,「萃卦」引申為集聚、匯聚,還有結合的意思。

  《序卦傳》云:「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李鼎祚《周易集解》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故言物相遇而後聚。」又孔穎達《周易正義》云:「能招民聚物,使民歸而聚己,故名為『萃』也。」這些古人解釋的大意是,世上人事當相遇後,匯聚一堂,形成一股繁榮發展,也就是團結的力量,這就是『萃』的意思。有了這股力量,自然可以「亨」通,故「萃。亨」也。

  相遇而能不能結合匯聚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張良在遇上劉邦之前,曾經遇陳勝、項羽,但未能為陳、項所用,好比一盤散沙,雖遇而未能合,及後遇劉邦,一拍即合,如膠似漆一般團結在一起,創造漢室天下。劉備與孔明相遇前,兵敗流竄,有如喪家之犬,然與孔明相遇後,局面改變,屢挫曹操,終成三分天下之時代。「萃卦」的亨通,是同心同德的力量能夠結聚在一起,團結在一起所做成的,群英薈萃,使到百花齊放,欣欣向榮。

以正道感格匯聚人心【王假有廟。利見大人】 ( 致孝享也。聚以正也)

  人群相遇,能否聚合,還是會渙散,要看多方面。以一個國家言,國君所堅持的方向是否正道?有沒有延攬人才的誠意?有沒有能容乃大的胸襟?上下之間有沒有嫉妒才能的人從中作梗?人才有沒有被埋沒?上下之情有沒有溝通?……

  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群匯聚結合,皆因有共同的信念和志趣,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偉大的信念和志趣,結合有崇高理想的人。古代賢明的君主,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此保其社稷、守其宗廟,在遇上大事時,到宗廟行致敬禮(守其祭祀)感格神明,作為他的誠信的基本,可以上稟宗祖,下昭臣民,這就是「王假有廟」的意思,也就是用至誠的孝道來辦事,故曰「致孝享也」的精神。如果所作所為對不起列祖列宗,那就會受神明所鄙棄、世人所唾罵了。此引申,這就是君王的作為必須行正道,以德服人,以理服眾,才能令同心同德的人們匯聚起來,使無數才德兼備的人出現,集合到周圍。行正道才能延攬真正的人才,這是「利見大人」。

  我們金蘭觀堅持修真行道的方向,以 龔中成壇主所說「道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至高宗旨、為人生觀(2001/3/4)的理念感格人群,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使社會上很多人逐漸認同我們,接受我們,願意匯聚金蘭,於是才有目前的發展。因為我們所行的是「性命雙修」的正道,我們講的忠孝之正道、講五倫八德,講三綱五常,講仁義禮智信,一句話就是講道德,這是上合天心,下合人心的,是現在社會最缺乏的,時人不講不提的,但金蘭觀人講,金蘭觀人做了,這是感格匯聚天下群英的重要基礎。我們至誠地努力去做(利有攸往),因為這是符合天意的(順天命也)。

既通上下之情,又堅守原則【順以說(悅)、剛中而應、聚以正也】

  易經《萃卦》,可以提示我們金蘭觀人,應該如何努力,發展中興。本卦的卦義,坤為順為眾在下,兌為悅在上,這是在下的順上,在上的悅下,是上下之情交通,有悅而歸聚之象。順是民從,悅則民服,上卦和悅而下卦順從,上下團結聚合在一起。通上下之情是「萃」的「和順」,還有堅守原則是「萃」的「剛中」。







  因為上下相通,乃建基於對正道的堅持,如果我們不堅持正道,那就失去匯聚的意義了。比如在社會普遍不講忠孝的情況下,於是不敢對人講忠孝,或者認為老土過時;在道教精神被嚴重歪曲,道家形象參差不齊的社會氛圍下,我們不敢宏揚正道,講正確的道理;在三皈五戒的原則被其他壇堂所忽視下,我們有些道門中人也有自己不講三皈五戒了。這樣失去對正道的堅持,最後是向道者的失望;離開原則,最後也不會聚合同心同德的人才,這是必須注意的。「萃卦」彖辭所謂「聚以正也」,就是必須以正道來團結人群的意思。有人認為對正道的堅持是一種固執、執著,殊不知在離亂的社會環境,不能執著於正道,就會正邪不分,正道不能宏揚,也就離道日遠,歷史上所有的忠臣孝子莫不執著於三綱五常、九美八德,這應該是擇善固執吧。

  萃卦  的第五爻,乃為陽爻,得中得正位,顯示有剛健中正、不偏不倚之品德,是團結所有人的核心,彖辭云:「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這是堅守原則,以德服人,上下和悅,才能真正團結薈萃的意思。

防範不測,兩手準備【除戎器。戒不虞】

  萃卦有一個危機,因為匯聚則人事眾多,人多則秩序易亂,亦會良莠不齊,俗稱龍蛇混雜,發展下去,如不注意,可能未必會是好事。這是易經的精神,教人任何時候要看到事情的兩面性,有可能好,也有變壞的可能,不是給我們一個絕對的答案,只有作好兩方面的準備,特別是對危機要有制約的準備,才可以力爭最好的結果。所以萃卦講的既是聚,也是約束的道理。

  象辭教人法天道行人道,是易經辭句中最重要的。萃卦的象辭是「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戎,兵也,戎器,解作兵器。除戎器在這裡作修理、整治兵器的解釋。「戒不虞」在這裡作防範不測的意思。

