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年 修真課程 音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音

   聲音傳播能量信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言語,便是聲音之一。金蘭觀門聯:『金聲喚醒春夢,蘭信吹馥河山』。音是震動能量波,在空氣的速度約為每秒330米,還有兩個主要特性,“頻率”和“波長”。

  頻率愈高,波長愈短,音調愈高;相反頻率愈低,波長愈長,音調愈低。人身有宮關竅穴,中脈有七輪,乃能量之中心,謂法輪常轉,有轉動就有頻率;各輪有各輪之頻率,由下而上,由低至高。人身“喉輪”可以發出不同頻率的震波,在後天為聲音,在先天為精能量震動,可以產生信息,呼喚身中之宮關竅穴,產生共鳴,從而激活、炁佈及能化某能量中心,這個法門是謂“咒音”。猶如巨銅鐘聲,其震頻單一,信息純一,令都市人瑣雜的心神感應歸向,除瑣雜而從真一。

  咒音在修真也有奇妙的作用,譬如咒音“唵”(as in omega),為萬音之母,若 對咒音感應,能令雜碎的內光中正歸圓,能使動盪散渙的內炁於中黃朝元。咒音“何…哦…”能與下丹田共振,氣灌丹田,鼓盪發暖。咒音“霞…下…” 下達腳心湧泉,開導水火二氣之根,令腎竅迴盪震跳。

  有兩點要留意:咒音如言語,若留意唇齒之間的活動及如何配合發音,則有礙言語;同理,喉輪能發咒音而不須意注,如劍能披荊斬棘而不能手握劍刃。其次人身不是死物,純質之物有固定震頻,但人身能量中心的頻率,每因狀態不同而有所改變,是故咒音宜有上下調變空間,不宜執記音調;誠心、耐心多驗證,自然有得。 天后聖母於上壇4月19日駕臨金蘭道觀,密傳五音奧秘:大道在眼前,當頭捧喝。音律啟蒙:Z09L031.gif (289×447)上工何士車,宮,南音北調人人不同,律呂調陽調度陽氣,悠揚樂韻。聆,鑒貌辨色,望聞問切,有諸於內,形諸於外。內外和諧,諸災不作;本真耗散,百病俱生…..元精難度河車難逆上,推算察試效符徵驗證。聲音能量,符號信息,有如現代科技之超音波,日常應用。人身雖小,暗合天地,五音奧秘,蘭庭密傳。』以下音調在有感應時開始推察,感應部位,或因人而異,宜多推察驗證,以致掌握。do─應於中黃至下丹田;re─氣海至陰蹻;mi─下丹田及會陰至陽蹺;fa─尾閭至命門;so─夾脊上玉枕;la─玉枕到上丹田;ti─上丹田歸絳宮。

 

 

己丑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二十三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道德經與修真 之二十三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此章首為修真的法門,其要在於貫通,使魂魄抱一:精氣神要完全集中,就只能在小於指頭般大小的部位。譬如集中觀看左眼前的指頭,就不能再兼集中在右眼前的指頭。若非直接專注於一竅(即曲也),而要兼全兩竅,只能以橐籥、較寬廣的神覺與及精炁的聯通。修真時兩竅的交匯,以至多竅,及至一身的聯通(即全也),亦復如是。

  神炁下炤,及至下丹田、陰蹺、湧泉等,唯由陰蹺屈折(即枉也)往陽蹺,炁足則陽炁從後直透,一射三關(即直也),回歸乾宮。 欲得陽炁盈滿,必先孕育及烹煉精炁煉精化炁於下元(低窪)水府之竅,待其絪縕蓬勃,自然上溢(盈也)。欲得靈覺清新,必先開解及消除後天雜念、思慮及精結(敝也),直到窈窈杳杳、忘人忘我……久久忽然有覺,則炁象一矣。古云:心死則神活也。

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丹法簡單自然則易有得,法序繁多則自困惑,令身心靈難以靜玄。 李道明師尊形容:『身是天地一斷篷,半間南北半西東。』指人身上下相隔,前後不通。是以聖人修持,是為了魂魄抱一,性命真一,精氣神合一。一者無陰陽動變之患,處於先天平衡和諧的境界。 北斗星君有云:『道法本無多,貫通南北和,東西原一炁,七星可除魔…

註:修真道法本不繁雜,主旨就是貫通人身上下南北,使水火相交;前後西東相連,使一炁周流,循環無端;進而四象和合,五行攢簇。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此四句以反面而言,其意亦同:修真時若有意識地去察看內丹,那麼丹光就不能明亮;修真時有意識地認為這樣才是真道法,那麼道就不能彰顯;對人誇耀自己修真的成就,就會折減自己的道功,宣揚自己的外修的功德,有了用意宣揚的作用

或有其他的用意,亦會扣減真心誠意做功德的部份。自負修真能力高強,那麼自己的修真的能力就難以堅持及長進。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就是因為抱一無言,處中以制外,使天下共式,沒有爭氣奪名,一切唯道是從,也沒有爭奪

爭精奪氣之心,故一身上下,三魂七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誠歸於中,莫能與之爭奪。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時所謂之「曲則全者曲隱而求完全」,怎會是虛言呢?這樣的修真方法,反令一身精氣神誠全而歸之。 太上道祖降壇有云:『不爭奪的爭奪』是也。

總結:此章中心在於開示曲則全的妙理,及以此章首四句為貫通人身上下、前後的法門;並賜示修真法簡而不繁,道法自然,其目的不過使後天返先天,魂魄抱一,性命歸一。由於聖人不自見、自是、自伐及自矜,又令身心靈歸中,使無爭奪之心,亦使一身上下無所爭奪,達到精氣神與及先天一炁誠全而歸於心性。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