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 修真課程 齊學(八品仙經) (八) (道亨)

 

 

齊學《八品仙經》(八)

誠悌導引品第三  (之一)

爾時 純陽仙師,告金陵大眾曰:「 吾因鶴城徐氏,久在空門,實踐樂施,致身顛沛,年逾七十,道心不退,雖無沖舉,亦有深功。因承玉音,命度蒼生,慧照乾坤,感誠降彼,已說 太上皇極一品、二品化育之機。但彼處眾生,貢高1我慢,妒嫉2貪瞋3,屢以善道化之。群生執著不了,輙4有二三闡5法,皆不體 普濟為念,各懷私窒,作逞高能,善言慈誨,不勸於人。以教外虛浮,矜誇於己,未得仙地,妄絕人言,可嘆可喟6

【當時 呂純陽仙師對金陵(今南京)乩壇的信眾說:「 因為鶴城的徐先生,長期為了道門,樂善好施,到處行道,以致顛沛流離。年過七十,道心仍然沒有減退。雖然沒有很突出的舉動,但已經立下了深厚的功德了。因為得到玉帝的聖旨,命下凡普度蒼生,要用智慧照亮天下人。被他的誠意所感動,為他們的乩壇降乩演道說法。已經降乩說了<太上皇極一品>和 <化育之機二品>了。但是那個乩壇的眾生,自以為自己貢獻多,為人傲慢、妒嫉、貪婪,又容易動怒。多次以善道理勸化他們。但他們十分執著,得了二、三個闡釋法門,便忘記了我普濟眾生的心願了。他們抱着窒礙自己修行的缺點不放,自逞高能,對用心良苦的善言教誨,無法聽進去。他們抱着教外虛妄浮誇的態度,自以為是,自誇自己修行高,未達到成仙的境界,已經拒絶聽取別人的說話了,真是令人為他們感到歎息和可惜啊!】

行吾道者,積功修德,勸善化惡。講教忠孝,勵勉信誠,以氣致柔,從容中道。明無人非,幽無鬼責。和乎眾性,循理民情。以道義行仁慈,利物濟生,愍貧恤苦,慈悲惻隱,澤及昆蟲,至於草木,不可傷殘。憫人凶、恤人苦,放生戒殺,捨大慈悲,行方便心,勝如齋戒。體天地德,何匪修持?

【行我道教的人,要外積功勳,內修自己的德性;勸人向善,感化作惡的人改過;講道教人忠孝的道理,勉勵人守誠信;內修「以氣致柔」的丹道;處事從容合道,不偏激。那麼,在光明處,沒有人非議;在幽暗處,沒有鬼責備。性情平和,能和大眾和洽相處;依循人民的情理去處事。以道義的心,行仁慈的事;利益事物,接濟眾生;憐憫貧困的人,體恤人民的疾苦;放生、戒殺生;心懷大慈悲心,以事事方便別人的心行事,最好能持齋守戒。能體察天地的善德,不就是修持了嗎?】

行吾道者,如遇不善之人,以德以理化之;苟弗依善而執抝者,必當和氣怡顏以接。所以宣聖7循循然善誘8人,婁師德唾面自乾9,何曾瞋怒?若克己泰而不驕,彼必化惡歸善,乃闡教之功。設使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焉無罪哉?如遇敬道之人,以恩以善結之;苟錯行道而偏著者,亦當引解聖經以悟。所以君子近者悅、遠者來。周太王10從者如市,皆因德惠。若盡己和而不同,彼必皈正起敬,乃闡教之仁。設使顛而不扶,心何忍哉?豈不愆歟!

【行我道教的人,如果遇到不善的人,要用善德和道理去感化他;遇到不依善而好執抝的人,必定要和氣相待,對他和顏悅色。所以孔子對學生循循善誘,婁師德有「唾面自乾」的心胸,他們甚麼時候發過瞋怒?如果能夠克制自己、保持安泰而不驕傲,對方必定會化惡為善,這便是闡教的功效了。假使不教人民戰鬥,便說是放棄他們了,那為甚麼沒有罪過呢?如果遇到敬道的人,要以恩德、以善心和他結交;遇到走錯路而又偏激固執的人,亦要引用聖人的經典來向他解釋,期待他覺悟。所以在君子身旁的人都感到喜悅,在遠處的人也來親近君子。跟從周太王的人好像城市一樣多,都是因為他高尚的品德和與人的恩惠。若果盡了自己的本份,和不同意見的人和洽共處,對方必定會改正,並且對你產生敬佩的心,這便是闡教仁愛的地方。看着對方失足顛跌而不摻扶,又於心何忍呢?豈不是要受到愆責的了!】

