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年 修身課程 真空妙有 《般若心經》淺解 之廿一

修身講義——真空妙有《般若心經》淺解之廿一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對圓明真性,切勿執空,也不能著相。要知道色蘊與虛空本沒有分別,而虛空與色蘊也同樣沒有分別 進一步說,色蘊本即是虛空,而虛空也即是色蘊 以至我們的感受思想行為及心識活動的情況,也都是如此。(復音埠)

舍利子

  「舍利子」有兩個解釋:

  一是指佛弟子『舍利弗』。原文《心經》講 及弟子們集會,其間 救世大士向舍利弗解說修行的方法,後來得到 世尊嘉許。又據《觀自在菩薩親著心經傳燈真解》,大士亦曰:「時有弟子,名舍利子,事吾已久,功行亦深,正欲求其度苦厄者,吾因呼其名以告之曰:五蘊之最難空者,其先惟在於色,……」此語可證。

  二是指圓明真性。 呂純陽師尊註解的《心經口氣增註》中曰:「舍,宅舍也,凡身喻宅舍。利子,即法身也。凡身即氣之宅,人心是神之舍。此  菩薩而得般若波羅蜜多時,法性顯露圓明,名之曰舍利子,即修道得道之實義也。

  經文雖沒有明確的標示,但實在兩種意義都有。如 觀自在菩薩既指 救世大士,亦指觀自己心性一樣。另外有將 圓寂後焚化金身,或某些修行人火化後由肢體產生的遺留物,以部分的稱碎身舍利(分骨、髮、肉、牙齒之類舍利),結成圓形時稱為「舍利子」,又有遺體歷久不腐,以全身保全於人間的稱全身舍利,此類乃與經文所言實無關係。

色空真相

  此段進一步解釋前面所言,物質(色)以及精神的所有活動(受想行識),所稱五蘊皆空的道理,這裡是叫我們不要將色、空當成兩樣,而是一樣。首先是不異,不異是沒有不同、沒有分別;然後是即是,即等於、就是的意思。

  色不異空:是因為世上一切本自無極生成,由道而得。大道運化,可生天地、萬物,皆是無中生有,空中出現。事物(色)本來沒有,大道令之有,又終歸返無。它並非永遠的存在,只是變化中的存在,短暫的、無常的,這些短暫存在的東西,其性本空,所以說這些沒有分別,色不異空,不是兩樣。

  空不異色:無極大道,能夠生天地萬物,運化一切,造就世上任何事物(色),由因(動機)藉著緣(條件)的湊合會聚,創造萬有,昨天這裡滄海,那裡高山,今天這裡高山,那裡滄海,所以又與沒有分別,空不異色,不是兩樣。

  色即是空:言語、文字及一切眼所見有形貌的事物都是,聲音、氣味、滋味、接觸到者亦是,按照「因緣所生法」,這些都沒有永恆的存在,會重歸虛無,所以有形有質有色者,終會敗壞,盛宴終會終結,只留美好回憶,屬於假物,所以即是

  空即是色:虛空能生萬有,還能容納萬有,空就是空間,就是餘地。家裡後面有空地,就可以種種花;前面有空地,就可以停停車,假如前後沒有空地,就沒有發展的餘地了。心空的人,度量大,什麼都可以商量,也好商量;度量窄的人,什麼都不容,不商量,那麼他什麼也容不下。「忠厚留有餘地步,和平養無限天機」,空就能有創造、發展的能力,房子不空怎麼住?杯子不空裝什麼?船不空當下水就沉了。「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鳥飛」,海不空怎任魚躍,天不空怎任鳥飛?在修身來說,只有空,才使人不沉淪

  空就是有,空才能有,真正的空,能夠產生奧妙無窮的有,所謂真空生妙有。由於空,才能不斷地創新,才可以容納一代一代的英雄豪傑。所有位置上都有人,誰又能坐進來?我們不為更多人預留空間,又如何可以壯大。宇宙中每一秒鐘都有新的星球形成,也有許多星球殞滅,完全對宇宙沒有妨礙。森羅萬象,全憑空而顯作用。

