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年 修身課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之二

金蘭觀修身講義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之二

由「般若」一詞看佛經中翻譯的問題

  佛經原文是梵文,發音和文字完全與中文不同,在翻譯成中文時,出現有四類情況,一般稱為四例。j音和字都翻譯成中國的語言文字,如大藏經中的大小乘經典。k是有些字只翻字不翻音,即將梵字譯成中文,但保留原來的梵音,如「般若」二字,或者佛菩薩所說的「咒語」。l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萬字,字體雖然仍然是梵文,卻譯成中國的語音。m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經,全部保存梵文與梵音。

  那麼不翻譯的地方,以什麼為準則呢?它有五種,稱為五不翻。j屬秘密故不翻,如佛經中的一切神咒,是諸佛菩薩於禪定中所發出的秘密語,一個詞含攝無量的意義,中文中沒有適當的詞句,可以表達其中所含奧義,故不翻。k因尊重而不翻,如般若,雖然可以譯名智慧,但其中含意包含宇宙人生真理,并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即使是一些聖人賢人的智慧,亦望塵莫及,為了顯示般若的尊貴,避免人產生誤會,所以只譯其音,不譯其義。l屬於多含不翻,有一些詞含有多種意義,故不翻。m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可以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但古德譯經,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顯示佛道的殊勝,令讀者特別注意!後來譯經的人,亦隨順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n此方沒有的不翻:如庵摩羅果,是印度當地的一種藥果,形似檳榔,食之可驅風寒;其他地區沒有,所以不翻。其實,庵摩羅,是清淨無垢的意思,可譯名:清淨無垢果。

『般若』之音義翻譯

  「般若」二字,讀音「波惹」,這是原來印度的梵文讀音。本來「般若」含有中文的「智慧」的意思,但是為什麼不直譯為「智慧」,而仍用印度的原音呢?這是因為中文中所謂「智慧」,是指普通的聰明智識,而這種聰明智識,離開道經、佛理中所述,離開仙真佛聖的無上智慧,尚差得很遠很遠,特別是普通人的智慧,根本未能破無明、去煩惱,不能超脫生死,不受陰陽所制,不被五行所剋,成仙成佛,晉上天堂,返回無極。

  「般若」是轉凡成聖的智慧,因此,古之譯者,乃保留其原音,不將「般若」譯為智慧,以顯示「般若」的尊貴,并非世間人的膚淺智慧,可以同日而語。(有使人易懂,解成「妙智慧」、「大智慧」者。)

  般若者,是要用無上的智慧力,降伏自己放縱的身心,習靜定而不生心魔,看破凡情不迷紅塵,以慈悲心度盡世人,惟獨不計較自己。由於這個原故,般若是不能簡單譯作智慧的。

誦讀《心經》的好處

  在未解釋《心經》之前,先說說誦讀《心經》的好處,可以讓我們更重視《心經》。由於《心經》是大乘佛理,這個乘字,是「車乘」即運載的意思,譬喻載人載重物,小乘中乘好像小車,力量太小,所載有限,僅能載自己;而大乘尤如大車,不但載自己,還可載更多的人,像巴士、火車、飛機所載就比單車、小車不同。道家、佛家更時常用船來作譬喻,故稱慈航、或者般若船、救生船。

  《心經》既屬大乘,所渡者不僅廣眾,而且尊勝,因《心經》所說乃「般若」,而「般若」按佛理說,諸佛皆由般若所生,「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金剛經》),《心經》中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說明三世諸佛得成菩提,都是依般若而得成就,所以說般若乃是仙佛之母,而既然諸佛皆是依般若而生的子女,所以般若最是尊勝,讀誦《般若心經》,並依之修行,便可得無量功德

有漏功德與無漏功德

  仙真佛聖經常勉勵我們積功立德,但是我們須知,並不是我們所做的任何善事皆有功德,原來功德離開般若,或者不與般若相應,便非真功德,又稱「有漏功德」。般若是轉凡成聖的智慧,依?這種智慧,在世間而有般若的覺悟,依此覺悟所作之善事,方有真功德,或稱「無漏功德」。

