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年 修身課程 談《豫卦》的和樂與防逸之道

修身講義—— 談《豫卦》的和樂與防逸之道

戊子年值年卦為豫卦,卦象為雷出地上,此卦提出三個重要問題:

一、

有陽氣發舒,萬物順動之象,於是有暢快之象,演上下和諧而快樂(和樂)之道。雷發聲,又有音樂悅樂之象。而這種和樂是以謙作為支持的。

二、

惟悅樂容易鬆懈而放逸、怠慢,過度興奮會敗事,故應不忘憂患。 (逸豫身)

三、

豫與預 事先、準備 有相同的意思,此事先有所準備,方能成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請看易經豫卦主要文字:

雷地豫  坤下⑧ 震上

 卦辭:豫。利建侯 (建立組織,利於治理) 行師 (懲治奸惡,消除禍害)

 彖曰: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九四之剛動得坤之順,致人心之和樂,豫之意也)。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 (動而合理,天地亦不違而依從它),而況 (何況) 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
時不忒
(日月不超越度數,四時不發生誤差。忒,音惕,差錯意)。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聖人所作合情合理,則刑罰公平而民心自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豫的精神,在這個時候,意義是多麼重大啊)

 象曰:雷出地奮,豫 (陽氣雷動,生機勃勃,萬物振奮的現象為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聖人觀象之後,仿雷制聲為鐘鼓,隆重祭獻,以表達萬民崇敬報答上帝之心,感謝其生生之大德。而在表達崇敬之時,亦同時追念列祖列宗所開創的功業,故作樂又有報答父母祖考的用意)

上下和諧才是悅樂之道:

  《易‧豫卦》第十六,坤下 震上 ,雷在地上,是大地之上雷行,表示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的氣機都已達到暢通了,因而萬物昭蘇;震五行為木,在坤之上,有草木生,為大地之上一片欣欣向榮,萬物生機勃勃之象。所以雷出於地,便使得原來潛藏於下的能量通於上,破除了氣機不通的狀態。一切生機,受著這種鼓舞而感覺振奮,這一種局面,就是自然界的「豫」。

  豫卦的精神,以上為震,震為動,下為坤,坤為順,帶出一個「上有所動,下則順服」的狀態,彰顯出一個氣機通暢、生機蓬勃的境界,這才是真正豫樂的時候。豫卦的彖辭曰:「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這就說明了起主導作用的陽剛之氣得到陰柔之氣相應,樂於相從,上卦的號令行如流水,沒有滯塞,上下都感到無比的暢快和悅樂,這就是順以動,也就是豫的景象。人的身心上下氣機通暢,便感到暢快;社會當中,上下通達,便民情舒暢,社會祥和。

  既然豫的精神,是上位者的舉動,順乎下面的民心,那麼具體而言,便必須知道民心之所向所趨,民之好惡,才能真正符合民眾的意願。豫卦卦辭曰:「豫,利建侯行師」,指出的正是在這「豫」樂的時候,最適宜、最有利作的事情。

豫樂乃因謙虛而達致:

  豫的上下和諧,其實乃靠謙虛達成。各位留意今年 李道明師尊流年乩文,可看到通篇貫穿了謙的精神,告誡我們「自高自大滿招損,地中有山謙受益」,要「上交不諂下不瀆 諂為諂媚,即逢迎拍馬;瀆音讀或俗,為褻瀆侮辱,輕慢不恭敬意。原句出自漢
蔡邕《陳太丘碑文》序:『交不諂上,愛不瀆下。』
」。這是因為豫卦的綜卦就是「謙卦」,這是說豫的內裡,有謙來作為支持,才能得到真正的豫樂、真正的通達、真正的順暢,各位可細心留意卦形自明。

  另外在易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豫卦為第十六卦,而前一卦第十五卦則為「地山謙」。這排列次序顯示,「謙」之後才能達到「豫」,只有謙虛待人,才能令到上下和諧,民心歸向,四海同欽,出現真正的快樂而具有生機的局面。所以《序卦傳》中說:「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謙虛是一種美德,其難得之處,是願意不願意接受別人比自己更高、更強,更有條件和能力,做得比自己好。他位置在上,卻願卑下於人;明明富足,卻願虛以待人;明明有實力,卻不以其實力壓人;明明堅剛,卻示人以柔弱;明明有成績,而卻不搶功、不居功、不邀功;不誇己之能,不逞己之長,而反示己之不足。這種態度,若非真心誠意,出自內心,自覺真實的不足,恐怕難以維持。謙卦以山之高,竟委屈而藏於地,包容納蓄別人,欣賞別人,學習別人,其精神之偉大,是需要有「卑以自牧」、「虛而有容」的謙遜精神,方可以做得到的。

