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年 修真課程 內修精氣神 之 七

 

 

金蘭觀修真講義 —— 內 修 精 氣 神 之七

定息

  入坐雖已“靜”,心中雖然無物,但呼吸若然粗速,仍似轉空車一樣,神光迴轉不停,難以進入真之定境,是故必須“定息”。定息不可用“意”將呼吸抑制,因為用意已是不靜,而且用意凝著呼吸只可以維持很短時間,最後必然引起呼吸困難,是故必須以“定神”來定息。常人每當集中精神注意於某事之時,自然屏息以侍,凝住呼吸。修真以“觀”定息,初修者以“目光”定於“山根”部位,所謂“以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慢慢進入氣平息住的狀態。

逆機顛倒

  從溫度圖看人體之體溫,人體體溫不是全身一致的,最熱是頭部,其次是身軀,平均相差有攝氏兩度之多,再其次是四肢。修真令體溫分佈顛倒逆轉,先從下丹田發熱,熱力飽足後再下傳陰蹻、湧泉,令下肢漲暖,湧泉跳動。下元及下肢之漲暖,皆因氣血之下行,故入藥鏡有云:『先天炁,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醉的反應當不只此,單就氣血下行及下肢漲暖而言,確與醉相似。

根本心

  每日內修耗時頗多,若不能從“根本”上做,往往徒勞無功,盲修固然無用,苦修不知本末,也是蹉跎。甚麼是根本?眾所周知,“人性”是也。如何修改人性,才能最得效?首先“方向的取決”必須正確。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的,無緣無故的事,可能偶一為之,但是每星期甚至每天也做的,當然不會無目的地做吧?我們大家每星期日聚首一堂,求道於金蘭,學的是甚麼道?道者路也,以自身不同的條件,走向真實的路,脫離塵世種種的災厄、一切的虛幻、所有的迷妄,而登上永恆安和之路,一條通往無極聖境之道。

  平心靜氣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堅決向道?在平常生活中,能否在塵世中而不染塵俗–飲食男女、情愛枷鎖、物慾渴求、金錢爭逐、痴愚嗔怒(發脾氣)?有立志者是否能堅持向道?行道、守道的過程中有否鬆懈?又是否初而鬆懈,久而忘志?這是我們學道者每天也應反省的問題。

  凡塵濁世好比一大考場,人生所擁有的情愛、金錢、地位、名利、事物等等,只不過是試場的擺設,也是考題的一部份,鬥不過時空的推移,一切與時消逝。所有災厄苦困,也是考試的副產品;賞善罰惡,是上天教育萬類的方法,以自然之道,教化眾生。上有三十三天,天外還有天;下有幽冥酆都,輪轉有四生六道。何去何從視乎考試的結果。還有最重要者,是上天欲人返本還元,超脫塵世,免受困苦,而不是以塵世間的濁福快樂來令人迷戀。若然立願修真,堅守道德,不只可免蹉跎歲月,且能將痛苦災厄減至最低……。猶如孩子對父母不敬不孝,父母當施以懲罰,令其痛改。孩子一旦改過,對父母孝順敬重,父母必然回心轉意,對之呵護。明乎此,道途雖然漫長,崎嶇曲折,也不怕走偏。外修方向正確,內修“性命”自然事半而功倍。

 

 

 

 

辛巳年 修真課程 內修精氣神 之 六

 

 

2.6Med1.gif (616×40)

水火相濟

2.6Med2.gif (92×249)  修煉下丹常見之通病:以為只是用火“煉精化氣”,將丹田發熱,雖然用意用力,效果反而微弱,有時丹田稍為一熱,便諸火上亢,舌燥唇乾,神昏腦漲,此乃水不濟火之象。其實在修真下手之時,控制用“水”與及起“火”同等重要,所謂以“水”濟“火”,水火相濟。火若無水來制衡,如不受控制之能量,不能為用;譬如汽車用之“電油”,內蘊能量,有爆發的能力,是以“液”態而存在的,將能量含藏濟攝,不致轟發,故可以為用。人身之內,“液”統制一身上下之“氣”,相互濟化。 但如何用“水”才可將溫熱感維持在丹田之內,達至丹田常溫的境界?人身為小天地,人身氣液之道,當效法天地陰陽自然之道。天地之內,陰陽相推,氣液升降,循環不息:陽光照射之下,地上之水被蒸發,熱氣騰空,高空遇冷,熱氣中的水份凝結而成雲,雲聚而生雨,回落地上,此乃大自然之氣液循環,此起彼落,循環不息。

津液

  人身之氣液循環也是生生不息的,是故在修真之時,應注意舌舔上顎,即舌尖貼在上門牙根的位置,保持上顎、舌尖及舌根(玄膺穴)以至口腔內之濕潤,並維持真津之生,以甘露疏洩陰霾,制身中(丹田及離中等)諸火,更可灌溉絳宮,使心田暢快,並滋潤臟腑,調理百骸;如天降甘霖,澤濟萬物。太上黃庭玉景內經有云:『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液災不干,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鍊顏。』這是“降火”重要機制之一,能將丹田火固濟在下元。須知積液而後能生氣(積水才能被蒸發),積氣而能生液(積雲才能降雨),修真若然忽略津生的處理,會引起諸火上亢、水不濟火、氣液循環之障礙,甚至丹田不能起火……。平時飲食也應留意,少吃高溫司炸、乾澀油膩、味精濃烈之食物,以防津液之不足。也應飲用適量之水,保持體液平衡;但也不可飲用過多而引起痰溼,阻礙氣脈。

定神

  “靜”與“定”不同,定在靜之上;六根不動不可謂不靜,唯神不在六根之內,蓋性有執(於事物)則神運,神運則心生;修真用逆機令心靜返神,神凝(定)見性。入靜之初,雖然已離六識,入於靜身靜意之境,若未能定神,則性光仍然浮散,心念容易起動,難以進入先天真一和諧之狀態,通於元神。定神是靜功之進階,此時應將兩眼目光鎖定在“山根”,而神火下炤丹田,以“坎水”固濟“離火”,水火相交,靜定觀照,如用“文火”燒炊,令溫熱感維持在丹田之內,達至丹田常溫的境界,定神後始返於無為自然之境。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