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年 修身課程 《陰符經》故事

修身講義 —— 《陰符經》故事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是《陰符經》中開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多位 師尊、祖師、壇主亦常在乩文中引用,以啟發我們修真的方向。今與大家談談《陰符經》的故事,也是饒有趣味的。

《陰符經》版本

  《陰符經》是道門中非常重要的典籍,更是我們金蘭觀成員必須誦讀的「金蘭四經」之一部,此經相傳乃黃帝得道後,憂後世恐失其真而著述,故名《黃帝陰符經》。此經流傳世上,有數個版本,但亦有人說主要有兩個版本,一為唐朝李筌的發現本,共長三百餘字;另一為唐朝
張果(祖師)注本和名書法家褚遂良的發現本,共有四百餘字。另各朝各代一些名家對此經進行考證、注釋和演繹的著作亦很多。本觀所用版本,乃五十多年前 祖師乩文的手抄本,並經前任壇主 卜應天祖師於一九六六年指示作出修正,刪去部分句子,成為不同於上述的另一個版本。

陰符經》故事 (資料來源於『道藏』)

  關於《陰符經》李筌本的來源,在李筌的《黃帝陰符經疏》版本中的《序》,講述他得到此經的經歷最為詳細,並且具有趣味性、可讀性,可吸引我們的閱讀興趣。

李筌初遇《陰符經》

  李筌是唐朝人,自號「達觀子」,住在少室山,從小好道,常遊歷名山,去了解和學習各種養生之道和道術。有一天,偶然走到嵩山虎口岩,就在岩石壁中發現一份用素色絹布所寫的《陰符經》,絹布中間為紅色的漆軸,最外面以紅色的絲帶封緘。封條上寫著:「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

  這個絹本因為年代久遠,稍為觸碰便會像灰燼一樣粉碎、消失。李筌小心翼翼地抄了一些,也約略加以背誦,但因文字深奧,不能理解其中的義理。

(音離)山聖母

  後來因為有事到舊日秦(今陝西)的地域,偶然到驪山遊玩,就在山腳下遇到一位老婆婆,她只在頭頂梳一個髻(髮結),其餘的頭髮就任它倒垂在旁邊,所穿的衣服也破舊不堪,手持一枝拐杖站在路旁。看到有人不小心丟下的火種把路旁的樹燒著了,就自言自語地說:「火生於木,禍發必剋」。

  李筌嚇了一跳,就問她:「這是《黃帝陰符經》裡的文句,老太太怎麼知道的,而且可以順口就說出來呢?」老太太說:「我拿到這經文已經三元六甲周甲子了。如果按照《太一遁甲經》中的方法,一元為六十年,也就是一甲子,三元行一百八十年,三甲子為一周,六甲周積算,已經過去了一千零八十年。你這個年輕人今年才幾歲,又怎麼知道這經文的?」李筌聽了,忙稽首再拜(拱手至地,而頭亦緩緩拜至著地為稽首),然後詳細報告自己在岩石壁得到《陰符經》的經過。

  老婆婆笑笑說:「我看你這個年輕人顴頰貫於生門,命輪齊於月角,血腦未減,心影未偏,性賢而好學道,精神而有智慧,可以作我的弟子。不過五十六歲時會有災難,須要小心。」說完之後便拿出紅色的符,放在拐杖的前端,讓李筌跪著,輕輕的點到他的咀上,然後讓他吞下,並說「天地相保(請天地作見證)」。完畢之後,便坐到樹下,開始講解《陰符經》經文的深刻含義。

陰符隱藏天機

  老婆婆講解完經文深奧的含義後,告誡李筌說:「《黃帝陰符經》三百多字,其中一百是演道,一百演法,一百演術,又雖然表面上參演成三,但實際又混而為一。憑各人聖、賢、智、愚等不同的資質,能夠學到多少,體會多少,就得到多少。」「這三大法寶,上者包含成仙之道,中者包含富國安民之法,下者也足以增強兵力戰勝敵人。聖人學習可以得道,賢人學習可以得法,聰明人學習可以得術,但心術不正的小人不能學,否則反而容易受到災殃,這是因為識見的程度不同,……。」

  老婆婆繼續說:「此經透露的道理全出於天機,而外則能用於待人處事,好像大海容納百谷的匯流,水中間所包含的萬象。它的道理舒展開來,整個宇宙、天下九州,也不足彰顯其偉大;它的道理細緻之處,即使微小的塵土或芥子,也不夠它的精微。論精微,《黃庭》八景還不夠看,論深奧,經史子集各種典籍根本沒法比,論巧計妙策,孫吳韓白等名將的謀略都不及它精彩。」「天下間,動植萬物的特性、成敗勝負的命數、生死存亡的道理,都在於天機,所以《陰符經》又名《黃帝天機》書。」

