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 修身課程 六度般若與功德 《般若心經》淺解 之十二

修身講義——六度般若與功德《般若心經》淺解之十二

  仙真佛聖常勉勵我們:「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功是用力做工,陰是不為人知、不欲人見,在這裡是多做好事、多行善功,客觀上是前面所說的修福。德行是什麼呢?我們換個角度,從先民早期造字,來看其中端倪。

積福還須積德

  右方分別是甲骨文與篆書的德字。上面的德字中間是人的眼睛,但眼的上方有一直線,象徵人看著上天,接受上天的信息;眼睛外的四個彎是向四邊外圍布施,象徵四通八達,也就是現在的行字。意思是人遵循上天的天意,凡符合天道的,就去行、去思、去想,也就是效法天道、而行人道之意,你能在人生之中處處效法天道而做事為人,與天地相合,這就是「德」字最初的原意

  到下面篆書的德字,字義解釋的一個說法是「彳」(音斥,行走、實踐之意)加一個「惪」,表示「直心為人處事,不含私心」,那就是德了,但此義並非演進,實際比原來倒退;另一個說法,是由「彳、十、四、一、心」分拆組成,也就是乩文中不時提及的「十四一心」,《周禮》說:「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這一個「十、四」還是原來甲骨文中看著上天的眼睛(四),現在則加上看著周圍(十),即南北和東西,觀察上下四方,以天道無私為規範,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執行、實踐。

  ,就是人遵從天道、地道而行,不違背天地的原則,故稱德行。比如五倫是「道」,而我們依從父子關係,父母盡父母之職慈愛子女,子女盡子女之責孝順父母,這「慈」就是父母之德,這「孝」就是子女之德;又像君(領導)能以身作則,並且關心下屬、處處為下屬著想、甚至為下屬的家庭家人著想,下屬一定很感激,這榜樣(義)與關心(仁)就是君(領導)之德,而臣(下屬)忠心耿耿、盡忠職守、做好本份、不僭越,這「忠」就是臣之德。為人子女,有為人子女之德;為人下屬,有為人下屬之德;夫有夫德、婦有婦德坤德(婦德加婦言言語的溫文嫻淑、婦容外表的端莊整潔、婦工處理家務的能力,即婦女的四美德);一個部門有一個部門之德,一國國民有一國國民之德,……可以想見,德其實就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同理所以說道就在日常生活中」。本觀遵從師意在清明、重陽,在回歸十年紀念日暫停活動,亦都是要我們盡本身的孝道、國民一份子的忠道,實踐孝德忠德。古人在言及孝之重要時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能夠處理好先親的後事,每逢祭日孝念祖先(即盡孝),則民眾的品德即回歸到忠厚真純,從其中可見德並不難行,能守本份,人人自有其德。

  德之重要處在於「行」,行是行為,包括思想、見解、言語,以及身體的造作,通稱為「三業」。人的行為處處符合天道,便有美德;人有自己的本份,做好本份,成為榜樣,亦是美德。德有八,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又有九美,是:忠孝廉節仁義禮智信。(注意,師尊壇主多次澄清,非仁義禮惠信。)能做一樣,就有一種美德。積德比之積福,是更進一步的,因為德與道並行,是道的外在表現,可見八百德行是不同於三千陰功的。

心的善惡及忍辱

  六度般若能幫助修行人由此岸到彼岸,主要在給我們具體做事待人接物的六種實行的方法,其中般若心、慈悲心是本質、是核心,其他五度是手段、是工具、是從屬的,所以佛經有「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的說法。但般若心、慈悲心並不是空泛的,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去落實,幫助人去除妄心,恢復本心、真心。

  心是人的本源,人本來的心真純無染,人人如此,人人都有一個真心。但現在我們的真心多被妄心所遮蔽,所以現在的我不是真的我,是妄我。

  比如人本心是慈悲的,但如果沒有般若心,這種慈悲,往往先我後人,先親後疏,親友、熟人、老朋友、同學、同事,則特別照顧,甚至情感用事,形成溺愛,盲目的愛,常常待人偏私,甚至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不能情理兼顧。

  有一個這樣的普通家庭,婆婆精明能幹,辦事認真,媳婦刁蠻,而且懶惰成性,兩代同居,自然發生爭執,導致互怨互恨。時間久了,年輕的媳婦,更是怨
氣難消,茶飯不思,大夫把脈,一切正常,但察言觀色,似有無限委屈。細問其中原委,知道病由心生,大夫於是故作神秘,低聲對她說:「我很同情你的遭遇,為解除你的怨氣,我送些藥物給你,天天沖茶給婆婆吃,不出半年,保證她毒發身亡,但無人能發覺;不過切勿間斷,必須低心下氣,天天請婆婆飲用。當她飲茶開胃時,你還要多準備些可口的菜給她吃…」。媳婦心想,這樣也好,為了自己,唯有犧牲婆婆了。於是每天泡茶,恭敬奉上,起初婆婆也懷疑媳婦別有企圖,後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都天天殷勤獻茶,還細心照顧飲食營養,婆婆也就前嫌盡釋,愛如己出,婆媳之間,非常融洽,合作愉快。