天下之人,有教無類11。為師作傅,當以忠恕敬肅,順氣怡顏,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接之,信以成之。深則厲,厲則難從;淺則揭,揭則生亂;言不重,則不威。至哉守一,心平氣和。氣和神暢,神暢體舒,浩然天地,俯仰無愧,翕12然性情,不離體用,存真一心,超真一道。

【世上的人,教育是不分種類的。作為師傅的,應當本着「忠(真誠)、恕(饒恕)、敬(恭敬)、肅(嚴謹)」的原則,以「順氣怡顏」的態度來教學。教學內容要合乎「義」理,教學生恭敬認真地實踐學習內容,「謙遜」地學習,信守堅毅地完成學業。如果教學內容過於艱深,學習便要求嚴厲,要求嚴厲便很難令人達至要求;教學內容過淺,便欠深度,欠深度便會引致混亂不清;老師說話語氣不重,則沒有威嚴。最高要求是達至「守一」,心平氣和的境界。氣和,精神便舒暢,精神舒暢,身體便感覺舒適,感覺自己存在於天地間的浩然正氣之中,俯低頭,仰起臉,都無愧於心,性和情完全融合在一起,不能分開體和用了,完全存在於「真一」心境之中,超越完全純真的境界,與道合為一體。

poshorsa.gif (600×10)

1 貢: 自以為有貢獻。

2 妒嫉: 不憤別人比自己優勝。

3 貪瞋: 貪婪、生氣。

4 輙: zhé 同輒。獲得,總是。

5 闡: 說明。

6 喟: kuì 歎氣的樣子。《說文》:「喟,大息也。從口胃聲。嘳,喟或從貴。」

7 宣聖;孔子。漢平帝諡孔子為褒成宣公。歷代王朝都尊孔子為聖人,而詩文中多稱孔子為「宣聖」。

8 循循,有次序。循循然善誘,指善於引導別人有次序地進行學習。

9 武則天時,官員婁師德對他弟弟說:「由於我得到陛下的賞識,有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詆毀我,所以你在外做官一定要事事忍讓。」他弟弟說:「就算別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臉上,我自己擦掉就是了。」婁師德說:「你如果要讓別人消除怒氣的話,你應該讓唾沫在臉上自己乾掉。」

10 周太王:姬亶(古同但),今陝西旬邑人,軒轅黃帝第16世孫。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11 有教無類:無論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的,都接納為學生。

12 翕:閉合。

 

 

 

 

丁酉年 修真課程 齊學(八品仙經) (七) (道亨)

 

 

齊學《八品仙經》(七)

五行端孝品第二  (之四)

眾生所以不能悉心領悟者,由乎情著於物,思迷於愛也。若致柔以怡,迴骸反視,則道斯存矣!廣成子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白話譯文:不能悉心領悟上述修真道的眾生,是因為他們的情意被事物所吸著,心思沉迷於愛河之中。如果能夠集中精神,令精神處於柔和美好的冥杳境界之中,把精神注意在身體之內,那麼道便存在了!正如廣成子所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詩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1。』
西方學曰:『無智無得,無所得故。』
太上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2。』『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夫天地之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也。』大哉聖賢之言乎?論語有曰:『毋必毋固3。』孟子有曰:『勿忘勿助』。皆存神馭氣之階也,今人不自知耳!

【白話譯文:詩經說:『上天所承載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 』
西方學佛學說:『沒有智慧,也沒有涅槃。因為修行之時,一切都放下了,既然再沒有任何執著,便沒有所謂的涅槃了。』
太上說:『反是道變動的原則,柔弱是用道的時機。』
    『很大的聲音,也聽不見;很大的形象,也不感覺它存在。』
    『世俗的人都很清醒,只有我好像在昏睡之中。』
    『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沒有為自己的生長而有所作為。』
偉大聖賢有沒有相關的言論呢? 《論語》中有『沒有必然,也不要固執』的話,孟子也有『不忘記,不協助』的說法。這些都是「感受元神存在,控制精氣運行」的過程,只是今天世人自己不明白而已。】

養氣之道,要在綿綿,譬如流水之曲暢,恍若飛雲之凌空,猶似圓珠之滾盤,悉如嬰兒之無我。中庸

4曰:『闇然日章5。』壁經6曰:『其心休休7。』夫豈皆謬語哉!