  我們修道,首先就要心空,心空就是空去心裡的塵垢(種種執著、妄心),留出空間,這樣才能容納大道。所以並非當作「無」、當作「沒有」去解釋,如果是什麼也沒有,就不難懂,不需要說即是

真空妙有

  真正的虛空之中,同時存在玄奧的有,此所謂「真空妙有」,方是五蘊皆空的空義眾生因為貪戀現象界(色)的物質與享樂,看不到色與空的真實關係,而迷失精神界性空的本體,不知緣起性空(事物因緣而起,而本性實空)的真義,大都認為色即是有、空即是無,把色與空,看成是不同的東西。於是說有的時候,就執著於有,不能做到「過去莫追究」,過去的成績變成了絆腳石,過去的貪瞋痴,多年後一件也還抱在手,緣未到卻攀緣;說空的時候,就執著於空,不能做到「珍惜眼前緣/人」,不知道「時不再來,機不可失」,蹉跎歲月,把握稍蹤即逝的每一刻,活在當下。

  所以《心經》對於執著的人就說:的有,是不異於,與沒有分別,叫人不要戀著於的東西,本身就是,並不真實。對於執著而陷於虛無之境的人說:的無,是不異於,與沒有分別,叫人珍惜善緣,廣結善緣,行藏安於所遇,出入順其自然;這東西,就是,緣份一到還是會發生,故要隨緣、順緣,順應自然。這是一種最巧妙的破除執著的方法。

  在修行方面說:「色不異空」,是修空觀(一切都在變幻,沒有永久實在);「空不異色」,是修假觀(世上事物皆是因緣所湊的假象,不必執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修中觀(不執於空,也不執於假)。

  在度眾生方面:「色不異空」,是破一般凡夫的我執;「空不異色」,是破修行人出現的法執;「色即是空」,是菩薩大智,無相布施(布施而不分人、我、眾生……,不分善惡);「空即是色」,是菩薩大悲,不捨眾生(色身雖是短暫,終會歸空,仍然包容、接受眾生)。

  再從一般眾生境界而言:代表物質,代表精神。「色不異空」,是物質的色身,不能離開精神而獨存,否別,將變成植物人。「空不異色」,是精神不能離開物質的色身,否別,將變成沒有體質的幽靈。

緣起性空,有而非有,是色不異空

性空緣起,空而不空,是空不異色

緣起性空之故,所以即有即空,是色即是空

性空緣起之故,所以即空即有,是空即是色

  修真課程講到,「身體之有(即色),魄能生精,培陽養炁,可以借假修真;靈性之無(即空),歸根復命,棄妄存真,可以超出陰陽。」又引師曰:「有為而立功,無為而悟道」,皆是以真空而含妙有之理法,值得大家細心認真學習。

 

觀自在菩薩親著心經傳燈真解

 

 


觀自在菩薩親著心經傳燈真解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註:還也,順也,般若者,返還順行直洩之元精、元氣、元神也,在儒謂之克己復禮,在道曰七返九還。苦海之洪波,此海一名慾海,一名孽海,波濤洶湧,最易溺人。然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能行般若法,過得此海,便是神仙,則中包羅有祕密天機也。般若波羅蜜五字, 佛祖業己註明,不必贅,而此經於五字下加一字者何也?蓋返還中之祕密天機,其功行宜多,非可一二次了事也,且人之氣質不齊,虧損亦各異,實難以數目計,因以字括之。末增以心經二字者何也?蓋人行波羅蜜之功,全在己之君作主,者原係日用常經,其經藏於西天之兌宮,人欲向「西天兌宮」,取此日用常經,非南溟離火文明,無以制伏兌金,而取水中之金,此所以寄居南海,以救世人之苦,實所以救修行者取經之苦也。