匪人勿傳

  「要注意的,九竅四肢有殘缺的,或者小氣、貪婪、愚蠢、痴呆、中風癲癇、狂妄自大、有精神病的人,都不可參與誦讀此經、聽聞此經。」「如果有人想學習閱讀這部經文,不管老幼尊卑,之前必須清齋三日,而且以真有品行、學問者為師,更不能重富貴、輕貧賤,違背的人將被奪二十紀的壽命。」

  「這不是我的規定,是《河圖》、《洛書》中的記載:聖人生,天帝賜給他三萬六千七百二十算……,若犯大錯(有過),負責的神祇會刪減他的算(一算一百日),算不足夠就會刪減他的紀(一紀十二年),以至全部刪減完而死亡。相反行善(有功德),神祇就會增加他的算,累積越多再加給紀,以至讓他長生。」「每年七月七日書寫一卷此經,藏在名山的岩石間,可以增壽……,能在本命日誦念七遍,可增長智慧、有益心機,同時去邪魅、消災禍……此之所以聖人不敢隨便亂傳的原因。」

神奇經歷

  老婆婆說到這時,太陽已經西斜了,她便說:「我帶有麥子做的飯,我們一起吃吧,你去取點水來!」她說著,便從袖中拿出一個葫蘆造的瓢,讓李筌到山谷中取水,正要拿起時,這個瓢忽然變得很重,足有一百來斤,不但無法用手控制,還一直往下沉,最後竟然怎麼找也找不到。李筌沒有辦法,只好回去打算報告,不料老婆婆也不見了,只留下一升麥飯。

  李筌感到愧疚,不斷地哭泣,但直到深夜,都沒有再看到老婆婆的蹤影,最後只有把麥飯吃了,然後回家。想不到這麥飯非常神奇,吃了之後完全不覺得飢餓,竟可以好多天不吃東西也不覺飢餓,但也可以一天裡吃很多次,而氣力增加好幾倍。李筌自此將在驪山遇到的老婆婆稱為驪山老母,將老母對《陰符經》的講解寫出,成為其中一個注解的版本。李筌特別說:「這些注解完全是驪山老母陳述的,並不是我李筌杜撰的。希望以後看到這本經文的同道,珍惜天機緣份,多加修煉,不要妄傳為盼!」

參考資料:

驪山老母是我道教尊奉的一位遠古尊神,又稱黎山老母,驪山姥,亦有指即女媧,而驪山乃老母煉石補天之座騎奉命而化之,亦有說老母即斗姥,或斗姆元君。據《驪山老母玄妙真經》記載:老母乃斗姥所化,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陰神,因其形相象徵道體,故又稱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靈光圓大天寶月,號曰九靈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華池中,湧出白玉龜台、神獬寶座,斗姥登寶座之上,放無極光明,化生九苞金蓮,應現九皇道體,為北斗眾星之母,綜領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潤群生,故又稱無極大天尊。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八引《集仙錄》略謂: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黃帝《陰符經》,抄讀數千遍,但不曉其義。在驪山下,遇一老母,為李筌說《陰符經》玄義。講畢,為時已久,母曰:“觀子若有饑色,吾有麥飯,相與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水既滿,瓢忽沉泉中。筌回原處,老母已不見,只見麥飯數升,筌食麥飯後,絕粒。後入山訪道,不知所終。

 

 

 

壬辰年 修身課程 不學禮,無以立

修身講義 —— 不學禮,無以立

  今天的社會,發生很多問題,原因乃由於缺乏道德教育,《道德經》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是沒有了道德,然後仁義才失去,仁義失去之後,然後連最基本的禮也失去。所以,《道德經》接著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沒有了禮,忠信至此變薄,禍亂與災變,就要開始了。我們留意,一切亂子的發生,便是在失禮之後出現的,此所謂「亂之首也」,到這時候,「」也就不可能了。