  謙的實行,固然是有一種欲要長守「大有」的決心,而同時亦顯示守謙的君子,真正看到「一山還有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的事實存在,知道個人始終有所不足,故而時時刻刻惕厲自己,不驕不躁,不威不霸,功而不伐(居功),成而不居。

簡述爻辭並窺其中戒逸樂亡身之意:

  豫卦所談雖然是悅樂暢快,言人之心情振奮,通暢順達的問題,這固然可以使人事的發展容易增進和成功。但在卦中各爻,卻不斷透露出戒懼的意味。因為歡樂興奮,一旦變得過度,就會恣情;情緒的悅樂,倘若沉迷,又會逸樂。恣情逸樂,沉溺於歡樂,就會敗事。因為歡樂的正道,是順其自然,而與物同樂,適可而止。自鳴得意,在歡樂中迷失,樂極生悲,都是可以將以往的成功、物質生活上的豐裕、精神品德的謙厚,使之在其中發生改變。故此豫卦諄諄告誡人們,和樂容易沉溺,而發生悲慘的結局。居安思危,居樂思憂,應該是豫卦學習後所得到的珍貴教訓

 

丁亥年 修身課程 度一切苦厄 《般若心經》淺解 之十四

修身講義—— 度一切苦厄《般若心經》淺解之十四

佛經結構:

1、 序分:如文章之序言,說明佛祖說法的時間、地點、因緣、與會聽眾及說法原由;
2、 正宗分:文章的主要部分,重點在此經的義理;
3、 流通分:一如文章尾部的結論,歸納總結,有時有以密咒作結。並與會者聽法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的狀況等。

心經架構:《般若心經》含意深廣,雖短短二百六十字,卻一字一義,字字珠璣。現照一般佛經架構法,分其三大部分。
1、 序分: 說法因緣……度一切苦厄
2、 正宗分: 約分五部分
一、 說五蘊皆空
二、 諸法空相
三、 三世因果:無明起十二因緣、四聖諦、六度
四、 菩薩境界: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湼槃
五、 成佛境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 流通分: 結論及咒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序分:說法因緣…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開頭四句,雖說是序,但實是《心經》的總綱。《心經》的義理,都包括在這四句,乃至整個佛法的義理,也包括在這四句之內。以後的經文都是闡述、描繪、分解這四句的無量含義,所以要逐字逐句去學習。

  第一句「觀自在菩薩」是這四句的綱中之綱,提出了總持的關鍵:『觀』;而整部《心經》所講,則只為達到一個目的:『度一切苦厄』。

  救世大士大慈大悲,《心經》傳世,乃因憐憫世人之疾苦,欲教人出脫輪迴苦海,度一切苦厄。對救世大士的慈悲,我們要好好感悟、學習、領受,逐步明白其真義。要知道,仙佛的經文不僅是用以讀誦,更重要的是明白其義理,並信受奉行。

  佛經內有「開經偈」曰:「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此偈的作者知道得聞佛法並不是容易的事,一如我們由扶乩而接觸仙佛一樣,乃是千載難逢、百千萬劫難遇、必須好好珍惜的機緣,提出現在見到、聽聞後,不是只作讀誦,而更是要領受和奉行,保持不失,還發願要不斷學習,明白了解其中佛祖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真實含義。「開經偈」作者所言,亦應該同樣是我們道門修真之士的學習態度,讀經、解經、聽經、受持、奉行,是我們努力精晉必不可少的功課。

認識人生八苦

  《般若心經》說能度一切苦厄,這個一切,是指所有,即是說真正受持《心經》的話,是沒有苦厄不能度的。什麼是苦厄?苦是苦痛,厄是災難, 呂純陽師尊曰:「一切苦厄,娑婆世界的危難也(《心經口氣增註》),也就是我們任何個人,以至在社會所有能遭受的災難痛苦。痛苦當然有很多種,所謂「千人千人苦,無人苦相同」,但在道經佛典中,最常的分類,一類是身心所感受的痛苦,另一是外在環境因素給我們帶來的痛苦,歸納起來為八種,稱為「八苦」。