  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波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神光內照於黃庭也。天之神發於日,人之神棲於目,故行般若之功,必從神光內照下手,而性命雙修之功,亦不外是,此又徹始徹終之功也。邵子詩云:『乾遇巽時月窟,地逢雷處天根,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總是春。』即此觀字之功也。自在即俗所云快活也,真我也,有定在也。字何為真我?字上從人,像真陽之返還;下從目,即所謂常目在之也。常目在之,便是顧諟天之明命,即本命元神之所在,故為真我。菩薩普濟也。行深行持最深也。般若波羅蜜多時,言行持此功最久,而得活子時與正子時之真正天機也。字從二夕,即晦朔之交,亥子之際,雖屬一夜之中,實在兩夕之間,此字之隱語也,且修性有性功之子時,修命有命功之子時,此亦夕之意。照見五蘊皆空者,明德既明,無一毫障蔽也。度一切苦厄者,內則度己,外則可以度人也。苦厄即人心也,人心惟危,實有性命之憂,故謂之苦厄。何以有性命之憂?蓋性屬人之魂,其性易飛揚而難使之沈;命屬人之魄,其命易下墜而難使之浮。人每動一分情慾,即虧一分先天,即丟一次性命,久之而性命丟完便死矣,苦厄孰大焉。若能清心寡欲,以道心化其人心,又加以神光常常內照,便能拘魂執魄,使升者皆降,降者皆升,則五蘊便空而成其為自在菩薩,豈非度一切苦厄乎!何謂五蘊受想行識是也。人未有不空此五蘊而能度其苦厄也。

時有弟子,名舍利子已久,功行亦深,正欲求其度苦厄者,因呼其名以告之曰:五蘊之最難空者,其先惟在於,世之好色而不好德者,是以色身為寶而不知其終落空亡也。夫形色之中,原有天性,聖人能踐形,便能盡性,是色之中原有德,德與色之分,惟在看得空與不空耳,能看得空,則好色即好德;看得不空,祗可謂之好淫,並不可謂之好色,卒之性命去而色亦不能好,良可悲也。試思孔聖云:『關睢樂而不淫。』又昔賢云:『國風好色而不淫。』豈非看得空乎?夫淫為萬惡之首,非外面非禮非義之邪淫也,即夫婦居室之間,凡交不以時,無故而發一慾念,皆謂之淫,皆犯了首惡。何以謂之首惡,蓋犯淫即不孝也,夫孝為百行之原,而不孝豈非萬惡之首乎?人身四大皆假,惟先天之元精、元氣、元神為真,父母全而生之,子不能全而歸之,尚得謂之孝子乎?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此之謂也。蓋守身之道,即修身之道,能修身便能事親,能事親便能事天,而希聖希天之道即在其中矣。故將色字看得空則為聖為神,死而不死;看得不空則為邪為鬼,生若罔生。然此色字最難看得空,示人以看空之法:人當慾念發動時,便自思曰:此色非真色,終落空亡者也。有一念之欲,即虧一分先天,而我之性命即墮一分空亡,是色不異夫空也。且犯萬惡之首,有何看得不空。且思太空非空,真空不空,而清虛光明之色,歷劫不壞,萬古長存,如是則為真色,是空不異夫色也,何必好此空亡之色而犯首惡之淫?況好色而丟性命,終失其色,可知色即是空也;看空而保性命,長享其色,可知空即是色也。

