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年 修真課程 內修精氣神 之 八

 

 

金蘭觀修真講義 —— 內 修 精 氣 神 之八

霹靂煉陽神第二

  人的身體(魄)之中,藏著先天的靈性(魂),靈性依存在身內,推動後天的心意(思想、運算、意念等等)【文始真經】有云:『,因』,亦即所謂:『動為動生』。靈性若然離體,身軀就好像沒有了主人,變成植物人一般。雖然靈性是身體的主人,但是常人卻沒有這樣的想法。少時為學業、興趣、玩樂;壯年為事業、理想、男女;中年為生活、名利、兒女……以致靈性陷於身體、情欲、事物的勞役之中。

  修真是為了矯正這種顛倒的情況,而行持外修內煉,直至靈性純真,歸復元始(無極)時的本來面目。在修真之時,靈性的狀態大致可分為二:

一. 後天識心主事,先天靈性伏藏,在靜修之時,雖然身體及心念也已靜定,但先天靈性仍脫離不了後天識陰(陰神)的拘束,不能返回先天“陽神”的狀態,簡稱“後天”。

二. 先天靈性主事,後天識心退藏,靈性脫離識陰的拘束,所謂:『陽神出竅,陰神退聽』,靈性進入真一和諧之境,簡稱“先天”。

修真若然只是持經唸咒、講求神秘手印,或是枯坐頑空,而不是在重點上下功夫,從後天返先天,只會徘徊磋跎,浪費時日。

以觀返神

  後天返先天在於“心”定返“神”,“神”凝見“性”(魂),其機要在於“兩目”,【陰符經】所謂:『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蓋眼為神之竅,耳為精之竅,口為氣之竅(耳及口之機要容後詳論)救世大士有云:『天之神發於日,人之神棲於目』,其法在於“觀”,即以“神光”內照(請注意:是神光而不是眼力)。修真靜坐之時,當聞聽自己的心識在活動的時候,將神光內注於“山根”之中,修真者可發覺神光內照於上,而心識卻像活動於心胸之間,兩者同時存在。此時觀與心好像選擇按鈕一般,可以選上或選下,所謂“三岔路”是也,如果精神受心念所吸引,走入“心識”的世界,即自然選擇了在後天的層面,須知起心動念是我們平時慣常做的,尤其是在惺忪冥杳之中,順之反而覺得自然;但如果能將精神集中在觀覺,則可脫離心念燥動的滋擾,返回先天靈性-“神”的層面。話雖如此,心識的牽引力通常很大,構成對靈性的牽制與拘束,結果難以離“心”返“神”,當此之時,若遇下丹所生的“陽氣”,則能發揮陽性作用,消去陰霾,助神脫離識陰,其作用大矣哉!是故道門修真以鞏固下丹元為第一,而以霹靂煉陽神為第二。(【呂祖全書】中之修身訣三段有云:『大電霹而神莫為,迅雷烈而神莫知』,霹靂煉陽神暗諭無論外間的滋擾有多大,煉神仍不為所動。)

  觀的作用妙用無窮:當入靜之初,雜想迴繞之時,可以“觀空法”,觀想無限“穹蒼”的景象,以一念代萬念。平時心思絮亂之際,也可閉目迴光,將神光收攝在眼前,凝著不動,立收正神正心之效。

(未完,待續……)

 

 

 

 

辛巳年 修真課程 內修精氣神 之 七

金蘭觀修真講義 —— 內 修 精 氣 神 之七

定息

  入坐雖已“靜”,心中雖然無物,但呼吸若然粗速,仍似轉空車一樣,神光迴轉不停,難以進入真之定境,是故必須“定息”。定息不可用“意”將呼吸抑制,因為用意已是不靜,而且用意凝著呼吸只可以維持很短時間,最後必然引起呼吸困難,是故必須以“定神”來定息。常人每當集中精神注意於某事之時,自然屏息以侍,凝住呼吸。修真以“觀”定息,初修者以“目光”定於“山根”部位,所謂“以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慢慢進入氣平息住的狀態。

逆機顛倒

  從溫度圖看人體之體溫,人體體溫不是全身一致的,最熱是頭部,其次是身軀,平均相差有攝氏兩度之多,再其次是四肢。修真令體溫分佈顛倒逆轉,先從下丹田發熱,熱力飽足後再下傳陰蹻、湧泉,令下肢漲暖,湧泉跳動。下元及下肢之漲暖,皆因氣血之下行,故入藥鏡有云:『先天炁,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醉的反應當不只此,單就氣血下行及下肢漲暖而言,確與醉相似。

根本心

  每日內修耗時頗多,若不能從“根本”上做,往往徒勞無功,盲修固然無用,苦修不知本末,也是蹉跎。甚麼是根本?眾所周知,“人性”是也。如何修改人性,才能最得效?首先“方向的取決”必須正確。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的,無緣無故的事,可能偶一為之,但是每星期甚至每天也做的,當然不會無目的地做吧?我們大家每星期日聚首一堂,求道於金蘭,學的是甚麼道?道者路也,以自身不同的條件,走向真實的路,脫離塵世種種的災厄、一切的虛幻、所有的迷妄,而登上永恆安和之路,一條通往無極聖境之道。

  平心靜氣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堅決向道?在平常生活中,能否在塵世中而不染塵俗–飲食男女、情愛枷鎖、物慾渴求、金錢爭逐、痴愚嗔怒(發脾氣)?有立志者是否能堅持向道?行道、守道的過程中有否鬆懈?又是否初而鬆懈,久而忘志?這是我們學道者每天也應反省的問題。

  凡塵濁世好比一大考場,人生所擁有的情愛、金錢、地位、名利、事物等等,只不過是試場的擺設,也是考題的一部份,鬥不過時空的推移,一切與時消逝。所有災厄苦困,也是考試的副產品;賞善罰惡,是上天教育萬類的方法,以自然之道,教化眾生。上有三十三天,天外還有天;下有幽冥酆都,輪轉有四生六道。何去何從視乎考試的結果。還有最重要者,是上天欲人返本還元,超脫塵世,免受困苦,而不是以塵世間的濁福快樂來令人迷戀。若然立願修真,堅守道德,不只可免蹉跎歲月,且能將痛苦災厄減至最低……。猶如孩子對父母不敬不孝,父母當施以懲罰,令其痛改。孩子一旦改過,對父母孝順敬重,父母必然回心轉意,對之呵護。明乎此,道途雖然漫長,崎嶇曲折,也不怕走偏。外修方向正確,內修“性命”自然事半而功倍。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