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汐週期 潮汐週期是兩次連續潮漲 (或潮退) 所用的時間。由於月球環繞地球公轉,一月一周,每天行走12°,所以平均週期不是12小時,而是12小時25分,並且隨著潮汐漲落的幅度而產生變化 (預早或延遲)。 大潮小潮 另外一個潮汐的成因,便是太陽的引力。當日、地、月(農曆十五) 或日、月、地 (農曆初一) 成直線的時侯,日月引力便有共加的情況,引起大潮。下圖乃 2000月年6月份香港鰂魚涌的潮汐預報圖,潮水高度是以海圖基準面上計算,以米為單位。可以看見在月晦及月圓出現大潮,有些月份卻是 在月圓、月晦前後出現的。又當日、地、月成一直角 (90°) ,即上弦或下弦的時侯,日月引力便會互相抵消,出現小潮。潮汐圖中也可以看見約在上弦及下弦時出現小潮。 潮幅 潮幅就是潮水漲落的高度。陸地包圍的小海,潮幅可以小至一米高。但在加拿大的芬地灣 (Bay of Fundy),潮幅可達21米高。 潮汐的變化,暗藏陰陽奧妙:最初月晦的時候,在一天內的兩個潮幅並不均等,總是一大一小的。但在初三以後,陰消陽長,小潮開始變大,大潮開始縮小,到了上弦的時候,潮幅近乎相等;過了上弦,本來小潮已開始成為大潮,直至月圓增至最大;而本來大潮已縮至最小。及至十八日,陽消陰長,大潮開始縮小,小潮開始變大,到了下弦的時候,潮幅又近乎相等,最後又回到月晦時的情況。正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消長,陰陽互易,好一幅活的太極圖。 月相雖然可以反映陽氣消長的情況,潮汐更能反映在日月影響之下,當地的變化,比月相更為細膩,更能反映對人身體的影響。究竟潮汐漲退對人身有何影響?(待續) |
|
![]() |
2000年6月份鰂魚涌的潮汐預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