超凡入聖,是看得空,有無窮之受用,便得五蘊中字之樂而苦厄度。不然圖暫時之歡娛,便是法界火坑,是好色而不能使色為我之受用也。且由受用而神完氣足,以之生子,則獲聰明俊秀之男;以之修道,則成希聖希天之功。入世則子之富貴福澤無窮;出世則身之洞天福地。常住夫婦之間,心心相印,長為此歡彼樂是看得空,便得五蘊中字之樂而苦厄度,不然妄為相思,蓄一念嗜慾,即損一分精神;損一分精神,即損一分福澤,字之苦厄,可勝言哉。由是而夫得內助之賢,婦得家主之義,不類鰥寡之窮民,互相行持,可以度己,可以度人,可以度眾生。是看得空,便是五蘊中字之樂而苦厄度。不然妄為行淫,兩敗俱傷,其苦厄不但災其身,並殃其子孫,苦厄孰大焉。由是智慧大開,窮天地之元微,達陰陽之妙理,心中空空洞洞,六通四闢,不難造到至誠如神。是看得空,便得五蘊中字之樂而苦厄度。不然專以後天識神用事,肆情縱慾,志氣愈昏惰,心性愈黑暗,未死而本命元神已早在地獄中矣,其苦厄真無量也。故受想行識,亦當與字並看得空有如是者。

因再呼舍利子曰:此即 佛祖之衣缽,吾神之甘露法門也,是諸法之空相,萬法皆為我用而不為法束縛,自無魔障以阻我之道心也,何也?天下凡有形質者,皆有生滅,皆可垢淨,皆可增減,惟此心之法,萬慮皆空,一塵不染,自然不生不滅而萬劫長存;自然不垢不淨而涅而不緇;自然不增不減而至當恰好。是故修行者,但能其中宮,相,所謂虛空生白吉祥止止,自無之苦厄,安有受想行識之苦厄?五蘊既空,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自然一齊皆空,何也?六根之苦厄,以眼界為先,之眼界既空,祗有內照之法身,而無外觀之色身,則萬緣一齊放下而意識俱忘,將見由定靜而生不夜之神光,自然無無明,且無無明皆渾化而淨盡也。由不息而得悠久之不朽,自然無老死,且無老死皆潛消而淨盡也。且無苦集滅道苦集者,歷劫之苦惱叢集也;滅道者,苦惱集而道炁消滅也。功夫至此,其智慧之放大光明,如珠之有光而無珠,如鏡之朗照而無鏡,故無智亦無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空此五蘊,依般若波羅蜜多以修持,則心無罣礙。何謂菩提薩埵者黃庭中之真土,極其堅固也。又菩提薩埵,原係摩伽陀國樹之本名,因其樹形方,而又月月開花,有合於天女之散花,可以得拈花微笑之意,故佛門借此樹以喻大道。凡言菩提菩薩,皆簡省之語證。菩提果者,其無罣礙,自無恐怖,無死怖者,任他疾雷破山,而我心如如不動也。恐怖,自然遠離,夫神魂之顛倒寐之走失,其究竟終歸於涅槃之不生不死。不但菩薩如此,即三世諸佛祖,空此五蘊,依般若波羅蜜多以修持,皆由此而得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之果。故知般若波羅蜜之功行,真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者聖而不可知也;者上從二口,下從几,人也又仁人也,蓋二人同心,克己復禮以為仁,其祕密天機,定要口口相傳也;者日月之橫合,蓋真陰真陽合而為一,自然能放大光明,照盡三千大千世界也;無上者,不為陰陽五行六炁之所拘束,自家主張造化也;無等等者,雖普渡群生,無高下智愚之見,究竟非凡夫所可等量也。其能除一切苦厄,可謂真實不虛也。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者妙諦也,左從言,右從帝,蓋此中天機,言之者,有
上帝之天律,默為主宰,苟非其人,不可得而聞也;者顯揭,以示修真之士也。波羅揭諦者,即採取水中之金,而顯揭以示知音也。波羅僧揭諦者,僧有空此五蘊,而明心見性者,即顯揭以示口訣也,如薛道光禪師之知是也。菩提薩婆訶者,欲修此菩提之果,雖五蘊已空;尤賴黃為之勾引,而嬰兒姹女始能團圓也;者惟此一點天機,有可言而不可言之意。是望儒釋道之真心向道者,早為窮理盡性;誠求真師口訣,始得聖門之傳授心法,可以至於命,而希聖希天成仙成佛也。本是慈航普渡,尋聲以救苦者,汝等亦惟求其空五蘊,常常內觀以成其為自在菩薩而已。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