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悌導引品第三 (之一)
爾時 純陽仙師,告金陵大眾曰:「 吾因鶴城徐氏,久在空門,實踐樂施,致身顛沛,年逾七十,道心不退,雖無沖舉,亦有深功。因承玉音,命度蒼生,慧照乾坤,感誠降彼,已說 太上皇極一品、二品化育之機。但彼處眾生,貢高1我慢,妒嫉2貪瞋3,屢以善道化之。群生執著不了,輙4有二三闡5法,皆不體 吾普濟為念,各懷私窒,作逞高能,善言慈誨,不勸於人。以教外虛浮,矜誇於己,未得仙地,妄絕人言,可嘆可喟6!
【當時 呂純陽仙師對金陵(今南京)乩壇的信眾說:「 我因為鶴城的徐先生,長期為了道門,樂善好施,到處行道,以致顛沛流離。年過七十,道心仍然沒有減退。雖然沒有很突出的舉動,但已經立下了深厚的功德了。我因為得到玉帝的聖旨,命我下凡普度蒼生,我要用智慧照亮天下人。我被他的誠意所感動,為他們的乩壇降乩演道說法。已經降乩說了<太上皇極一品>和 <化育之機二品>了。但是那個乩壇的眾生,自以為自己貢獻多,為人傲慢、妒嫉、貪婪,又容易動怒。我多次以善道理勸化他們。但他們十分執著,得了二、三個闡釋法門,便忘記了我普濟眾生的心願了。他們抱着窒礙自己修行的缺點不放,自逞高能,對我用心良苦的善言教誨,無法聽進去。他們抱着教外虛妄浮誇的態度,自以為是,自誇自己修行高,未達到成仙的境界,已經拒絶聽取別人的說話了,真是令人為他們感到歎息和可惜啊!】
行吾道者,積功修德,勸善化惡。講教忠孝,勵勉信誠,以氣致柔,從容中道。明無人非,幽無鬼責。和乎眾性,循理民情。以道義行仁慈,利物濟生,愍貧恤苦,慈悲惻隱,澤及昆蟲,至於草木,不可傷殘。憫人凶、恤人苦,放生戒殺,捨大慈悲,行方便心,勝如齋戒。體天地德,何匪修持?
【行我道教的人,要外積功勳,內修自己的德性;勸人向善,感化作惡的人改過;講道教人忠孝的道理,勉勵人守誠信;內修「以氣致柔」的丹道;處事從容合道,不偏激。那麼,在光明處,沒有人非議;在幽暗處,沒有鬼責備。性情平和,能和大眾和洽相處;依循人民的情理去處事。以道義的心,行仁慈的事;利益事物,接濟眾生;憐憫貧困的人,體恤人民的疾苦;放生、戒殺生;心懷大慈悲心,以事事方便別人的心行事,最好能持齋守戒。能體察天地的善德,不就是修持了嗎?】
行吾道者,如遇不善之人,以德以理化之;苟弗依善而執抝者,必當和氣怡顏以接。所以宣聖7循循然善誘8人,婁師德唾面自乾9,何曾瞋怒?若克己泰而不驕,彼必化惡歸善,乃闡教之功。設使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焉無罪哉?如遇敬道之人,以恩以善結之;苟錯行道而偏著者,亦當引解聖經以悟。所以君子近者悅、遠者來。周太王10從者如市,皆因德惠。若盡己和而不同,彼必皈正起敬,乃闡教之仁。設使顛而不扶,心何忍哉?豈不愆歟!
【行我道教的人,如果遇到不善的人,要用善德和道理去感化他;遇到不依善而好執抝的人,必定要和氣相待,對他和顏悅色。所以孔子對學生循循善誘,婁師德有「唾面自乾」的心胸,他們甚麼時候發過瞋怒?如果能夠克制自己、保持安泰而不驕傲,對方必定會化惡為善,這便是闡教的功效了。假使不教人民戰鬥,便說是放棄他們了,那為甚麼沒有罪過呢?如果遇到敬道的人,要以恩德、以善心和他結交;遇到走錯路而又偏激固執的人,亦要引用聖人的經典來向他解釋,期待他覺悟。所以在君子身旁的人都感到喜悅,在遠處的人也來親近君子。跟從周太王的人好像城市一樣多,都是因為他高尚的品德和與人的恩惠。若果盡了自己的本份,和不同意見的人和洽共處,對方必定會改正,並且對你產生敬佩的心,這便是闡教仁愛的地方。看着對方失足顛跌而不摻扶,又於心何忍呢?豈不是要受到愆責的了!】
天下之人,有教無類11。為師作傅,當以忠恕敬肅,順氣怡顏,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接之,信以成之。深則厲,厲則難從;淺則揭,揭則生亂;言不重,則不威。至哉守一,心平氣和。氣和神暢,神暢體舒,浩然天地,俯仰無愧,翕12然性情,不離體用,存真一心,超真一道。
【世上的人,教育是不分種類的。作為師傅的,應當本着「忠(真誠)、恕(饒恕)、敬(恭敬)、肅(嚴謹)」的原則,以「順氣怡顏」的態度來教學。教學內容要合乎「義」理,教學生恭敬認真地實踐學習內容,「謙遜」地學習,信守堅毅地完成學業。如果教學內容過於艱深,學習便要求嚴厲,要求嚴厲便很難令人達至要求;教學內容過淺,便欠深度,欠深度便會引致混亂不清;老師說話語氣不重,則沒有威嚴。最高要求是達至「守一」,心平氣和的境界。氣和,精神便舒暢,精神舒暢,身體便感覺舒適,感覺自己存在於天地間的浩然正氣之中,俯低頭,仰起臉,都無愧於心,性和情完全融合在一起,不能分開體和用了,完全存在於「真一」心境之中,超越完全純真的境界,與道合為一體。
1 貢: 自以為有貢獻。
2 妒嫉: 不憤別人比自己優勝。
3 貪瞋: 貪婪、生氣。
4 輙: zhé 同輒。獲得,總是。
5 闡: 說明。
6 喟: kuì 歎氣的樣子。《說文》:「喟,大息也。從口胃聲。嘳,喟或從貴。」
7 宣聖;孔子。漢平帝諡孔子為褒成宣公。歷代王朝都尊孔子為聖人,而詩文中多稱孔子為「宣聖」。
8 循循,有次序。循循然善誘,指善於引導別人有次序地進行學習。
9 武則天時,官員婁師德對他弟弟說:「由於我得到陛下的賞識,有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詆毀我,所以你在外做官一定要事事忍讓。」他弟弟說:「就算別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臉上,我自己擦掉就是了。」婁師德說:「你如果要讓別人消除怒氣的話,你應該讓唾沫在臉上自己乾掉。」
10 周太王:姬亶(古同但),今陝西旬邑人,軒轅黃帝第16世孫。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11 有教無類:無論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的,都接納為學生。
12 翕:閉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