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年 修身課程 頤卦精神:再談慎言語

 

修身講義 —— 頤卦精神:再談慎言語

  上文我們談「三緘其口」「慎言語」,這在我們宗教界(道釋儒三教)中為「口業」,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不可忽視。為了說明口業的嚴重性,我們特意借取佛教界大德的說法,引用他們的講義摘錄來印證,(主要為多年前新加坡淨宗學會講《佛說十善業道經》《無量壽經》《太上感應篇》時的記錄),以下供大家作參考:……

【造作惡語。讒毀平人。】(太上感應篇)

  這兩句註解裡面寫得很好,我們讀了之後,就知道這個過失的嚴重。讒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兩舌、綺語,口的四種過偏重在這兩種,當然任何一種與這四種過失都有關聯。註解裡面跟我們講,「人縱有過,亦當曲為掩護」,這句話很重要。世出世間聖賢,無不是教人積德累功,而積德累功就是在能夠原諒別人的過失,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口業,自古以來一切眾生最容易犯的,所以世尊在經教裡面「善護三業」,總是把口業擺在第一,這個用意我們要知道,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我也常常勸勉同修們,不要輕易說別人過失,什麼原因?我們自己的本身過失太多,自己有過失,有什麼資格說別人過失,這是常理;等到哪一天自己沒有過失,我深深相信你決定不會說別人過失。

  不但佛菩薩這樣教誨我們,我們看祖師大德、世間的賢人,人縱有過亦當委屈婉轉來幫他掩護,這個話是儒家說的,世間賢人君子所說的。如果這個人本來是平白無辜之人,你要編造謠言,捏造事實去毀謗他、去侮辱他,這種毒害甚於刀斧,甚於虎狼,這造作極重的罪業。人本來沒有罪,你在編造謠言,陷害於人,聽你造謠的多半是愚人,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輕易聽信你的話,信以為真,產生的後果有不堪設想之處。……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八面第五行:

  【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

  這一段經文也是我們修學,可以說是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不能夠離開的重要開示。『兩舌』是說挑撥是非、造謠生事。世間一切諸法,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跟我們說了許多許多,一切諸法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邪正、沒有真妄,也沒有利害,你要是入這個境界,那就恭喜你,你成佛了,入不二法門。

  口業裡頭最嚴重的是「兩舌」。妄語雖然很普遍,兩舌之害超過妄語太多了。兩舌小的,搬弄是非,叫你一家不和,破壞人的一個家庭,破壞人夫妻,這是小的。大的兩舌,挑撥兩個國家不和,甚至於發生戰爭,傷害許許多多的人命財產,這個罪就重。更大的兩舌是挑撥佛法,這是佛家講的五逆罪裡面的「破和合僧」,這個罪大了,比挑撥兩個國家發生戰爭罪還要重。兩國戰爭傷亡的是生命,破和合僧是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我們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讀到,許多人都讀過這部經,在經上舉一個例子,有兩個比丘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法緣殊勝,結果有嫉妒的人(也是出家人)來破壞,對法師造謠生事,讓信眾對法師失去信心,這個弘法的道場被破壞了。他(嫉妒造謠生事的人)的罪過墮在地獄。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一個綱領,「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就從這裡下手,從不妄語開始。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從這裡做起。

  ……無論是哪個僧團(宗教團體),我們都是用真誠、清淨、平等心對待。這個僧團如理如法的修行,我們可以跟他學;這個僧團破戒、不如法,造作很多罪業,我們對他恭敬,不批評他,不跟他學就是了,所謂是敬而遠之,你就對了。他墮落,我們不可以跟他墮落,跟他墮落,這是絕大的過失。佛跟魔的差別,魔是教人鬥爭,教人彼此互相猜疑、瞋恨,那是魔,那就是邪法,就不是正法了。如果是佛,是正法,決定是教大家和解,決定是勸導大家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辨別,這是正法道場還是邪法道場,是佛道場還是魔道場,只要自己稍稍留意,就不難辨別。邪法毀謗正法,正法恭敬邪法,這不一樣……

【說僧過惡‧犯大重罪】(曇影法師講)

