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七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道德經與修真 之七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第六章

  人人身中有一虛靈之谷,像似山谷一樣,四面環山而中虛;人身之谷則四圍上下皆實而此中空,乃至虛至靈之地,無物無為,虛空寂然。【醫道還元卷七 】解曰:「此地至中至和,可包藏天地之真一,性歸於此,即命亦歸此,學者自當細為體認。世有一種蒙昧之徒,或指泥丸,或指鼻準 音啜,或指臍輪,或指穀道腰脊,目為黃庭,此皆不究明虛靈何在,夢裏說夢,何時始醒?觀此便可知性道歸本之地,亦可曉然於性之本體也。」因其中空,故能無壞;人之真性 靈魂 即寄寓其中,是為谷神 即人身之元神是也。當谷神未有感觸,則寂靜寥然,無問無應;一有所感,真靈即應,如空谷迴聲之捷,故謂「谷神」。

  “玄”者,玄妙無相,深不可測。“牝”,俗解雌性之動物說文解字:「牝,畜母也。」,“玄牝”在人身則為生化萬物之母 經云萬物之母。人身元精 精中有陽,先天之氣 化精氣神,精氣神運化後天氣液、四肢百骸。元精 命寶 一竭,人身即死。須知性與命返本 元精、元炁、元神 結聚,為金丹 內丹 之本, 云:『金丹鎮守,百邪不侵。』 【醫道還元 卷七 】又曰:「 太上…所云「谷神」,亦即此性命合而結成之慧,或說不老丹,或說紫金霜,或說結成刀圭,或說玄珠黍米,不過諸書好創奇論耳,總不能外此義。 所以谷神不死,與金丹鎮守有同義—總能持續性命,生化精氣神,為身中萬物之母、性命之本,也是修煉性命之原因。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玄牝之門,與玄牝不同,乃丹結之關竅、性命人身小天地 之根。 呂師尊在醫道還元中,將修煉玄牝之門比喻為「種大樹於中州」:「何謂種大樹於中州?樹者土所出,是土之英華也。舉此以喻性命交合,而凝聚於中五之宮,結成空中靈慧。人之性與命惟離而不合,故中土黃庭一宮祗生邪妄雜意,猶之乎美地不產良材,而產穢 音畏 叢毒卉。苟得性命合宗,真火下降,真水上升,自然英光會聚於中宮,而凝為不生不滅之靈寶,譬如大樹之茂繁而聳翠,故曰:種大樹於中州。中州者,即中土也。天地間邊土僻壤寒暑不時,風雨不和合,惟中州之土,則五行和合,二氣無偏,風雨時而寒暑不為戾,最可植異材。人之中宮,無異於此,故以為喻,此即性命歸根時節, 太上經中所云『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蓋指此宮。」黃庭宮乃靈性至中至和之地,若指身上有位置之處,皆未悟靈性之本體。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綿綿者乃真息先天精 氣運行之象,周行不息,綿綿不絕。玄牝之門,性命相合,返本還元,精萃會聚—真陰真陽之光華,各自燦耀於黃庭。混合凝結之法,純以天地自然之道,不可著心和之,真意也不可離開,似觀非觀,似守非守,所謂勿忘勿助、不即不離是也。久久靜養,自然凝結。稍有不慎,抽添妄用,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矣。故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丁亥年 修真課程 道德經與修真 之 六

 

 

金蘭觀修真講義 — 道德經與修真 之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音初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五章

  “仁”者居五常

仁義禮智信 之首,仁慈愛護,九美八德中之美德,也是上天賞善罰惡的天律法則。“仁”五行屬木,顧名思義,既入五行,即屬後天。後天有形質,不能脫離時空之拘束,壽命有數,疾病災厄尚且難以逃避,若非修真,縱使傾盡國力以維護一身之性命(仁之至矣),也不能超出陰陽之數,數盡則滅,改頭換面,循環不息。

  先天則不然,性命相合則返先天,性命返先天則根源鞏固,精氣神結聚內歛:精不搖,氣不散,神不勞,故性命能長久。性命和諧,諸災不作。及至真體完成,性命可延億載,即使人壽有期,卻可無疾而終,解脫色身,真體長存,天地任逍遙。

  性命若不修以道,而只以仁愛護身,則不離後天陰陽。是故聖人不仁,不著意於後天之魄精,以百姓

以精為民 為芻狗,卻著重於先天性命。芻狗者,草扎的動物,價值低微,作用次要,容易獲得,比喻人毫不在意的東西。同理,天地亦宗根於先天 太極、無極是也;所謂:「人法 效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天與地的交往,不就好像風箱的運作嗎?天地相交以橐籥,人身性命相交返先天,亦以橐籥橐籥在修真有著極重要的作用,奧妙千層,變化無窮。早上煉的呼吸

吐納 法,就是利用橐籥的作用,以深長呼吸,推動全身的氣液循環,使經絡暢通、氣液暢旺,匹配陰陽。橐籥之義不只限於呼吸,“擴大”與“收縮” 如風箱、神與氣的合一,神意之層次轉移、精氣之聚散、兩個關竅間的開闔傳輸、靈性採納身竅之精華,亦屬於橐籥的範圍;甚至通關展竅、開闔玄關。

  鍾離師祖曰:『無極玄關,取坎填離,人身八卦,橐籥上源

開闔先天之上源,由外 丹田呼吸至內 靈山之上,丹鼎自煖,守中抱一,由前轉後,由下而上 請參閱內經圖,火熱上升,命宮灼閃,若隱若現,五臟六腑,沉痾宿疾,不療自癒;百節四肢,九竅五官,七情六慾,與日漸消。 己卯年五月廿一日乩文

  精氣之傳輸,亦以橐籥之法,由命轉性。

  呂純陽師尊五篇註之採金歌有云:
未採藥,立匡廓

乾坤定位,交合之時用橐籥。用橐籥,近我身,不看天體枉為作。 註:未採之時,定立邊廓,即安爐立鼎,乾坤定位,然後用橐籥之法使乾坤交合。也是利用橐籥來傳輸,採金炁近我法身。若不參看天體(指月借日而生光)的大象便枉為作了。

  通關達竅之法,也是用橐籥來達成的。 李道明師尊曰:『通關達竅,內裏乾坤,奧妙千層,層出不窮。穹蒼宇宙,虛空無極,一呼一吸,氤氳

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的樣子 摩盪 謂氣勢雄壯,摩空鼓盪也,一變之變,無有不動,春夏秋冬,生長收藏,周而復始。(20010729) 
安爐立鼎法乾坤,鍛煉精華制魄魂,
先將身心修養好,次搏烏
金炁 玉液 靜中烹,
一往一來名橐籥,清靜無為始見真,
真炁真息真傳法,功高德高境界高。』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人身的竅穴,就好像風箱一樣,中空而不會變形、竭窮;愈抽動,氣愈出。唯一要注意的:橐籥始終是在動的變化,未臻究竟;非守中抱一、真炁真息、清靜無為,不為真境。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