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 修身課程 克己復禮

 

修身講義 —— 克己復禮

約束自己 管制自己

  約在1992至1994年間,我們金蘭觀在零零落落一段時間之後,逐漸來了一批新成員,大家在祖師乩文的感召之下,有了向道之心,開始靠近道壇,學習修真。到1994年, 李道明師尊呂純陽師尊在多年沒有降乩之後,先後在6、7月恢復降壇,並即場指示修真法程、煉功訣要,顯示對金蘭新一代的關心和勉勵,而我們亦對修真非常的重視。

  但就在1996年年初, 呂純陽師尊對當時這批充滿修煉熱誠的成員,在講述修真問題的同時,又講了下面一段重要的帶指導性的話:


欲學神仙道
先修仁義禮
克己復禮仁
捨己為人心
義薄蓋雲天
禮上有尊卑
各各順其序
自得安康寧

欲學神仙道:

神仙之道即學仙學佛學菩薩,即我們的修真,這是聖人賢人之事

先修仁義禮:

「先修」二字宜細心研讀,「仁義禮」即仁義禮智信,指出這是神仙道的基礎

克己復禮仁:

克己是約束克制自己的思想言行舉止,不要放縱,以達到恢復仁義禮智信

捨己為人心:

對自己的進一步要求,是捨己為人,是無私的、無我的,只有貢獻自己,並且不分親疏,所謂無緣大慈(對眾生的苦惱無條件的同情和關愛,不是因為認識他,和他有親戚或利害關係才關愛同情)和同體大悲(對眾生的病痛感同身受,希望救拔別人的痛苦,盡量減滅他們的煩惱,更以他們的苦惱為自己的苦惱),這就是仙佛、菩薩的心、神仙的情,我們常稱之為「菩薩心腸」。

義薄蓋雲天:

崇高的仁義道德精神,直上高空,充滿在雲天之上。

禮上有尊卑:

克己復禮,就會時時有謙卑之心,而對別人尊重尊敬,如果待人缺少尊重,情感冷漠,那絕對不是學仙學佛的材料,也不具備學仙學佛的資質,他平時的修煉,只有形式。《呂祖全書》中講過:「每見世之人,學佛學仙,發心發願,苦加修行。一念之不忠孝,仙佛即時棄絕,妄廢其功。」

各各順其序:

《易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天地之道本有尊卑,如父母子女、親人師生、社會人群,各有其位,便有不同級別和次序,這是我們要承認的,絕不能以所謂平等自由人權,而做超越本份的事。禮上有尊卑,就是人人要守本份,安於自己的位置和次序。凡不安本份、不依其序,特別是下級超越本份,個人未得群體授權、會議通過而行事,便謂之「僭越」。這不僅是無禮,古時候更是嚴重罪行。

自得安康寧:

一般人會覺得安康寧,是身體的事,但呂師尊這裡說的安康寧,卻是在禮上有尊卑、各各順其序的結果,顯然這不是說修真煉功的事。原來天地間另有一把道德的尺,以「仁義禮智信」作衡量,也會影響我們的安康寧,各位真要注意了!

  這並非一般的勉言,而是非常清楚地向我們當時一群欲求修道之士,提出學神仙道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須要學習「克己」。

  對待自己(我),我們東方文化與西方的文化,最大的分別便是在「克己」抑是「為己」的上面。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強調個人(自我),但往往變成了個人膨脹,要別人遷就他,成為了自私自利。於是他們所說的「民主自由人權」,其實是「私心」的代名詞。私心是放縱的、任性的、傲慢的,故此眼中沒有尊長,沒有父母,沒有老師,也沒有天地神靈,他們目空一切,惟我獨大,這樣的人是人群及社會中糾紛的根源。

  東方傳統文化,也是我們道家文化的主要核心,是約束自己,為別人設想,尊重別人。事實上任何人曾為社會、為人群有所貢獻,自然獲得大家的尊重,那些沒有為社會做過什麼的人,不尊重別人,而要頤指氣使,那是不會為人群接受的。人能約束自己,服從法律,服從道理,尊重老師和長輩,尊重有經驗和閱歷、過去曾為家庭社會作過貢獻的人,社會就能和諧,只有互相尊重與互相愛護,人與人之間才沒有紛爭。這就是孔子在《論語》中所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仙佛是充滿熱情的仁者

  師尊教我們學神仙道要「克己復禮」,達到禮仁,即是人與人的互相尊重和愛護,仁是愛心同情心,仁是對別人的關心,仁是一種感情。有人以為我們道門或者佛門,以無情無思、清清靜靜、遣除七情六慾、四大皆空、六根清淨為修煉方向,即是毫無情感的。這是天大的誤解。