  佛陀不允許任何人造口業、毀謗出家僧眾,若說僧尼過惡,其人即違犯無量重罪。……非但在家信眾說比丘過惡,犯大重罪,必受惡報;身為出家僧眾,說比丘過惡,也是同樣犯大重罪。……

  從前,釋迦佛陀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說法時,大哥羅比丘,長期住在墓地(燒屍、棄死人之處),修諸苦行。他以裹死人的布為衣,又以人家祭饗亡靈的五團物為食。因此,有人出葬,他才能獲得一點祭品充飢。否則,他就飢餓得身體羸瘦,四肢無力。

  有一天,城中有一位婆羅門逝世,親族們為他嚴飾喪禮,然後送到棄屍林火化,妻子及其女兒在旁邊啼哭。是時,大哥羅比丘在看燒死屍。婆羅門女看見比丘之後,稟白她的母親說:「媽媽!今此聖者(印度人稱呼出家人為聖者)大哥羅,好像瞎眼的烏鴉,守屍而住。」當時有人把這話告訴比丘。諸比丘就把婆羅門女說的話稟白世尊

  佛陀告訴諸比丘說:「那個婆羅門女作粗惡言,共相輕毀我出家弟子,造此口業自為損害,緣斯惡業於五百生中,常為瞎烏。」此時遠近人民都在互相傳聞,說:「世尊記彼婆羅門女,於五百生中常為瞎烏。」其母聽到此語說:「記我女五百生內常為瞎烏,何苦之甚!」於是即帶其女來到佛陀座前,懇求佛陀說:「世尊!唯願慈悲寬恕此小女無知,她非毒害心輒出此言,敬請世尊容捨她吧!」佛陀告訴婆羅門婦說:「我怎麼會惡咒她受苦?由此女子輕心粗語,造此口業而墮於旁生中,好在她不是惡意,才墮此旁生中,否則,當墮地獄。」女人聽後即便離去(事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六)

  婆羅門女心無惡意,只說大哥羅比丘「猶如瞎烏」這句話,即便五百世墮在旁生中為生盲烏鴉。如今,有人以瞋恨心罵辱比丘(和尚)僧眾,其人造此口業,不知道會受什麼惡報?……

 

 

 

 

癸巳年 修身課程 《頤卦》精神:慎言語 (三緘其口)

 

修身講義 —— 《頤卦》精神:慎言語 (三緘其口)

  頤卦象辭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這是教我們從頤卦的卦象領會以動(震)為凶,特別是妄動時,易做出過份的舉動,便將會有嚴重的凶禍;而以艮(止)為吉,是告訴我們節制的好處,進而明白「口」在「出言、入口」的兩方面必須謹慎。下面這個孔夫子的故事,頗有深意,值得一讀。

三緘其口(又稱  金人銘黃帝銘武王戒書《孔子家語•觀周第十一》)

  孔子觀周 到東周觀光,遂入太祖后稷(關於后稷請參考資料頁) 之廟 往周的太祖后稷的祠宇瞻仰,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 右邊階級之前,有一座銅鑄造的人像,三緘其口 人像的口上被封了三重(緘音尷,封閉的意思;另音箋,用於書信),而銘其背 背上刻了銘文曰:

  「古之慎言人也 這是古代說話非常謹慎的人,戒之哉 大家要警戒啊!無多言 不要多說無謂的話,多言多敗 多說的往往多敗;無多事 不要多理不相關的事,多事多患 多事的每每多患。安樂必戒 生活在安樂的環境中,也一定要戒慎恐懼,無所行悔 才不至於後悔自己的多言多事。勿謂何傷 不要說沒有什麼損傷?其禍將長 引起的禍患將要影響深長;勿謂何害 不要說沒有什麼損害,其禍將大 那引起的禍患將要繼續擴大;勿謂不聞 不要說上天聽不到,神將伺人 天神正在觀察著你呢

  焰焰不滅 火剛冒煙的時候,你不去撲滅它,炎炎若何 到了火勢很大的時候,又怎麼辦呢?涓涓不壅 水還是細流的時候,不去堵塞它,終為江河 那麼最後就要擴大成為長江大河;綿綿不絕 細微的線縷,如果不去弄斷它,或成網羅 可能編織成大的羅網;毫末不紮 最小的幼苗,如果不去拔除它,將尋斧柯 將來就非用斧頭不可了