  人的本質是真純的,在良善的互動下,媳婦漸漸已經與婆婆建立了真情。當時光迅速,不覺半年將屆,媳婦想到婆婆吃了毒藥,不覺驚慌起來,恐怕婆婆毒發身亡,急急前往求大夫搶救,始知半年來給婆婆服用的,只是開胃消滯散而已。

  這故事說明,人情感衝動時,往往喪失理智,若非大夫善巧方便,大錯早已鑄成。同時證明人的情感善變,今日朋友,明天敵人;今日敵人,明天可能是朋友,是會變化的,當時媳婦不孝是不對,但不是永遠不孝,所以謂「是非無實相。所以仙佛教我們凡事不需要太認真、不要執著,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這也是六度般若中「忍辱」的一個方面(當然忍辱還包括忍受一切艱難、工作事業、人的是非爭鬥,乃至寒熱暑濕等,但因過去已有詳論,此處不贅),切莫盲目衝動,事情過了就有轉機。還有,這故事更證明一切唯心,同是一個人,同是一件事,同是一句話,由於各人居心不同,見解互異,變成不同的結果。所以若人心存慈悲,處世做事,能情理兼顧,一定喜劇收場,正如 司馬頭陀副壇主曰:「一心一德,十四一心,心懷慈悲念,福果花盛開」。(07/3/27)

  資料:十善業(即身口意三業)

  「業」是眾生造的一切事業。這業有善有惡,凡夫知見不正,分不清楚。有些人不斷造惡業,能自覺悟的,實在很少。惡業分為身口意三類。

   第一是的動作 犯的惡業有三種:一、,就是自出生以來,直接間接殺的生物。二、偷盜,就是檢取非本分應得的財物。三、邪淫,就是不合理的行淫,正式夫婦若不論時間,不管地點,也是邪淫。若能不犯這三種惡業,纔能稱是「身善」。

   第二是的動作 犯的惡業有四種:一、妄語,就是欺騙人不實的話。二、兩舌,就是對甲乙兩方挑撥是非。三、惡口,就是罵人的穢語,及粗暴傷人的話。四、綺語,就是演說淫穢的話。若能不犯這四種惡業,纔能稱是「口善」。

   第三是的動作 犯的惡業有三種:一、,就是貪愛五欲,迷戀不捨。二、,就是稍不隨意便生怨恨。三、,就是迷惑顛倒,不信因果。若能不犯這三種惡業,纔能稱是「意善」。

丁亥年 修身課程 六度般若與福慧雙修 《般若心經》淺解 之十一

修身講義——六度般若與福慧雙修《般若心經》淺解之十一

六度般若的力量

  佛法中六度的力量,可以用上面的圖解簡單示意。登上沒底法船(般若船)需要有「上求道佛」堅定的信心、決心,放棄我執,而渡過煩惱苦海的動力,則來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因這六種力量能渡人過彼岸,故稱六度波羅蜜。

  般若是六度的核心,而六度要能應用在生活中,處處以般若心去行,無「我執」,沒人我分別,為大眾謀幸福,所謂「下化眾生」;否則布施是布施、持戒是持戒、忍辱是忍辱、禪定是禪定、精進是積極人生、智慧是世間智慧,雖能夠積福,卻不能到彼岸。

生活中的布施

  般若布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犧牲奉獻,自己肯犧牲、肯奉獻給大眾,肯奉獻給群體。龔中成壇主常以「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精神勉勵我們,講的就是犧牲和奉獻的布施精神。我們講過,布施本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類,但還有一些生活中的布施,修人平日未必有注意,在此再加介紹。

好眼布施: 用友善親切的眼睛看人,用敬愛的態度,注視父母師長。
聆聽布施: 專心聆聽別人特別是師長對你的說話,不傲慢、不輕浮,態度謙虛。
容顏布施: 態度懇切,和顏悅色,和藹親切,微笑對人。
言辭布施: 讚頌師恩,歌頌父母,講好說話,善言教化眾生,鼓勵他人向上,勸導他人學道,甚或令人樂觀積極,心情愉快。
身行布施: 在道壇盡點義務,或為父母師長勞動服務,或無條件幫助別人。
心意布施: 見人困苦,心生憐憫;見人布施,心生歡喜;見人學道學氣功、學太極鍛鍊身體,讚歎隨喜(隨緣而生歡喜心);見父母師長,恭敬尊重。
床座布施: 敬老尊賢,舟車讓坐,居家讓床。
房舍布施: 建造道觀佛寺,提供場地設施,或以私人房舍,供給道壇應用,父母師長居住。