  情,有正、有負,正的情是愛:是犧牲、奉獻與和諧,負的情是恨:是仇恨、鬥爭與毀滅;情有大、有小,亦有凡、有聖。我們關心別人、同情不幸、扶持弱者、憐憫疾苦困厄……,這種種,是人間的情,是人善良天性的表現,更是凡人道德的根源。

  情,並不是個壞名詞,如果人類沒有情,同時也就沒有了道德、信賴和共存的基礎。說某人無情無義,這等於說他不是人,連冷血動物都不如,因為冷血動物也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真摯感情,最渺小的昆蟲,最低級的動物,都有它最基本的情感和慈愛,否則就不能夠繁衍下去。

  人的情最基本的在家就是孝,在社會在國家就是忠。倘若人不愛父母怎能算孝?不愛子女又怎能是慈?不愛國家反對政府,不盡做國民的責任義務顯然就是不忠。背棄朋友又豈是義?不愛自己的聲譽就喪失了信。我們看,一切道德的名號都只是從一個情字萌芽、茁壯的。在這基礎上,情更是成佛的資糧——無情不能成佛。如來有多個稱號,其中有「能仁」,顯示祂的有情;《北斗真經》中提到北斗星君為「善逝大悲世尊」,「垂慈四劫後,憐愍(憫)諸群有」,「北斗古佛弘大慈悲」;救世大士被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及「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呂純陽師尊以度盡天下蒼生為任,都顯示仙佛對眾生無比的慈愛感情。而菩薩一詞的根本含意就是覺醒了的有情,又稱「覺有情」。只是這樣的情,不是私人的感情,而是前面說的「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

  將情用於家族,可以齊家;將情及於邦國,可以治國;情周萬類,關懷含靈眾生,即是「能仁」,即是佛,佛的情就是大慈大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應該是有熾盛的熱情而又超越自我的,這種熱情不是出自為己(我)之私,不是局限於兒女私情,而是關懷天下,憐憫一切受苦眾生。這樣就是我們說的仁者,充滿愛心的仁者,成仙成佛必須是這樣的仁者。

  以上所說,有人看起來以為與學道和佛法無關,但實際上,這其實才是成仙成佛的基礎。只有最熱情、最博愛、最仁慈、而能情周萬類而又廓然無我的人,才算得上是神仙道的真正修行者,是大乘佛法的上上根器。若是情感冷漠、沒有熱情,連做一個有用之人的秉賦都不夠,侈言學道學佛,豈不荒謬?所以佛斥責冷漠、自了的小乘聖者(如道門中只會枯坐,不修道德者一樣)為焦芽敗種;焦芽,當然不能再生,敗種,顯然也不是好事,因為再派生下去,也只不過是一些劣質的產品,不會出現優良品種,生命愈來愈萎縮,品質愈來愈差吧!

 

 

甲午年 修身課程 重修身

 

修身講義 —— 重修身

為什麼是修身?

  修身二字,大概最早出現在「四書」之首《大學》,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句,此又通常被簡為四字:『修齊治平』。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求學,沒有不讀過這四個字,也沒有人不被師長要求,要努力於『修齊治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者,可以說就是中華民族的古訓。修身為基礎,是確立後面三者的前提,可以說修齊治平,根本就是中華兒女千百年來的天職。

  古人在小時候所受的教育,稱為「蒙學」或者「小學」,亦所謂啟蒙,是通過識字和掌握書寫能力,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具備基本的道德倫理,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尤其「忠孝」為規範。換言之,古人自小要接受仁義道德、品格修養的教育。我們現在的修身課,開始是在1999年,當時 龔壇主訓示「百行孝為先,解經解眾先」即先要解讀《孝經》,可見忠孝自古就是修身的主體,治理自己,做好自己,在「言聽視動」各方面將自己的人格培養成合符聖賢的教誨,使家庭和睦(家齊),使社會國家安定、天下太平(國治、天下平)!此亦即我們的努力方向。在紛亂擾攘的現實社會環境,這尤為重要!