  誠能慎之 假如真能慎之又慎,福之根也 那就是致福的根基;口是何傷 多嘴多舌不是沒有損害,禍之門也 它正是致禍的門徑。強梁者不得其死 橫暴的人往往得不到善終,好勝者必遇其敵 好勝的人一定遇到強敵。盜憎主人 盜賊憎恨主人,民怨其上 百姓埋怨上級。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 君子深知不可高高在上,故下之 所以要謙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 深知不可老是跑在前頭,故後之 所以退居後面。溫恭慎德 溫厚恭謹,戒慎仁德,使人慕之 會使人仰慕;執雌持下 堅持柔道,謙虛下人,人莫逾之 人們永遠不能超越它。人皆趨彼,我獨守此 大家都擁向那裡,只有我堅守此道;人皆或之,我獨不徙 大家都到別的地方去,只有我不遷徙。內藏我智 把我的智慧藏在內心深處,不示人技 在別人面前不顯露眩耀自己的技能;我雖尊高 即使處於尊貴的地位,人弗我害 別人也不會傷害我的,誰能於此 誰可以這樣呢?江海雖左 江海雖然是低姿態,長於百川 但卻能為百川之長,以其卑也 正是因為它處在卑下的地位啊。天道無親 上天不論親疏,而能下人 卻只扶助那些能居人下的人,戒之哉 要警戒呀!」

  孔子既讀斯文也 讀完了這篇銘文,顧謂弟子 回頭對弟子們 曰:「小子識之 你們年輕人要記住啊,此言實而中 這些都說得很實在而又中肯,情而信 合乎情理而又很有說服力。《詩》 《詩經》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恐懼戒慎,好像面對無底深淵,生怕跌了下去一樣,如履薄冰 好像踩在薄薄的冰塊上,生怕陷入去一樣。』行身如此 這樣要求自己,豈以口過患哉 難道還怕嘴巴會招來禍害嗎?」

資料:

黃帝銘、武王戒書:銘,古代鑄、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以作記載重要事情之用,後發展成為一種最古的文體。銘又解作永不忘記的意思,所謂銘記。傳說金人銘為黃帝所作,故又稱黃帝銘,因《太公金匱》二卷中載。「……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云:余在民上,揺揺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滿;湯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息。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行必慮正,無懷僥倖(書履)。忍之須臾,乃全汝軀(書鋒)。刀利皚皚,無為汝開(書刀)。源泉滑滑,連旱則絶,取事有常,賦斂有節(書井)。』」又因金人座在太廟的右階,故又稱為座右銘;又為太公教武王的說話,故為「武王戒書」。

后稷:上古時代先王有「后稷」與「神農」,「后」 (此非後字的簡寫,現在內地已將后字與後字混亂,此簡體字之害也),即上帝之意,與「神」亦人們尊敬之意,「后」與「神」後面配一稷與農字,表示他們都是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人物,為我國上古時人們所尊崇。實際上,神農姓姜,后稷姓姬,而后稷亦乃古代周族的始祖,後來的周人皆其後裔。后稷之父為帝嚳,其母姜嫄,因出生之後其母誤會他為不祥物而三次不要他,因此得名字叫「棄」。「后稷」與「神農」兩人均在中國西部,何以不稱「后稻」、「后麥」,因中國最早的農作物為稷,稷是中國五穀之一,經歷代考證,稷就是高粱,清人程瑤田《九穀考》中說:「稷者,今之高粱。」《詩經》云:「黍稷稻粱,農夫之慶。 (此中粱為今之小米)」意思是黍稷在先。由於古人敬神主要取黍稷,顯示對高粱的尊重超過於稻粱。古代盛載祭物的盛器,一曰簋(音軌),為第一等盛器,放置黍稷;另一曰簠(音虎),為第二等盛器,放置稻粱。雖然稻米麥等現在變為主食,高粱反為粗食(夫子所說的「飯疏食」之意),但先民因黍稷而獲得食物,其敬意是有別今人的。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