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十八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八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第十六章

  何物能招攝先天一炁?當然不是有形的物質,若是,則早已被科學家發現了。是故此物必須是身中無形的精氣,經云:「一炁化三清精氣神清澈之本源」,逆煉則以三清成一炁,最關鍵者:一炁的發生,須心性的配合。虛極者:心性虛空,無一點罣礙;靜篤者:心性靜定,無些微運轉。若致虛守靜至極點,心性真空,身中所有精氣 萬物受其感化,產生作用 並作,吾以神之觀來照會精氣,使其一炁之復 一陽來復

  觀乃神光之內照,天之神發於日太陽,人之神棲於目,是故內修神炁以觀;觀可橐籥,聚之則眼前一黍 聚焦成一點,展之則瀰淪四極,無遠弗屆;觀,處中以制外,通達一身之宮關竅穴;在後天猶有參雜視覺,返先天則純為神炁之覺照矣。

  萬物品類,芸芸眾多,唯要維持其生命,有必然之規律,各各須回歸到生命的根源,修復其精氣神狀態,所謂「歸根復命」。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修真是要修復永恆的性命,故亦須歸復到性命的根源之上。甚麼是性的根源?元神是也;命之根源?元精、元氣是也。歸根的法門叫做「靜」。靜的層次及作用,高深莫測?心靜返神,神凝見性;後天返先天,精氣轉化成元精、元氣;靜就是修復性命的基礎。修復性命就是為了達到真常?不生不滅、永恆的境界;若要維持真常的性命,務須修成先天真常之體,解脫後天色肉之身。蓋色肉之身離不開循迴輪轉,脫不了物質的拘滯,走不出時空的制約。知真常之體就是陽魂元神、陽魄 元精元氣 所結合而成,聚合之時,性光明亮,仿如日月,故易曰:『與日月合其明』是也。

  不知靈性不生不滅,不知勞役性命損耗三清,不知先天性命合一、後天魄魂相戈金剋木,不知真常之道而違理妄作,破壞真常之道,損害性命,則凶險災劫不期而生。經云:『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人身依靠飲食來維持生命,仙佛則不然,可依先天一炁而存。先天一炁,道自虛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亙古已有,真常不息。真修之士知乎此,為了蓄養一炁成真體,其胸襟常能容納萬事萬物, 云:能容乃大。常能兼容一切的人,心地乃能公正光明,無一己之私。常持公正光明的心乃能成為聖人即王也云:內聖外王,中正和平。聖人修行,不我自行,卻觀天而行,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乃能與天地合德。常能與天地合德者乃能合道, 師尊云:『道乃天地心,愚痴不解尋。』蓋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先天地而生,後天地亦不終,故持道不失乃能恆久。如此修持,就算人壽雖盡,肉身雖沒,其真元不殆,能脫離肉身,依道 先天一炁 而存,逍遙自在於天地之間。

 

 

 

己丑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十七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七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第十五章

  古時有善於修真之士,掌握修煉之微妙,通達大道之玄奧,功力湛深,不可測識;就是因為不可測識,故只能強為之形容:修真之道,以精氣神招攝先天一炁,培養一炁,使之浩然,以一炁之真,伏煉心性;並採之以為藥,結而為丹,溫養密藏。轉化過程,純以天地自然之道,把持其間。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下手時須謹慎小心,提防神昏入睡、精結迴繞、機心萌運;若遇之則顛倒反覆,耽誤了精神、時間、功夫。是故修真時就像很猶豫:精神冷靜,專心一致,步步提防,有如在冬天結了冰的河川上過涉,稍一不慎,滑跌翻沉。又須保持清靜,怕受囂雜所影響,尤如畏懼四方的鄰居前來打擾。在開導炁穴、匯聚精氣神的時候,就像是誠懇地邀請摯友一樣,和悅溫平,親和意誠;在養炁的時候,又儼 音染,莊嚴恭敬 如賓客,不執主導,隨順誠悅, 云:『心為身主炁 靈性已參與 為君』。及至先天既返之時,魂復為主,魄反為客,以魂制魄 與後天情況剛好相反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

  精神雖是專注,但身心神經卻是鬆渙的,氣血充滿了經脈末梢,令手足漲暖,下元精氣氳氤蓬勃,如水中生火,雪裏開花。他的靈性是敦厚純樸的,無半點矯揉偽飾,所以他的炁也是渾厚沉穩,純樸自然,不顯露輕浮、無故自動炁動則身搖 等。

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其胸襟之曠闊,虛懷若谷,涵受一切;其內觀之曠達,仿如虛空靈谷,無邊無際,靈明透澈,瀰淪四極,涵容無量之真炁。但其內心沒有超然、脫群為聖的感覺,卻只是和光同塵,渾然若濁,故能將身中的凡濁轉化。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若不是如上述般的修持,誰能在混濁心性污染 中而自止之,以靜而使其污濁徐徐澄清?誰能在安定自守之中,待之以久,靜極生動,使真炁徐徐而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善修之士,為了保持此道而不欲盈滿。蓋心自盈滿、自傲便於禦防時不猶豫,應謹慎時不畏懼,在謙守時不儼和;其靈性也失去了先天之敦樸,其胸襟也淺窄了,其心常有卓絕不群之感。聖人唯有保持不欲盈滿,其靈性才能於肉身歿後,得到了永生之道,不須在塵世再新成身循迴輪轉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