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留意 龔壇主最近多次的乩文,反覆提示我們要「認識自己,提升自己」。人要有努力目標,所以要提升自己,便先要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經常檢討自己。2000年9月17日 龔壇主有一段重要乩文,提出對金蘭觀人深厚的期望、努力的方向、慈愛的勉勵,值得我們今日重溫:

  吾道以性命雙修為本,以三綱五常、九美八德為輔,修性煉命,後天返先天,理法兼備,剛柔相推,動靜相兼,內外咸通,通往無極。……

  一己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期金蘭六秀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發出宏願,上報四重大恩 ,下濟三塗困苦,樹明燈於暗路,齊駕末劫慈舟,轉凡入聖,共赴瑤池……。丹成濟世,助人利人,喚醒愚蒙。修真覺路,放下執著,潛修密煉,棄惡從善,善德親天,鬼服神欽,無所不在,無所不至,無所不曉,能仁曉義,主善為師,貞義禮和,和衷共濟,留芳萬世,青史永記,不枉此生……。

  這裡 壇主提出「轉凡入聖」的期望,大家應好好體會。修道之人,要知道『修身』二字的意義,實際上就是要改造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由一個普通的凡夫俗子,成為一個合格的道門中人。這不是在服裝和外表上轉變的事情,也不是憑幾句法咒、劃幾度靈符所能達致,也不是唸幾篇經文所能解決,而是要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遣七情,驅六慾,以道教徒應有的標準去約束自己,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由此理解,我們的修身,即:先做好一己的本分,然後影響家庭,推而廣之,建功立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

德不配位,禍必相隨

  這裡我們要提醒大家注意,如果我們不好好「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就要小心發生「德不配位,禍必相隨」或者「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可能。「德不配位」,是說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報不相稱,比如現在人們講想擁有什麼,為了那些物質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一切手段。但為什麼不能擁有呢?我不工作,不勤勞,不節儉,憑什麼能擁有呢?即使擁有了,我能承載得了嗎?靠什麼承載?上天之所以沒有給我福,是因為我目前的德行載不起,給我就害我。

  福報到底是什麼?福報是因果,是一種能量,有大德行、大胸襟的人才能承載得了這種福報、關係和待遇,所以說要厚德載物。不但金錢、權力、名望、地位都是自己的福報,就是我們擔任了什麼職務,或者在道觀成為壇生,擔任值事,擔任天職,雖是責任,也是福報!請勿介意我以我們為例,比如我皈依了道門,做了壇生、值事,但不做好我的職責,我就在損耗自己的福報,到最後我的福用完了,我的好運也就完結了!所以佛經上說:菩薩已滿足眾生一切願望,但是眾生因為業重取不到。只是我們往往不去檢討自己,在擔當那個位置時,不努力提升自己,以達到那個位置合格的甚至更高的要求,終於有一天,原先的福報慢慢消失,便也失去工作職務等等,這其實是自己所做成的。

  這裏有個故事,說禪宗一個祖師,看中一處風水地,建廟宇的話,將來可以有很多人才在這裏修行成就。廟宇建好了,祖師要找一個住持。別人給他推薦一個,他看了看說,這個不行,只能五百人;又推薦一個,他看了看說,這個不行,只能一千人。最後他發現一個做雜事的和尚,說這個人做住持,會出很多人才,佛法能興盛,能發揚光大。這叫做福人得福地,福地福人居。同樣,禪宗五祖要傳衣法,在六祖惠能與神秀法師中選一個的故事,學佛者人盡皆知,傳惠能和神秀顯然對佛法日後的發展很大不同,誰的『德位』配得起呢?如果神秀獲得衣法,佛法的傳揚會是怎樣的局面呢?大家現在可以想到。至於歷史上很多先輩打天下,而後輩失天下的事,其實都是『德不配位』的原因啊!

  個人的命和運與『德位』是互為因果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指因負面或錯誤的行為而產生負能量,導致災難,好人好事將相繼遠離而去,際遇甚至生命從此發生重大改變,福報遠離,就是德不配位之時。負面的思想與錯誤的行為,將會不斷消耗自身的福報,會感召厄運惡事;而正面積極、善念真心的思想行為,將不斷累積正能量,德就其位,那麼也自然能繼續創造美好的因緣福份。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說明了個人的道行德位,小則能修身利己,大則能濟世利民。真正道高德厚的聖人,本身具備了龐大的正能量,無時不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變化。其所到之處能影響一方水土運作,改變當時的四時氣象。小則能令天時節令歸位,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大則能人心歸附、團結一心、國家遠離刀兵和人禍、劫難。許多這類的真實故事,從古自今不斷的被記載下來而廣為人知。

  所以,要明白我們修身極為重要,這不是一般的老生常談,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也解釋了我們平時不明白的事物真相,所以重視修身,努力修身,千萬不要將獲得的福報「得而復失」啊!


1 道家以世人當報之恩有四: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

2 三塗指三惡塗。《三十六部尊經玉清經》:「三塗苦多,念念生滅。」三塗者:一、地獄道猛火所燒之處為火塗;二、畜生道互相噉食之處為血塗;三、餓鬼道被刀劍等逼迫之處為刀塗。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