  什麼是有漏呢?像一件器皿,是穿漏的,以之盛水,必定漏去,如果人在行善的時候,以貪心(謀名利、風頭、權位、為私慾)、嗔心(埋怨、不滿、憤恨、不平、咒罵、冷嘲熱諷、妄語等)、痴心(執著、不分是非、邪見邪想)、慢心(自高自大、看不起人、輕慢別人、不能與人和睦共處)、疑心(不信真理、不信因果等)、自私固執的態度從事,則雖然做善事,但這些善事沒有與般若智慧相應,實際上缺乏般若的覺悟,功德都很快漏去了,便是有漏功德。簡單說,在這中間夾雜有私心的,不是無人無我,是斤斤計較的,便屬有漏。

  我們有些人做了些善行,便覺得自己甚有功德,但到因果面前,或疾病痛苦,或命運不濟,或家庭不幸,便怨恨為什麼上天不予善果,這是不知道以般若去作功德。歷史上的梁武帝,第一次見到達摩祖師,問曰:「朕一生供佛齋僧,起寺建廟,有什麼功德?」達摩祖師說:「實無功德。」原來作善而念念不忘,處處記住,以作炫耀,實是有漏功德,做了善事也沒有效果。

  如果所行之善事,沒有貪嗔痴慢疑自私執著等夾雜其中,大公無私,是屬於轉凡成聖的善行,如此功德實為無漏功德。即如一件堅固不漏的器皿,用來盛水,並不會漏去。簡單說,其所作是完全由真心流露的,是沒有私心的,無人無我的(無四相),是沒有是非,不斤斤計較的,作善而不欲人知人見,不想揚名,便屬無漏功德了。

念誦《心經》的靈驗

  經常靜心念誦《心經》,並且依之修持,在特殊情況下,會發生想不到的靈驗效應,下面講兩個簡單的真故事,以供參詳。

  根據一部專記載救世大士聖跡的《觀音菩薩本跡感應頌》所述,宋朝有一人名賴省幹,在浙江一帶專捉童女,以妖術殺人祭妖。有一女子的母親敬奉觀音大士,常念誦《心經》,於是女兒也常隨母念誦。不幸後來這女子被捉,當輪到以她祭妖,先要沐浴更衣,然後鎖在沒有人的房中。女子自念必死,惟有一心念誦《心經》,至夜半,忽有一物由屋上下來,光閃如電,穿窗而入,女子見了感到恐怖,只能念出《心經》最後的咒語:「揭諦揭諦……」忽然自己口中放出光來,那妖物不敢前進,而女子口中光明漸大,照射妖物而發出鏗聲,妖物接?扑倒地下,此時適值有巡者經過,女子即大聲呼叫救命,巡者破門而入,見地上一條已死之大蟒蛇,女子講述經過,於是報官捉拿了賴省幹,依法治罪。這是念誦《心經》的靈驗,其力量不可思議。

  這部書還有另一個靈驗故事:陳有嚴家中的婢女有鬼魂上身,忽然胡言亂語自稱是姓楊的,各人為她百般祈禱而不許,唯請念《心經》超度,於是全家虔誦《心經》,婢女忽然瞋目大聲說:『有人食了肉粉團來念《心經》,這樣是沒用的。』於是調查眾人中,果然有一人食了肉粉團,便令退出,大眾再虔誠地念了一千遍,婢女才漸漸蘇醒,造也是念《心經》的靈驗。

丙戌年 修身課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之一

金蘭觀修身講義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之一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一句重要經文,在本觀兩年來的乩文,曾被八次引用,上期前任壇主 卜應天祖師降壇,亦再一次引述提醒我們,並且說明「道佛同源,無分彼此」,教我們勿強分道佛而忽略對佛理的研究。由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如此重要,可以「度一切苦厄」,我們有必要好好學習,加深理解。

《心經》名稱的要旨及作者

上(大)、中、下(小)乘之分別

在佛理中,對三種不同根性 資質 眾生所說之法,謂之三乘教義。

對小根眾生,說四諦法 苦集滅道,名聲聞乘,亦即小乘。

對中根眾生,說十二因緣法 無明、行…至老死,名緣覺乘,亦即中乘。

對大根眾生,說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法,名菩薩乘,亦即大乘。

中小二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人,例如小車,只能自載,以力量小故。由於此二乘皆只為度己,亦有將其合併共稱小乘。

大乘不獨自度,兼能度人,廣度眾生,令人人成道成佛,故云無上菩提。

小乘者因人間生老病死及各種苦楚而生厭惡,急求解脫離捨,希望過沒有勞苦、自由自在,也沒有責任與抱負的生活,但求自身離苦,而對眾生並不關心,在佛教的角度稱為阿羅漢,即俗稱所謂自了漢。他們看透世間虛幻,但卻沒有慈悲及度世的志向,此謂之小乘之理由。