【白話譯文:養氣的道理,要在綿綿不息,有如流水的彎曲暢順,恍似飛雲凌空一般,猶如圓珠在盤中滾動,好像嬰兒處於無我境界一樣。《中庸》說:『君子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壁經說:『胸懷寬廣而能容人。』又怎會都是荒謬的說話呢!】

今古聖賢,若車同軌。世俗無知,妄分三教。不識『千燈處一室共明,萬法循一理共聖』。不參至理伭微,妄執是非人我。尋枝摘葉。鼓舌誇唇,逞臂著迷。盲修瞎煉,後之學者,盡被鼓引而不悟也。但願眾生,精進於道,實心於誠,莫泥

去聲於象,莫著於文。尊師親友,虛己以敬,默然悟之,長生可躋矣!』

【白話譯文:今古的聖賢,好像同軌的車輛一樣。但是,世俗的人無知,胡亂地分別儒釋道三教,他們不明白『千盞燈共處在同一室之內,共同照亮這室;萬種方法依循同一道理,共同渡人到達聖域』的道理。他們不去研究各宗教的伭奧微妙的道理,只是胡亂地執著在是非和人我的層面上。離開宗教的根本,糾纏在不重要的枝葉般的事情上,爭論、口出狂言,著迷在逞强爭鬥上面,他們盲修瞎煉,後來學道的人,全都被他們的狂言誤導而不知醒悟。呂真人 希望眾生,在修道的事情上力求精進,誠心誠意地老實修煉,不要拘泥在修煉過程中出現的現象或影象上,不要執著在文字上。尊敬師長,親愛道侶,以謙虛誠敬的心,靜默地領悟修煉的箇中道理,這樣,才可以躋身於長生的行列之中。』】

現說以下咒語

8【白話譯文:現在,我們來唸以下的咒語】
北一天地精 普化於萬靈
乾坤能轉軸 龍虎潛真踪
六魔以消蕩 三元景燦明
烏兔結中谷 龜蛇盤內庭
遊行超宇宙 掌握回死生
驅掣雷電光 鬼怪悉潛形
敢有違逆者 劈體如纖塵
慧光所照處 災厄悉和平
敬受而誦讀 名奏於天宮
真人說經已畢,時有祥雲香靄,瑞氣盤旋,鶴馭碧空。 師回駕已,眾等悉皆稽首俯伏,作禮信受而退。

【白話譯文:呂真人 已經說完仙經,這時天上有祥雲香靄,瑞氣盤旋,碧空上出現仙鶴。 呂師尊 的仙駕已經回去,在場眾人等便都稽首俯伏在地上,行禮表示相信並且願意接受教誨,之後退出。】

 (以上是《八品仙經》的第二品,著於廣陵(即今日中國江蘇揚州。)

poshorsa.gif (600×10)

1 出自《詩經.大雅‧文王》

2 源於《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3 出自《論語》中<子罕>篇,原文是「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孔子的著作。

5 章:同彰,顯現。

6 壁經:指漢代發現於孔子宅壁中藏書。包括《尚書》、《孝經》等古典書籍。漢武帝時,魯恭王想霸佔孔子的故居改作花園,在拆房時,忽然從牆壁的夾洞中發現了一批竹簡,同時空中傳來一陣莊嚴的鐘磬之聲,魯恭王嚇壞了,忙下令停止拆房。在牆壁中發現的這批竹簡包括《尚書》、《孝經》等古典書籍,因為是在牆壁中發現的,所以這些書被稱為「壁經」。

7 休休:寬容。

8 道教修煉中,咒語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屬於法術的一種。《說文解字》:「祝者咒也。」《古今醫統大全》:「人有疾求醫,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在黃帝時代「祝」字和「咒」字是不分的,黃帝時的官職「祝由」,又叫「咒由」。唸咒語能促成某些的特殊效果,平時禁止使用。唸咒的人邊唸邊能心領神會,因此,不作白話語譯,以免影響唸咒的功效。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