  金蘭觀壇旨「主善為師、貞義禮和」,善乃根本,亦是善良的本性,也是金蘭觀處理一切事情的準則,自不待言。而「貞義禮和」句,
龔壇主則解釋曰:「貞義為體,禮和為用」,用現代語言,貞義就是內裡的原則,禮和就是外在的表現。外在是由內在(內心)去達致的, 呂純陽師尊亦訓曰:「欲學神仙道,先修仁義禮,克己復禮仁,捨己為人心。」克己和捨己,都是學道修身的基本行為,而表現則在外在的言行舉止。孔子指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禮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是一種自尊自重,更是應該做的事(義)。禮不僅在於人,更在於對天地,對鬼神的尊敬。所以要令個人品德進步,令社會從背離道德中恢復過來,便應該提倡「禮」的教育,提倡禮貌、禮儀。同時「復禮」的行為應該由家庭(子女侍奉父母的孝道),由君臣朋友的關係上先得到回復。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這是說沒有禮的人,面目令人厭惡,難以立身處世。《禮記》中亦提出:「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緇衣)孔子在這裡提出,對民眾,要用道德加以教化,用禮儀加以約束,使成為一致,這樣做,民眾便會有向善之心及羞恥之心。多位祖師常勉勵我們,要成為「禮義之邦」,這是要我們學禮、有禮,各位努力啊!

居家及宴席禮儀

  古人的居家禮儀,雖然不一定全部適應現代社會,但其中的精神及重點,我們需要弄清楚,才能有所學習,明白其準則。日常起居是最普通的事,但如果在這裡能注意有適當的禮儀,則其人便學習到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的禮了,以下可作斟酌參考。

起居禮:

問安:

一個家庭,以祖輩為最長、最有權威、最受尊敬的人,作為子女及下輩,應早起床,處理個人衛生及衣服裝束之後,一起到祖輩房請安(問早上是否安好),至少應要叫早安、早晨。(這應是現代家庭教育下一代的要求。)

用餐:

問安後照顧長者的起居,然後為其準備早餐,準備前應該問長者想吃什麼,喜歡什麼?除影響長者健康的食物外,應看其所需要供上。而子女及晚輩用餐,一般應在祖輩動筷之後,或者長者吩咐後才動筷。

定省:

到了晚上,應安排好長輩睡眠休息的事情,並留意如床席被褥是否足夠及恰當,使長者能很好地歇息。另外如冬天了解是否夠暖,夏天是否涼快,所謂「冬溫而夏清」,是配合季節應有的問候。

請宴及坐次禮:

今天適逢西方的母親節,畢竟也是一個好意的節日。由於很多人這幾天會有與母親吃飯的安排,故也談談有關的禮儀。請注意現在有些人與母親長者吃飯飲茶,常有讓長者先去排隊獲得座位的安排,這是很不應該的。這道理不言自明,不贅。

邀請禮:

家人吃飯,自無所謂邀請。如果是親友間請宴,是親友間的親近與尊重。但如是平時朋友交際,往來慶賀,設宴待客,便有表達友好重要之意,以建立或者加強友情,在傳統中,往往被視為表示友誼的最高形式,是對被邀者的尊敬。
故在邀請的時間上、次數上就有禮節的講究。以前俗謂「三天為請,兩天為叫,一天為提」,這是一個比喻,說的是邀請客人,不能臨時通知,需要提前幾天(現在起碼提前半個月或三星期以上),才有請的意義。這樣做既表示了對被請人的尊敬,也使被請人有充足的時間安排赴會。比較隆重的宴請,更多數使用請柬(現在社會用請柬已是習慣),古時還會不止一次地送請柬。

座次禮:

宴席的座次,是宴請禮儀的重要內容,其中主要是上下尊卑的分別。古時座位有方向之分,尊長者坐於坐北朝南的方位,現代社會由於建築設計已不大留意方向的關係,多改成尊長者坐於靠主牆的中位,然後依他的左右次序逐一安排,下面是單與雙的兩種坐法的圖示,外面(即三角形處)留空作上菜位。這種在座位上分別尊卑,是對長者及客人表示尊重。與祖輩、長者吃飯,無論在家還是外出,便要注意不應讓他們坐在外面邊旁的位置,這是一種不尊敬的座位次序,必須注意。
宴請的客人與主人輩份、年紀相近,主人一般都是坐在最末或外面的席位上,表示對來賓的禮敬。但主人客人之間,身份、地位、尊卑等關係相差很大,則作為尊者的主人,會坐於較尊之位,卑幼的客人則坐於下首,這是以輩份決定,如長輩宴請晚輩、老師宴請學生便是。

平輩的賓主入座,主人會先讓客人先落座,主人最後入座。宴會中主人如無特定的安排,客人之間就應根據自己的身份、年齡等,來決定自己的座位。被推讓到尊位的客人,還會作揖或拱手,道謝他人對自己的禮敬。但長者宴請晚輩,便多是長輩先入座,晚輩後入座。

清代對坐次問題曾有這樣的記載:「若人家請客,不論尊卑,不分主次,使同坐於一席之間,則客必不肯就坐而飄然辭去,且以請客為慢客(認為宴請的人無禮),不以請客為敬客。」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