  萃卦上兌為澤,下坤為地,有「澤上於地」之象。澤既上於地,則就會有水聚集,但水聚集到一定程度,便會滿盈而高出地面,這就隨時有沖決堤壩的危險,所謂水滿則溢,潰決而莫能御。君子觀此卦象,就領悟到世上事物,禍福相因的道理,草木暢茂,人民聚集,本是好事,但也難免有害群之馬、奸邪分子,混跡其間,伺機作亂,所以要修治戎器,做到有備無患,以防意外,這樣居安思危,才可以保持長久和發展。

  最後,人團結聚合則發展興旺,人分裂離散則衰敗,看薈萃的情形,未來便可預期,故此「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乙酉年 修身課程 三談轉識成智

金蘭觀修身講義 —— 三談轉識成智

  人心起伏,有正念亦有妄念,但妄念往往更多。堯帝對舜帝講十六字心法,就特別指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道理人心皆是私心妄念,故胡作非為,極其危險;而純真沒有妄念的道心雖好,卻極其微弱,也就是我們心中的正念常常很小(少)。收攝這些私心妄念,是所有宗教修行,也是聖賢教化世人的大課題。

  道家講修道,主要即在於修心 ( 龔壇主:『修心方為根本』),如何祛除妄念;  佛祖在《金剛經》中講述的重點,是如何能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  救世大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更是專門講心的修持法門,教人明白五蘊皆空,以度一切苦厄;講孔門心法的《大學》,提出大學之道,在心的止於至善,並由止而達到定、靜、安、慮、得。此全所謂收心養性、明心見性是也。

  人生活在現實世界,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周圍的人、事、物,以錯誤的見解和認知方法,就會障閉靈明,生起各種迷執,不斷為物所牽。故此正確的心識活動,有正見、正思、正念,是修行人避免無窮無盡又雜亂放逸的妄念,此起彼落的重要功課。

前六識的轉識成智

  認識了第八識寄存過去世所有的資料業力,固然對眾生轉識成智,起根本性的作用。但前六識認知過程犯錯,第七識最麻煩的執著「人我」的分別心,一樣可以產生妨礙,令妄心活動,不能消除過去的因果業力,致識神用事,元神(眾生之真靈真性)退藏。

  當六根接通外境,眼耳鼻舌身五根即對物質世界(色)進行觀察收聽氣味味道觸覺,把收集得到的訊息(受)在意根綜合整理,進行思考(想),而作出判別決定(行),付予善惡對錯的行動反應。這裡,眾生最容易錯認所見(所聞等)以為真實。要知道物質世界沒有永恆,有形有質終會衰敗,名利物慾都是虛幻、短暫的,不是真相實相。從時間來說,去年已過去,永遠不會回來;上個月過去,也永遠不再回來;上星期已過去,永遠不再回來;昨天過去,也永遠不再回來;前一小時已過去,永遠不再回來;前一分鐘、以至前一秒鐘過去,都是不能回來的。現在呢?現在在瞬息萬變中,也非真實。至於未來,更是變動不居,不會停滯在任何地方。

  只有愚人迷在其中,以為樣樣真實,而爭奪這樣那樣虛幻的、短暫的名利物慾,「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第十二)身外之物,蒙蔽人如此;覺悟的修真之士,冷靜觀察和思考這些問題,而知四大皆空,並且看到追逐外物對自性的壞處,淡然處之。

救世大士:

時人迷惘,眼見為真,不見為假,本末倒置;皮毛在表,筋骨在裡。
晉退關鍵,智慧覺悟: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層次不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箇中真諦,靜寂定明,明心見性,見性為真。
(2004/5/16)

  其次、事物有多面,人常常因為一些偏見,而只看一面,看不到另一面或者全部。從前有「瞎子摸象」的故事,講幾個盲人分別摸到象的部分身體,而將局部當成全部,鬧出笑話。成語「眾口鑠金」,說起初有人向曾參母親報告曾參殺了人,他母親不相信善良的兒子會有這樣的行為,但當聽到陸續來的人都說曾參殺了人,他母親竟開始動搖,最後更難過得哭起來,眾人的說話竟讓假象作了真象。類似的還有一個「三人成虎」,本意都提醒人要謹言慎行,說話要有根據,但另一面可看到前六識對接收到的訊息,要小心判別,不致犯錯。佛經常叫人親近的「善知(智)識」,即能轉識成智者也。

破除我執:學習鹽的精神

  龔中成壇主上壇對本觀大典的活動,在乩文中有這樣的總結:「部份值事、壇生、善信,擔任義工服務隊伍,和藹可親,溫馨洋溢,紫氣盈門,回味無窮……。宴會結束,清潔打掃,物品回原,珍惜觀物,更是可貴。忘我投入,三心四相,真誠奉獻,戌時回家,樂而忘返。」三心即無過去心、現在心和將來心(「過去不理會,現在無所為,將來亦如是。呂純陽師尊1999/9/19)四相是指「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也就是沒有「你呀我呀」、「這是你的我的」、「這些不關我事,那些不關你事」、「我為什麼要幫你做埋」等等的分別心。這是 壇主首次明顯以「三心四相」來表揚那些忘我的、只是一心為觀出力、真誠奉獻的工作人員,如果將那些粗重工作事務作為苦差,是不可能樂而忘返的。

  「三心四相」,進入忘我,是破除我執、破除斤斤計較的最好利器,也就是第七識轉識成智的最好方法。

  有人以鹽來比喻這種忘我的精神。鹽投入水之中,就溶解在水中,沒有了自己,鹽跟水再也無法分別出來。每一滴水,都有鹽在其中;只要有水,也就有鹽在其中。我們願意修煉自己的心性,便千萬不要學做石頭,投在水中,霸佔一個位置,但永遠和水不能融合,這樣有自己(我執),即使怎樣修,都難以「真」啊。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