生苦:人對新生命來臨,總以為是喜事樂事,殊不知生有生苦,在呱呱墮地的前後,已經飽嚐痛苦的滋味。人在母胎之苦,甚於地獄,如處監牢;出胎,如鑽穴隙,與外界空氣接觸,痛如刀割,是為生苦。(呂純陽師尊對此解說最透澈,曰:「人秉父精母血,結成胎嬰,胞衣似囹圄,裹束如網羅。母喜飲熱,滾水澆身;母愛食冷,寒冰逼體。月足日至,掉頭翻身,人知母的痛苦,不識子的更苦,攻破胞衣,倒頭而懸,呱的一聲,散開四大。(《心經口氣增註》))

老苦:當人生壯年的時候,往往雄心萬丈,壯志凌雲,誰知世途險詐、命運坎坷,半生遭遇,百般磨折。或因憤世嫉俗,苦惱悲傷,壯志未酬身先喪,固然屬於不幸;假使僥幸,能長命百歲,滿以為福,誰知歲月無情,轉瞬青春消逝,漸漸雞皮鶴髮,步行龍鍾,眼昏耳聾,記憶衰退,智力遲鈍,形容枯老,氣虛體弱,風燭殘年。再假如子孫不孝,老而無依,心中苦楚,又能向誰申訴?

病苦:人為血肉之軀,原非鐵鑄,精神飽受環境種種無情的打擊,肢體復受寒暑風雨的侵襲。貧者因為飢渴而疲於奔命,富者又為五欲塵勞消耗精力。所謂:「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焉得不病之理?「英雄最怕病來磨」。病倒了,輾轉呻吟,四大不調,諸根痛患,肢體不全,面黃肌瘦,畏寒怕暑,畏飢怕渴,坐臥不安……。當你察覺健康寶貴時,己經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貧病交逼,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病苦煎熬的悽慘,真的是有口難言。

死苦:古人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生於世,不過匆匆數十寒暑,轉眼死神降臨,縱然是有金錢、有勢力、有地位,又有甚麼用呢?人命脆弱,維繫於一口氣,一氣不來,即結束生命。人死之時,四大分離,或抽筋拆骨,或水火奪命,或抱病而終,或意外亡身,亦痛苦甚矣。

呂純陽師尊續曰:「人受苦於胞胎始盡,又遭一身之厄。外畏冷熱,內患饑渴,蒸變痘瘄疾病之意,相繼而發。及至完人,事業臨身,冬則雪霜凜冽,夏則酷日炎蒸,旦夕焦躁,坐臥難安,五火煎熬,致傷天和。一病染身,百藥無效。初則病苦,終至死苦。惡多善少,還有報苦。轉世投胎,更有變苦。未聞至道者,其苦厄如斯。」以上生老病死四苦,可證人生無常,有形有質終須壞,人人必會如此,惟修真方能解脫,惜「舉世之人,紅紗罩眼,俗塵朦心,佳境未醒,僥倖未忘,污泥陷阱,莫之知避。哀哉哀哉!

愛別離苦:為了事業,學業,或逼於環境,至親至愛,都要分開,天各一方,骨肉分離,不能相聚,魂牽夢縈,陰陽相隔,生離死別,是為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追求、欲望和期盼的難以實現,想得到的東西始終得不到,甚至已有的反為失去,事不稱心,謀劃好的一切,不能成功,稱為求不得苦。

怨憎會苦:人與人之間相處,每因個性不同,見解不同,嗜好不同,或因利害衝突,難免發生磨擦,甚至互相敵對,而又偏要同事共處,朝夕相見,冤家聚首,甚至仇人見面。所謂「冤家路窄」,心中多麼難受?至於家庭中子女不孝,兄弟姐妹不睦,婆媳姑嫂爭吵,…又何嘗不令人感受難言之苦呢?

五陰盛苦:最令人苦惱不安的,就是人的五蘊色身,執著自我,自他對立,分疆劃界,物我角逐;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為了自我,謀求發展,以及滿足自我的私慾,而與人競爭,互相排斥,甚至互相陷害,互相殺戳。遂使人生如戰場,人的一切厄運,亦隨之俱來,人生的苦惱,也就無窮無盡。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