大乘者乃菩薩,以自覺覺他為事業,自願長久往返六道之中,遇災救災,遇苦救苦,為眾生服務,指導離苦得樂的方法,他們大慈大悲,把濟度眾生作為己任,雖然本身已可成道成佛,亦無須生死輪轉,但為慈悲之故,不願眾生受苦,無依無援,皆乘願再來,不避艱辛,度有緣之士。

大小乘之分別,在於救世與自安。我金蘭觀的方向,便是實行 呂純陽師尊普渡宏願,度己度人,一如 龔壇主所歸納:「修真有道,修身有門,醫療保健,三者合一,改造人心。菩提自性,上乘菩提,上乘法門,渡人自渡,功德無量。
余望全體值事,各應全力以赴,力臻真善美。
(2005/3/13) 我們希望已入道的壇生,有志度己度人,加入上乘菩提的行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亦稱《般若心經》,簡稱《心經》,就是專門研究我們的『心』的一部經。《心經》是 救世大士有一次與 ,還有許多菩薩、許多比丘,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集會,於 前向一位佛弟子解說修行之法。大士說法之後,得到 世尊稱善嘉許,向眾人指出「應如是行。善男子,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當隨喜。」意指《心經》可以直入上乘
(大乘),得上乘菩提,而非中乘、下乘 (小乘)

  可惜世人,對《心經》理解不得其主旨,雖讀誦卻不能修持而度苦厄。在一百七十多年前, 大士曾在道堂「萬書閣」降乩,寫道:「海南老衲,致語善信,吾曾有願,普度世人。因有心經一卷,留傳甚久。口誦者既多迷昧,強解者流入野狐,將吾一片人天胥(全、都)度之心,而為果報小乘之義,深可憫惻。」「世人若能信心奉持,依法修煉,身有光明,吉神擁護,不墮輪迴,不落惡趣,萬千罪孽,一概消除。(《心經口氣增註》)於此可見, 救世大士救世之宏旨及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腸。

  《心經》是佛經大般若經裡面的一部分,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而這一部《心經》,雖只是二百六十個字,卻是包括了無窮無盡的義理,敘述了諸佛菩薩觀心證果的修行法門,指示了我們凡夫觀心修行的大道,讓我們依此而證真斷妄,離苦得樂。有人說,《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能總持一切法門,所以叫做《心經》;又有人認為,佛經三藏十二部經藉甚多,惟有「般若波羅蜜多」是所有經藉的核心,所以叫做《心經》。這些說法固然不錯,但照 救世大士所親解,當又有一番義理。請看 大士所言:「心經二字者何也?蓋人行波羅蜜之功,全在己之君作主,者原係日用常經,其經藏於西天之兌宮,人欲向西天兌宮,取此日用常經,非南溟離火文明,無以制伏兌金,而取水中之金,此吾所以寄居南海,以救世人之苦,實所以救修行者取經之苦也。(《觀自在菩薩親著心經傳燈真解》) 欲求真理,須在自心中下功夫,此心經也。

本觀以教人修真為任,先度有緣人,義工獻出個人時間、精神、物力金錢,這一服務社群之重要舉措,乃合符渡人自渡的上乘法門,因此金蘭觀的方向是上乘菩提的方向。

本觀教人修真換來了一批初發心向道,服務金蘭的善信,逐漸壯大我們的隊伍。

大慈大悲之義

慈乃與樂給予別人快樂,悲乃拔苦解除別人痛苦。大智度論言:「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上乘菩提,普渡眾生,即菩薩心腸,其中具有慈、悲之心。

: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道佛中人愛護眾生,不但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對一切眾生亦無限的慈愛,願意無限度給予一切眾生幸福快樂,希望他們沒有痛苦,不要陷於憂悲苦惱,故此呵護無微不至,教他們修真解脫之道,增長他們的福慧,使他們得到快樂,此即「慈」心。

:悲是悲憫可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道佛中人同情憐憫眾生,要無條件救拔別人的痛苦,盡量減滅他們的煩惱,更以他們的苦惱為自己的苦惱,而忘記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種悲心似海的弘願,為的是拔人之苦,此即「悲」心。

上乘菩提、般若智慧的前提乃是大慈大悲之心。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