  至於為道觀辦事,向仙佛燒香、獻花,以花果樹木食物供養道門,澆花拔草,清除雜物,吸塵掃地,煮齋供眾,講道、教功也是布施。布施又分「慈、悲、喜、捨」:

慈心布施: 仁慈博愛,平等待所有人,給人幸福快樂
悲心布施: 悲愍同情憐憫別人的艱難痛苦,希望幫助別人解除苦惱
喜心布施: 遇上別人有高興的事,心中歡喜,隨喜讚助
捨心布施: 不分貴賤,不計仇怨,平等濟度利益一切眾生

  總之,在群體中,或在公眾公益場所,盡一切義務,做有益於人的事,都是布施。而更重要的是,在進行這些布施的時候,你用的是什麼心態,是不是有為大眾謀幸福的心。如果實行布施,但卻用不可一世的傲慢態度,用不尊重別人的語言,和大眾格格不入,又或者有不滿埋怨,甚至覺得自己作了布施,卻得不到些什麼,種種計較、分別人我,如此,只不過仍是普通人,所謂的布施便失去意義。

  布施必須發自內心,真誠奉獻,隨時隨地,用自己的心力、體力、智力、財力、物力實行布施。我們將布施的福德種子,播種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會開幸福的花,結幸福的果,就是種福。

福慧雙修

  什麼是福?福是指人間富貴壽考,子孫昌盛,身體健康而言。人生得意之極,該是五福臨門,所謂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所好者德),五曰考終命(善終不橫夭)

  什麼是慧?慧的意義,是能分別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斷除自他心中疑惑,對人對事,皆能夠正確理解,謂之慧。慧即智慧,亦即是人人本具的道心佛性。

  布施與持戒,還有忍辱,能夠積福:人能真誠布施,必然大富大貴;人能慈悲不殺生,必然健康長壽;人若做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然如意吉祥,消災免難;人能無相布施,廣修福慧,必定成道成佛。人能真誠為別人謀幸福,必會得到別人對他的助力。所以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無福之人,固然要修福,即使有福之人,更要惜福,積福,自求多福。

  的獲得,要由禪定(靜坐觀照)、由般若來獲得。僅僅作布施,出錢出力的實行服務,只能算是「功」,可以積福,但不能明白道理,辨別是非,更不能斷煩惱,了生死,所修之福,屬於痴福。

  修福不修慧,雖然日後獲得福報,但都是短暫的,而且不是不懂得享福,便是不懂得惜福,致使福盡還墮,不得長久。雖然有福,往往目不識丁,笨頭笨腦,仍是不幸。

  修慧不修福,不能廣結人緣,廣種福田,所修之慧,只是窮慧。雖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結果不是懷才不遇,便是窮途潦倒,愁苦終日。

  大乘菩薩,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眾生是修福。必須福慧雙修,方能圓成佛道

  據說:從前有兩個師兄弟學佛,師兄沉默寡言,喜歡研究經典,專心修習禪定,非常用功,不久即斷見思煩惱,證得阿羅漢道。但由於平日很少與人結緣,又不布施修福,雖證聖道,但出外托缽,卻很少人供養,常受饑餓之苦。師弟則個性好動,喜歡布施修福,廣結善緣,但因不持戒,又不肯多聞佛法,修習禪定,結果死後墮入畜道,身為大象,惟由於生前喜歡布施修福,福報所感,雖墮畜類,尤生帝王之家,貴為坐騎,飲食豐足,而且身披瓔珞,珠光寶氣,高貴華麗,傲視同類。

  一天,師兄出門乞食,又空缽而還,途中巧遇象王,由國王騎著出外遊行,不禁感慨萬千的說:「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意思是說:我不修福,所以福報不如你;但你不修慧,又因破戒墮落,不如我解脫生死,得證聖道。這就是不能福慧雙修的結果。所以古人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所以修行人,一定要福慧雙修。如果修慧不修福,窮修人一名,生來寒酸,雖有智慧,可以弘揚道佛,利益眾生,可惜缺乏福報與助緣,無法滿其所願。反之,修福不修慧,生來福相,名成利就,財富億萬,生活無憂。可是沒有智慧,沒法超脫,一息不來,財富帶不去,業力卻隨身,業果報應降臨,悔之巳晚,不可不慎。因此,無論修道學佛,非福慧雙修不可,願與各位共勉,謝謝!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