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圖注釋 之七

金蘭觀修真講義 —— 修真圖注釋 之七

與天地合其德

  修真之士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處世如是,修真亦然。修真下手,靜定之中,煉就“心”與“性”相通,心性合一,心性和諧,天人同發,不偏不倚,陰符經所謂之:五賊在心 心中五行之運,施行於天 能與性同步施行 是也。故能取用身中之精炁,主宰關竅經脉、四肢百骸,一切動靜聚散、生成變化之權,陰符經有云:「宇宙在乎手 掌握之中,萬化生乎身」是也。心性唯能“萬物作然而不辭 不辭勞苦,生而不有 不視為已有,為而不恃 不自恃自傲,功成而弗居 功成身退而不居功道德經觀徼章第二,此乃內修時與天地合其德也。

與四時合其序

烹煉精氣神,全憑陰陽之力,始以下丹田發動“陽炁”。陽炁由初始時之似有似無,漸漸熱氣充盈上升,以至高峰時之熱力盛熾,薰蒸一身上下、四肢百骸。這段時間,就好比在一日內的-子時之後至午時之前;也好像在一年裏的春、夏二季。修真之士利用陽火,烹煉精炁,煉精化炁,煉炁合神,是為之“進陽火”。

其後陽極陰生,熱力開始減退,神火慢慢收斂,精炁開始凝聚,如雨雲之成雨;漸漸涼氣續增而轉寒,以至萬物一身之精氣,收攝歸根,潛藏於密,守命待時。這段時間,如在十二時中之午時至亥時;一年中之秋、冬二季。修真之士,順勢將精炁凝聚,轉化收藏,煉神還虛,是為之“退陰符”。若不罔迭罔起,則在一次之烹煉中,仿如經歷春夏秋冬四季。有道之士,進退有度,合符時節,故能與四時合其序。

  呂純陽師尊於六月初二 18/7/2004 臨壇,賜示修真時節氣往來、寒暑迭易之內景:

:陰中有陽,由寒轉暖,春暖花開,溫情洋溢,氣候和暖,萬物生長;

:由溫轉熱,陽中有陽,陽和暑熱,酷暑濕熱,火炎土燥,煩燥不安。 修者應 心安神靜,神靜腦靈,靈敏巧捷,敏捷機靈,身心靈竅 開展,智慧道心,熱衷於道,道心堅定,堅毅不屈,信心十足;

:物極必反,陽極陰生,陽中有陰,由熱轉涼;秋涼氣候,清爽自如,如來如去,來去自如。明鏡秋毫,(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時節無差。 若有 行差踏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智慧屬水,冬水旺盛,陰中有陰,由涼轉寒。寒熱溫涼,謂之四性。

進退日月權 18/4/1999 及1/8/2004降壇詩句中之詞

  修真圖中可以見到環繞著人身,有三十月相。由玉爐之初一 月旦,到尾閭之初三,近夾脊之初八 上弦,上至泥丸之十五生門前之廿三 下弦,再回至玉爐前之三十,是為月相之一循還。這循還路徑,貫串人身主要宮位及關竅,經云:「五千四十歸黃道,正合一卷大藏經」。大藏經有5040 360乘14 卷,包含整套修真之典藉,李道明師尊云:『經者徑也,修煉途徑』,暗示修煉之途徑,全在這循還路徑之上。

  月體本無光,借日光而生光,月相顯示了日月交會的情況。丹道借月相來說明魂魄交會之狀態:以日光為魂,以月體為魄,所謂「日魂月魄」是也。由初一起,魄中生魂,至初三而現出一彎新月;初八上弦,魂魄各半;到十五月望,魂全而魄消。又由十六開始,魂中生魄;(未完…)

 

【上一篇】   【下一篇】   【修真目錄】   【主網頁】

修真圖注釋 之五

金蘭觀修真講義 —— 修真圖注釋 之五

真意

  ”真意” 之道在於不動;意不動,神自靈。意動則炁運,炁運則不離陰陽之動變,炁有陰陽之動變則不能結聚成形 金液玉液。意之不動在於無為而至,自然而然;不能強而閉固之,若用意鎮攝之,則終有意在動焉。初修者可先用意收攝,然後慢慢放任自然,若覺意動,又再收攝,如是反覆練習,直至真意不動,出於自然,此即戊己不動於中,所謂「戊己自居生數五」也。

