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十五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五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第十三章)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偶得榮寵,受人讚賞,豈不飄然快意哉?廣東俗語:『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比喻別人的讚賞,每多受落,若是來自大人物或公眾的嘉許,自滿之情滿足感,則更為洋溢。同理,忽然受辱,或被人唾罵,每生氣憤,怨恨之情、報復之心,隨之而生,君不見討債之怨靈,怨氣難消須見欠債者受同等苦,古今皆然。

  誰不知榮寵、受辱皆生得失之妄心,令人忐忑不安。寵辱若驚,若驚者何?清靜經有云:『既有妄心,即驚其神』,原來受驚者,其神指元神也,清靜經續云:『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連鎖反應,自然而然,修真之士不可不慎。 云:『原諒別人的錯誤,也是一種放生。』寬恕別人的錯誤,避開怨恨,未生邪妄,不驚其神,免遭濁辱,也等如放生自己…

  陰符經云:『九竅之邪,在乎三要。』欲去九竅之邪妄,在乎“三要”,三要者:停機以定心,正心以明性,見性以合天。三要為修煉的三個層次,蓋人心機巧不停,必先將心萌運轉停下,方能心定,將心放開;若心有癥結,執於事物,又須以道德正心,將心結解開,不受物綁,逍遙自在,性光亮耀,是為性明;又以觀照,歸其根元,是曰見性,性本虛空合乎天,能返本性,即合天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衣食住行,人身所需。以物質世界(富貴)而論之,因資源有限,需求則無窮,故有土地、管治、糧食、貨財、權利的爭奪;因有因果及時運的關係,偏離道德,又會產生禍患如:衰退、病困、災難、殘害、戰爭甚至覆亡。綜觀此等禍患,皆由人身對物質的需索而引起,若果沒有了物質的身軀,吾人又有何患?故云貴大患若身。

  道德則不然,人身可貴,位列三才天地人具五行,靜則以身中精氣神,內修性命,借假修真,五行攢簇,三元合一,功圓果滿,超俗脫塵;動則有為而立功,福德群眾求,不違道德,真心誠意,濟世利民,甚至憑職業也可以修功德。如是,則三千功、八百德,尅期可達,三界之內,無與倫比,此人身之貴也。以修真以言,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可以視有如無,觀我於無,則我非有我,及我非我,我有何憂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託天下。

  人身暗合天地,乃天地之縮影,為小天地也。承上文之觀我於無,若能破除我執一切憂患因有我身之相而有,亦能破除了心、靈與身之障礙,神炁可以橐籥開闔於小天地間。故重視以身為小天地者,可以寄隅神炁於身中天下及竅穴;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託任天下,聚攏三華精氣神之陽而為滄海一粟,所謂一粒粟中藏世界也。

 

 

戊子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十四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道德經與修真 之十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

  五色者:青紅黃白黑也。人從生到死、每日由起床至寐前,皆以目視物 瞽者除外,外見五色,一生無不如此,何以令人目盲?不知道德經為修真之寶筏,則不能通其玄理。修真修煉元神:修心養性,返其 靈性之本初;烹煉精氣神,復歸 元神之原來。若眼逐五色於物,則耗陽明於外,神亦受攝於事物;眼愈勞而神愈傷,幻影緊纏,蒙蔽眼真,感應盡失,靈目盲矣!君不見 太上道祖清靜經有云:『其心,心無其心;外其形,形無其形;遠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以觀心 萌動之心攝神之形 好欲之物來澄神遣欲。 云:『欲要開天眼,須當滅世情』,誠不誣矣。五音五味,亦復如是。五音者:宮商角徵 音芷羽。耳逐五音者,精結於音聲,耳愈聽而識愈生,聽識日增,耳靈日蒙,音識迴繞,失其感應,耳真聾矣;五味者:甜酸苦辣鹹。口好五味者,每失味真;譬如先嚐辣味,再嚐別味之時,味覺每多偏差。膳味濃烈,失卻味真,舌真差矣。故云五味令人口爽 舌覺差錯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策馬揚鞭,縱橫馳騁音拯,豪邁不羈,心放逸矣!誰不知七情生於放逸,三毒起於貪妄,違背了心性之道。 師尊云:『時時拴意馬,刻刻鎖心猿』,一念之差,天堂地獄二路分。更狩獵於田野,獵獲愈多,財食愈多,野心愈大,心不發狂難矣。 揚帆捕魚,亦屬類同。加上天道好還,種下殺孽,時限一到,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三世因果經有云:『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命…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殺生害命人。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珍貴寶物,難得貨財,常令擁有者牽掛忐忑,為收藏保固,徒添煩惱 所謂豪貴學道難;欲得者卻絞盡腦汁,時生妄想,據為己得,稍一僭越,違背道德,遺憾終身。金錢名利,亦復如是。清靜經有云:『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總結上文:五色、五音、五味皆為身外五行的事物,以之修真,譬如觀想、音咒、服食,終與六真相悖。馳騁田獵與難得之貨,令人放逸發狂、煩惱妄想,迷失真道。腹者身體受、轉化、收藏之部位;而眼的主要作用為觀看察見身外。聖人與一般人外表沒有大分別:對衣服舟車、住屋飲食也有著一般的需求,語言文字、文化習俗也沒有兩樣。唯聖人明白靈性永在、因果報應、天地間自然的道理,包括災劫的因由與天律的原則;為了避免沉淪苦海、循迴輪轉,而能堅持為自身之身心性命而實修苦煉 為腹、行道為善;故不為 身外察見之世俗事物 如色音味等所誘惑和感染,將身心行為約束 如令人心發狂之事,也努力解除身心之枷鎖 如難得之貨功名利祿等。聖人的生活及處事,就是為了上述的原因,而作出取捨。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