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三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道德經與修真 之三

 

  無為清靜除了可將心性淨濾、收攝歸正、性命歸根,返回先天之純樸、本來之面目,更是超出陰陽的門戶;其理玄妙無窮。【文始真經】五鑑篇‧第十四章:『…天地雖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而不能役無氣。心之所之則氣從之,氣之所之則形應之,猶如太虛於一炁中變成萬物,而彼一炁不名太虛同是無形卻有分別;我之一心能變為氣、能變為形,而我之心無氣無形。知乎我之一心無氣無形,則天地陰陽不能役之 超出陰陽之拘束矣』蓋心為氣之主使,心意一用,氣力無有不從,舉手投足,形 身軀 隨心動;形由能量 電火力光位 所推動,亦不出乎陰陽之動變而生。心動則氣動已,氣動則形應已,豈能不受天地陰陽之役哉?唯制我心以一 一者無陰陽之動變,遣欲澄心,無氣無形,方能避開陰陽五行之旋渦。是故 道祖在【道德經】觀徼章第二這樣說:

天下皆知美知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指天下人的心態意識;在人身為心神意識。修真時若心神意識俱有活動,皆有認知及分別識,縱使所認知及分別之事物為至善至美,但在修真來說也是敗惡的。蓋心念認知已動氣,生分別識,氣形相應,產生陰陽的動變,難逃五行之拘束,心性只能在後天中運化,難返於先天的狀態;譬如在修真時欲覺察感知真元之炁,真元之炁雖是精氣神之精華,但這樣的覺察感知是動神的,破散了丹炁的凝聚;且與招攝「先天一炁」背馳,與歸復無極是反向的。是故在修真時數息、唸咒音、屈體勞形,甚至觀想仙佛亦復如是。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聞相和,前後相隨。

  為了一心、後天返先天、三靈合一,故陰陽匹配,即陰留陽,陰陽相當,陰陽相合而返太極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有名無名之相生,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靜相因而生變化請參閱上回之講義。剛者易,柔者難;譬如停心者易,定性者難,故剛中求柔,剛柔之相成,武火烹煉,文火溫養。巽風者短,真息者長,以長而續短,長短之相形也。火炎上,水潤下,故令水火相交,水火相濟,取坎填離,抽鉛添汞,液還下丹,正是高下之相傾也。及乎上感下應,處中制外,如聲音的發出與及聽聞的接收,非音聞之相和乎?至於功行黃道 周天,退陰符、進陽火,前降後昇,後起前收,金烏玉兔如梭之轉,此前後之相隨也。

是故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賢人執於無或執於有,聖人不執,以無御有,以有還無;以無為體,以有為用。是故聖人以無為之心來處事 於修真即修治身命,所以不受心識之拖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而不以勞心及爭辯式的教化;在仙佛即以丹訣默傳,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化。聖人煉精化氣,煉氣合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就像天地一樣培育萬物,不辭勞苦,更以不視為己有一般的無心,內修了許多德行也不會自負己之成就… (未完)

 

 

丁亥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二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道德經與修真 之二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續)

  以修真而言之,無極狀態,無名無相,無形無象,無覺無思,虛虛靜靜,冥冥杳杳,渾渾淪淪,雖曰無名,身心性命無不本源於此,歸根於此,修復於此,為天地之始,故為修真之大本;所有乖離錯異,迷妄偏邪,依此而修,無不收攝歸正。無極為乾坤之中心,於人身心下腎上虛無窟中,藏養最深、虛無合道之處。靈性有“本覺”,於至虛至寂、無知無覺之際,忽然而生,是為覺知的本始。然而一切炁感、精氣神之聚散、關竅之開闔、丹炁之凝成,必有靈性的參與,致有覺照存焉,無覺照則身內感覺亦不存矣。是故虛靜既久,自生初覺,是為真覺,真純不二,無雜無染,太極開基,金丹之本,玄關妙竅;太極狀態,雖曰有覺名相之始,一炁 先天一炁 周流乾坤,化生萬物 一炁化三清,三清化五行,五行化萬物,故為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
音叫,亦音竅,徼通竅

  修真之士,故常端坐冥心,萬緣放下,放下執著,自解心結,澄心遣欲,無欲無為,虛空寂靜,無情無思,無覺無知,以求將心性淨濾,收攝歸正,性命歸根,以還靈性先天之純樸,本來之面目。非以無欲,難觀道之妙;非至靜至正,難復無極之真。 道祖清靜經、 觀音大士心經,人能實修實煉經文所示,即能觀悟無心無欲之妙。

  天地人物自然之律:靜極生動,動極生靜。道法自然,故修真亦不離自然之道,陰符經曰:『自然之道不可違』是也。 云:『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靜相因而生變化。』 註:都市修士,各具慧根,可惜塵緣未了,世事繁紜多而雜,心性須收攝歸正,悾 心空 恍惚 待迎,故須動中求靜。及後靜極生動,於虛靜既久,陽炁從虛無中來,或覺知自生,心念始萌,當應於動。我於此時,因勢利導,或下炤丹田,坎離相交,煉精而化氣;或開導河車,取坎填離,煉氣而化神。所謂:「乾遇巽時觀月窟 音忽,地逢雷復攝天根,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 黃道周天 總是春。」即陰留陽,動靜相因,性命轉真。

  性命之修煉,其要在炁煉精化炁,煉炁化神 ,經云:擒 調變之權 制在炁;但調變之處卻在“竅”。譬如煮飯,調變在於米、水、火,烹煮之器,卻用飯煲。人身之竅穴,各有所能,譬如真鉛產於下田,煉藥於玉爐,昇陽於陽蹺,煉神於上田,燒頂火於百會,甘露產於須彌,煉心丹於絳宮,養丹於中黃,封藏於密戶等等…故常有欲以觀其竅,與四時合其序,因時制宜,變化萬千。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無名與有名,無極與太極;無欲與有欲,觀妙與觀竅,此兩者皆由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靜相因而生之變化,實同出於自然之道,而生異名;玄者深遠微妙、不可盡測。則觀其妙者微妙無窮,是謂之玄,而觀其竅者亦鬼神難測,又是玄也。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玄可以修煉性命,演契道德,乃成仙成真之門徑;而且層次高而無上,天外有天,無盡無窮;此玄之內,更有玄妙,玄之又玄。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