三關

1 古時從水路運米供給京城或供應軍旅等,稱為漕運,漕溪乃漕運的水路也;唐宋以來,設有專官掌理。丹家以此比喻人身運輸陽炁之路徑也。

  內經圖有文曰:『人之一身…後有三關:尾閭夾脊玉枕也。”尾閭” 在脊柱之下盡頭處,關可通內腎之竅。從此關起,一條髓 脊髓 路,號曰漕溪 1 ,又名黃河,乃陽升之路,直至兩肩夾骨對處為 “夾脊”,又上至腦為 “玉枕”,此三關也。』

  圖中人身之脊柱部份,有兩條並排之管道,管道之上排有二十四個小圓圈,小圓圈內各寫有一節氣之名稱,以代表周天廿四節氣也。管道之上又有三個大圓圈,以代表三關,三關各有專文描述;尾閭在冬至之前,夾脊在大暑、立秋之間,玉枕在管道之頭。此外,三關配有 “三車”,三車各有不同。由尾閭至夾脊,須如駕羊車之輕柔,故配之以羊車;由夾脊至玉枕,須如駕鹿車之迅捷,故配之以鹿車;由玉枕至泥丸,須如駕牛車之奮勇,故配之以牛車。三車比喻採納精炁之時,在不同的階段,應用不同的火候。

尾閭關

2 醍醐製自牛乳,為美味之飲料。醍醐灌頂喻灌傳道理、智慧予人,使人心性得到醒悟,消除煩惱而得內心清明,所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修真圖借此比喻行功時的境界,縱使陽炁灼熱令體汗淋漓,內心也是清明而頭不昏暈也。

  為三關的第一關,圖曰:『尾閭關一名九竅 下九竅,又名九頭獅子,又曰如太子射九重鐵鼓;陰關固閉,常年不能開,名九重鐵鼓。太子純陽炁也,能醍醐灌頂 2 ,方能穿通,故曰射九重鐵鼓,乃上天之徑路也。 尾閭關 一名地軸、神壺,又名朝天嶺,一名龍虎穴,一名三叉骨,內有金鼎 煉金晶之鼎器,內外相通共三路 玉爐,內腎,夾脊,上通夾脊,直透頂門而上泥丸,通一身之骨髓也。』

  陽炁亦即 “真一之炁”,古喻為 “鉛”,培煉之法,在01-03年之修真講義- “內修精氣神” 部份,已有詳細的討論 請參閱癸未年之金蘭特刊。神煉下元,陽炁潛動,灌溉裁培,但覺丹田氣暖,由弱轉強,火熱灼閃,漸而下元精氣氳氤蓬勃,此時若能將兩足完全放鬆,熱力便由神闕、氣海向下伸延,過兩膝而下行足底,啟動腎竅湧泉穴。若精強炁足,自然展竅開關,陽炁自尾閭而上,一撞三關,直上泥丸。在修真圖中生門 肚臍 之下,乃兩條並排管道之一的起端,旁有文曰:機關之竅,引仙之門。又曰:愚人以此殺身 受色慾所誘,損耗精炁,聖人以此飛形 煉精化炁,煉炁合神;並稱此起端為送仙生門北極降魂慧劍所。又有吹笛童子,坐著耕牛,狀似沿管道而進。 濟佛曾有降壇詩一首,妙喻此法:『道門有三寶,鐵牛種金錢;人人本自有,咫尺在眼前;在世能富貴,修煉成佛仙;入水不能溺,遇火不燒燃;凡人不識寶,至親不輕傳;看透箇中理,只在顛倒顛;時時心中養,刻刻守乾乾。 2004年4月18日

 

【上一篇】   【下一篇】   【修真目錄】   【主網頁】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Content is protected !!